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在ICU中监测的护理进展

合集下载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柳颖【摘要】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液体复苏治疗的重症患者42例,根据其入院序号的奇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实施中心静脉压监测,观察组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时间、入住ICU时间、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结果:观察组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时间、入住ICU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CI 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T-BVI 、EVLWI和SV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中心静脉压监测效果.【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8(030)018【总页数】3页(P84-86)【关键词】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作者】柳颖【作者单位】大连市友谊医院,辽宁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7重症患者为维持重要脏器灌注,需要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然而患者液体容量较大,会对心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诱发心肺衰竭,而容量不足则会造成机体灌注不足,促使器官丧失正常功能[1,2]。

中心静脉压监测临床应用广泛,且应用效果得到认可,但具体监测过程受正压通气或心肺顺应性等因素影响,监测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是一种新型手段,特异性较高,临床应用得深入探究[3,4]。

本文观察iCCO监测在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ICU收治的重症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无液体复苏治疗禁忌证;②配合度较高未出现中途退出研究情况[5]。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重度心力衰竭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重度心力衰竭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 关键 词 】 脉 波 指 示 剂 连 续 心排 血 量 ; 重度心衰; 液 体 管 理
理 想 的血 流 动 力 学 监 测 Nhomakorabea 法 。
D 0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9 4 5 5 . 2 0 1 3 . 1 9 . 0 3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9 4 5 5 ( 2 0 l 3 ) 1 9 — 2 5 7 0 — 0 2
性 心 肌病 、 肺源性心脏病 、 风湿性 心瓣膜病 、 先天性 心脏病 等 。
所有 患者 满 足 以下 条 件 : ( 1 ) 符合 2 0 0 5年 欧 洲 心 脏 病 协 会
( E S C) 心 力 衰 竭 诊 断 和 治 疗 指 南 ; ( 2 ) 心 功能均 为 Ⅳ级; ( 3 )
检 验 医 学 与 临床 2 0 1 3年 1 O月 第 1 O卷 第 1 9期
L a b Me d C l i n , Oc t o b e r 2 0 1 3 , V o 1 . 1 0 , No . 1 9

临床 研 究 ・
脉 波 指 示 剂 连 续 心 排血 量 技 术 在 重 症 监 护 病房 重 度心 力 衰 竭 液体 管 理 中的应 用
1 . 1 一 般 资 料 2 0 1 0年 1 1 月至 2 0 1 2年 1 0月 因 重 度 心 衰 人 住 本 院重 症 监 护 病 房 ( I c U) 的患 者 5 6 例, 其 中男 3 O例 、 女 2 6 例, 年龄 2 8 ~7 5岁 , 平均 ( 5 6 . 5 ±1 8 . 0 ) 岁, 随 机 分 成 治 疗 组 及 对 照组 , 每组各 2 8 例 。原 发 病 为 高 血 压 心 脏 病 、 冠 心病 、 扩 张

脉搏指数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应用的护理体会

脉搏指数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应用的护理体会

脉搏指数持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患者应用的护理体会摘要:总结我院重症医学科29例危重患者应用脉搏指数持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的护理经验。

29例入住重症医学科大于48小时并实施PICCO监测患者。

其中17例患者好转,7例患者死亡,5例患者放弃治疗,PICCO监测技术的应用可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而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有效管路管理,严格无菌操作,严密护理观察,预防并发症,强化心理护理等是成功应用PICCO监测技术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脉搏指数持续心输出量监测;护理;重症监护脉搏指数持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的原理是,通过经肺温度稀释法及动脉轮廓分析技术测量心输出量(CO),胸腔内血容量(ITBV),全心舒张末期容量(GEDV),血管外肺水(EVLW),血液温度(TB),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CCO)等重要参数[1]。

Lieshout等研究提出心脏功能更多的是与容量指标而不是充盈压有关[2]。

PICCO监测技术具有创伤小,置管操作简单,能够有效的指导患者容量控制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监测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现将我院重症医学科应用PICCO监测29例重症患者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3月-2015年7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大于48小时,应用PICCO监测的患者共计29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7例,年龄26~89岁。

其中各种原因所致休克10例,呼吸衰竭及肺部感染6例,多脏器功能障碍5例,心脏疾病4例,农药中毒1例,其他3例。

排除入科时间小于48小时已实施PICCO监测患者共计11例。

1.2 PICCO监测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右颈内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同时在股动脉置入PICCO专用动脉导管。

应用PULSION Medical Systems SE生产的容量监测仪附件(PICCO导管包型号为PV2014L16N,压力监测套装型号为PV8115),连接到飞利浦MP20监护仪进行PICCO监测。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是一种重要的护理工具,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血管状态的连续变化。

这种监测技术已经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旨在总结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的最佳证据,并探讨其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的原理和方法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是通过插入导管进入动脉来实现的,常用的插管部位为股动脉。

插管后,可以通过连接监测设备,实时地监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等指标,并计算出心排血量等参数。

这种监测方式不仅能够提供连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循环系统的异常情况。

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的优势和局限性优势:1. 提供连续的监测数据: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可以实时地提供患者的心血管参数,包括心率、心排血量、无创动脉压差等等,这些数据有助于护士全面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状态。

2. 及时发现和处理循环系统异常:通过监测连续的心血管参数,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循环系统的异常情况,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从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 个体化护理和治疗: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可以帮助护士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和治疗,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局限性:1. 操作复杂度高: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需要插入导管等操作,操作复杂度较高,并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和监测。

2. 风险性较大:插入导管等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血管损伤、感染等,并且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

三、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1. 监测循环系统功能: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可以及时获得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管状态的连续变化,从而帮助护士做出科学的护理判断。

2. 指导液体管理:连续监测心排血量可以帮助护士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并指导液体管理,避免液体超负荷和液体不足。

3. 动态调整药物治疗:通过连续监测心排血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帮助护士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循环系统的异常情况,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3-01T02:56:46.104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4期作者:田丽[导读] 目的:探究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田丽屏南县总医院(350323)摘要:目的:探究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仪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在重症感感染性休克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94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实验组用PICCO 监测仪监测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干预效果。

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实验组干预效果优于常规组。

结论:PICCO 监测仪联合综合护理的效果较好,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重症感染性休克;PICCO监测;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期间应加强血患者流动力学指标监测,有计划地实施液体复苏治疗。

PICCO监测能持续监测心输出量等指标,为液体复苏治疗提供指导[1]。

同时需积极应用综合护理,为患者提供全面支持,能够缓解患者身心不适的情况,提高患者能动性和健康意识,改善患者预后,使其得到良好的治疗结局,本次分析PICCO 监测仪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效果,现将有关讨论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本次抽选94例重症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规组47例,年龄24至75岁,均龄(45.89±0.34)岁,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联合综合护理干预。

实验组47例,年龄25至76岁,均龄(46.36±0.41)岁,用PICCO 监测仪联合综合护理。

1.2 研究方法两组均接受常规抗感染、脏器功能保护、液体复苏等治疗1.2.1 常规组 CVP监测联合综合护理干预(1)CVP监测:予以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监测CVP、心率、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患者CVP水平变化,将其作为补液指导依据,若CVP<8mmHg,需快速补液,若CVP>12mmHg,需限制补液,控制CVP在8~12 mmHg,维持MAP≥65 mmHg[2]。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的精确液体管理在重症监护室心衰伴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的精确液体管理在重症监护室心衰伴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768V〇l. 31 No. 6Journal of Aerospace Medicine Jun 2020亡,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因此,临床在抢救肺结核合 并咯血患者,对护理质量存在较高的要求,要求在给予患 者常规护理的同时,要注重生理、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优 质的护理服务,以期提高护理质量,增强其治疗舒适度,缓 解临床症状:]。

结果显示,观察组咯血消失时间、住院时 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表明预见性护 理联合舒适护理能有效缩短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咯血及 住院时间。

分析原因在于,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实 施护理前及过程中,用敏锐的观察力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 的评估,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对的护理方案,为 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舒适护 理是通过对患者的生理、心理进行干预,调整患者身心状 态,使其处于最佳状态,促进病情的恢复。

入院时通过对 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其疾病认知度,进而提高治疗 依从性及配合度;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好护理方案,备好 急救药物及输液装备,在患者出现咯血症状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患者咳出血块,进而避免出现窒息性休 克。

通过对患者的生活、饮食等方面进行指导,改善其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生活习惯造成再次咯血,进而利于患者康复l31。

预见性护理与舒适护理联合实施,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1]刘杨,许岩,陈智慧,等.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临床研究及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27(9) :1079 -1080,1083.[2]李春燕,杜姍菱,何宝珍,等.延伸护理模式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26(20) :3115 -3117.[3]施燕芬,陈怡.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延续护理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9,26(5) :439 -442,454.(收稿日期:2020 -03 -10)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的精确液体管理在重症监护室心衰伴休克患者中的应用郑蕊刘艳艳蔡倩珂[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心衰伴休克患者采用基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的精确液体管理治疗的临床效果。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6] 庄军,刘敏,罗春艳,等 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 病Ⅳ期 (阳 虚 血 瘀 型) 临 床 研 究 [J] 中 国 现 代 药 物 应 用, 2017,11 (19):182-183
— 15—
医疗装备 2019年 9月第 32卷第 18期 MedicalEquipment,September2019,Vol32,No18
并 ARDS患者 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 35例。 后通过双腔深静脉导管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 (CVP),放置
试验组男 24例,女 11例;年龄 38~79岁,平均 (5896± PICCO导管在左侧股动脉,与 PICCO仪连接,CVP端由深静
1579) 岁。对照组男 23例,女 12例;年龄 39~80岁,平 脉导管监测,连接 PICCO温度传感器,通过动脉热稀释法和
[1] 张宝宝,吴梅佳,陈平,等 复方健肾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初 步药效学研究 [J]中草药,2017,48(16):3431-3439
[2] 祁琴,郑访江,杨青平,等 裴氏复方益肾汤加减配合西医基础疗法 治疗 2型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J]内科,2017,12(2):206-208
[3] 于占勇 益肾活血汤对糖尿病肾病 (气阴两虚兼血瘀证) 的疗 效及对症状、舌脉、各临床生化指标的影响 [J] 中国现代药 物应用,2018,12 (4):110-111
均 (5874±1546)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锚泊曲线对心脏排血量进行监测,通过压力换能器监测有创
动脉压、体循环阻力指数、心脏功能指数 (CI) 及胸腔内平
收稿日期:2019-05-16
均动脉压 (MAP),监测结果血作为管活性药物的选择依据
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櫉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冯丽芝;肖昌武;周青山;余追;姚兰;邵佳丽;侯果【摘要】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技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SAP合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心率、血压、尿量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指导液体管理,观察组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复苏效果及转归.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0~6 h、6~12 h时的液体入量多于对照组,复苏24~48 h、48~72 h时的液体入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率、血液净化率、机械通气率、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常规指标相比,PiCCO监测指标指导SAP合并ARDS患者的液体复苏效果更好.【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9(041)011【总页数】4页(P1385-1388)【关键词】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体液管理【作者】冯丽芝;肖昌武;周青山;余追;姚兰;邵佳丽;侯果【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武汉市 43003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6.1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常因液体分布异常而发展为顽固性低血压、低血容量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佳,短期病死率高达36%~5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在ICU中监测的护理进展【摘要】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作为一种新的心排血量监测技术,近年来刚刚步入临床应用。

此技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监测与护理还在逐步成熟和完善阶段。

就此,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希望对临床危重症护理人员在应用此技术时有辅助意义。

【关键词】心排血量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护理PiCCO nurse development in ICU monitorLU Mei-shan,ZHANG Xin.Department of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30,China[Abstract]As a new cardiac output monitor technique,PiCCO have just entered into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recently years.It will be completed and perfected when monitoring and nursing come into mature in proces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And thus summarize the relative literature.We hope it can be helpful to staff who nurse critical cases in clinical in using this technique.[Key words]cardiac output;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nursing对危重病人进行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监测是了解其循环状态及心脏功能的重要数据之一,目前CO监测的金标准是通过肺动脉漂浮导管的热稀释法进行的,但该方法不仅操作复杂、费用昂贵,而且操作本身会使病人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1,2]。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应用肺动脉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病死率较未使用组高出39%[2]。

因此临床医师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反映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良好监测方法,既要准确同时还要创伤小。

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初步研究显示,它不但创伤小、并发症减少以及对医护人员维护需求减少都使医疗成本大大减低,而且在连续监测CO、肺水含量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3]。

1 重要监测指标PiCCO监测仪是一种新的容量监测设备,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CO,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形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同时可计算胸内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olume,ITBV)、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EVLW)、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lobal end-diastolic volume,GEDV)、每搏量变异(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全心射血分数(global ejection fraction,GEF)、心脏功能指数(cardiac function index)、外周血管阻力(SVR)等参数。

此技术之所以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与推荐,不仅因为它是一项微创伤、低危险、简便、精确、连续监测CO的技术,而更主要是它所提供的一些对临床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监测指标,使危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适用于危重病新生儿和婴儿[4]。

1.1 心脏前负荷指标1.1.1 ITBV和GEDV 临床上反映心脏前负荷的常用参数包括:中心静脉压力(CVP)、肺动脉嵌顿压力(PAW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等,都是通过以压力代容积的方法来反映心脏的前负荷,会受到心室顺应性、机械通气等多种因素影响[5]。

就心脏前负荷的严格定义[6]“心脏舒张末期心肌纤维的初长”而言,即已指出心室充盈压不是前负荷的正确指标,只有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才是正确指标[7]。

GEDV、ITBV是以胸腔和心腔内的血容量指标直接来反映心脏的前负荷,避免了以往以压力代容积、以右心代全心的缺陷。

以容量参数反映心脏容量状态消除了胸腔内压力及心肌顺应性等因素对压力参数的干扰,从而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脏容量负荷的真实情况[8]。

已有大量文献证实ITBV和GEDV在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远比CVP、PAWP、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更强[9~11]。

冠脉搭桥和肺移植手术中都有应用PiCCO监测心脏前负荷的报道,结果均是ITBV比CVP和PAWP 能更可靠地反映心脏前负荷变化[12,13]。

最主要的优点是它们在分别给血容量调整、儿茶酚胺和机械通气等多种改变时,不受影响仍能给出准确的前负荷变化[14~17]。

1.1.2 SVV和PPV 是评价心脏前负荷的另一项重要参数,也是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指标,多用于有机械通气的病人。

SVV和PPV通过记录单位时间内每次心脏搏动时的每搏量(SV)和脉压,计算出它们在该段时间内的变异程度,以此来预测心血管系统对液体负荷的反映效果,从而更准确、更有效率地判断循环系统前负荷状态,优于心脏前负荷的静态参数[18~20]。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SVV是指导机械通气的严重脓毒症病人液体治疗的良好指标[21]。

1.2 心脏后负荷指标动脉脉搏轮廓分析通过动脉压力波形的形状获得连续的每搏参数,经肺热稀释法的初始校正后,根据公式可以在每次心脏搏动时计算出SV,并得CCO和SVR。

与肺动脉漂浮导管的热稀释法比较相关性很好[1,22]。

1.3 心肌收缩力指标GEF和CFI是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参数中特有指标,是由SV与GEDV通过公式计算衍生出来的。

CFI 单位为min-1,而不是CI的L/(min·m2)。

有研究发现,CFI和GEF能可靠地反映左室收缩功能,但对于存在单独右室功能不全的病人,依靠CFI和GEF反映左室收缩功能并不准确[23]。

1.4 EVLW和PVPI 是PiCCO的特有参数,是对肺水监测的重要指标[24,25]。

PVPI代表了肺血管通透性的高低,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肺水肿形成的原因[8]。

EVLW指的是肺组织内液体的容量,提示何时补充容量不再有利,或何时需要关键性的平衡,其值增多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重要病理生理改变,并已被证实与ARDS的严重程度、病人机械通气的天数、住ICU的时间及死亡率明确相关,其评估肺水肿远远优于胸部X线[8]。

重力法是测定EVLW的金标准,但只能运用于动物实验。

临床采用PAWP、胸部影响学改变间接地反映肺水肿,都不能准确地反映EVLW。

动物实验已经证实无论是通透增高型,还是压力增高型肺水肿,PiCCO的单指示剂法与重力法所得的EVLW都有高度相关性[26]。

另一项动物实验还证明只要EVLW有少量增加(10%~20%),PiCCO就能发现,因而它可准确诊断早期肺水肿[27]。

尽早应用PiCCO监测,有可能对鉴别肺水肿类型、明确诊断、改进液体治疗策略并改善预后有一定临床价值。

2 监测与护理2.1 PiCCO的校正校正方法为从中心静脉注入一定量温度指示剂(冰盐水),经过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血管外肺水→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腹主动脉→股动脉→PiCCO导管接收端;计算机将整个热稀释过程画出热稀释曲线,并自动对该曲线波形进行分析,得出一基本参数,然后结合PiCCO导管测得的股动脉压力波形,得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临床参数。

由此可见,为了保持脉波轮廓分析对病人状况有更准确的监测,推荐病情稳定后每8 h用热稀释测定一次CO校正,每次校正注3~5次冰盐水,但已有研究提示常温下盐水和冰盐水这两种指示剂测量结果相差不大[28]。

当病情有变化时,例如休克病人复苏期要每小时测定一次ITBV、依据过去的15 min CCO变化与病情变化和(或)突然变化符合同一方向、对机械通气病人/通气没有变化而SVV增加超过10%、当全身血管阻力变化超过20%,均需重新校正[29,30]。

指示剂的量是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胸腔内液体量以及测量提示进行选择,一般为10~15 ml,4 s内匀速注入,注射完成之后要关闭装有注射液的注射器的旋阀,等待测量结果出现之后方可触摸或移动患者导管。

校正首次测量之前需暂停中心静脉输液30 s以上[31]。

2.2 PiCCO波形监测PiCCO监测的准确性除了校正外,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较好的、正常的动脉脉搏波形监测。

如果动脉波形探测上有误,就会造成波形分析错误,导致治疗上偏差。

这就要求ICU护士必须对动脉压力波形密切监护,排除可能影响测定数据的因素。

2.2.1 使用PiCCO专用动脉导管这种管带有专用传感器和连接管,此连接管比较硬有特定的长度和内径,测得数据同CCO 中的计算方式相匹配是维持精确的最重要原因[33]。

如果用其他压力传感器和连接管,CCO可能不准。

2.2.2 保持动脉导管通畅动脉导管接2‰肝素盐水以3 ml/h持续滴注,以防血液凝固堵管。

当压力曲线异常时,应分析原因。

如导管内有凝血而发生部分堵塞而导致波形异常时,应及时抽出血块加以疏通[32]。

2.2.3 防止空气进入测压系统动脉压力监测管路中有气泡,将使曲线出现阻尼[33],影响CCO测定的准确性。

在测压、取血、调试零点等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进入空气而造成动脉内出现气栓,如发现异常波形应迅速抽出。

2.2.4 特殊动脉波形当病人病情发生变化,出现下列情况:心律失常、主动脉瘤、大动脉炎、动脉狭窄、肢体有栓塞及应用IABP时[33],都会导致特殊的动脉波形或波形改变而使CCO不准。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做好记录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也有研究显示[29],在轻到中度心律失常病例(房扑/房颤、二联律、三联律或偶发早搏)脉波轮廓还能反映当前心排血量,当时要重新校正。

2.3 PiCCO的管理2.3.1 ICU护士的规范化专业培训ICU是危重患者密集、先进医疗设备密集和急救技术知识密集的地方。

从国内外重症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对ICU护士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培训才能从质量上满足ICU护理的需要[3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