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知识梳理人教版

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其中的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文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

著有《陶渊明集》。

2.选自《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

3、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主题写作目的):作者虚构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对立的美好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三、行文思路: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拜访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节组织起来。

四、理解性默写:1、描绘桃林美景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描写了桃花源社会风尚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最能突出桃源人生活幸福美满、恬淡自足的语句是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表现桃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简答题:10、第一自然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从现代科学角度解读“桃花源”现象
地理学角度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桃花源可 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生态学角度
生态学家可以从桃花源的描述中 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 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环境科学角度
环境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桃花源 的环境因素,探讨如何保护和恢 复类似的生态环境,以及预防环
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
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通过描绘桃花源中人们和谐共处、无 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作者表达了对和 平宁静生活的深深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通过虚构的桃花源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作者 对现实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呼 吁人们追求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
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的追求
桃花源的自然景色与人物生活融为一体, 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这种追求 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八年级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 》

CONTENCT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探讨 • 跨学科融合:自然科学角度看待“
桃花源”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平与成就
01
02
03
04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 年更名潜,元嘉四年(427年 )卒,享年六十三岁 。别署元 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解读
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桃花源的象征
桃花源被描绘为一个隐蔽而美好的地方,象征着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和乌托邦。 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美丽、和谐和富饶,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源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源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情节。这篇文章通过渔人的经历,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它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陶渊明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修辞手法,以提高写作水平。
(3)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的象征,学生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举例:课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具言”和“叹惋”,学生需要理解其分别代表详细说明和感叹的意思,从而把握作者对桃花源的赞美之情。
(4)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作者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举例:如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运用了排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象。
2.教学难点
(1)古代词汇理解:课文中有许多古汉语词汇,如“俨然”、“属”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三是锻炼思维品质,分析课文结构和主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四是增强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古诗文的过程中,培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五是培养人文情怀,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关注社会与人生。通过以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简要分 析
拓展提 高
19、用自己的话描述桃花源的社会 环境?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 声音到处都可以听见。田间往来耕田 劳作的人们,男男女女的衣服穿戴, 全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20、桃源人为来访的渔人设酒杀鸡 作食,热情款待,而渔人离开时却又 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 花源人前后做法是否矛盾?请阐述理 由?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 成语规无往人。问未津果的 , 简析:写名士欲探出处访是桃花源,也 无果寻而病终终。。后遂无问津者。
整体感 知
拓展提 高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
2、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怎样的 美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的美景 有什么作用? (1)渲染神秘气氛; (2)暗示将会有奇景出现; (3)为下文写桃源的美好做 铺垫。
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 事,高兴地计划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 人访求桃花源了。
之,欣然 规 往。未 果,寻
整体感 知
新知讲 解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写渔人不讲诚信
的说句子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简析寻:向写所渔志人,带遂人迷去。寻不找复桃得花路源。, 迷路而返。
整体感 知
新知讲 解
已经 找到 沿 从前 做标
既出,得其着船,的便扶向记路,
到拜
立刻 派遣
处处志访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寻 先 做的 终于、最终
如此找。前太守标即记 遣人随其往,寻
志向高洁的 这件 高兴地
向 所志,的隐士遂迷。不事复得样路子。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9 桃花源记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9 桃花源记

美丽、幸福、神秘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表现桃花源美丽、幸福、神秘 的语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 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 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 桃花源的人了。
翻译时要注意:
⑴重点字必须解释出来,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⑵根据课文内容,补充省略的内容。
默读课文,快速找出其记叙要素以及表示 渔人行踪的词语。复述故事。
课文: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 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 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 桃花源的路了。
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源 桃花源 人物:渔人 源中人 渔人行踪:缘溪行→ 复前行→ 从口入→
停数日,辞去→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遂迷。
复述故事:
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武陵渔人无 意间发现了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受 到桃源人的热情款待(或在桃源的 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 寻桃花源却未果。
复述:就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的叙述。
课文: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
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第1段评析]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 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 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 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 图’,富有诗的意境。
[第2段评析]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 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 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 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 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 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第9课 桃花源记
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 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 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
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4. 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异)
(1)
土地



自然风光 屋舍
(疑) 层
花 源
进入桃花源
柳暗花明又
桑竹 一村

设 疑
记 (2——3)
劳作 (由远及近) (惊) 寄
社会风情 衣着

民风


再寻桃花源 (4——5)
遣人随往—— 遂迷
子骥规往—— 未果
(迷) 想
神秘而可望不 可即
板书设计
发现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幽静美丽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 (随即、不久,副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古诗文及译文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

《桃花源记》优秀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桃花源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进行解析;对文章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进行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了解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析、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桃花源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b.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c. 解析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子,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桃花源,描述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讲解,指导学生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思想:追求理想生活2. 写作特点:描绘优美景色,表达作者情感3. 语言特色:优美、朴实、生动4. 重要词汇、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桃花源的插图。

b. 仿写一篇以“我的理想生活”为主题的作文。

2. 答案:a. 插图:根据课文描述,展现桃花源的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先世彬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江南,为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阳应天府书院(在今河南商丘)读书,仲淹读书“昼夜不息。

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宋仁宗亲政后,担任右司谏一职。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协助夏竦平定叛乱。

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韩琦等人参与“庆历新政”。

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

历时仅一年。

后因为遭反对,被贬为地方官,辗转于邓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间,设立义庄,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

早年生活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勉强维持,常常一天只能吃两顿粥,但是他很有志气。

有一次他跟母亲到庙里烧香,他在神前祷告,问菩萨:“我将来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个好医生。

”良相和良医都能造福于人类。

父亲去世后,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

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在意,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书中,以读书为乐趣。

这样过了快三年,范仲淹几乎把长山乡的书籍读了个遍,此处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秘密。

他发现自己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