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墨子的成语

出自墨子的成语
出自墨子的成语

出自墨子的成语

百舍重茧:形容走远道的辛苦。

不可胜数: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功成名遂:遂:成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兼而有之: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坚甲利兵: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孔席墨突: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黔突暖席: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染苍染黄:苍:青色。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手足重茧:手上脚上长满了层层老茧。形容长期劳累。

双足重茧:形容奔走劳苦。

同心戮力:指齐心合力。

东西易面: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发宪布令:犹发号施令。

放心解体:指人心离散、瓦解。

改梁换柱: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高不可登: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同“高不可攀”。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

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5、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6、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来自史记的成语

?来自史记的成语 ?安堵如故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安枕而卧 ?按辔徐行 ?拔山盖世 ?拔山扛鼎 ?拔帜易帜 ?霸陵醉尉 ?霸王别姬 ?白虹贯日 ?白头如新 ?白鱼入舟 ?百步穿杨 ?败军之将 ?抱薪救火 ?暴戾恣睢 ?杯盘狼藉 ?卑谄足恭 ?卑礼厚币 ?北面称臣 ?倍日并行 ?背水一战 ?避让贤路 ?变名易姓 ?便宜行事 ?彬彬有礼 ?兵贵先声 ?博而寡要 ?博闻强记 ?博闻强识 ?搏牛之虻 ?不成三瓦 ?不得要领 ?不寒而栗 ?不经之谈 ?不可胜言 ?不名一钱 ?不能赞一辞 ?不赏之功 ?不胜杯杓 ?不识大体 ?不食周粟 ?不遗余力

?不约而同 ?不赞一词 ?不值一钱 ?不足与谋 ?布衣黔首 ?才气过人 ?才气无双 ?藏弓烹狗 ?侧目而视 ?参差错落 ?察见渊鱼 ?长颈鸟喙 ?长夜之饮 ?尝胆卧薪 ?瞋目切齿 ?陈陈相因 ?尺布斗粟 ?尺寸之地 ?赤县神州 ?崇论闳议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传檄而定 ?吹箫乞食 ?春秋笔法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醇酒妇人 ?啜食吐哺 ?摧刚为柔 ?大逆不道 ?大失人望 ?大失所望 ?带砺山河 ?弹丸之地 ?啖以重利 ?当断不断 ?道大莫容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倒行逆施 ?倒置干戈 ?得意洋洋 ?登坛拜将 ?低回不已 ?砥行立名 ?帝王将相

?掉臂不顾?掉三寸舌?鼎足而三?鼎足三分?鼎足之势?定于一尊?洞见症结?恫疑虚喝?斗粟尺布?斗鸡走狗?独当一面?妒能害贤?妒贤嫉能?短小精悍?对簿公堂?顿首再拜?多多益善?扼吭拊背?饿虎之蹊?耳食之谈?发蒙振落?发综指示?伐功矜能?发指眦裂?反经行权?飞熊入梦?诽谤之木?废书而叹?分庭抗礼?分我杯羹?蜂拥而来?风度翩翩?风起云蒸?讽一劝百?奉公守法?俯拾仰取?拊背扼喉?负荆请罪?负驽前驱?负薪救火?附骥名彰?腹诽心谤?妇人之仁?改过自新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井底之蛙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滥竽充数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守候、等候的意思,“株”是指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66

关于墨子的故事

关于墨子的故事 墨子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中国还是一个由许多诸侯国组成的国家。其中楚国是一个大国,宋国是一个小国。 【关于长征的故事:飞夺泸定桥】 古战场安顺场的战役结束了,红军主力却不能靠三条小船渡过大渡河,所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一致决定,拿下泸定桥,从那里渡过大渡河。 居明堂之左的“印台山”独居于盆地之中,下方上圆,山中央又突起一座方如印的小山包,远眺望去,犹如一枚方印放在印台上。在当地人们叫它“印台山”。 对于有出国打算的学生来说,能够申请到外国大学的奖学金是梦寐以求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申请到美国本科全额奖学金呢?美国本科奖学金容易申请到的大学有哪些呢?下面是86留学网的详细介绍。 当时,一个着名的工匠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一种称为云梯的新式兵器,这种武器又高又大,用于攻打敌国的墙门,在当时可以说是战略性武器。云梯造成后,楚国就准备攻打宋国了,以便检验这种新式武器的效用。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国都,拜见了公输般,希望能够阻止这场战争。墨子见到公输般后说:“北方有一个人欺侮我,我希望借你的力量杀死他”.公输般不知是计,听了很不高兴,也没有任何表示。墨子接着说:“我可以给你很多钱,作为你杀人的报

酬。”公输般回答说:“我讲道义,不会因为报酬去杀人。”墨子说:“楚国是大国,人口不多而土地辽阔,可是它却准备攻打弱小的宋国, 这是非正义战争,你口头上说不杀人,可是一旦发生战争,有多少无辜 的平民会因为你的新式武器而死去,这跟你亲手杀人有什么区别呢?” 成化三年(1467),户部尚书马昂等清理京营,礼部尚书奏称必得内 臣共事,始可铲除宿弊,并力荐怀恩担当此任,得到允准。四年(1468),讨满四时,又与太监黄赐,兵部尚书白圭等参与商议军事。 公输般被问得哑口无言,推诿说攻打宋国的计划是楚王的决定,于 是墨子和公输般去见楚国国王。见了楚国国王,墨子并没有先说战争。 他对国王说:“我想请教大王一个问题。”楚王问他是什么问题。墨子说:“现在有人放着自己漂亮的车子不要,却想偷邻居的破车,舍弃自 己的漂亮华贵衣服不要,却想偷邻居的旧衣服,这是怎样一种人啊?” 楚王不知是计,马上说:“这人有偷窃的毛病。”墨子抓子时机,马上说:“楚国有广阔的土地,而宋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家,这就如同一辆 漂亮的车与一辆破车的对比;楚国物产丰富,而宋国物产贫乏,这如同 漂亮衣服和旧衣服的对比,所以我认为楚国攻打宋国,跟那个犯了偷窃 病的人正是一类人。” 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蛮横地说:“你说得好,但是公输 般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我是一定要攻打宋国的。”墨子不慌不忙地说:“云梯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厉害,不信我可以与公输般模拟作战。”楚王 于是为他们准备了道具,包括城墙,守城的器械,云梯及其它攻城的兵器。公输般模拟攻打宋国的城墙,结果任由他多次改变攻城的战术,都

出自古文,古诗的成语

出自古文中的成语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源于《< 论语>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有好学向上之心。源于《< 论语>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源于《< 论语> 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源于《< 论语>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源于《< 论语>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蒲松龄《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变为好事。源于《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源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吴志》。 13. 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待别人,指别人已经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4. 夸父追日:比喻决心很大或自不量力。源于《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15.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理想处所或与世隔绝的幻想世界。源于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16.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小幽暗顿时变得宽敞明亮,也形容(经过别人的指点或自己的思考)突然明白和领悟。源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7.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而又得意。《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8. 无人问津:无人过问,受到冷落。源于《桃花源记》:“(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史记》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史记》成语及其文化内涵 【摘要】《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自《史记》问世以来,后人就不断研究,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定程度。本文将使用定量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史记》中的成语进行探究,具体包括成语来源、深层文化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成语;《史记》;文化内涵 The idiom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ts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Abstract :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s the first biographical history in China written by SiMA qian.Since the public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descendants continue to study,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which reach a certain degree.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idioms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including idioms source, and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 words : idiom;the Historical Records;cultural connotation 一、引言 《史记》问世时以《太史公记》之名被人们熟知,由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史记》是一部不朽史学著作,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史记》穷极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元狩元年的人物、历史事件,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凡百三十篇。其中,本纪用以记载历代帝王政绩,世家用来记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则是为重要人物的言行事绩,表即大事年表,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涉及的内容比较广阔。 (一)国内研究现状 《史记》自问世以来就不间断地有人研究,从汉代到清廷的研究涉及到各个领域,如:音韵,校勘,版本,疏解,诂训,评注等等。 《史记》中的成语较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可能跟中国人以偶为佳的心理有关),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史记》成语的来源这一块,且研究的成果很喜人。如: 黄懋颐在1983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上的《〈史记〉与汉语成语》中以成

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 本文是关于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篇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长嘴夹住了。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篇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古时候在边塞地区,有一个老头儿,人称塞翁。一次,他养的一匹好马突然失踪了,邻居和亲友们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他却并不焦急,笑了笑说:“马虽然丢了,怎么知道这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老头儿丢失的那匹马居然回来了,还意外地带回来一匹好马。 这事轰了全村,人们纷纷向老人祝贺。可是老头儿并不高兴。他对大家说:“这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呀,谁能料到这不是一场灾祸呢!” 几天之后,老人的独生子骑着那匹好马玩,这匹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乱跑乱窜,将小伙子摔了下来,把腿摔瘸了。人们听说了,又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焦急,他说:“说不定还是件好事呢!” 后来,边境上发生了战争,很多青年人被征调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十之八九,只有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留在家里,才侥幸活了下来。 “塞翁失马”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常常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

含有墨的四字成语介绍

含有墨的四字成语介绍 1.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一锭~。~汁。~盒。~迹。~宝珍贵的字画。亦用来尊 称别人写的字、画的画。 2.写字画画用的各色颜料:~水。油~。粉~登场。 3.黑色或 接近于黑色的:~黑。~面 a.黑的脸色;b.指墨刑。~镜。~绿。~菊。~晶黑色的水晶。 4.贪污:贪~。~吏。 5.古代一种刑罚,在脸上刺字并涂墨亦称“黥”:~刑。 6.姓。 7.古同“默”,缄默。 枉墨矫绳大处着墨画疆墨守墨客骚人屠毒笔墨游戏翰墨文人墨客笔酣墨饱贪 墨成风浓墨重彩胸无点墨引绳切墨寻行数墨骚人墨士墨守成法调墨弄笔大处落墨 墨子泣丝骚翁墨客惜墨如金粉白墨黑骚人墨客黑天墨地笔诛墨伐浮笔浪墨规矩绳 墨规绳矩墨绳墨之言墨突不黔欧风墨雨墨汁未干墨守成规笔墨横姿 1 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2 骚人墨客:骚人: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墨客: 文人。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3 规矩绳墨:规矩:画圆、方的工具;绳墨:量平直的工具。指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 4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5 墨突不黔:原指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后用其 事为典。形容事情繁忙,犹言席不睱暖。 6 墨汁未干:写字的墨汁还没有干。比喻协定或盟约刚刚签订不久多用于指责对方违 背诺言。 7 墨子泣丝: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8 断墨残楮:指残缺不全的典籍。 9 断纸馀墨:零星或残存的墨迹。 10 粉白墨黑:以粉傅面、以黛画眉。谓女子修饰容颜。同“粉白黛黑”。 11 孔席墨突:原意是孔子、墨子四处周游,每到一处,坐席没有坐暖,灶突没有熏黑,又匆匆地到别处去了。形容忙于世事,各处奔走。 12 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 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13 浮笔浪墨:指多余累赘的文字。

四大名著中涉及的成语

《三国演义》: 兵荒马乱、群雄竞起、首屈一指、唯才是举、远见卓识、济济多士、如虎添翼、发号施令、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青梅煮酒、旁敲侧击、望梅止渴、略施小计、割发代首、工于心计、对酒当歌、才兼文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三顾茅庐、精诚所至、知遇之恩、投桃报李、隆中对策、审时度势、指点江山、面授机宜、初出茅庐、锦囊妙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草船借箭、妙算神机、化险为夷、七擒七纵、文韬武略,经天纬地、苦心经营,不遗余力、事必躬亲、日理万机、出师未捷、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继无人、义薄云天、赤胆忠心、桃园结义、相见恨晚、同生共死、身在曹营,忠心在汉、过关斩将、一往无前、智勇双全、位高权重、自负不凡、虎落平川、短兵相接、弓折刀尽、血海尸山、触目惊心、羽扇纶巾、以寡敌众、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西游记》: 一本正经、好自为之、源远流长、天真烂漫、一不做二不休、欲将心事付瑶琴、手下留情、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天造地设、自由自在、不计其数、天花乱坠、毛骨悚然、无拘无束、随波逐流、魂飞魄散、金碧辉煌、神通广大、大惊失色、威风凛凛、大闹天宫《红楼梦》: 雅俗共赏、白手起家‘家成业就、就职论事、事事如意、意气扬扬、扬名四海、海阔天空”,空古绝今、人尽其才、才貌超群、群芳竞艳、燕雀处堂、唐哉皇哉、载歌载舞、五世同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后继无人、人多势众、众口难调、调三窝四、四面楚歌、歌于斯,哭于斯、斯事体大、大厦将倾,一木难支、支离破碎、岁暮天寒、邯郸梦、梦幻泡影、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行霸道(9回)、眉开眼笑(2回)、一模一样(62回)、无法无天(33回)、终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称心如意(57回)夯雀先飞(67回) 《水浒传》: 别出心裁报仇雪耻不打不相识保国安民不怀好意搬口弄舌闭口无言兵强将勇不三不四杯蛇鬼车不识局面逼上梁山不识泰山不世之业百无一能百依百随从长商议重峦复嶂以礼相待彻里至外成群作队仇人相见,分外眼明垂首丧气成团打块喘息未定大刀阔斧鼎分三足大呼小喝多见广识大街小巷顿口无言当面错过东挪西撮 掉头鼠窜顿足捶胸淡妆轻抹风兵草甲扶危济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佛性禅心逢凶化吉风行雷厉飞檐走壁飞针走线过府冲州冠屦倒施鬼哭神惊寡情薄意骨肉未寒高山峻岭观形察色高姓大名改邪归正狗血淋头归心如箭归心似箭观者如垛魂不着体魂飞魄荡花街柳巷话里藏阄横七竖八回生起死魂消胆丧脚高步低近火先焦挤眉弄眼家破人离吉日良时将遇良材将遇良才口出狂言恐后无凭看景生情开眉展眼里勾外连 路见不平踉踉跄跄柳眉踢竖泪如雨下两相情愿明明白白民穷财尽民穷财匮漫天遍地面色如土目睁口呆捏脚捏手袅袅娜娜浓妆艳抹屁滚尿流炮龙烹凤披头盖脑 披头散发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千恩万谢七横八竖气急败坏青面獠牙七上八落七损八伤七上八下弃邪归正缺一不可人非草木如饥如渴人困马乏人山人海十八般武艺色胆如天说地谈天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深根固蒂烧眉之急四平八稳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养虎遗患作者/王宝琪[释义]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受其害。[故事]森林里有只小老鼠,可怜兮兮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大动物吃掉。有个法师便产生了怜悯之心,就把它变成了一只猫。后来法师还觉得猫还是很可怜,仍然不能抵挡大动物的侵袭,就又把它变成一只老虎。哪知这只老虎想张口把法师吃掉。法师气愤地说:“好你个忘恩负义的东西!”就又把它变回了小老鼠,终于免受被吃掉的后果。[典故]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有一次,双方以鸿沟为界停战,项羽带着兵向东而去,刘邦也想带军队向西方去。张良、陈平对刘邦说:“项羽的兵马已十分疲乏,粮食也吃完了,是消灭他们的最好时机,此时让他们回去,就养虎自遗患了。”张良、陈平说的话很有道理,当时楚汉相争,刘邦想成就霸业,项羽是主要障碍。这时经过长期征战,项羽已元气大伤。于是刘邦于是采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楚、汉双方一场最后决.战就开始了。兵力强大的刘邦将项羽重重包围于垓下,弹尽粮绝、四面楚歌的项羽“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在乌江拔剑自刎。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重新归于统一的中国建立了西汉王朝。终于没有造成“养虎遗患”的后果。这个成语故事,经验就常被后人吸取[感悟]法师出于仁慈,先把老鼠变成猫,再把猫变成老虎,老虎反而要吃他,这就是养虎遗患的后果。还好,他有把老虎变回老鼠的本事,否则就成了老虎口中之食了。哪像刘邦,有军师为他出谋划策,根本不等项羽这只“老虎”羽翼丰满,就把他拿下了,成就了千秋霸业。由此可见,凡事不能只凭主观感情,必须认清其客观实质,理智地去处理.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古代名人墨子的故事

古代名人墨子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 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墨子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中国还是一个由许多诸侯国组成的 国家。其中楚国是一个大国,宋国是一个小国。 从此,廖昌永不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虽然他也曾失败过,但 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湿了他枯干的心灵,最终他从阴影中走出来了,成为一个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当时,一个着名的工匠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一种称为云梯的新式 兵器,这种武器又高又大,用于攻打敌国的墙门,在当时可以说是战略 性武器。云梯造成后,楚国就准备攻打宋国了,以便检验这种新式武器 的效用。 墨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走了十天十夜,赶到楚国国都,拜见了公输般,希望能够阻止这场战争。墨子见到公输般后说:“北方有一个人欺 侮我,我希望借你的力量杀死他”.公输般不知是计,听了很不高兴, 也没有任何表示。墨子接着说:“我可以给你很多钱,作为你杀人的报酬。”公输般回答说:“我讲道义,不会因为报酬去杀人。”墨子说:“楚国是大国,人口不多而土地辽阔,可是它却准备攻打弱小的宋国, 这是非正义战争,你口头上说不杀人,可是一旦发生战争,有多少无辜 的平民会因为你的新式武器而死去,这跟你亲手杀人有什么区别呢?”

公输般被问得哑口无言,推诿说攻打宋国的计划是楚王的决定,于 是墨子和公输般去见楚国国王。见了楚国国王,墨子并没有先说战争。 他对国王说:“我想请教大王一个问题。”楚王问他是什么问题。墨子说:“现在有人放着自己漂亮的车子不要,却想偷邻居的破车,舍弃自 己的漂亮华贵衣服不要,却想偷邻居的旧衣服,这是怎样一种人啊?” 楚王不知是计,马上说:“这人有偷窃的毛病。”墨子抓子时机,马上说:“楚国有广阔的土地,而宋国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家,这就如同一辆 漂亮的车与一辆破车的对比;楚国物产丰富,而宋国物产贫乏,这如同 漂亮衣服和旧衣服的对比,所以我认为楚国攻打宋国,跟那个犯了偷窃 病的人正是一类人。” 楚王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蛮横地说:“你说得好,但是公输 般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我是一定要攻打宋国的。”墨子不慌不忙地说:“云梯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厉害,不信我可以与公输般模拟作战。”楚王 于是为他们准备了道具,包括城墙,守城的器械,云梯及其它攻城的兵器。公输般模拟攻打宋国的城墙,结果任由他多次改变攻城的战术,都 被墨子抵挡住了,公输般攻城的器械用完了,墨子守城的方法还有余。 公输般不甘心失败,对墨子说:“我知道怎么来对付你,我不说。”墨子也说:“我也知道如何对付你,我也不说。”楚王问墨子其中的原因,墨子说:“公输般的意图,不过是杀了我。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 没有人来防守楚国的攻打了。可是,我已经把我的方法教给了我的徒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攻入宋国的城门。” 又有一天从大路上过来两个人,每人牵着一匹高头大马,武将打扮。

小升初四大名著成语归类及出自古诗词的成语

小升初成语归类(一) (一)出自《西游记》的成语 必由之路倒打一耙火眼金晴叫苦连天不打自招无拘无束摇身一变抓耳挠腮(二)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 步步为营初出茅庐单刀赴会鼎足三分刮目相看锦囊妙计乐不思蜀 七擒七纵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手不释卷身在曹营心在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出自《水浒传》的成语 逼上梁山天诛地灭调兵遣将逢凶化吉扶危济困横七竖八近火先焦 偷鸡摸狗有眼不识泰山霜案叫绝一马当先手起刀落人非草木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不打不相识 (四)出自《红楼梦》的成语 鬼鬼祟祟丢三落四拍案叫绝横行霸道狐朋狗友花枝招展 难舍难分青红皂白贫嘴贱舌无法无天金玉良缘 (五)出自《史记》的成语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指鹿为马韦编三绝纸上谈兵四面楚歌破釜沉舟约法三章多多益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运筹帷幄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六)出自《论语》的成语 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见贤思齐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七)出自古诗词的成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春晖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满园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千门万户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骨碎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真面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西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杳如黄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源头活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物是人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出自《史记》的成语

出自《史记》的成语 [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竞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百二山河]喻山河险固之地。《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麦秀黍离]形容国家沦亡后触目伤怀的哀伤心理。《史记·宋微子世家》:“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官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史记·高祖本纪》:“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一狐之腋]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胶柱鼓瑟]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侧目而视]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 [耻与哙伍]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汉初,韩信由楚王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顺便去看望樊哙,樊哙跪拜送迎。出来后,韩信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敌不可假]不可宽容敌人。《史记·春申君列传》:“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 [讽一劝百]讽:用委婉含蓄的盲语批评、指责;劝:劝告,劝诫。委婉含蓄地批评、指责一个。使大家都受到教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妇人之仁]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刷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高屋建瓴]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泥而不滓]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史记·屈原贾谊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 [董狐笔]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书晋卿赵盾弑其君的事。后用以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的笔法为“董狐笔”。(见《史记·赵世家》)。 [笔削]“笔”指记载,“削”指删改,古时在竹简、木简上写字,要删改得用刀刮去,后用作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拔苗助长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鹬蚌相争 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 《史记》是中国专门记载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首。那你知道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先发制人公元前209年,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

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 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 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将鹬的 长嘴夹住了。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 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 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古时候在边塞地区,有一个老头儿,人称塞翁。一次,他养的一匹好马突然失踪了,邻居和亲友们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他却并 不焦急,笑了笑说:“马虽然丢了,怎么知道这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几个月过去了。有一天,老头儿丢失的那匹马居然回来了,还意外地带回来一匹好马。 这事轰了全村,人们纷纷向老人祝贺。可是老头儿并不高兴。他对大家说:“这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呀,谁能料到这不是一场灾祸呢!” 几天之后,老人的独生子骑着那匹好马玩,这匹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乱跑乱窜,将小伙子摔了下来,把腿摔瘸了。人们听说了, 又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焦急,他说:“说不定还是件好事 呢!” 后来,边境上发生了战争,很多青年人被征调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十之八九,只有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留在家里,才 侥幸活了下来。

“塞翁失马”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常常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使用,意思是老翁丢失了马,哪里知道就不是福气呢?这个 成语现在往往用来比喻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或者用来形容虽然暂 时受了损失,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 梁惠王好驱使百姓与邻国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见孟子,问道:“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河内(今河南 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 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 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有时河东 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他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 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然而,邻国的百姓 没有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刺杀。经过一场激烈拼杀后,胜方向前穷追猛杀,败方就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 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 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 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看过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还看了:

50个成语50个名人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