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心排血量[cco]监测的意义贾树山讲解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专家学习]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专家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223bd1b5915f804d2a16c192.png)
CO
× 80
正常值:<250 dynes/sec/cm-5
一类特制
10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⑨
心肌收缩力
心肌的变性肌力状态 心肌纤维缩短的速度和舒张
一类特制
11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⑩
增强心肌收缩性的因素
兴奋交感神经→收缩↑ 心率↑ 抑制副交感神经→心率↑ 使用增强心肌收缩性的药物
SvO2 ↑ ← CO↑ SvO2 ↓ ←CO ↓
一类特制
16
CO的综合概念②
CO与DO2-VO2
管理危重病人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最大化 氧运输来预防组织缺氧的发生。
DO2=CaO2×CO VO2=(CaO2-CvO2)×CO
DO2↓←CO↓
DO2↑
20
一类特制
21
一类特制
22
一类特制
23
STAT 模式 / CCO显示法 时间平均法
一类特制
24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①
CCO 和 Bolus 比较
和标准的肺动脉导管一样安全 消除了任何和 bolus 技术有关的潜在的感染控
制问题 心内不注入冰水 比 bolus 心排量更加准确 相对于 bolus 心排量,节约了医务人员的时间 排除了和 bolus 技术相关的一些不准确性
心率增快 左心室容量增加(前负荷↑ ) 回心血量增加 外周血管扩张(后负荷 ↓) 内、外性儿茶酚胺
心率变慢(兴奋副交感)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性减退
一类特制
15
CO的综合概念①
CO与SvO2
SvO2↓是组织氧合受损害的有代表性的最早的指标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系统在重症监护室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研究进展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系统在重症监护室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研究进展蒋争艳【摘要】介绍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系统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临床应用及PICCO 置管前、置管间及置管后的护理,指出PICCO系统在 ICU危重症病人临床救治中有确切应用价值,护理人员应掌握 PICCO 监测原理与操作技巧,掌握置管前、置管期间以及置管后的护理要点,以获得准确且可靠的PICCO 数值,为 ICU 病人临床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8(016)035【总页数】3页(P4365-4367)【关键词】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重症监护室;护理【作者】蒋争艳【作者单位】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系统是临床全新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之一,具有微创性、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数据可靠等一系列优势[1-3],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血管外肺水含量、心排血量连续监测等相关领域中,应用价值确切。
既往报道中指出:PICCO系统可更好地适宜于手术室以及ICU重症监护室的高端应用需求[4-5],而护理人员对PICCO系统监测技术的掌握将直接对PICCO监测数值的正确性以及PICCO系统使用寿命产生影响[6-8]。
为总结PICCO系统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护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查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PICCO系统在ICU临床应用以及护理方面所对应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期刊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归纳与总结。
现报告如下。
1 PICCO系统在ICU中的临床应用PICCO系统对ICU收治危重症病人有良好适用性。
有相关研究人员报道了PICCO 系统在严重脓毒症病人输液管理中的应用与护理要点,验证经PICCO系统所监测ITBVI以及GEDVI等相关参数能够在病人容量状况变化评估方面提供可靠指导,为病人临床液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9]。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

PICCO监测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参数,运用,PICCOPICCO是英文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或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的缩写,即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已经广泛应用于危重症,但是有些医护对它理解得仍不够透彻。
本文较全面的综述了PICCO的操作、护理、优点、缺点以及其参数的意义等等,以指导临床。
一.简介德国Pulsion医疗系统公司将肺热稀释法与动脉脉搏波形(pulse contour)分析技术结合起来制造出PICCO系统,该系统同时具备了CO连续监测功能和容量指标,并可监测血管阻力的变化。
经肺热稀释法测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 CI、胸内容量指数ITBI、全舒张末容积指数 GEDI、血管外肺水指数 ELWI 、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
通过经肺热稀释法对动脉脉搏轮廓法初次校正后,可以连续监测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ulse contour cardiac output ,PCCO 、心率HR、每搏输出量 SV 、平均动脉压MAP 、容量反应(每搏输出量变异性SVV,脉搏压力变异性 PPV)、系统性血管阻力指数SVRI 、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Pmax。
临床参数及其意义:CI 3.5-5.5L/min/m2 CI低于2.50l/min/m2时可出现心衰,低于1.8l/min/m2并伴有微循环障碍时为心源性休克;ITBI 850-1000ml/ m2:小于低值为前负荷不足,大于高值为前负荷过重.GEDI 680-800ml/ m2:小于低值为前负荷不足,大于高值为前负荷过重.ELWI 3-7ml/kg :大于高值为肺水过多,将出现肺水肿.PVPI 1-3:反映右心室后负荷大小.SVV<=10%, PPV <=10%:反映液体复苏的反应性.SVRI 1200-2000dyn.s.cm-5.m2 : 反映左心室后负荷大小;体循环中小动脉病变,或因神经体液等因素所致的血管收缩与舒张状态,均可影响结果。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

石 2 0 1 5 丽 N O . 0 4 。 。 。 . 。
临床医学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 i C C O) 在脓毒症休克 患者血流 动力学监测 中的临床价值
陈 涛
本溪市 中心 医院综合 I C U. 辽 宁本溪
1 1 7 0 0 0
s i s p a t i e n t s a d mi t t e d t o 4 0 c a s e s f o r t h e s t u d y , d e p e n d i n g o n t h e a d mi s s i o n o f h e mo d y n a mi c mo n i t o in r g me t h o d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 中图分类号】R 5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0 7 4 2 ( 2 0 1 5 ) O 2 ( a ) 一 0 0 1 4 — 0 2
l  ̄ l l s e I n d i c a t o r Co n t i n u o u s Ca r d i a c Ou t p u t f o r He mo d y n a mi c s Mo n i t o r i n 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n Pa t i e n t s wi t h S e p t i c S h o c k
CHEN T a o De p a r t me n t o f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n i t , t h e Ce n t r a l Ho s p i t a l o f B e n x i C i t y , L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 e , Be n x i 1 1 7 0 0 0 , C h i n a
2022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原理及操作(全文)

2022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原理及操作(全文)一、概述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ulseindicatorContinousCadiacOutput,PiCCO)是将经肺热稀释技术与动脉搏动曲线分析技术相结合,采用热稀释法测量单次心输出量,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与心输出量存在的相关关系,获取个体化的每搏量(SV)、心输出量(CCO)和每搏量变异(SVV),以达到多数据联合应用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目的。
二、PiCCO监测的基本原理利用经肺热稀释技术和脉搏波型轮廓分析技术,采用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出量(CO),并通过分析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PCCO)。
同时可计算胸内血容量(ITBV)和血管外肺水(EVLW)°ITBV已被许多硏究证明是一项可重复、敏感、且比肺动脉阻塞压(PAO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RVEDV)、中心静压(CVP)更能准确反映心脏前负荷的指标。
三、适应症及禁忌症适应症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存在可能引起这些改变的危险因素。
任何原因引起的血管外肺水增加,或者存在引起血管外月市水增加的危险因素。
如急慢性心功能衰竭、各种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水中毒、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严重烧伤、大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监护等。
禁忌症无绝对禁忌症,有些为相对禁忌症,如:肝素过敏,穿刺局部感染;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病人,出血性疾病;还有一些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如主动脉瘤,大动脉炎;动脉狭窄,肢体有栓塞史;肺叶切除,肺栓塞,胸内巨大占位性病变;体外循环期间;体温或血压短时间变差过大;严重心律紊乱;严重气胸,心肺压缩性疾患;心腔肿瘤;心内分流等。
四、操作方法:1、置入上腔静脉导管和股动脉导管(大动脉常选择股动脉或腋动脉,小儿只能置入股动脉);2、连接电源线,温度探头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3、PULSION压力传感器套装与PiCCO机器连接,连接动脉压力电线;4、打开机器电源开关,输入病人参数;5、换能器压力调零;6、适当容量的冰盐水,快速、均匀以5s最佳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入,经过上腔静脉f右心房f右心室f肺动脉f血管外肺水f肺静脉f左心房f左心室f升主动脉f腹主动脉f股动脉fPiCCO导管接收端,计算机可以将整个热稀释过程画出热稀释曲线,并自动对该曲线波形进行分析,得出一基本参数;然后结合PiCCO导管测得的股动脉压力波形,得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临床参数。
持续心排血量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知识问答健康宣教

持续心排血量与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知识问答健康宣教何为心排血量?(1)心排血量(CO)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或右心室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容量,它可以反映整个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
(2)CO代表单位时间内心脏的射血量,心排血量二每搏输出量X心率,其正常值为4~6L∕min0哪些患者需要持续进行心排血量的监测?心排血量监测的目的是判断心功能、指导患者的治疗和观察病情进展,是临床上了解循环功能最重要的基本指标之一。
主要用于:①肺动脉高压的患者;②急性心肌梗死伴休克的患者;③不明原因的严重低血压患者;④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患者;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⑥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
怎样通过心排血量来分析患者的心功能?心排血量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较大,尤其与体表面积密切相关,所以在比较不同个体的心脏射血功能时,通常以心指数(CI)作为参考标准。
心指数=心排血量/体表面积,成人Cl的正常值为2.6~4.0L/(min∙m2)o(1)当CIVL8L∕(min∙m2)时,表示组织重度灌注不足,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源性休克,表现为昏迷、呼吸浅快、口唇发给、四肢厥冷、脉搏细弱、低血压甚至无尿。
(2)当Cl在L8~2.2L/(min∙n?)时,表示组织灌注下降,患者会出现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及少尿等。
(3)当Cl在2.3~2.6L/(min∙m2)时,表示组织灌注下降,但患者尚无临床表现。
(4)当Cl在2.7~4.0L∕(min∙m2)时,表明组织灌注正常。
影响心排血量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心排血量的因素有心脏的容量负荷、心肌收缩力、外周循环阻力、心率和心肌收缩的协调性等。
在这五个决定性因素中单个或多个的改变均可影响心功能,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监测在临床上使用的优势有哪些?临床上通常使用脉搏指示持续心排血量(PiCC0),其临床上应用较广泛,优势在于以下方面。
(1)创伤小,只需要经一条中心静脉导管建立一条动脉通路,由于不需要使用右心导管,所以更安全,除此之外还可用于儿童与婴儿(2kg以上)。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定义】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是一种较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采用热稀释法可测得单次的心排出量,并通过动脉压力波型曲线分析技术测得连续的心排出量(PICCO)。
临床上使用的PICCO监测仪(Pulsion,Germany)只需置 1 根特殊的动脉导管和及 1 根中心静脉导管,既可进行 CO、胸腔内血容量(ITBV)及指数(ITBI) 、血管外肺水 (EVLW)及指数(ELWI)等指标的测定 ,并能进行连续心排出量(CCO)及指数(PCCI)、每搏量 (SV)及指数(SVI)、ABP等的连续测定。
【护理要点】⑴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变化,准确记录病人的出入量。
持续监测心排出量 PCCO 及指数 PCCI 、每搏量 SV 及指数 SVI 、SVR等变化,定时进行 CO、胸腔内血容量 ITBV 及指数 ITBI 、血管外肺水 EVLW 及指数 ELWI 等指标的测定 ,根据观察及监测结果指导输液量和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剂量,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⑵PICC0管路护理:穿刺成功后正确连接管路,注意观察两条管路是否通畅以及监护仪中所监测到的波形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导管有无阻塞、脱出、移位等异常情况。
用肝素盐水(肝素钠25mg加生理盐水500 ml)以5ml每小时的速度持续管道冲洗。
在日常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天更换测压生理盐水及管道冲洗液。
PICC0留置时间可达10天。
若患者出现高热、寒战等表现,应立即拔除导管,留取导管尖端做细菌培养。
⑶PICC0穿刺部位护理:患者术侧肢体保持伸直,妥善固定导管,防止病人翻身或躁动时导管移位或滑脱。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淤血等情况,对凝血机制相对差的患者,股动脉置管处需用沙袋压迫6~8小时。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左小淑;朱睿瑶;周晨亮;周青山【摘要】目的观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对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将37例脓毒症休克合并心肌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C组)18例和PiCCO组(P 组)19例.C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P组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和股动脉PiCCO导管,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指导患者的液体复苏、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和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的应用.记录两组患者复苏6h后相关参数(CVP、MAP、ScvO2、尿量、血乳酸水平)、心功能指标(NT-proBNP,cTnI)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患者6、24、48h的液体正平衡量、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和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胺)的用量.结果与常规对照组(C组)相比,P组治疗6h后ScvO2升高、血乳酸水平降低,心功能指标cTnI降低,液体正平衡量增加(P均<0.05);P组治疗6、24、48h多巴酚丁胺用量增加、多巴胺用量减少(P均<0.05);治疗24、48h两组液体正平衡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VP、MAP、尿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iCCO监测可以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在指导正性肌力药物应用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血管收缩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肌损害.【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6(045)011【总页数】5页(P74-77,86)【关键词】脓毒症休克;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心肌损害【作者】左小淑;朱睿瑶;周晨亮;周青山【作者单位】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脓毒症休克是ICU常见的危重疾病,是以全身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⑨
心肌收缩力
心肌的变性肌力状态 心肌纤维缩短和舒张的速度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⑩
增强心肌收缩性的因素
兴奋交感神经→收缩↑ 心率↑ 抑制副交感神经→心率↑ 使用增强心肌收缩性的药物
抑制心肌收缩性的因素
兴奋副交感神经→收缩 ↓ 心率↓ 抑制交感神经→阻断儿茶酚胺 心肌缺血、梗死,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使用抑制心肌收缩性药物
Hb
9
SaO2(%)
100
SvO2(%)
75
9
Grams
100
%
52
%
病例研究:稳定的血压和心排量并 不反映 SvO2 的改变
患者,男,59 岁,进行冠脉搭桥 CABG
和瓣膜置换后
病例研究:心排量改变 而 SvO2 不变
心排量的改变可能没 有临床意义
总结
相关实验证实CO-CCO数据的一致性 有创CCO不易反复进行,缺乏对病人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②
连续心排量和 SvO2 的临床应用
提供对心脏功能的自动、连续的评估 排除了手动 Bolus 测定心排量的需要 提供更多的最新的信息来预防危象 发生病情变化时,马上干预 评估病人对于干预的反应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③
分析临床CCO的原则
坚持临床病人个体差异性原则 综合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 对有心内异常压力、分流和心律失
PAWP/LAP正常值: 6~12 mmHg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⑥
后负荷
定义:心室收缩期射血进入体循环或肺 循环时心肌纤维的压力或阻力,它受心 室容量、室壁厚度、外周血管阻力等因 素影响。
RV:肺循环阻力 LV:体循环阻力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⑦
后负荷的临床测定
左心室后负荷
常的病人要具体分析 注意自主呼吸和机械呼吸的差别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④
例1 房颤对心排量的影响
规则的窦性节律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⑤
例 2 前负荷改变:血浆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⑥
例 3 气管插管拔除后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⑦
例4-1 CCO 合适吗?
一个 56 岁的老年男性,“常规”冠脉搭桥手术 (CABG)。送到 ICU 时状态稳定
(外周动脉)
CCO . . . 直接从动脉监测线路中获得
微创 直接与已有的外周动脉导管连
接 减少监测过程并发症的发生 更加快速地设置并应用 提供更多的方法手段,对危重
病人进行监测 无需人工校正,使用方便 用户输入病人年龄,性别,身
高和体重来开始 CCO 监测 自动计算主要的血流动力学参
多普勒超声
无创,病人易接受 人为因素干扰
温度稀释法
上世纪七十年代Dr Swan和 Ganz用特殊的温 度敏感肺动脉导管证明了热稀释法的可行 性.自从那时起热稀释法就成为测心输出量 的金标准.
微创(动脉波)测量法
PreSEP 导管
(中心静脉) ScVO2
Vigileo
仪器
心排量
FloTrac 传感器
氧动力学的综合反映 反映的是机体氧供应与氧消耗的平衡关系 反映机体氧需求与实际氧消耗是否平衡
CO的综合概念①
CO与SvO2
SvO2↓是组织氧合受损害的有代表性的最早的指标
SvO2=SaO2-
VO2
CO·K·HB
SvO2 ↑ ← CO↑ SvO2 ↓ ←CO ↓
CO的综合概念②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⑿
心室壁异常活动
左心室壁运动异常:可呈现收缩性低下,收缩消 失以及收缩失常。心肌壁出现活动失常能使前后 负荷、每搏量和收缩性均降低,冠心病、二尖瓣 狭窄。
瓣膜动能异常:房室瓣狭窄(如二尖瓣狭窄), 由于前负荷减少,致使SV下降。而半月瓣(主动 脉或肺动脉瓣)狭窄,因后负荷增加,能使SV下 降。
Fick质量守恒定律
菲克法曾是测心输出量的金标准,其原理由 阿道夫.菲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其 原理是:通过测量物质经过器官后动静脉 血中的同一物质的差值来计算心输出 量.菲克法利用氧做为被测物质,心排量(L /min)=O2吸收(CC·/min)÷动脉O2—混合 静脉O2(CC·/L)
染料指示剂法
和房室结 心室受体接受有髓鞘迷走神经传入纤维
的支配
CO生理学原理⑤
每博量的调节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④
前负荷定义:心室在舒张末期的血液容量,受静脉 系统容量、心室顺应性,胸内压力、心包膜腔压 力、静脉张力等因素影响。
前负荷
RV 前负荷
CVP/RA正常值: 2~6 mmHg
LV 前负荷
时间 温度
SV HR MAP CVP PAWP CCO Hb SaO2(%)
7:00 pm 36 43 84 90 10 16 3.4 9 100
8:00 pm 36.4 44 86 86 12 14 3.8 9 100
单位 ℃
ml BPM mmHg mmHg mmHg L / min Grams
%
CEDV=SV/EF
CVEDV↑→CO↑
CVEDV↓→CO↓
连续心排量测定 (CCO)
CCO 的原理
热稀释 导管的热敏阻丝加热周围的血液 产生温暖的注射来代替冷注射 产生一条冲刷曲线 曲线下的面积仍然和心排量相等
STAT 模式 / CCO显示法 时间平均法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⑧
例4-2 CCO 合适吗?
一个 56 岁的老年男性,“常规”冠脉搭桥手术 (CABG
)时 间
7:00 pm
8:00 pm
单位
温度
36
36.4
℃
SV
43
HR
84
MAP
90
44
ml
86
BPM
86
mmHg
CVP
10
PAWP
16
CCO
3.4
12
mmHg
14
mmHg
3.8
L / min
远期影响的评价 微创CCO尚缺乏随机前瞻性研究 有创CCO和微创CCO在临床上的应用
将平分秋色
Thank you!
数 对于病人血管的生理学改变进
行连续的校准
其他方法
心电阻抗、 CO2吸入法 心室造影法
CO生理学原理②
心排量(CO)的调节
每搏量
心率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力 心室壁异常活动
CO生理学原理③
心率的调节
正常心率=118次/min-0.57×年龄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调节窦房结
连续心排血量[CCO]监测的意义 与临床应用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贾树山
Dr. Jeremy Swan and Dr. William Ganz •1970年Swan-Ganz导管在爱德华实 验室诞生
CO生理学原理①
心排血量(CO)
心室每分钟输出到周围循环的血量 CO=SV×HR=4~8L/min CI=CO/BSA=2.5~4.0L/(min·m2)
体循环阻力(SVR× 80 CO
正常值:800~1200 dynes/sec/cm-5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⑧
后负荷的临床测定
右心室后负荷
肺循环阻力(PVR)
PVR=
MPAP-PAWP
CO
× 80
正常值:<250 dynes/sec/cm-5
Stewart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此方法.后 被Hamilton修正.理论基础为:将已知浓度的 指示剂注入体内经过足够时间混匀,指示 剂稀释的程度说明了加入的液体量 ,通过测 量持续的血流样品,得到一个“指示剂- 稀释曲线”的时间-浓度曲线.可以通过 Stwart-Hamilton方程计 算出CO.试剂吲哚花青绿。
CO生理学原理⒀(END)
CO增加的原因 CO减少的原因
心率增快
心率变慢(兴奋副交感)
左心室容量增加(前负荷↑ ) 前负荷↓
回心血量增加
后负荷↑
外周血管扩张(后负荷 ↓) 心肌收缩性减退
内、外性儿茶酚胺
CO与SvO2
混合静脉血中的携带氧的血红蛋白的饱和度百分 率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⑾
心肌收缩力评估
收缩力
每搏量
右心室 每搏功指数 (RVSWI = SVI x (MPAP- RAP)x 0.0136)
正常值: 5~10 gm-m/m2/beat
每搏指数
左心室 每搏功指数 (LVSWI = SVI x (MAP- PAWP)x 0.0136)
正常值: 45~65 gm-m/m2/beat
CO与DO2-VO2
管理危重病人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最大 化氧运输来预防组织缺氧的发生。
DO2=CaO2×CO VO2=(CaO2-CvO2)×CO
DO2↓←CO↓
DO2↑←CO↑
CO的综合概念③
CO与RVEDV
EDV是心室收缩前或在舒张末期时伸展心肌纤维 的血液容量,RVEDV是前负荷的最重要标志。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①
CCO 和 Bolus 比较
和标准的肺动脉导管一样安全 消除了任何和 bolus 技术有关的潜在的感染控
制问题 心内不注入冰水 相对于 bolus 心排量,节约了医务人员的时间 比 bolus 心排量更加准确,排除了和 bolus 技术相
关的一些不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