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修改共31页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议论文的三要素】
(一)论点(证明什么)
1.定义: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或主张) 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2.分类:有的议论文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分论点可以有多个,但并不 是每篇议论文都有分论点。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支撑与补充。
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
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孟
子
【朗读练习】
生 于忧患孟子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要的 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 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 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 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收到震 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 加他原先不具备的能力。
3.要求:①正确性;②鲜明性;③新颖性。论点要正确、鲜明,不可模棱两可,形式上是一 个表意明确的判断句,标志是判断动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
4.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有的议论文没有直接提出论点,需读者自己概括论点, 概括时注意提示性的语句,如:总之、可见、这样、所以、因此、由此看来等,它们所领起的一 句或一段话 ,往往可能是中心论点。
【议论文的概念和特点】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个问题、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 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2张PPT)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 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空乏其身(使.... 穷困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坚 韧)
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挠、扰乱)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而: ①而后作( )
发: ①发于畎亩( )
② 而死于安乐也( )
② 发于声( )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 )
②拂士(
)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
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
③征于色 发于声( 在)
④生于忧患( 在 )
而: ①而后作( 表承接 )
发: ①发于畎亩( 被任用 ) ② 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 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 ”之一。
在政治上,他提倡__仁___政__,提出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诸
侯之间的兼并战争。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性__善___论,
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自信、羞恶
(quǎn) (yuè) (gé)
(f ú) (bì) (z ēn g)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 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 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 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 了相位。
史后 替迁
家 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

2.《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 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在下节课上课前与同学们分享。
八年级语文
《孟子三章》
感谢同学们的聆听
八年级语文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概括
论据→
历史事例 (六人)
出身低微 艰苦磨练
终担重任
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家灭亡
安 思
危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级语文
课堂小结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 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 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 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 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孟子
(约公元前372~约前289)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中期思 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孟子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是一部由 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6.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
《孟子三章》
感谢同学们的聆听
八年级语文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概括
论据→
历史事例 (六人)
出身低微 艰苦磨练
终担重任
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证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家灭亡
安 思
危
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级语文
课堂小结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 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 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 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 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孟子
(约公元前372~约前289)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中期思 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孟子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是一部由 孟子及其门人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6.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八年级语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完美版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 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患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死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安 乐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 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思
考: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 证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举例论证)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请你
找一找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佐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 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 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
然:这样。于:由于。而:表示并列。 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 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患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死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安 乐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 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但 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思
考:
第二层与第一层有什么联系?论 证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 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举例论证)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请你
找一找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佐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生于忧 患,死 于安乐 》PPT- 完美版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 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 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 百里奚。
第23课《_孟子_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共31张PPT)

感谢观看!
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作者 名片
名“轲”
儒家 “亚圣”
战国时 思想家
“仁政”
最早提出 “民贵君
轻”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仁、义、善,对后世思想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
名片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作品
简介
课堂 小结
本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 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 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列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 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
点。
课堂
【
中
华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万
国 学
经
典
章、公孙丑等人所著
精 粹
】
]
记录孟子及弟子言行
战 国
孟
孟 子
著 段 雪 莲 陈
子 玉
潇 译
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
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文势磅礴,逻辑严密,擅长形象化的
事
物和语言说明道理
背景 链接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 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 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 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 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 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 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迹大都见于《 孟子》一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PPT课件

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文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属于_事__实___ 论据。 (2)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__天__将__降__大__任__于__是__ _人__也__。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 乐”的道理的句子是:_入__则__无__法__家__拂__士__,__出__ _则__无__敌__国__外__患__者__,__国__恒__亡__。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进一步体会磨难对人生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把握特 殊句式的特征。 2、理清论证思路,理解文意。 3、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学习说理论证 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的修辞效果。 4、领会文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检测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经 受考验之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 炼。 B.一个国家要免遭灭亡,既要有坚持法度和辅 佐君主的贤士,又要警惕敌国外患。 C.本文论证严密,先从造就人才说起,再论国 家存亡之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D.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句式灵活,语 言犀利,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舜——农民; 傅说——苦力; 胶鬲——商贩; 管夷吾——囚徒; 孙叔敖——隐士; 百里奚——奴隶; 他们都出身卑微,在成功之前都曾 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生于忧患)。
合作探究
作者为何列举这些人?
(1)引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2)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事实论 据。 (3)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
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 人恒过,然后能改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傅说于版筑之间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至苦寒来。 谁经历的忧患多,谁懂得东西多。
板书设计 摆事实: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都历经
磨难后才有所作为(举例论证)
死生
生于忧患 (正面)
客观: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将降大任 饿其体肤空乏其
讲道理 身 必先
委无
行拂乱其所为
逆 境 成
乐患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
疏通文意
兴起,指被任用
介 词, 捣上用的杵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围地。
选拔、任用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狱官
译 舜是从田地间兴起的,傅说是从筑墙工中被提拔的,胶鬲 是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
文 进而得到任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的,百里
不同点:《富贵不能淫》采用问答的形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楚, 本文先举出六个“经历困苦最终成才”的人物 为例,然后分析,层层论述,由个人到国家, 最后得出结论,不再对观点进行解说。
文言字词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 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2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31张PPT)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 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 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 的看法。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 《春秋》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shuì)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 所为作。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
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 即使在双耳 失聪的情况 下,仍然坚 持音乐创作。
1.人恒过, 然后能改; 译: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在内心困惑,在思虑上受到堵塞,才能有 所作为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 气表现在声音上,人们才能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 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 家和外国侵略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 骨 饿(使......饥饿) 空乏(使.... 受贫困) 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 忍 行拂乱(使......颠倒错乱)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苦:使……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