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之课文分析剖析共22页文档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出处:《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熟习。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属:写作。

⑦伐:自我夸耀。

•⑧疏: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

离骚者,犹离忧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

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苦闷深思。

③离忧:遭受忧愁。

离,通“罹”,遭受。

④反本:追念根本。

反,同“返”。

⑤惨怛:忧伤,悲痛。

⑥间:挑拨离间。

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

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

屈原列传之课文分析剖析PPT共24页

屈原列传之课文分析剖析PPT共24页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屈原列传之课文分析剖析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屈原列传》全面翻译剖析

《屈原列传》全面翻译剖析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称述的事物是美好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的。他的品行端正,所以至死也不被世俗 容纳。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 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 脱污秽环境,来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 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世俗的污垢,他是一个洁身自好、出污泥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而不染的人。 我们推断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 也是可以的。 光可也




太史公曰:“余读 《离骚》、《天问》、 《招魂》、《哀郢》, 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 沉渊,未尝不垂涕, 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 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 何国不容,而自令若 是! 读《服鸟赋》,同死 生,轻去就,又爽然 自失矣。




楚使怒去,归告怀 王。怀王怒,大兴 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 楚师于丹、淅,斩 首八万,虏楚将屈 匄,遂取楚之汉中 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以深入击秦,战于 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 楚大困。
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 国告诉怀王。怀王很气愤,大规 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 秦国出兵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浙 水一带把楚军打得大败,杀八万 人,俘虏楚国大将屈匄,于是夺 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 楚怀王于是发动国家的全部军队, 深入到秦国境内进攻秦军,在蓝 田展开了激战。 魏国听到了这个消息,乘机偷袭 楚国,一直到达邓县一带,楚军 惧怕,从秦国撤退回来。而齐国 终究(一直)因为怨恨楚王而不 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艰难。





屈平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不能明辨是非。谗言和谄媚遮 谗谄之蔽明也, 蔽了君王的眼睛,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 邪恶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 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 思而作《离骚》。 所以忧愁深思,写了《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 “离骚”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 也。夫天者,人之始 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 也;父母者,人之本 的根本。 也。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 以人在忧愁、苦恼、疲惫时没 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有不喊天的;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 在疾病、疼痛、内心悲痛时没 父母也。 有不喊父母的。

《屈原列传》原文分析报告和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分析报告和翻译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王族本姓芈[读音mǐ],后来分出“屈”、“景”、“昭”等姓。

屈原的祖先熊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封于屈地[湖北姊归县东],因此以屈为姓)。

为楚怀王左徒(官名)。

博闻强志(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翻译:屈原,他的名是平,楚国王族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博闻强记,懂得治理(国家的)乱局,熟悉辞令。

进入朝中能与国王议论国事、来发布号令;在外面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国。

国王很重用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读音zhǔ,连接,聚集)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翻译:上官大夫和他同朝为官,(为了)争宠而心中嫉妒他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起草)原制定宪令,屈原编写草稿尚未定稿。

上官大夫见到(这事)就想抢去(做),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因此就(在怀王那)进谗言说:“国王您让屈原制定宪令,众人没有不知道的。

每有一个法令出来,屈原就炫耀他自己的功劳,认为‘没有我不能做的事’。

”国王恼怒就疏远屈原。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读音dá,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很多表现爱情的民歌)好色而不淫,《小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内容多是失意臣僚讽刺时弊)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读音kù,古代帝王),下道齐桓,中述汤武(商汤帝、周武王),以刺世事。

屈原列传课文精讲

屈原列传课文精讲

屈原列传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屈原列传》的段落划分大致如下:1.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的身份、才识以及被怀王疏远的过程。

2. 第二部分(第4-9段):屈原被罢免官职后,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这部分突出了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3. 第三部分(第10-12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屈原死后的影响。

以上是《屈原列传》的段落划分,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文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来划分段落。

二、文章赏析《屈原列传》是汉代诗人司马迁所作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遭遇,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仰。

整篇文章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章通过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屈原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质。

屈原作为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切的关注。

他忠诚于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竭尽全力,这种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令人敬佩。

文章通过屈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

屈原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主张,遭到了诽谤和排挤,最终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这种遭遇不仅令人痛心,也让人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文章通过屈原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政治的腐败,呼吁人们要坚守信仰,追求真理,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文章还通过屈原的诗歌创作,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

屈原的《离骚》等作品,表达了他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令人动容。

文章通过屈原的诗歌创作,进一步凸显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仰,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篇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屈原列传》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司马迁在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技巧,如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写、深情的抒情等,使得整篇文章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具有文学美感。

《屈原列传》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人文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屈原生平事迹和遭遇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原文呈现娴于辞令(4)。

入则与王图议(5)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6)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7)之【1】。

屈原,名叫平,是楚王的同族。

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就与楚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他国使者,应酬各国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思路导引:首先简要介绍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写楚怀王“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屈原与楚王是同族;二则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这也是下文屈原受到上官大夫嫉妒的主要原因。

段解:开篇介绍屈原的姓名、出身、官职、政治才干和重要地位。

名师圈点:(1)左徒:官名。

(2)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闻,学识。

志,记。

(3)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治,指国家安定。

乱,指国家动荡。

(4)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娴,熟练、熟悉。

辞令,应对的言辞。

(5)图议:谋划计议。

(6)接遇:接待。

(7)任:信任。

名师赏评:【1】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

以“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反映屈原的卓越能力;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他的信任程度;以“博闻”“强志”“图议”“接遇”交代他受楚怀王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下文上官大夫嫉妒他的原因。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14)‘非我莫能为’也。

”【2】王怒而疏(15)屈平。

【3】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楚怀王的宠幸而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好了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屈原不给他。

于是他就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项法令公布后,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出来’呢。

文言文《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文言文《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屈原列传出处:《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熟习。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属:写作。

⑦伐:自我夸耀。

⑧疏:疏远。

•【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

离骚者,犹离忧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

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都把对自我才能与人品的肯定作为抒情言志的前提。

司马迁对之深信不疑,且由衷地推崇。

所以,他在《屈原列传》的开头就高度概括了屈原的颖脱之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以下的具体叙事中,更突出地以屈原的怀才不遇与楚国灭亡之间的关系,反证其才能决不为虚。

但是,仅有奇才,而无洁行,仍然不能成为被后世推戴的人物,亦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司马迁深知才能与人品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又多次称道屈原的卓异人品。

最突出的当然是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对话。

这段对话,亦见于《楚辞》的《渔父》篇,文字略有差异。

其是否为屈原所作,后人亦多有怀疑。

但司马迁把它自然地融入传记的叙事之中,既增加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又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屈原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时,绝不“与世推移”,“随流扬波”,而要“怀瑾握瑜”,“宁赴常流”亦不改“皓皓之白”的人品。

这种超越于世俗之辈的才能与人品,既是屈原“为人”的根本基点,亦是他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根本基点,所以,司马迁在整篇叙事的字里行间又都流露着由衷的盛赞。

其次是“悲其志”,即肯定屈原人生命运的悲剧性,并揭示其悲剧形成的根源,分析其悲剧命运与诗歌创作间的深刻关联。

这是《屈原列传》的核心内容。

文中揭示的屈原命运的悲剧根源最主要是,屈原不能因为生存得失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准则与精神操守,而楚怀王又于昏愦之中不能了解屈原,反而疏远、放逐了这位忠诚不阿的人才。

文中有几处写道:“疾王听之不聪也”“怀王之终不悟也”“此不知人之祸也”,正是司马迁读了《离骚》等诗之后,结合历史事实作出的评判。

这评判之中既有对悲剧制造者怀王的责难,又暗含着对自身命运同样不幸的悲戚。

文中分析屈原的悲剧命运与其诗歌创作间的关系,最主要是“……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一段。

其“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意思与《报任安书》中所说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完全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