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规律。

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的特点和意义。

2. 能量流动: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3.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依存、能量流动对物质循环的控制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能量流动规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生态系统的图片、数据表格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现象。

2. 讲解物质循环: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的特点和意义。

3. 讲解能量流动:阐述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能量的转化和散失。

4. 关系与实例分析: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通过具体实例讲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填空题。

2. 分析并解答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计算题。

八、拓展与探究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意义1.3 教学方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态系统的实例教案章节二: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2.2 教学内容:物质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物质循环的过程与途径2.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物质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让学生了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及其意义。

让学生掌握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3.2 教学内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定义与特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3.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类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教案章节四: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正面与负面影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4.3 教学方法:利用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的兴趣。

展望物质循环研究的发展方向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教案章节六:碳循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碳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碳循环的主要过程。

6.2 教学内容:碳循环的概念与特点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作用6.3 教学方法:利用图表、动画等资料讲解碳循环的基本概念通过实例分析碳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案章节七:氮循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和特点。

2.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途径。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2. 案例资料: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实例。

3. 讨论话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途径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资料,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负面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物质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建议。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绘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并简述其过程。

七、拓展与延伸1. 邀请生态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科研前沿。

2.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

3. 开展校园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途径。

3.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探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2. 物质循环的途径:物质循环通过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完成。

3. 物质循环的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4. 物质循环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物质循环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 案例材料:收集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实际案例。

3. 讨论题目: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和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物质循环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的意义和环保意识。

5. 总结:对物质循环的概念、途径、过程和意义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

途径: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物群落的生长和发展、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循环应用的理解。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普通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三板块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第二大功能,着重解释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之间的循环利用。

主要是以碳循环为例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相转化。

教材中知识点突出,设置合理,更有图文并茂的解释,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难度。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掌握并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的利用方式,通过物质的流通方式归纳出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物质的概念,高二同学已经学习过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而且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实践生活联系的十分的紧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也很多,所以有了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学习这节课的难度就降到最低。

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探讨,老师引导的方式进行。

三、三维目标的确立【知识目标】(1)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2)识记并理解碳循环的过程(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并应用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2)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3)体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温室效应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五、学习目标研究分析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探讨温室效应的改善策略六、学习思路设计本节课以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课堂导入,提出“为什么地球上的元素和物质历经这么多年还依然没有消耗殆尽呢?”,以此引起学生们的讨论,进而提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紧接着以碳循环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利用的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此来推导归纳出物质循环的规律。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

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

2. 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太阳传入生物群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动。

2. 讲解: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过程以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6.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概念、过程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影响,如碳循环中的碳排放、氮循环中的化肥使用等。

2. 介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观点和过程。

2. 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够诠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了解碳循环和氮循环的重要性,以及与物质循环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机制,并能够将其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含图片、图表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准备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实际案例,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讨论。

3. 准备一些土壤、水和大气样本,以便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操作。

4. 准备一些关于碳循环和氮循环的基础知识,以便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补充。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课前预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和教室小结。

1. 课前预习:在课前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自行预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观点和过程。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节课有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教室效率。

2. 新课导入:起首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接着提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什么?其过程如何?”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3. 知识讲解: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如氮循环、碳循环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流动和转化的。

同时,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室小结:在教室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老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室上,老师应该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明确地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3.从温室效应的后果,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并提出一系列的健康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这节课的一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温室效应。

同学们应该知道,近年来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它严重地威胁着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

关于温室效应的后果,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呢?生:略师:没错。

正如同学们所说,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升温,环境恶化,使得南极可爱的帝企鹅为了延续生命,不辞辛苦的进行着大迁徙。

而在北极,冰面不断融化,北极熊正在海浪中挨饿挣扎。

随着冰川的大量融化,海平面在这19年期间上升了9.15cm使得像图瓦卢这样的岛国面临着被淹没而灭亡的危险。

另外,热带风暴等等的极端自然现象更加不可预测,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也在频频的发生。

而这样的干旱、温度升高又引起了蝗灾的泛滥。

其实温度上升也已经使得原来五彩缤纷的珊瑚正在白化,让众多赖以生存的海洋生物失去了庇护所。

(语气需要缓和)师:也就是说温室效应的危害就在我们身边,已然成为了全球高度重视的问题。

那么温室效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来缓解温室效应呢?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到答案。

首先,我们需要想一想,温室效应的形成和什么有关?生:二氧化碳。

师:对。

关于二氧化碳,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可能到哪里去了呢?生:被绿色植物利用。

和水,合成含碳有机物,并释放师:没错。

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出氧气。

这样二氧化碳就消失了,但是C、H、O元素还在含碳有机物中。

那么人体又怎么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呢?生: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

和水,这样二氧化碳就师:没错。

人通过呼吸作用可以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出现了。

可见,二氧化碳可能会消失,可能会出现,但是组成它的元素却一直在被循环利用。

我们先一起探究一下,C元素的是怎样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的。

也就是所谓的碳循环的过程。

(二)碳循环的过程师:首先想一想,C元素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生:CO2师:还有吗?生:碳酸盐师:对。

那么C元素在生物群落中,又以什么形式存在呢?(比方说,在同学们的身体内的碳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生:含碳有机物。

师:没错。

这些含碳有机物存在于生物群落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活动一:构建模型11、C元素究竟是如何进出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呢?(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这些产物的去向怎样等)请同学们分组完成。

第一、二组同学们请站在生产者(比如绿色植物)的角度来考虑想一想,C是以什么物质形式,通过什么样的生命活动进入生产者体内的,形成了什么样的产物,这些产物在生成以后又到哪里去了。

第三组同学们请站在消费者(比如牛)的角度来考虑第四组同学们请站在分解者(比如蚯蚓或者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的角度来考虑(学生活动)(学生汇报)师:由此可见,这些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间是相互联系的。

过渡:我们能不能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碳元素进出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关系图。

活动一:构建模型22、构建碳元素进出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关系图。

(用方框和箭头表示结果,并标明箭头的含义)师:我建议同学们用方框表示出各种成分,并用箭头表示出C是如何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又是如何从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并且是如何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传递的。

当然要标明各个箭头的含义。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出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之间的箭头,并且标明这些箭头的含义)(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其余的结果)(学生相互评价)师:其实,大气中的CO2还可能来自于哪里?(同学们想想看,马路上奔驰的汽车,它们也在不断的释放出CO2,这些CO2是从哪里来的?)生:化石燃料的燃烧。

师:对。

这些化石燃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古代的生物由于受到了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遗体被一下子埋入地下,而分解者又一时没有将其分解掉,再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就会演变而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了。

归纳总结师:这幅关系图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建构完成了。

我们对于碳循环的过程也有了充分的了解。

下面我们来将图中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一下梳理。

(学生依次回答)(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4)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形式及途径:(5)碳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6)碳循环的(物质)形式:师:同学们看看,碳是以什么样的物质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又是以什么样的物质形式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生:CO2师:没错。

因此,我们说,碳循环是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复的。

(三)物质循环师:其实,不单单是C元素会这样被反复循环利用,其他很多元素都是如此,比如H、O、N、P、S元素等等,我们把这些统称为物质循环。

师:那么什么是物质循环呢?生: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师:那请同学们根据概念和我们刚才所学的碳循环过程,来思考几个问题:探究活动二:物质循环1.这里的物质指什么?2.循环过程是在哪两者之间进行的?3.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的吗?4、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师: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以此类推,说说什么是氮循环呢?那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回答课前布置的学案中的第一个思考题呢?(思考1:为什么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生:因为物质在被反复循环利用。

(四)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师:也就是说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利用,使得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含量得以平衡,那么地球上的CO2含量也是可以维持平衡的。

其实,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速度和CO2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的速率几乎是相等的。

那么同学们看看这个关系图,有没有发现是什么原因破坏了这样的平衡,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呢?生: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

师:那该怎样来使CO2的含量不再增加,甚至降低,来减缓温室效应呢?生:减少CO2的来源,增加CO2的去路。

师:对。

那么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探究活动三: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生:1、保护植被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新能源师:那我们能为此做点什么呢?希望同学们从身边的能做到小事出发,献计献策。

生:1、植树造林;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不使用一次性筷子;2、节约用电(及时关灯,少用空调)、提倡公交出行(无车日)3、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师:很好。

最后希望同学们真的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根据碳循环的原理,减缓温室效应。

实现低碳健康生活。

(五)当堂反馈师:那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道题目来加深对物质循环的理解。

1、下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1)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B为,C 为。

(2)图中D→C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作用实现的。

第1题图第2题图方法归纳:2、请结合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回答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B和B→C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3)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课外知识:中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利用法》。

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

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

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

此外,中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

中国希望能够全球建立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机制,在公约的框架下,接受公约的指导。

发达国家出的资金应该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要优先给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以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使用。

中国现在正在,以后也愿意继续通过南南合作、双边合作的形式,给这些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资金上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