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管涵说明

合集下载

圆管涵设计说明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

圆管涵设计说明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

圆管涵设计说明一、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3、《公路用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5、《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6、《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D65-04-20077、《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二、技术指标1.孔径:0.3m、0.8m、1.Om>1.5m;2.汽车荷载等级:公路一H级:3.设计安全等级:三级;4.环境类别:I类;三、主要材料1、圆管涵主要材料2、原材料原材料应有供应商提供的出厂检验合格证明书,并应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规定的检验项目、批次规定,严格实施进场检验。

1)混凝土水泥:应采用品质稳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碱含量不宜大于0.60%,熟料中C3A含量不应大于&0%。

其余技术要求尚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不应使用其它品种水泥。

细骨料:应采用硬质洁净的天然中粗河砂,也可使用经专门机组生产、并经试验确认的机制砂,其细度模数宜为2.6~3.2,含泥量不应大于2.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高性能混凝土),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的规定。

粗骨料:应采用坚硬耐久的碎石或卵石,空隙率宜小于40%,压碎指标宜小于20%,粗骨料母岩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设计强度之比应不小于1.5,含泥量不应大于1.0%,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针片状含量宜小于10%;粒径宜为5mm~20mm,连续级配,最大粒径不应超过25mm,且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的规定。

选用的骨料应在施工前进行碱活性试验,应优先采用非活性骨料;不应使用碱-碳酸盐反应活性骨料和膨胀率大于0.20舟的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当所采用骨料的碱-硅酸反应膨胀率在0.10%~0.20%时,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不宜大于3.0kg∕m3,且应经碱-骨料反应抑制措施有效性试验验证合格。

单孔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尺寸及壁厚标准

单孔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尺寸及壁厚标准

单孔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尺寸及壁厚标准摘要:1.引言2.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定义和分类3.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尺寸4.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壁厚标准5.结语正文:一、引言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是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中常见的涵洞结构形式,其特点是施工简便、造价低廉、使用寿命长等。

在实际工程中,涵洞的设计与施工需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以保证其安全、稳定、耐用。

本文主要介绍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尺寸及壁厚标准。

二、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是指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采用圆形管道形式制作的涵洞结构。

2.分类:根据管径的大小,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可分为小口径涵和大口径涵。

通常将管径小于1.5 米的称为小口径涵,管径大于1.5 米的称为大口径涵。

三、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尺寸1.管径: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管径通常根据工程需要和地形条件确定。

在我国,常见的管径范围为0.5 米至4 米。

2.管长: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长度取决于工程需要和运输条件。

一般情况下,管长可分为标准长度和非标准长度。

标准长度通常为2 米、3 米、4 米等,非标准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

3.壁厚: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壁厚取决于管线的工作状况、受力状况、运输状况等因素。

一般来说,壁厚范围为120mm 至150mm。

四、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壁厚标准1.设计原则: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壁厚应根据工程荷载、地质条件、运输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涵洞的安全、稳定和耐用。

2.壁厚计算: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等相关规范,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壁厚可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t = (P*L)/(γ*A)其中,t 为壁厚,P 为设计荷载,L 为涵洞长度,γ为土的压实容重,A 为涵洞横截面积。

3.壁厚标准: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和规范要求,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壁厚标准可参考如下范围:- 管径小于1.5 米时,壁厚范围为120mm 至150mm;- 管径大于1.5 米时,壁厚范围为200mm 至300mm。

圆管涵 说 明(涵洞)

圆管涵  说  明(涵洞)

说明一、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本设计图编制主要依据交通部标准进行编制。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021-893、《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023-85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024-855、《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022-85二、设计内容及主要技术标准(一)设计内容1、钢筋混凝土圆管涵2、钢筋混凝土盖板暗3、钢筋混凝土盖板明涵4、洞口工程通用图洞口工程包括:(1)八字翼墙式洞口(2)一字翼墙式洞口(3)跌井式进水口5、钢筋混凝土拱涵(二)主要技术标准1、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

2、涵洞跨径、净空及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1(2)钢筋混凝土盖板暗涵(4三、其他(一)本设计图按涵底坡度为平坡时绘制,设计时应按实际地形及设计流量,选择合适的涵底坡度,如涵底纵坡小于5%时,则基础及涵底铺砌可倾斜布置,涵底纵坡大于5%时,涵治基础底部宜每隔3~5米设置防滑横隔墙或把基础做成阶梯形,涵底纵坡大于10%时,涵洞洞身及基础应分段做成阶梯形。

(二)本设计图未考虑涵洞预留拱度,施工时可参考施工技术规范办理。

说明(一)一、主要材料:1、管身砼:30号砼。

2、管身钢筋:纵向钢筋采用I级钢筋;螺旋主筋采用II级钢筋。

3、基础:管身基础采用20号砼,八字墙、一字墙基础均采用15号砼。

4,洞口:1)八字墙身和一字墙身及帽石采用20号砼。

2)洞口铺砌、一字墙护坡、隔水墙均采用7.5号浆砌片石,片石标号不小于30号。

3)勾缝材料用7.5号砂浆。

二、设计要点:(一)设计计算:1、采用容许应力、极限应力两种方法分别对截面进行了应力与裂缝计算。

2、活载计算理论:按刚性管节计算即不考虑管节的变形,也不考虑涵洞顶土柱和周围填土间的摩擦力,采用角度分布法计算,半无限弹性体理论核算。

3、管节配筋按纯弯板断面分析,采用双向配筋管壁设置内外圈两层钢筋,并根据管径大小区别配用不同等级的钢筋,管节配筋由裂缝控制设计。

箱涵、盖板涵、圆管涵及倒吸虹涵说明

箱涵、盖板涵、圆管涵及倒吸虹涵说明

一、设计依据(1) 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2) 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3) 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4) 部颁《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5) 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6) 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7) 部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二、技术标准三、主要材料四、设计要点结构计算考虑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各种最不利组合,对强度、裂缝、变形进行控制。

(一) 圆管涵、倒虹吸1. 管壁各断面的弯矩计算采用刚性圆管涵计算方法计算;φ1.0米管涵管壁厚度与孔径比采用3∶20,φ1.5米管涵管壁厚度与孔径比采用1∶10。

2. 管身荷载:管身所受恒载包括管身自重、管身侧面及顶面土压力。

管身所承受的活载即车辆荷载通过填土按30°扩散角分布于管顶假定的水平面上,当分布宽度小于计算孔径时,按局部均布荷载计算;基底竖向反力假定通过基础均匀分布;圆管的侧压力强度按管顶水平面以上土柱引起的水平荷载计算;填土容重为18kN/m3,内摩擦角为35°。

3. 据管顶及管侧内力计算结果,按单筋截面砼配置管壁内、外两层受力钢筋。

4. 内径为1.5m的圆管涵用于主线上,内径为1.0m的圆管涵用于填土高度小于4.0m的互通匝道上。

5. 倒虹吸水头差(竖井进出口至管涵中心处的高差)≤12米。

(二) 箱涵1. 箱身按闭合箱形截面,取1m箱长进行内力计算,顶、底板按受弯构件配筋,侧墙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2. 箱身荷载箱身所受恒载包括箱身自重、箱身侧面及顶面土压力、搭板重(填土高度小于0.5m时)。

箱身所受活载,按30°角扩散车轮荷载,不计冲击力。

活载通过填土引起的侧压力,按箱身全长范围内的箱后填土破坏棱体上的活载换算成等代均布土层厚度计算。

圆管涵

圆管涵
圆管涵
农村公路路基排水中的涵洞结构类型
目录
01 主要工序
02 质量要求
基本信息
圆管涵是农村公路路基排水中最常用的涵洞结构类型,它不仅力学性能好,而且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工期 短、造价低。圆管涵中最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圆管涵。
圆管涵由洞身及洞口两部分组成。洞身是过水孔道的主体,主要由管身、基础、接缝组成。洞口是洞身、路 基和水流三者的连接部位,主要有八字墙和一字墙两种洞口型式。
谢谢观看
为防止水流冲刷,应对进口沟床及出口沟槽进行铺砌加固,铺砌长度一般不小于1米,水流流速回填应从涵洞洞身两侧不小于2倍孔径范围内进行水平分层填筑、夯实。填筑材料宜选用透水性好的砂 砾。
质量要求
质量要求
圆管涵施工的整体质量要求是:涵洞顺直、进出口平顺,涵管无阻水现象;外观上要求帽石、一字墙或八字 墙平直、无翘曲 。
主要工序
测量放样 地基处理
基础浇筑 管节安装
洞口砌筑
接缝处理
涵背回填
测量放样
圆管涵在施工之前,首先要通过测量放样来确定涵洞平面轴线位置、涵长以及施工宽度,并用石灰放出边线。
地基处理
在管座基础施工之前,必须对基础地基进行处理。进行基底的清理与整平,夯实至符合设计要求。
基础浇筑
施工工艺管座基础一般可考虑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基础。混凝土基础分两次浇筑:管下基础厚度在20厘米 左右,管节安装后再浇筑管底以上部分的管座基础,基础混凝土标号不应小于10号。在管座基础浇筑之前,也可 先填10厘米左右的砂砾垫层,用以增加基础的均匀性。为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管座基础应设置沉降缝。
圆管涵的管身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管径一般有0.5米、0.75米、1米、1.25米和1.5米等五种,管径的大 小根据排水要求选择,多采用预制安装,预制长度通常为 2米。当采用0.5米或0.75米管径时用单层钢筋,而孔 径在1米及1米以上时采用双层钢筋。0.5米管径时其管壁厚度不小于6厘米,0.75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8厘米, 1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10厘米,1.25米及1.5米管径时管壁厚度不小于12厘米。

圆管涵设计说明

圆管涵设计说明

第 1 页 共 2 页通 用 图 设 计 总 说 明一、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规范》JTG B01-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二、技术指标1、涵洞类别及主要尺寸如下表:2、车辆荷载:公路-Ⅰ级,公路-Ⅱ级。

三、主要材料注:1、表列石料为最低标号。

2、砂、石料的质量要求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有关条文办理。

四、设计要点1、管节内按刚性管节受弯构件计算,不考虑管壁环向压力和径向剪力的影响,且按不同填土高度的受力情况配筋。

2、斜管节未另行作结构验算,适当配置构造钢筋。

3、正管节分段长度为:1.5m 及2.0m 两种,可根据需要组合成0.5m 为基数的各种涵洞长度。

4、斜管节中轴线长度:孔径0.75、1.00、1.25m 为1.5m ,孔径1.5、2.0m 为2.0m 。

5、管节基础① C20混凝土基础厚度,应根据地基土壤类别、状态、地基容许承载力及受荷载后变形大小,涵位是否经常浸水以及洞顶填土高度、垫层材料种类等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后选用。

② 地基分类及相应基础厚度值Ⅰ类:紧密的碎、卵石类土(卵石、砾石),完整的岩层,采用无基础形式。

Ⅱ类:一般密实的碎、卵石土,硬塑~坚硬粘土,中等密实的中砂、粗砂、破碎岩层等,采用无基础形式Ⅲ类:中等密实的饱和粉砂、细砂土,软塑~硬塑粘土、亚粘土、较密实的人工填土、风华岩层等,基础厚度取50cm 。

Ⅳ类:松散的饱和粉砂、细砂土,流塑~软塑粘土、亚粘土、一般密实的人工填土等,基础采用50cm 。

③ 对于裂粘土地区,应根据涵位地基膨胀潜势大小,采用预湿换土、石灰(水泥)稳定等工程处治措施减弱和完全消除膨胀潜势后,基础厚度可取100cm。

圆管涵设计说明范文

圆管涵设计说明范文

圆管涵设计说明范文圆管涵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应用的桥梁结构,用于解决河道、溪涧、道路等水流交汇处的涵洞需求。

圆管涵有着简单、经济、施工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领域。

本文将对圆管涵的设计进行说明,包括设计基本原理、设计参数、结构设计等方面。

一、设计基本原理圆管涵的设计基本原理是在交汇处设置一段圆形截面的管道,通过控制管道的直径和长度,使水流通过管道,达到解决水流交汇处的涵洞需求。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水流量、水流速度、土质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因素,确保圆管涵能够承受预期的水流冲击和地下水位压力,并且不会对周围环境和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二、设计参数在进行圆管涵设计时,需要确定以下参数:1.内径:圆管涵的内径主要根据预计的水流量和水流速度来确定,通常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出。

2.厚度:圆管涵的厚度应根据土质条件和地下水位压力等因素来确定,并确保其能够承受预期的水流冲击力。

3.长度:圆管涵的长度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定,通常需要考虑水流过涵洞时的水力压力等因素,并确保涵洞内的水流速度和水压都处于合理范围内。

三、结构设计圆管涵的结构设计主要包括涵洞底部设置、连接方式、加固措施等方面:1.涵洞底部设置:涵洞底部应进行适当处理以确保水流顺畅通过,并避免堆积淤塞。

常用的处理方式包括设置挡板、提升涵洞底部、改善涵洞底部坡度等。

2.连接方式:对于较长的圆管涵,需要设置适当的连接方式,以确保涵洞整体的连续性。

常用的连接方式包括搭接连接、螺栓连接等。

3.加固措施:对于需要加固的圆管涵,可以采取增加加固环、钢筋混凝土增强等措施,提高涵洞的承载能力和抗冲击能力。

四、验算与施工在完成圆管涵的设计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验算,确保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常用的验算包括水流冲击力验算、土压力计算、地下水位压力计算等。

根据验算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并编制涵洞施工图纸。

在施工中,需要注意涵洞的基坑开挖、管道安装、边坡稳定等方面的施工要求,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验收。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说明书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说明书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及倒虹吸管设计说明一、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二、技术指标1.涵洞类别及主要尺寸:涵洞类别跨径或管径(m) 涵顶填土高度(m)管节长度(m)斜度α(°) 备注钢筋混凝土圆管涵0.75、1.0、1.25、1.50、2.000.5~20.01.49、1.990、15、30、45 环境条件:Ⅰ级钢筋混凝土倒虹吸管1.0、1.25、1.50 ≥0.9 1.49、1.99 02.车辆荷载:公路-I级。

三、主要材料部位主要材料预制涵管C30砼涵管座C20砼涵管基础C20砼帽石、缘石C20砼翼墙墙身、基础C20砼铺底、锥坡、隔水墙M7.5砂浆砌MU40片块石表列石料为最低强度等级砂、石料的质量要求按《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有关条文办理四、设计要点1. 计算假定,由于本通用图圆管涵采用有基础形式,基础形式固定支承,中心角127o。

根据公路桥涵设计手册《基本资料》固定支承,中心角120o圆管涵内力计算系数为0.231,且忽略管壁环向压力N及径向剪力Q,仅考虑管壁上的弯距M。

(1)管节自重荷载q1=γ1t(2)填土产生的均布垂直压力q2=γ2h(3)填土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q3=γ2Htg2(45 o -φ/2)(4)车辆荷载产生的均布垂直压力q4=∑G/ab(5)车辆荷载产生的均布水平压力q5=(∑G/ab)×tg2(45 o -φ/2)式中:γ1-管节的材料容重(KN/m3),γ2-土的容重(KN/m3),γ2=21 KN/m3H-管节上的填土高度(m)t-管壁厚度(m)φ-土的内摩擦角(度)r-管壁内外径的平均半径(m)∑G-车轮或履带荷载轴重(KN)a,b-车轮或履带荷载压力分布长度(m)圆管涵内力计算公式2.管节内力按刚性管节受弯构件计算,不考虑法向力和剪力的影响,且按不同填土高度的受力情况配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页说明
一、技术标准:
(一)管节孔径:Φ1.0m,Φ1.50m。

(二)管顶填土高度:0.5~10.0m。

(三)涵洞斜度Ф(指与路中心线的法线的夹角):0°、5°、10°、15°、20°、25°、30°、35°、40°、45°。

(四)洞口型式:八字式。

(五)地基容许承载力:0.15MPa。

(六)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

二、设计标准与规范:
1、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

2、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J021-89。

3、交通部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

三、主要材料:
钢筋:螺旋形主钢筋为甲级冷拔低碳钢丝、直径为Фb5mm,抗拉设计强度为Rg=520MPa,纵向钢筋为Ⅰ级钢筋(3号钢)直径Ф6mm。

混凝土:管节C30;端墙墙身20号;端墙基础15号;管基10号。

浆砌片石:洞口翼墙墙身、翼墙基础、洞口河床铺砌及隔水墙7.5号。

三、施工要求:
(一)预制管节建议采用离心法旋转成型的工艺,工厂集中预制Ф1.0圆管一般仅用于互通匝道、联络线和被交叉道路上;Ф1.5圆管一般用于主线上,圆管涵的设置应按2.0米标准管节执行,0.5米标准管节仅作为调整管节使用。

(二)当Ф1.0涵顶填土高度大于6米或Ф1.5涵顶填土高度大于4米时,螺旋钢筋采用双肢平行并绕。

(三)若地质土质较差,其地基允许承载力小于0.15MPa时,应采取换土措施,其换土深度由计算确定。

对于膨胀土地段,管底砂砾垫层改为砂垫层,厚度为1.0米。

(四)涵洞长每4~6m设沉降缝一道。

(五)施工放样时,必须注意管涵的全长、管节的合理配置以及洞口端墙的准确位置。

根据设计图的计算长度L
,斜交管涵首先配置两端各一斜管节(两节合计长度为L
j
+0.5m)和若干个2m正管节,余下不足 2.0m部分以0.5m正管节调整,故实际涵长
L=(L
i
+0.5)+2n
1
+0.5n
2
+E(式中:n
1
、n
2
分别为2.0m、0.5m正管节节数,E为沉降缝宽度和考
虑误差的预加长度3~5cm),L与L
之差上下两端平均分配。

(六)管基混凝土可分两次浇筑。

先浇筑管底以下部分,此时应注意预留管壁厚度及安放管节坐浆混凝土2~3cm,待管节安放就位后再浇筑管底以上部分,并应保证新旧混凝土以及管基混凝土与管壁的有效结合。

(七)涵洞顶上及涵身两侧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的填土须对称夯实,密实度要求不小于95%。

(八)施工过程中,当洞顶覆土厚度小于0.5m时,严禁任何重型机械和车辆通过。

Ⅲ.I1.S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