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合集下载

冶金动力学

冶金动力学

冶金动力学 概述
五 冶金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动力学模型 的方法)
◆建立动力学模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立动力学模型的通用规则。
冶金动力学 概述
六 冶金动力学的数据库的应用
◆国外:
KINDAS
◆国内:IDMSKM
( Intelledualiged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on kinetics of metallurgy ) 化学》P358-372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一、化学反应动力学
核心内容: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主要内容:各级反应速率方程,阿氏方程,有关计算 1.反应速率定义和反应速率方程 (1)反应速率定义 dnB νB B 化学反应:0 ,反应进度:dξ

B
νB
转化速率:单位时间化学反应的反应进度的变化:
dξ 1 dnB ξ dt ν dt B
H 2 1 2O2 H 2O( l ) 点火,加温或催化剂
C + O2 = CO2(g)
点火,加温
冶金动力学 概述
•扩散与传质过程比化学反应慢,往往构成 冶金反应的限制环节。因此,冶金动力学 研究必然涉及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 传递等问题。 •目的:找出影响反应速率因素,选择合适 的反应条件,控制反应使之按照人们期望 的速率进行。
微分法
cA
cA
t

c A t 图求反应速率 dc A / dt
t
有时反应产物对反应速率有影响,为了排除产物的 干扰,常采用初始浓度法(上右图)。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范特霍夫(van’t Hoff)规则 范特霍夫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总结出一条 经验规律:温度每升高10 K,反应速率近似增 加2∽4倍。这个经验规律可以用来估计温度对 kT 反应速率的影响。 10K

《冶金反应工程》课件

《冶金反应工程》课件
强化传递过程
介绍提高传递过程效率的方法和技术。
化学平衡原理
化学平衡常数
研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反应物和产物 的浓度关系。
平衡移动原理
解释温度、压力和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反应方向与限度
探讨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和限度,以及如何利用化学平衡原理进行工艺控制。
热力学原理
热力学基本概念
介绍热量、功、熵等热力学基本术语和概念。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通过开发绿色、无污染的冶金反应技术,减少废弃物产生 和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冶金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材料制备的冶金反应技术
总结词
新材料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 作用,通过冶金反应工程制备新材料成为研 究热点。
详细描述
研究新型的冶金反应过程和工艺,以制备高 性能、多功能的新材料,满足各种领域的需
热力学第一定律
研究系统能量守恒的规律,包括焓变、热量和熵变的 概念。
热力学第二定律
探讨系统自发变化的方向和不可逆性,以及热力学第 二定律在冶金反应工程中的应用。
03
冶金反应工程的主要技术
流态化技术
流态化技术是一种利用流体的流动特性来实现固体颗粒的悬 浮和运输的技术。在冶金反应工程中,流态化技术主要用于 实现固体颗粒与气体或液体之间的高效混合和传递,提高反 应速率和能源利用率。
未来展望
未来冶金反应工程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为冶金工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挑战。
02
冶金反应工程的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速率
研究化学反应的快慢,包括反应速率常数、 反应级数等概念。
反应机理
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基元反应和反应路径 ,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冶金原理 课后题答案

冶金原理 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冶金热力学基础1.基本概念:状态函数,标准态,标准生成自由能及生成焓,活度、活度系数和活度相互作用系数,分解压和分解温度,表面活性物质和表面非活性物质,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超电势和超电压。

2.△H 、△S 和△G 之间有何关系,它们的求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化合物生成反应的ΔG °-T 关系有何用途?试根据PbO 、NiO 、SiO2、CO 的标准生成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分析这些氧化物还原的难易。

4.化学反应等温式方程联系了化学反应的哪些状态?如何应用等温方程的热力学原理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及各种 因素对平衡的影响?5.试谈谈你对活度标准态的认识。

活度标准态选择的不同,会影响到哪些热力学函数的取值?哪些不会受到影响?6.如何判断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析出趋势的大小?7.试根据Kelvin 公式推导不同尺寸金属液滴(半径分别为r1、r2)的蒸汽压之间的关系。

8.已知AlF 3和NaF 的标准生成焓变为ΔH °298K,AlF3(S)=-1489.50kJ ·mol -1, ΔH °298K,NaF(S)=-573.60kJ ·mol -1,又知反应AlF 3(S)+3NaF (S)=Na 3AlF 6(S)的标准焓变为ΔH °298K=-95.06kJ ·mol -1,求Na 3AlF 6(S)的标准生成焓为多少?(-3305.36 kJ ·mol -1)9.已知炼钢温度下:(1)Ti (S)+O 2=TiO 2(S) ΔH 1=-943.5kJ ·mol -1(2)[Ti]+O 2=TiO 2(S) ΔH 2=-922.1kJ ·mol -1 (3)Ti (S)=Ti(l) ΔH 3=-18.8kJ ·mol -1求炼钢温度下,液态钛溶于铁液反应Ti(l)=[Ti]的溶解焓。

冶金第三章

冶金第三章

主要内容:第一章 冶金过程热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反应热力学分析 第二章 冶金过程动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反应动力学分析 第三章 铁的还原,铁氧化物还原的热力学,动力学分析第四章 碳的氧化反应,风口前碳的燃烧,生铁渗碳,炼钢脱碳 第五章 硅,锰,铬,钒等元素的氧化和还原 第六章 磷的去除,脱磷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 第七章 硫的脱除,脱硫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 第八章 脱氧,脱氧的热力学动力学分析第九章 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来源,对钢性能的影响,去除 参考书目:⑴钢铁冶金物理化学,北科大,陈襄武,冶金出版社(硕士教材) ⑵冶金热力学,北科大,李文超,冶金出版社⑶★钢铁冶金原理,重庆大学,黄希祜,冶金出版社(第三版)(本科教材)第一章 冶金过程热力学基础主要内容: §1.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及自由能变化 §1.2 溶液的热力学性质(活度及活度系数) §1.3 冶金炉渣理论和性质 §1.4 氧化还原反应热力学⑴冶金过程热力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利用化学热力学原理,分析计算冶金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函数变化,判断反应的可能性、方向性及最大限度。

⑵冶金过程动力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利用化学动力学原理,分析计算冶金反应进行的途径、机理及速度。

§1.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及自由能变化§1.1.1 热力学函数(体系的状态函数) 一,焓H :pV U H +=(U :内能)焓H 又称为热焓,它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一个体系在等压下发生状态变化时,其焓变即为该过程的热效应。

备注:U :体系内质点所具有的总能量。

1221H H dT C H q T T p p -==∆=⎰二,熵S :熵也是体系的状态函数,体系中质点排列的状态数越多,越混乱,S 值越大,自发过程总是向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

备注:S :体系中排列混乱的度量。

对于可逆过程,Tq dS 可δ=Tq S S S 可=-=∆12T q dS 可δ≥不可逆 可逆 (状态变化时)绝热过程:0≥dS 不可逆可逆(自发)三,吉布斯自由能G :TS H G -=,TS H G -∆=∆ 对于等温等压过程,0≤∆G 自发平衡态§1.1.2 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根据U 、H 、S 、G 等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可得出共同的关系式:另:0,≥V U dS 。

金属冶炼反应动力学

金属冶炼反应动力学
实验精度
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和对比实验等方法 提高实验精度,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05
金属冶炼反应动力学的应用实例
钢铁工业中的应用
铁矿石的还原
研究铁矿石还原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和机理,提高炼铁效率。
钢的连铸和轧制
通过反应动力学模型预测和控制钢在连铸和轧制过程中的相变和 组织演变。
钢铁材料的表面处理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反应动力学中的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金属冶炼反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提高反应效率和产品质量 。
新型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应用
开发新型传感器和检测技术,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浓度等参数,为优化反应过程提供 数据支持。
反应动力学理论的发展
建立更精确的数学模型
基于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建立更精确的数学模型,用于描述金属冶炼反应的动力学过 程,提高预测精度。
,提高资源利用率。
02
金属冶炼反应动力学原理
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速率定义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反应过程中物质浓 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 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来表 示。
反应速率分类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反应温度、压力、反应物浓度、催化 剂等都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根据反应速率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 分为零级反应、一级反应、二级反应 等。
THANKS
感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反应速率常数与活化能
反应速率常数
01
反应速率常数是描述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关系的常数,
它反映了反应的快慢程度。
活化能
02
活化能是表示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温度关系的能量,是决定反
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冶金原理复习

冶金原理复习

第一篇冶金熔体第一章冶金熔体概述1。

什么是冶金熔体?它分为几种类型?在火法冶金过程中处于熔融状态的反应介质和反应产物(或中间产品)称为冶金熔体.它分为:金属熔体、熔渣、熔盐、熔锍。

2.何为熔渣?简述冶炼渣和精炼渣的主要作用.熔渣是指主要由各种氧化物熔合而成的熔体。

冶炼渣主要作用在于汇集炉料中的全部脉石成分,灰分以及大部分杂质,从而使其与熔融的主要冶炼产物分离。

精炼渣主要作用是捕集粗金属中杂质元素的氧化物,使之与主金属分离。

3.什么是富集渣?它与冶炼渣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富集渣:使原料中的某些有用成分富集与炉渣中,以便在后续工序中将它们回收利用。

冶炼渣:汇集大部分杂质使其与熔融的主要冶炼产物分离。

4.试说明熔盐在冶金中的主要应用。

在冶金领域,熔盐主要用于金属及其合金的电解生产与精炼。

熔盐还在一些氧化物料的熔盐氯化工艺以及某些金属的熔剂精炼法提纯过程中广泛应用。

第二章冶金熔体的相平衡图1. 在三元系的浓度三角形中画出下列熔体的组成点,并说明其变化规律.X :A 10% ,B 70% ,C 20% ;Y :A 10% ,B 20% , C 70%;Z :A 70%,B 20% ,C 10%;若将3kg X 熔体与2kg Y 熔体和5kg Z 熔体混合,试求出混合后熔体的组成点。

2.下图是生成了一个二元不一致熔融化合物的三元系相图(1)写出各界限上的平衡反应(2)写出P、E两个无变点的平衡反应(3)分析下图中熔体1 、2 、3 、4 、5 、6 的冷却结晶路线.3.在进行三元系中某一熔体的冷却过程分析时,有哪些基本规律?答:1 背向规则 2杠杆规则 3直线规则 4连线规则5 三角形规则 6重心规则 7切线规则 8共轭规则等第三章冶金熔体的结构1。

熔体远距结构无序的实质是什么?2.试比较液态金属与固态金属以及液态金属与熔盐结构的异同点。

3.简述熔渣结构的聚合物理论。

其核心内容是什么?第四章冶金熔体的物理性质1。

有色冶金原理第三章-氧化物的还原

有色冶金原理第三章-氧化物的还原

碳的完全燃烧反应:△Gθ<<0
碳的不完全燃烧反应:△Gθ<<0
19
2、布多尔反应(C-O系优势区图) 该反应3-2体系的自由度为:f=c-p+2=2-2+2=2 →在影响反应平衡的变量(温度、总压、气相组成)中,
有两个是独立变量。
反应3-2为吸热反应,随着温度升高,其平衡常数增 大,有,利于反应向生成CO的方向迁移。 →在总压P总一定的条件下,气相CO%增加。 在C-O系优势区图中,平衡曲线将坐标平面划分为二 个区域: I——CO部分分解区(即碳的稳定区)
5
→在标准状态下,在氧势图(或氯势图等)
中位置低于MeA的元素才能作为还原剂
将MeA还原。 →在标准状态下,MeA的分解压必须大于 MeX的分解压,即: PA(MeA) > PA(XA)
6
2、在非标准状态下还原反应进行的热力学条件 1)降低生成物活度aXA、aMe 当生成物XA不是纯物质,而是处于某种溶液(熔体) 中或形成另一复杂化合物时,其活度小于1,对反应
金属元素在自然界很少以单质形态存在 有色金属矿物大多数是硫化物或氧化物 炼铁所用矿物及很多冶金中间产品主要是氧化物 形态
钛、锆、铅等金属的冶金中间产品为氯化物
还原反应在从这些矿物提取金属的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 还原过程实例: 高炉炼铁、锡冶金、铅冶金、火法炼锌、钨冶 金……/钛冶金……
△rGθ(3-7) = -30459.1+28.14T J· mol-1 △rHθ298(3-7) = -41120 反应3-7为放热反应。 J· mol-1
(反应3-7)
(式3-7)
反应3-7的 △rGθ值为CO燃烧反应与氢燃烧反应之差。

冶金过程动力学

冶金过程动力学
r
p静=lgh
2 cos rmax gh
l
14
气液相部分主体思路
2[N] N2 2[H] H2 2[O] O2 [C]+[O] CO
N2 H2 O2 CO 钢液
气泡
[N] [O] [C] [H]
钢液边界层内扩 散是控制环节
(1)氧、碳等穿过钢液边界层扩 散到气泡表面,即
[O][O]s, [C][C]s, [H][H]s, [N][N]s等
以前基础知识
化学反应动力学
(界面反应)
(速度方程与速度常数)
(传质方程与传质系数)
传输原理
(传质方程)
1
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 AA BB YY ZZ
反应物 i 0 ;生成物 i 0 。
反应进度:
ni nio i
反应速率:

d
dt
1
i
dni dt
or
v 1 • dci
i dt
• (1)[A] 由金属液内穿过金属液一侧边界层 向金属液-熔渣界面迁移;
• (2)(Bz+)由渣相内穿过渣相一侧边界层向熔 渣-金属液界面的迁移;
• (3)在界面上发生化学反应 ; • (4)(Az+)*由熔渣-金属液界面穿过渣相边界
层向渣相内迁移;
• (5)[B]* 由金属液/熔渣界面穿过金属液边界 层向金属液内部迁移。
C+O2=CO2
氧化物还原 反应
CO CO2
反 气层 生 应 体成界 边物面 界 层
MO+CO=M+CO2
10
抽象化--未反应核模型
(1)反应物致密的 ,产物层 多孔; (2) 扩散速度 << 化学反应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气
固—液
固 1+气→固 2 固 1→固 2+气 固 1+气 1→固 2+气 2 固→液 固+液 1→液 2 固+液 1→液 2 固 1+液 1→固 2 +液 2 固 1→固 2 固 1+固 2→固 3+气 固 1+固 2→固 3+固 4 液气 液 1+气 2→液 2+气 2 液 1+气→液 2 液 1+液 2→液 1 液 2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图 3-6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铁矿石的还原反应过程是一个串反应, 按稳态处理, 当过程达到稳态时, 各 步骤的速率相等,可以用几个步骤组合来推导速率方程。 气体还原剂在气相边界层内的扩散速率
0 S J G 4R 2 kG (C A CA )
(3-69)
式中 kG 为气相变节层内传质系数,与气体的流速、矿球直径、气体粘度和 气体的扩散系数有关,可由 Ranz 公式计算
一、 多相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依相界面的不同,可将多相反应分为五类:固—气、固—液、固—固、液— 气 和液—液。在这些反应中,不同相的反应物必须迁移到相界面上来,进行反 应,然后向不同相中迁移或经由界面由一个相迁移至另一相中。 下表给出了部分冶金中重要的多相反应
界面 反应类型 实例 化学过程 金属氧化 碳酸盐或硫酸盐的离解 硫化物的氧化或氧化物的气体还原 —— —— 浸出 置换沉淀 —— 氧化物的碳直接还原 某些氧化物或卤化物的金属热还原 —— 转炉炼钢;熔锍吹炼 水溶液吸收气体 溶剂萃取 熔渣—液态金属的反应 熔渣—熔锍的反应 物理过 程 吸附 — — 熔化 溶解—结 晶 — — 烧结,相变 — — 蒸馏,冷凝 — — 溶剂萃取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3.1 概述
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探讨反应的速率和机理。 冶金反应多为高温多相反应, 冶金过程常常伴有流体流动和传热传质现象发 生,因此,冶金动力学研究必然有涉及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等冶金传 输问题。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一、
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的减少浓度增 加值表示。如反应 A+B=AB 其速率
1 2k G R 2 0.60 Re 2 Sc 3 D 1
(3-70)
还原气体在多孔产物层中的扩散速率
J S 4R 2 De ( 4ri C A 0 i ) r ri D(C A CA ) r r0 ri
一、 质量作用定律 一定温度下的反应速率,与各个反应物的浓度的若干次方成正比。对基元反 应,每种反应物浓度的指数等于反应式中各反应物的系数。
dC A dC a b a b k AC A CB , B kBC A CB , dt dt dCAB a b k AB C A CB dt
fA
n A0 n A n A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8)
即 n A n A0 (1 f A ) 。所以
JA
d (n A / V0 ) d (n A0 (1 f A ) / V0 ) n A0 df A df C A0 A dt dt V0 dt dt
(3-9)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C x, t C0 (Ci C0 )(1 erf ( x 2 Dt ) 1.0 0.8erf ( x 2 Dt )
当 t=1hr=3600s 时,对应不同的 x 可得出一系列的 C(x,t) ,然后作出 C-x 图。
用同样的方法作出 t=3hr、10hr 时的 C-x 图,如图所示。
JA dC A dt JB dCB dt J AB dC AB dt
(3-1)
其中 CA、CB、CAB 分别表示反应物 A、B 和反应产物 AB 的浓度; JA、JB、JAB 分别是以反应物 A、B 和反应产物 AB 表示的反应速度;反应物 和反应产物表示的反应速度符号相反。 必须指出, 若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不同, 则以各物质 浓度随时间变化所表示的反应速率易不同。
k k 0 exp( ER ) RT
(3-11)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3.3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在同一相内进行的反应称为均相反应, 而在不同相间发生的反应则称为多相 反应。高温冶金反应多半是在炉气、熔渣、金属之间进行的,属于多相反应多相 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发生在不同的相界面上,反应物要从相内部传输到反应界面, 并在界面处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物要从界面处离开。 一般情况下,多相反应由如下几个环节组成: (1) 反应物向反应界面扩散; (2) 在界面处发生化学反应,通常伴随有吸附、脱附和新相生成; (3) 生成物离开反应界面; 研究冶金反应动力学主要是确定反应速率。 反应的总速率取决于各个环节中 最慢的环节,这一环节称为限制性环节。
J A DA (
C A D i ) y 0 'A (C A CA ) y C
(3-52)
对传输方程可用三种方法求解: (1) 解析解 选取控制微元体,依据衡算条件,建立微分方程,求解得解析解。求解二阶 偏微分方程非常复杂,只有少数简单类型的方程才能求出精确解。 (2) 积分解 选取控制微元体,依据衡算条件,建立积分方程,求解得解析解。 (3) 数值解 选取微元体,依据衡算条件,建立微分方程,经转化得差分方程,计算机求 解得数值解。 后两种方法为近似解法,在工程上应用更为普遍。通过缩小截断误差、多次运算 等,可获得要求的精确度。
(3-10)
这就是化学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式中的比例系数 kA、kB、kAB 称为反应的 速度常数。 对复杂反应不能直接应用质量作用定律, 而应按照分解的基元反应分别讨论 或经试验测定,确定其表观速率。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1. 反应级数 由质量作用定律表示的反应式中, 各反应物浓度的指数之和称为反应的反应 级数。与复杂化学反应相对应的反应级数,称为表观反应级数,其值取决于反应 的控制环节,常常只能由试验测定。 2.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速度常数随反应温度的提高而迅速增大。对简单的化学反应,二者的定 量关系可用 Arrhenius 公式确定:
(3-4)
在流体和固体的反应中,以固体的单位质量 W 为基础,即用单位质量固体 中所含物质 A 的量来表示浓度,则
JA
dn 1 ( A ) WS dt
(3-5)
在两流体间进行的界面反应,如渣钢反应,或气固界面反应,以界面上单位 面积 S 为基础,即用单位界面上所含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浓度,则
JA dCA 1 dnA ( ) dt S dt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如对一维非稳态扩散方程,给出相应的边界条件:
C A 2C A DA ( 2 ) t x
(3-34)
初始条件:t=0,x≥0,C=C0; 边界条件:t>0,x=0,C=Ci x=∞,C=C0; 这类问题可用变量代换法,拉氏变换法等进行求解。根据变量分离法,可求 得本方程的积分解: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速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当参加反应的物质浓度以质量百分数表示时这时相应的反应速率为:
JC dCC d [%C ] dt dt
(3-3)
在均相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溶质 A 的浓度采用单位体积内 A 物质的量的变 化表示时,有
JA dCA 1 dnA ( ) dt V dt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有效边界层的概念 图 3-5 给出了流场中的浓度和速度分布曲线。可以看出,在扩散边界层内,浓度分布为曲线关系,很难 确定边界层。为了处理问题方便,把对流扩散折算成稳态的分子扩散,在边界处( y=0)作浓度分布曲线, ∞ 使之与主流浓度 C A 的延长线相交,并过交点作一平行与边界的平面,该平面与界面间的区域称为有效边界 层,其厚度用δ ’C 表示。在有效边界层内浓度分布符合:
限制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限制环节可能发生相应变化。即使在同一条 件下,随着反应的进行,由于反应物不断地消耗,生成物逐渐增加,可能引起浓度的变化, 从而使限制性环节发生改变。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确定限制性环节的方法: 1. 活化能法 根据 Arrhenius 公式 E 1 ln k ln A R T 可以由 ln k 对 1 / T 作图,直线的斜率即为活化能,进而可由活化能确定多相 反应的限制性环节。 2. 浓度差法 当界面反应速率很快, 同时有几个扩散环节存在时, 其中相内与界面浓度差 较大者为限制性环节。 3. 搅拌强度法 如果一个反应,温度对其反应速率影响不大,而增加搅拌强度时,反应速率 迅速增大,则说明扩散传质是限制环节,因为搅拌强度对反应速率不产生影响。
(3-6)
第三章 冶金反应动力学基础
在气固反应中,有时也以固体物质的单位体积为基础来表示浓度,这时有
JA
dn 1 ( A ) VS dt
(3-7)
在气相反应中,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相等,体积变化很大,这时不能准 确测得初始体积 C0。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用反应物的转化率 fA 来代表浓度。如 开始时体积 V0 中有 A 物质 nA0(mol) ,当反应进行到 t 时刻时,剩下的 A 物质 为 nA(mol) ,其转化速率为
(
C A C Ci ) y 0 A ' A y C
(3-51) 主流浓度 C∞A 在传质过程不发生变化,界面浓度 CiA 在传 质过程始终维持热力学平衡浓度。 这样就把扩散边界层内的非线 性浓度分布关系,转化为有效边界层内呈线性分布的浓度梯度, 从而大大简化了问题。也就是说,在有效边界层内,对流扩散问 题可以用 Fick 第一定律(稳态扩散)的形式来处理,即
Ci C x erfc( ) Ci C 0 2 D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