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 (经典实用)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共49张PPT)

C.恬 (tiǎn)静 穿着 (zhuó ) 廿 (nià n)四 . . . D.倩 (qià n)影 .
【答案】 应读 juà n。 )
靓 (lià ng)丽 .
隽 (jù n)永 .
A(“仄”应读 zè ;“恬”应读 tiá n;“隽”
1.读准字音 凋 (diāo)落 . 一椽 (chuá n)破屋 . 落蕊 (ruǐ) . 混沌 (dù n) . 喇 (lǎ)叭 . 潭柘 (zhè )寺 . 疏 (shū)落 .
细腻 (nì ) 夹 (jiá )袄 . . 橄 (ɡǎn)榄 (lǎn) . . 萧 (xiāo)索 . 鲈 (lú )鱼 . 散文钞 (chāo) . 馍 (mó )馍 .
碧绿的天色、青天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驯鸽的飞声 (日光)一丝一丝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一椽破屋、破壁腰 漏下来的日光
租破屋、泡浓茶、看天色、听飞声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
作者写秋树,运用了哪些感官去感悟? 视觉:像花而又不是花、铺得满地、扫帚的丝纹
听觉:声音也没有
嗅觉:气味也没有 触觉:极微细极柔软 感觉:细腻、清闲、落寞、深沉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 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 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色 彩以 。我 观 物 王, 国故 维物 皆 着 我 之
---
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名 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
沦》、《春风沉醉的晚 上》、 《薄奠》、《迟桂 花》,中篇小说《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和 《出奔》等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
三、自主 合作 探究

(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 《故都的秋》教案

(精)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理解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的完美融合与统一,理解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以语言鉴赏为突破口。

2.重视诵读美读。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文章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的特点,以及揣摩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设疑讨论4.重点品读“清晨静观”和“秋风秋雨”两段,这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融情入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拟写导语来引入课题(板书)。

学生可能会写的形式如下,要及时鼓励。

⒈设问式⑴你来了解过秋天的韵味吗?⑵当秋天到来时,你感受到了什么?⑶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⒉诗歌创设情境式⑴《诗经》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⑵杜牧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⑶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⑷杜甫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⑸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⑹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醉。

⒊对比式⑴春秋对比春让人满怀希望,朝气蓬勃;秋让人平心静气,深思回味。

⑵不同心境对比刘禹锡:自古悲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毛泽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

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学生想法可能很多,教师会有估计不到之处,精彩导语可在教学后记中补记)二、分析文题提问:将“故都”换为“北京”、“北平”行否?有何不同?明确:“秋”------表明描写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共5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共52张PPT)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 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 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特点:清、静、悲凉)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总起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秋花 秋槐
记叙 分写 议论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总括
秋蝉
(五幅秋景图)
秋雨
秋果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郁达夫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名 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诗人。代表作:短篇小说
《沉沦》、《春风沉醉的 晚上》、《薄奠》、《迟 桂花》,中篇小说《迷 羊》、《她是一个弱女子》 和《出奔》等。
清 、 静 、 悲 凉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本文描绘了 哪几幅故都 秋景的画面, 试用自己的 语言加以概 括?
合作探究
秋晨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秋 晨 图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秋院静观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向院子一坐,你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天下驯鸽的飞声
小院的牵牛花
蓝朵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 悲凉 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品秋味
一椽破屋 —— 衰败 沧桑感 浓茶 —— 清闲 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清爽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谧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悠闲 破壁腰 —— 残破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清冷 安闲 落寞 秋草—— 萧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 故都的秋 课件 (共45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课 故都的秋 课件 (共45张PPT)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 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以动衬静(静)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 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主观感受(悲凉)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 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 意
思考讨论
2、为什么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
名胜古迹 ?
作者的心情:苦闷 落寞 悲凉 本文的基调:清 静 悲凉
普遍性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细小的 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 的共鸣。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以情驭景--花、槐、雨、蝉、果--形 以景显情-- 清 静 悲凉 --神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 秋?
“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 完”。 景物透着破败 —— 扣故都 显得落寞—— 扣秋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郁达夫笔下,“故都 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一座 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 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 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 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 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 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 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北京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 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 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 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 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 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 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精品课件

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根据郁达夫写的秋景,仿写句子。
【参考】 ①秋,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中; ②秋,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 ③秋,在秋雨的每一滴雨滴中; ④秋,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中。
背 景 1933年至1936年,郁达夫受白色恐怖的威胁,由
上海迁居杭州。这一阶段是他思想最为消沉的时期。 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 理想的世外桃源里慰藉自己痛苦的灵魂。这段时间, 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花了很多时间到处 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 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一时期,郁达夫提倡静的 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 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 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
第二课时
眷恋北国的秋(1) 总写 (1~2段) 江南的秋(2)
描写Biblioteka 故 秋蝉残声(5) 秋雨话凉(6-10) 都 北国的秋 的 分写(3~12段) 清秋佳果(11) 议论:赞北国之秋(12) 秋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热爱(14)
庭院秋景(3) 秋槐落蕊(4)
散文精品
借景抒情 以景显情

眷恋(故都)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 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 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 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 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 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 活经历。
分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 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
南北秋韵比较
• • • •
黄酒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共9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 (共93张PPT)

慢 润淡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



悲 凉
→润
对比 淡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味润—— 白干 味烈

稀饭 味浅—— 馍馍 味深
喻 体
鲈鱼 味淡——大蟹
味浓

黄犬 味短——骆驼 味久
对比 衬托
2020/5/13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 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2020/5/13
槐树落蕊
““微柔细软””静 “细腻”清 ““清落闲寞””悲凉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 悲凉)
怎一个“愁” 字了得!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2020/5/13
(清、静、悲凉)
思考与探讨
• 写秋蝉的目的何在?
故都的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
而变衰。
宋玉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有关秋天的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2020/5/13
便晴我自 秋
引空言古
诗一秋逢
情鹤日秋 词
到排胜悲
刘 禹
碧云春寂 锡
霄上朝寥 。,。,
2020/5/13
小结
•在第一幅图画中, 作者描绘了哪些意 象?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2020/5/13
2020/5/13

《故都的秋》高中语文必修2人教版

《故都的秋》高中语文必修2人教版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 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 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 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 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 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 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 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 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 落之情。
第2课 故都的秋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 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 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 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 漾着我心思 。
走进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肠瘦流枯 天人马水藤 净在,人老 沙天夕家树 阳 , 涯 昏 秋 西 古 鸦 思马 下 道 , 》致 , 西 小 远 断风桥
蓝朵为佳
秋槐落蕊
“微细” 静 “柔软” 清 “细腻” “清闲” 悲凉 “落寞”
“衰弱”“残声”
侧重写悲凉
“息列索落”、 (有境地的宁静,也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有情和境的悲凉。) 京味的话秋凉 (落寞和感伤)
“淡绿”“微
清、静或衰退的的淡色
冷色调(清)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 草(黄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 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郁达夫三岁丧 父,在日本十年的 异国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在个 人的性格方面,他抑 郁善感;在文艺观 和审美追求上,提 倡静的文学,写的 也多是“静如止水 似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平平仄仄:_泛__指__由__平__仄__构__成__的__诗__文__的__韵__律__。_ (7)疏疏落落:_稀__疏__零__落__。
对点小测
判 断 下 列 加 颜 色 成 语 的 运 用 是 否 正 确 。 ( 正 确 的 打 “√” , 错 误 的 打 “×”) (1)帝王蝶每年怎样进行不远千里的迁移?这个困扰生物学界多年的谜终 于在最近被解开了。( √ ) (2)在精神落寞的时候,一想到行动一无所获,他就不能自已。( √ ) (3)看着他精神混混沌沌的样子,家里人没少为他操心。( × ) “混混沌沌”,应改为“萎靡不振”
2.课外名句——描写秋天的名句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辨词填空
(1)清闲·悠闲 “清闲”是指清静闲暇,侧重无事做,有闲空。“悠闲”是指闲适自得, 侧重心态上怡然自得,了无牵挂。两者都含有“空闲、闲适”的意思。 ①依据“第三空间”理念设计建造的“悠·图书馆”,希望传递一种悠然、 _悠__闲__、慢下来享受幸福的图书馆生活方式。 ②虽然顺利地留京,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档 案,工作虽然_清__闲__却枯燥、无聊。
槐( 槐树 ) 魁( 魁梧 ) (1) 瑰( 瑰宝 ) 魅( 魅力 )
椽( 房椽 ) (2) 缘( 缘故 )
喙( 置喙 )
陪( 陪衬 ) (3) 蓓(歧路 ) (4)
跂( 跂望 )
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
(1)落寞:_冷__落__,__寂__寞__。_ (2)意境:_文__学__艺__术__作__品__通__过__形__象__描__写__表__现__出__来__的__境__界__和__情__调__。 (3)不远千里:_不__以__千__里__为__远__,__形__容__不__顾__路__途__遥__远__。__(错__点__提__醒__:__距__离__近____ _了__不__能__用__这__个__词__。__)_ (4)不能自已:_无__法__控__制__自__己__,__使__激__动__的__情__绪__平__静__下__来__。_ (5)混混沌沌:形__容__糊__里__糊__涂__、__无__知__无__识__的__样__子__。__(_错__点__提__醒__:__是__指__人__的___ _精__神__、__思__想__意__识__等__方__面__的__表__现__,__不__能__形__容__液__体__类__的__东__西__。__)
三、文学知识
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7月,
(2)萧索·萧条 “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侧重于强调荒凉、衰败、无生气,多用 于自然景物,或人对自然景物的感觉。“萧条”指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也指资本主义社会中紧接着周期性经济危机之后的一个阶段,其特征是 工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物价低落,商业萎缩。侧重于强调冷寂、不兴 旺。另外“萧条”在表示经济上的衰落意义时,与“萧索”没有同义关 系,一定不能替用。两者都是形容词,均可表示冷落而无生气,不兴旺。 ①_萧__索__的晚秋景象总会引起人们伤感的情绪。 ②每当危机来临的时候,经济_萧__条__,市场冷落,大量的工人失业。
二、背景展示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 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 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 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 山玩水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 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 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 文——《故都的秋》。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5)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第一单元 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
第2课 故都的秋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一椽( chuán )
④廿四桥( niàn)
②落蕊( ruǐ )
⑤潭柘寺( zhè)
③平仄( zè )
⑥房檩( lǐn )
⑦譬如( pì) ⑧颓废( tuí) ⑨鲈鱼( lú )
(2)多音字
夹板( jiā ) ①夹 夹袄( jiá )
夹肢窝( ɡā )
②落
落落大方( luò) 丢三落四( là ) 落枕( lào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 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 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被追为烈士。 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