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课件

合集下载

心输出量测量PPT培训课件

心输出量测量PPT培训课件
心输出量的测量
心输出量是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是衡量心功能的重要指标。
测量的方法有: 1、指示剂稀释法:它的测定是通过某一方式将一定量的指示 剂注射到血液中,经过在血液中的扩散,测定指示剂的变化来 计算心输出量的。
• Fick法 • 染料稀释法 • 热稀释法: 2、阻抗法 3、成像法:超声、磁共振
心阻抗图 (impedance cardiogram ,ICG)
• 是根据胸腔电阻抗的动态变化,来测定 心功能的一种非创伤性方法。它反映了 血管容积或血流变化引起的阻抗变化。
心输出量检测新技术
• 经食道超声心输出量检测(Oesophageal Doppler)
Oesophageal Doppler
心功能计算
影响心输出量的基本因素
• 前负荷:指心脏舒张末期心室内的血容 量,它与静脉回心血量及残余血量有关。
• 后负荷:射血时面对的阻抗 • 心肌收缩性 • 心肌收缩的协调、顺应性 • 心率
心排量的正常值
• 每搏量: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称每搏量(SV),成 人平均70ml。
• 心排量:是指每分钟由心室输出的血量,正常值为48L/min;
liters/min/m2
C.O. / BSA
liters/min/m2
C.O. × 1000 / HR ml
SV / BSA
ml/m2
79.96 × (ART Mean Dynes·sec/cm-5
-CVP) / C.O.
79.96 × (ART Mean dynes·sec/cm-5/m2
-CVP) / C.I.
• 肺循环总阻力:为肺动脉压减去肺动脉楔压除以心排 血量,在乘以80的所得值。
心功能的测量、计算和意义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专家学习]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专家学习]
ml BPM mmHg mmHg mmHg L / min Grams
CO
× 80
正常值:<250 dynes/sec/cm-5
一类特制
10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⑨
心肌收缩力
心肌的变性肌力状态 心肌纤维缩短的速度和舒张
一类特制
11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⑩
增强心肌收缩性的因素
兴奋交感神经→收缩↑ 心率↑ 抑制副交感神经→心率↑ 使用增强心肌收缩性的药物
SvO2 ↑ ← CO↑ SvO2 ↓ ←CO ↓
一类特制
16
CO的综合概念②
CO与DO2-VO2
管理危重病人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最大化 氧运输来预防组织缺氧的发生。
DO2=CaO2×CO VO2=(CaO2-CvO2)×CO
DO2↓←CO↓
DO2↑
20
一类特制
21
一类特制
22
一类特制
23
STAT 模式 / CCO显示法 时间平均法
一类特制
24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①
CCO 和 Bolus 比较
和标准的肺动脉导管一样安全 消除了任何和 bolus 技术有关的潜在的感染控
制问题 心内不注入冰水 比 bolus 心排量更加准确 相对于 bolus 心排量,节约了医务人员的时间 排除了和 bolus 技术相关的一些不准确性
心率增快 左心室容量增加(前负荷↑ ) 回心血量增加 外周血管扩张(后负荷 ↓) 内、外性儿茶酚胺
心率变慢(兴奋副交感)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性减退
一类特制
15
CO的综合概念①
CO与SvO2
SvO2↓是组织氧合受损害的有代表性的最早的指标

《心电监护讲课》ppt课件

《心电监护讲课》ppt课件

常见异常心电图
• 过早博动
2.房室交界性早博: 特征: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群 之前、之中、之后,根据早博前向及逆向传导速度而定。
常见异常心电图
• 过早博动
3.室性早博: 特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无相关的P波;ST段及T波方向与 主波方向相反;完全代偿间隙;可单个或成对出现—二联律、三联律;在同 一导联上,室性早博形态不同,称多源性室早;若室早与前面的窦性的QRS 波群有固定配对关系,称固定配对间期室早,若不固定,称室性并行心律。
• 监护干扰
皮肤的处理至关重要 避免干扰造成的伪差,常见为病人活动时可呈现与心室颤动相似的心电图畸 形或粗直基线;若电极松脱则显示一条直线。 电极应与皮肤紧密接触,长时间监测,应72h更换电极片。
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
• 1.心率报警 若为报警限设置不当,应重设。若为病人心率出现异常,在设 置报警限范围外,应针对原因处理原发疾病。
4.血液因素: ①异常血红蛋白血症(如碳氧血红蛋白)--假性增高。 ②血液内有色物质(如甲基蓝)--可影响准确性。 ③血液中存在脂肪悬液如--影响监测的准确性。 ④贫血在红细胞压积>15%时不影响SpO2监测的准确性。
动脉压监测
• 动脉血压与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直接相关,反映心脏 后负荷,心肌耗氧和作功及周围组织和器官血流灌注,是 判断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 7.出现异常心律 如频发室早等,应积极处理原发病。 • 8.ST段报警 关闭ST段报警。
常见干扰原因及处理
受干扰的ECG
50HZ干扰
50HZ以上干扰
可能原因
电源地线不良 电极片接触、传导不良 病人紧张,不舒服、颤抖 其他机器的干扰,如:电毯

无创心排量和血液动力学监测PPT课件

无创心排量和血液动力学监测PPT课件

判定指标
缺点
பைடு நூலகம்
静态指标;
PCWP/ CVP 易受心室顺应性的影 响

监测结果有5-12分钟 的延迟
CI+SVRI 高排低阻/ 操作复杂,并发症多 低排高阻
第9页/共42页
微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PICCO
--- 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量测定
VIGILEO
--- 未经校准的脉搏轮廓分析技术
第10页/共42页
第16页/共42页
微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VIGILEO --- 未经校准的脉搏轮廓分析技术
临床应用 判定指标
缺点
液体优化
100%机械通气;
SVV
无心律失常; 潮气量大于8-10ml/kg
体重
药物滴定

病情或用药发生改变时, 准确度低
鉴别诊断
CI+SVRI 高排低阻/ 低排高阻
病情或用药发生改变时, 准确度低
潮气量大于810mlkg体重药物滴定病情或用药发生改变时准确度低鉴别诊断cisvri病情或用药发生改变时准确度低vigileo未经校准的脉搏轮廓分析技术微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微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16vigileo未经校准的脉搏轮廓分析技术vigileo监护仪flotrac传感器微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微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17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黏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没有或很少发生并发症18无创监测技术总览无创监测技术总览经胸连续多普勒uscom经胸生物阻抗法biozicg经胸生物电抗法nicom二氧化碳重吸法nico19经胸生物阻抗法icgbiozanalogicphysioflow基本原理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课件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课件
操作流程
操作人员需按照设备说明书和临床操作规范进行。一般流程包括启动设备、设 置参数、开始监测、记录数据等。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确保 操作安全。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
数据获取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设备会实时生成心排血量、心率、血压等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设备自带的软件或导出 至其他分析工具进行进一步处理。
治疗方案。
监测方法
通过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用药 前后实时监测心排血量等指标, 评估药物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临床意义
为医生提供客观、量化的药物疗 效评估依据,指导医生调整治疗
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04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的局限性和挑战
技术局限性
监测精度问题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某些情况下 可能受到如信号干扰、传感器误差等 因素的影响,导致监测结果的精度下 降。
未来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CCOM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进一步提高,同时 其在临床应用的范围和深度也将不断拓展。例如,通过与电子病历、智能决策支持等系统 的集成,实现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02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与方法
监测设备与技术
设备介绍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通常使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等设备。这些设 备采用先进的生物阻抗技术,通过测量动脉脉搏波形来推算心排血量。
与其他监测方法的综合运用
联合应用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可以与其他监测方法如动 脉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监测等联合应用, 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生理状态。
互补作用
各种监测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通过 综合运用,可以起到互补作用,提高临床诊 断和治疗水平。例如,在休克患者的救治中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可以提供心功能信息, 而中心静脉压监测可以反映血容量状况,两

心电监护监测技术PPT课件

心电监护监测技术PPT课件
人专用。即使仪器不足,相邻床位之间共用一台监护仪, 袖带也需固定应用,测量时更换袖带接头部分即可。可有 效避免交叉感染,且防止由此给患者及其亲属造成的心理 上的不适。 1.2 连续监测的患者,必须做到每班放松1-2次。病情允许时, 最好间隔6-8h更换监测部位一次。防止连续监测同一部位, 给患者造成的不必要的皮肤损伤。
20
Spo2与Po2关系对照
项目
SpO2(%) Po2(mmHg)


50 60 70 8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7 31 37 44 57 61 63 66 69 74 81 92 110 159
21
影响SPO2的因素: ➢ 检查手段是否正确。( POM一般使用1000小时) ➢ COHb与蓝色指甲油:二者均可吸收波长为
➢ 鼾音呼吸:病人在呼吸期间可闻及大水泡音。主 要是上气道中有大量分泌物滁留,当空气进出器 官激动这些分泌物而形成大水泡音。多见于昏迷 或咳嗽反射无力者。
➢呼气时下颌重返原位,类似 点头样,故此得名。多见于垂危病人,其呼吸变 得不规则。
即光电感受器、微处理器和显示部分,是根据光
电比色的原理,利用不同组织吸收光线的波长不
同而设计的,HbO2可吸收可见红光(波长660nm)。
Hb可吸收红外线(波长940nm)。一定量的光线传
到分光光度计探头,随着动脉搏动吸收不同的光
量。光线通过组织后转变为电信号,经微机放大
处理后,将光强度数据换算成氧饱和度百分比。
➢深浅不规则呼吸:常以深浅不规则的方式 进行呼吸,多见于周围循环衰竭、脑膜炎 或因各种因素引起的神志丧失者。
➢叹息式呼吸:此中呼吸方式见于神经质、 过渡疲劳等病人,有时在周围循环衰竭时, 也可见此中呼吸方式。

心排血量监测方法ppt课件

心排血量监测方法ppt课件
代入公式即可得到:CO = 250ml/min×100/(20-15 vol%) = 5000ml/min或5l/min
可编辑课件
10
Fick 法 (3)
尽管Fick 法曾经是“金标准”, 但这种方法有很多缺陷:
* 在测量过程中病人必须处于生理学稳定状态,而大多数需要 心排血量测量的病人都是危重病人,也就是“不稳定状态”。 * 另外的缺点是要控制吸入氧浓度,测量呼出气氧浓度, 并进 行动静脉血采样。 * 对严重低心排病人,Fick 法最为准确,但因为其技术要求, 在临床上最不常用。
制问题 心内不注入冰水 比 bolus 心排量更加准确 相对于 bolus 心排量,节约了医务人员的时间 排除了和 bolus 技术相关的一些不准确性
可编辑课件
38
连续心排量临床应用
提供对心脏功能的自动、连续的评估 排除了手动 Bolus 测定心排量的需要 提供更多的最新的信息来预防危象 发生病情变化时,马上干预 评估病人对于干预的反应
射血分数:是指每搏量与舒张末容积(EDV)之比, 正常值为60-80%;
体循环总阻力(TPR):为平均动脉压减去中心静脉 压后,除以心排血量,在乘以80的所得值。正常为9001500dyn.s.cm-5。
肺循环总阻力:为肺动脉压减去肺动脉楔压除以心排 血量,在乘以80的所得值,正常为50-150dyn.s.cm-5。
t = 总的曲线时间
K = 校准因子(mg/ml/mm偏移)
这种方法在 高心排状态 更为准确,但需要复杂的装备,故
在临床上也不常用。
可编辑课件
14
标准热稀释法
在20世纪50年代 Fegler 最先提出用热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 直到70年代, Swan和Ganz医生用一根特殊的温敏肺动脉导管,

第3章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第3章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第3章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一直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但有创技术要求高,并发症相对较多,需经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来实施。

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操作更加简单、科学可靠的监测方法。

1983年,Wessellng首次提出了连续心排量监测(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这一技术概念。

PiCCO是目前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热门技术,在危重症医学领域的应用广泛,PiCCO 技术测量参数较多,可相对全面地反映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心脏舒缩功能的变化。

包括:持续心输出量(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CCO)、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lobal End-diastolic V olume,GEDV)、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EVLW)、胸内血容量(Intrathoracic Blood V olume,ITBV)、每搏量变异(Stroke V olume Variation,SVV),脉压变异(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全心射血分数(Global Ejection Fraction,GEF)、外周血管阻力(Peripheral Vascular Resistance,PVR)、心功能指数(Cardiac Function Index,CF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dex,PVPI)。

尤其是ITBV及EVLW这两个指标,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体内液体量的变化。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手段也取得一定进展,常规无创监测包括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 Respiratory Rate,RR)、无创血压(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NIB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等监测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问题 • 心内不注入冰水 • 比 bolus 心排量更加准确 • 相对于 bolus 心排量,节约了医务人员的时间 • 排除了和 bolus 技术相关的一些不准确性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25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②
连续心排量和 SvO2 的临床应用
• 提供对心脏功能的自动、连续的评估 • 排除了手动 Bolus 测定心排量的需要 • 提供更多的最新的信息来预防危象 • 发生病情变化时,马上干预 • 评估病人对于干预的反应
后负荷的临床测定
• 右心室后负荷
• 肺循环阻力(PVR)
• •
P正V常R值=:<M2P5A0 PdC-yOnPeAsW/sPec×/cm8-05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10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⑨
心肌收缩力
• 心肌的变性肌力状态 • 心肌纤维缩短的速度和舒张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11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⑩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26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③
分析临床CCO的原则
• 坚持临床病人个体差异性原则 • 综合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 • 对有心内异常压力、分流和心律失
常的病人要具体分析 • 注意自主呼吸和机械呼吸的差别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27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④
例1 房颤对心排量的影响
规则的窦性节律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28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⑤
例 2 前负荷改变:血浆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 心率变慢(兴奋副交感) • 前负荷↓ • 后负荷↑ • 心肌收缩性减退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15
CO的综合概念①
CO与SvO2
• SvO2↓是组织氧合受损害的有代表性的最早的指标
• SvO2=SaO2-
• SvO2 ↑ ← CO↑ SvO2 ↓ ←CO ↓
VO2 CO·K·HB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13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⑿
心室壁异常活动
• 左心室壁运动异常:冠心病、二尖瓣狭窄 • 瓣膜动能异常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14
CO生理学原理⒀(END)
CO增加的原因 CO减少的原因
• 心率增快 • 左心室容量增加(前负荷↑ ) • 回心血量增加 • 外周血管扩张(后负荷 ↓) • 内、外性儿茶酚胺
• RVEDV=RAP/CVP • CEDV=SV/EF
• CVEDV↑→CO↑
• CVEDV↓→CO↓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18
连续心排量测定 (CCO)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19
CCO 的原理
• 热稀释
• 导管的热敏阻丝加热周围的血液 • 产生温暖的注射来代替冷注射 • 产生一条冲刷曲线 • 曲线下的面积仍然和心排量相等
心排血量[CCO]监测的意义与临 床应用
安贞-爱德华心血管手术血流动力学监测应用学习班
2007.10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1
本次课程的内容
• CO生理学原理(基础概念) • CO与SVO2 、DO2 、VO2 、RVEDV的关系(综 合概念) • CCO的测定(方法概念) • CCO的意义和应用(临床概念)
• RV:肺循环阻力 • LV:体循环阻力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8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⑦
后负荷的临床测定
左心室后负荷
体循环阻力(SVR)
SVR=
MAP-RAP × 80 CO
正常值:800~1200 dynes/sec/cm-5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9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⑧
每搏量
心率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力 心室壁异常活动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4
CO生理学原理③
心率的调节
• 正常心率=118次/min-0.57×年龄 •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主调节窦房结和
房室结 • 心室受体接受有髓鞘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的
支配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5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④
前负荷定义:心室在舒张末期的血液容量
心肌收缩力评估
收缩力
每搏量
每搏指数
右心室 每搏功指数 (RVSWI = SVI x (MPAP- RAP)x 0.0136)
正常值: 5~10 gm-m/m2/beat
左心室 每搏功指数 (LVSWI = SVI x (MAP- PAWP)x 0.0136) 正常值: 45~65 gm-m/m2/beat
增强心肌收缩性的因素
• 兴奋交感神经→收缩↑ 心率↑ • 抑制副交感神经→心率↑ • 使用增强心肌收缩性的药物
抑制心肌收缩性的因素
• 兴奋副交感神经→收缩 ↓ 心率↓
• 抑制交感神经→阻断儿茶酚胺
• 心肌缺血、梗死,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 使用抑制心肌收缩性药物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12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⑾
16
CO的综合概念②
CO与DO2-VO2
• 管理危重病人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最大化 氧运输来预防组织缺氧的发生。
• DO2=CaO2×CO VO2=(CaO2-CvO2)×CO
• DO2↓←CO↓ DO2↑←CO↑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17
CO的综合概念③
CO与RVEDV
• EDV是左心室收缩前或在舒张末期时伸展心肌纤 维的血液容量,RVEDV是前负荷的最重要标志。
前负荷
RV 前负荷
CVP/RA正常值: 2~6 mmHg
LV 前负荷
PDA正常值: 8~15 mmHg
PAWP/LAP正常值: 6~12 mmHg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6
CO生理学原理⑤
每博量的调节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7
CO生理学原理(每搏量的调节)⑥
后负荷
• 定义:心室收缩期射血进入体循环或肺循环时 心肌纤维的压力或阻力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2
CO生理学原理①
心排血量量 CO=SV×HR=5~6L/min CI=CO/BSA=2.5~3.5L/(min·m2)
• Fick质量守恒定律
染料指示剂法
多普勒超声
温度稀释法
微创(动脉波)测量法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3
CO生理学原理②
心排量(CO)的调节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20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21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22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23
STAT 模式 / CCO显示法 时间平均法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讲义
24
CCO的临床意义和应用①
CCO 和 Bolus 比较
• 和标准的肺动脉导管一样安全 • 消除了任何和 bolus 技术有关的潜在的感染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