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合集下载

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设备学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1学分。

总学时为20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见习4学时。

线摄影、1、掌握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史。

2、掌握图像存储、传输系统的特点、组成及作用。

3、熟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中X线机、CT、MRI设备的特点。

4、熟悉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的建立。

5、熟悉远程放射学系统的类型及意义。

【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 常规X线设备问世,为放射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X线CT机的诞生,标志着医学影像设备的革命性进展。

3.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中X线机、CT、MRI设备的特点。

4.图像存储、传输系统。

5.远程放射学系统。

第二章 X线发生装置【目的要求】1、掌握固定阳极X线管组成及结构。

2、掌握旋转阳极X线管组成及结构。

3、掌握X线管的特性及参数。

4、掌握高压变压器的作用、组成及其特点。

5、掌握X线机对电路的基本要求。

6、熟悉高压元器件的作用、组成及其特点。

3、中、高频X线机的构成。

4、中、高频X线机的工作原理。

5、中、高频X线机的直流逆变电源。

6、医用X线电视系统中的影像增强器。

7、摄影X线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四章数字X线成像设备【目的要求】1、掌握CR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熟悉CR中影像板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3、熟悉CR中读取装置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4、熟悉DR的特点。

【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CR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CR中影像板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3、CR中读取装置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4、DR的特点。

【目的要求】1、掌握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结构及组成。

2、掌握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磁体类型和各个类型特点。

3、熟悉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趋势。

4、熟悉梯度场的参数与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信噪比、对比度和成像时间长短的关系。

5、熟悉梯度场的产生过程。

【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发展趋势。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Ⅰ前言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使用。

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验证理论,从而使学到的知识更为巩固;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亲自操作,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课程;树立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操作问题的能力。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该大纲根据教材、讲议、理论教学大纲及教学实验器材进行编写,每次实验课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结合临床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实验教学学时为10学时,分4次。

四使用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袁聿德,2版,2006年Ⅱ正文实验一四肢、骨关节的摄影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四肢、骨关节的摄影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常用四肢骨、关节的摄影方法。

(二)掌握摄影位置的基本评价。

(三)了解普通X线摄影的基本步骤。

三教学内容(一)明确中心线、照射野的实际意义。

(二)四肢骨关节的摄影距离。

(三)四肢骨关节摄影注意事项。

(四)腕关节、尺桡骨、肘关节的摄影体位、中心线、摄影条件及影像质量评价。

(五)踝关节、胫腓骨、膝关节的摄影体位、中心线、摄影条件及影像质量评价。

实验二头颅常用体位的摄影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头颅各常用部位的摄影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头颅的各种定位点、连线和标准平面,熟悉其在头颅部摄影中运用。

(二)掌握头颅各摄影部位中心线的倾斜角度和投射方向。

(三)熟悉头颅各部位的摄影步骤。

(四)掌握头颅各摄影部位图像的质控标准。

三教学内容(一)头颅的各种平面和摄影用径线。

(二)头颅正侧位、下颌骨正侧位、颞颌关节、颧弓顶颌位、华氏位、柯氏位的摄影体位、中心线、入射角方向及影像质量评价。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技术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影像的选择和使用非常关键,它们必须准确、清晰地展示疾病的特征,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影像识读能力。

因此,本大纲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教学目标和要求1. 培养学生的影像识读能力:学生应通过实验教学,掌握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病变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并能准确地解读和描述影像中的异常改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利用影像信息的能力:学生应能够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应能够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分享和交流影像学观察、分析和判断的结果,并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影像技术介绍:学生将学习和了解常见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

他们应了解每种技术的基本原理、适应症、优缺点和临床应用。

2. 常见疾病影像学特征:学生将学习和掌握常见疾病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包括正常解剖结构、异常改变的形态和分布规律。

他们将通过分析和比较正常和异常影像,提高影像识读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3. 影像与临床关联: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与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关联,并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他们将通过案例讨论和小组讨论来加深对影像与临床关联的理解。

4. 影像质量控制和安全:学生将学习如何评估和提高影像的质量,包括选择合适的设备参数、病人准备和协作等。

他们还将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放射安全和放射防护规范。

5. 报告撰写和沟通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撰写准确、清晰的影像学报告,并提高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他们将通过模拟病例报告和角色扮演来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I前言《医学影像诊断学》,包括传统X线、数字化X线成像(DR)、计算机体层摄影(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等,介入放射学和超声诊断为独立教学课程。

本课程就是利用上述各种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

传统的X线诊断是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

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部分章节介绍。

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象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

各论部分授课顺序均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即各个系统的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基本病变、疾病诊断。

重点讲授正常、基本病变及疾病诊断。

各系统讲授重点根据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有所不同,如呼吸系统以X线及CT为主,骨关节系统以普通X线为主,中枢神经系统以CT、MRI为主。

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

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配讲议。

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

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240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为1:1,即理论授课116学时,实验116学时,分两个学期授课。

《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Ⅰ前言医学影设备学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主要讲授各种普通X线机、胃肠机、数字化X线机、CT机、MRI、DSA、USG等影像检查设备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同时还着重介绍PACS&RIS网络的构成与应用及影像设备新技术的进展。

医学影像设备是影像产生的源泉,理解各种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对影像诊断有深刻的意义,为今后从事影像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0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6:1,即讲课34学时,见习6学时。

四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徐跃,2版,2005年。

II 正文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复习X线的发现、发生条件;熟悉现代医学影像学建立的过程,了解各种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及PACS系统的作用与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X线的发现、X线产生的原理、CT的发明、磁共振现象的发现;。

(二) 掌握各种成像设备的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三)了解其它成像设备的应用及影像治疗设备的发展应用;(四) 了解PACS系统的作用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一) 影像设备的分类;(二) X线的发现与X线机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三) CT的发明与CT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四) 磁共振现象的发现与磁共振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五)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及应用;(六)超声成像的发展及应用;(七)红外成像及激光内镜成像等设备的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八)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等影像治疗设备的发展应用;(九)PACS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纲要大纲.docx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纲要大纲.docx

蚌埠医学院《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英文名称: Medical Imaging课程类型:专业主干课程总学时: 68理论课学时:34实验学时:34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麻醉医学专业本科课程简介: 20 世纪 70-80 年代后,医学影像学发展非常迅速,医学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不断完善,相继出现了超声成像、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发射体层成像等多种成像技术。

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兴起,开创了医学影像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医学影像学是通过影像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随着CT、MRI、 DSA等新成像技术的应用,本学科的内容更趋丰富。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其它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临床实习、研究工作中,对本专业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1)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特点;了解普通X 线、超声、 CT、MRI、 DSA及介入放射学的价值和限度,以便正确应用;(2)熟悉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3)掌握对图像的观察、分析与诊断方法;掌握各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学与其他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具有密切而有机的联系。

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上的基础知识。

本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示教片实验教学相结合,均在课堂完成。

二、教学基本要求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了 X 线、超声、 CT 及 MRI 的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分析、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等内容。

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目的是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与限度,便于比较、优选和综合应用;熟悉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能正确运用医学影像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一、实验教学目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它通过使用各种医学影像技术来诊断和评估疾病。

实验教学在医学影像诊断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特定的实验教学方案和模拟案例,提供给学生们实践与应用不同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1. 入门实验:医学影像设备与操作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分类、原理以及操作要点。

同时,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不同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熟悉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环境。

2. 影像解剖学实验在影像解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解析影像学图像,识别和标记人体解剖结构,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正常位置、形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疾病诊断提供基础。

3. 影像学技术实验这一部分的实验重点是培养学生使用不同影像学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学生将通过实验的方式,学习和掌握常见的影像学技术,如:X线、CT、MRI、超声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对比剂的应用和不同影像学技术的优缺点。

4. 影像诊断实验影像诊断实验是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核心实验教学内容。

学生将通过分析和比对病例影像,识别不同疾病的影像特征,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学生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标准以及鉴别诊断技巧,提高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5. 实践与研究实验本部分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医学影像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

学生将通过与临床医师合作,参与实际病例的影像检查与分析,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疾病诊断水平。

三、实验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和示范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室示范,将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

教师可以使用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影像学图像,同时向学生讲解解剖结构、影像表现、疾病诊断准则等。

2. 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装置和模拟案例进行操作与分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医学影像技术学与设备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技术学与设备学教学大纲.

医学影像技术学与设备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设备学【课程类型】专业课【授课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代码】71104013【学时学分】理论64学时,实验26学时,4.5学分一、课程简介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多种类型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与医学影像治疗设备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

它包括:X线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成像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热成像设备、介入放射学系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学系统。

本教学将以X线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及X线、CT、MRI检查技术为主要内容,全面介绍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和各种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功能及其应用特点。

要求学生按照掌握、熟悉、了解和自学四级要求,学习各设备的相关知识,为将来从事临床实践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

教师在授课时要分清主次,学生在学习时应有所侧重。

本科学生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选用教材:张云亭、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徐跃、梁碧玲《医学影像设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二版二、教学内容与要求医学影像技术学第一章总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

2.掌握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体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3.了解X线、CT、MRI、DSA及核医学等检查技术的应用。

4.了解PACS、远程放射学系统的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1.透视、普通X线摄影、软X线摄影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2.CT检查的特点、主要用途。

3.MR检查的特点、主要用途、主要内容。

4.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特点、主要用途、主要内容。

第二章X线检查技术(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胶片特性曲线,掌握普通X线摄影位置及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

2.掌握数字X线成像CR、DR工作流程及成像参数。

3.熟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4.掌握造影检查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中的应用。

5.了解对比剂分类和使用。

6.熟悉了解X线质量的评价及管理。

(二)教学内容1.X线摄影条件:感光效应与光学密度、X线照片对比度、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优质X线照片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Ⅰ前言医学影设备学是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主要讲授各种普通X线机、胃肠机、数字化X线机、CT机、MRI、DSA、USG等影像检查设备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同时还着重介绍PACS&RIS网络的构成与应用及影像设备新技术的进展。

医学影像设备是影像产生的源泉,理解各种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对影像诊断有深刻的意义,为今后从事影像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0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6:1,即讲课34学时,见习6学时。

四教材:《医学影像设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徐跃,2版,2005年。

II 正文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复习X线的发现、发生条件;熟悉现代医学影像学建立的过程,了解各种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及PACS系统的作用与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X线的发现、X线产生的原理、CT的发明、磁共振现象的发现;。

(二) 掌握各种成像设备的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三)了解其它成像设备的应用及影像治疗设备的发展应用;(四) 了解PACS系统的作用与发展。

三教学内容(一) 影像设备的分类;(二) X线的发现与X线机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三) CT的发明与CT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四) 磁共振现象的发现与磁共振设备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五)核医学成像设备的发展及应用;(六)超声成像的发展及应用;(七)红外成像及激光内镜成像等设备的成像特点及临床应用;(八)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等影像治疗设备的发展应用;(九)PACS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第二章 X线发生装置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X线发生装置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熟悉各类球管的结构及性能特点;熟悉高压发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控制台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X线产生的必要条件、X线的质和量;(二) 掌握X线发生装置的基本组成;(三) 熟悉固定阳极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四) 掌握X线管焦点的定义及意义;(五) 熟悉旋转阳极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六) 了解特殊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七) 熟悉X线球管的阳极特性曲线;(八) 熟悉X线球管的灯丝发射特性曲线;(九) 熟悉空间电荷效应及其空间电荷补偿;(十) 熟悉X线管的热容量等特性参数;(十一) 熟悉X线管套的结构与作用;(十二) 熟悉高压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及作用;(十三) 熟悉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十四) 熟悉灯丝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十五) 熟悉高压电缆、高压交换闸的结构及作用;(十六) 熟悉控制台的作用及基本组成电路;(十七) 了解控制台各单元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三教学内容(一) 复习X线产生的必要条件、X线的质和量;(二) X线发生装置的基本组成;(三) 固定阳极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四) X线管焦点的含义及意义;(五) 旋转阳极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六) 特殊X线球管的结构及工作特点;(七) X线球管的阳极特性曲线;(八) X线球管的灯丝发射特性曲线;(九) 空间电荷效应及空间电荷补偿;(十) X线管的热容量等特性参数;(十一) X线管套的结构与作用;(十二) 高压发生器的基本组成及作用;(十三) 高压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十四) 灯丝变压器的结构及工作特点;(十五) 高压电缆、高压交换闸的结构及作用;(十六) 控制台的作用及基本组成电路;(十七) 电源电路、管电压和调整控制电路,限时电路;(十八) 高压整流电路,管电流调整和控制电路;(十九) X线管容量保护电路,旋转阳极电路;(二十) 操作控制电路,自动曝光控制电路;第三章医用诊断X线机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X线机的分类、医用诊断X线机的基本组成,熟悉简易X线机电路图及其工作原理;了解X线机的发展史及现状。

二教学要求(一) 了解X线机的发展史及现状;(二) 掌握医用诊断X线机的基本组成,简易X线机电路图及其工作原理;(三) 熟悉X线机的分类,各类X线机的特点;(四) 熟悉中高频X线机的电路特点、应用优势;(五) 熟悉直流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六) 掌握影像增强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七) 熟悉医用X线电视系统(X-TV)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八) 了解电视基础知识;(九) 熟悉X线机电路的分析方法;(十) 了解现代X线机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一) X线机发展史,(二) X线机基本组成结构;(三) 透视X线机;(四) 胃肠X线机;(五)普通摄影用X线机;(六) 胸部摄影用X线机;(七) 其它专用X线机;(八) 简易X线机结构及电路分析;(九) 工频机的局限;(十) 中高频X线机的工作原理及电路特点;(十一) 直流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十二) 荧光屏透视局限;(十三) 影像增强器的结构机工作原理;(十四) X线电视系统(X-TV)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十五) 电视基础知识;(十六) 摄像机的分类及工作原理;(十七) 中心控制器、监视器等工作原理;(十八) 现代X线机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数字X线成像设备与PACS系统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CR、DR、DSA等各种数字化X线成像设备的原理与结构,熟悉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及远程放射学系统,了解数字化X设备发展及现状。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CR成像设备原理与结构;(二) 掌握DDR成像设备原理与结构;(三) 熟悉DSA成像设备原理与结构;(四) 熟悉CR与DR的区别;(五) 熟悉数字图像的特点;(六) 熟悉数字图像的后处理;(七) 熟悉数字化图像的优势;(八) 了解PACS的构成、作用及发展现状。

三教学内容(一) 什么是数字化、数字图像;(二) 数字图像的特点及数字化的优势;(三) IP板的结构及成像理;(四) CR激光扫描仪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五) CR的图像的特点及后处理;(六) FPD (平板探测器)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七) DR的图像的特点及后处理;(八) CR与DR各方面的比较;(九) 数字图像几个重要参数;(十) 数字化X线成像特点;(十一) DSA成像设备原理与结构;(十二) 数字图像与传统屏-片比较;(十三) 激光相机等成像辅助装置;(十四) DICOM标准与PAC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组成;(十五) PACS及远程放射学的发展与现状。

第五章CT设备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CT扫描机的发展简史,理解CT的成像原理,掌握CT的基本结构与组成,了解多排CT的特点与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 熟悉CT机的发明、发展及分代;(二) 掌握CT的成像原理及图像特点;(三) 掌握CT机的基本组成与结构;(四) 熟悉CT球管结构及性能要求;(五) 熟悉CT探测器种类及工作原理;(五) 熟悉阵列处理器的作用及工作特点;(六) 熟悉CT机主要性能参数;(七) 熟悉螺旋CT结构与组成与特点;(八) 了解多排CT的结构与临床应用;(九) 了解CT机的发展与未来。

三教学内容(一) CT发明;(二) CT机发展史及分代;(三) CT图像的特点;(四) CT成像原理;(五) CT系统的基本组成;(六) CT球管的特点及性能参数;(七) 探测器种类及工作原理;(八) 图像重建系统;(九) 中央控制系统;(十) 什么是螺旋;(十一) 螺旋CT的结构特点;(十二) 螺旋CT的性能参数;(十三) 多排CT的结构与临床应用;(十四) CT机的发展与未来。

第六章 MRI设备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磁共振的现象、成像原理,掌握磁共振设备的基本结构。

从而能深刻的理解MRI影像表现。

二教学要求(一) 熟悉磁共振现象的发现及MRI的发展史;(二) 掌握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三) 掌握磁体的类型及优缺点;(四) 熟悉梯度磁场的类型和作用;(五) 熟悉射频系统的组成及作用、射频屏蔽的意义、射频屏蔽的重要性;(六) 了解梯度磁场的技术参数;(七) 熟悉磁共振成像质量的控制参数、信噪比及影响因素,空间分辨率及影响因素和对比度及对比度噪声比;(八) 熟悉磁共振成像序列及图像特点;(九) 了解fMRI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三教学内容(一) 磁共振的发展简史;(二) MRI图象特点及临床应用;(三) 核磁共振现象;(四) 驰豫、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五) MR信号的空间定位;(六) MR成像的序列技术;(七) 磁共振成像质量的控制参数、信噪比及影响因素;(八) 主磁体的类型、技术参数及应用特点;(九) 梯度磁场的类型、技术参数及作用;(十) 射频系统的组成及作用;(十一) 磁共振的图像重建;(十一) 射频屏蔽的意义、射频屏蔽的重要性;(十二)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七章 USG设备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超声成像原理,掌握B型超声设备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超声成像设备的发展简史和临床应用特点;(二) 熟悉B型超声诊断仪工作原理与结构。

(三) 了解各型超声设备的发展与现状。

三教学内容(一) 超声成像设备的发展简史;(二) 各种超声诊断基本类型、结构及临床应用特点;(三) 超声换能器的结构那个、主要性能及声束的聚焦与扫描;(四) B型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五) 其他超声诊断仪;(六) 超声设备的发展与现状。

Ⅲ教学组织与方法一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影像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

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

2.实验教学: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

四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90%,平时成绩占10%。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