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
高分子材料性能研究与应用

高分子材料性能研究与应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种重要的工程材料,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电子、建筑、医疗等领域。
高分子材料具有轻质、高强、高韧、耐腐蚀、绝缘等特点,成为各种工业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
本文将着重介绍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研究和应用。
一、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质高分子材料是由许多分子聚合而成的,具有非晶态或半晶态的结构。
主要有以下几种物理性质:1.力学性能:高分子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和储存。
2.电学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可以通过改变分子结构和加工工艺来调节。
3.热学性能:高分子材料可进行热塑性加工,易于成型。
同时,高分子材料也具有较高的绝缘性和热稳定性。
4.光学性能:高分子材料具有光学吸收、透明度、颜色等特性。
通常用于制造光学器件和光学材料。
二、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性质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状态:高分子材料通常以固体状态出现,但也可在适当的温度和溶剂下形成流体。
2.水解性:部分高分子材料的酯基与水反应后会发生水解,导致其结构的变化和物理性质的改变。
3.氧化降解:高分子材料会受到氧化物、酸、硷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分子结构的破坏和硬度的降低。
4.耐化学品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耐酸、耐碱、抗溶解性等特性,在化学工业上被广泛使用。
三、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农业、建筑、医疗、能源、物流等众多领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领域:高分子材料在机械加工、建筑材料、汽车工业、电子器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医疗领域:高分子材料作为医用材料和功能性医用材料,广泛用于外科、整形、骨科等医疗领域。
3.环保领域:高分子材料作为环保材料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油泄漏清理材料、环保装饰材料等。
4.能源领域: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如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四、高分子材料的未来发展高分子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制备高性能材料、发展低成本加工技术和提高生物可降解性等方面。
功能高分子材料范文

功能高分子材料范文功能高分子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能够通过结构设计、改性或添加特殊功能组分来实现特定的功能或性能。
这些功能可以包括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化学稳定性等等。
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电子领域、医疗领域、能源领域、环保领域等。
一、力学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力学性能方面有很多独特的优势。
例如,基于炭纳米管增强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强度要求的领域。
另外,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如形状记忆聚合物,能够通过温度或其他外界刺激改变形态,具有很大的形状可变性,可以应用于智能材料、机器人等领域。
二、电学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电学性能方面也有很多特点。
例如,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传感器、柔性显示等领域。
另外,功能高分子材料还可以调控电荷迁移、离子传输等电学特性,用于研究电荷载流子行为、发展新型电介质材料等。
三、热学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在热学性能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高分子材料的导热性能有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于需要散热的电子设备、光学器件等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高分子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可以调控,从而制备出具有特殊热膨胀特性的材料,用于热致形状记忆材料、超高温材料等。
四、光学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光学性能方面也有独特优势。
例如,具有高折射率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应用于光学透镜、光纤通信等领域。
另外,具有光学活性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应用于手性催化、光学降解等领域。
此外,基于聚合物基底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特殊的光电性能,用于照明、显示等领域。
五、化学稳定性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化学稳定性方面也有很多特点。
例如,阻燃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好的抗火性能,可以用于电缆、建筑材料等领域。
另外,耐腐蚀高分子材料可以应用于化工、医药包装等领域。
此外,具有特殊透气性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应用于膜分离、纳米过滤等领域。
高分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电化学储能应用

高分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电化学储能应用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材料,其在电化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高分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入手,探讨其在电化学储能应用中的潜力。
一、高分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指的是其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导电性和电极材料的可逆电化学反应性。
在电解质溶液中,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离子传导来实现电荷的流动。
这种离子传导机制使得高分子材料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高分子材料的离子传导性质高分子材料中常用的离子传导机制包括质子传导、离子交换、电子输运和溶剂浸润等。
其中,质子传导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如聚苯乙烯磺酸盐(PSSA)、聚苯乙烯磺酸酯(PSSP)和聚吡咯等都表现出良好的质子传导性能。
2. 高分子材料的电极反应性质高分子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具有可逆的电化学反应性质,可以实现电荷的储存和释放。
举个例子,聚乙烯二醇(PEG)是一种常见的高分子材料,通过其氧化和还原反应可以存储电荷,实现电化学储能。
二、高分子材料的电化学储能应用基于高分子材料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两个方面。
1. 高分子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超级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实现快速充放电的电化学储能装置。
高分子电解质和高分子电极材料是超级电容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合物基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传导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够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性能。
同时,通过控制高分子电极材料的结构和形貌,可以实现更高的比电容和循环寿命。
2. 高分子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可充电电池,其电极材料中常使用高分子材料。
例如,聚苯胺(PANI)是一种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存储和释放锂离子。
另外,高分子电解质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三、高分子材料电化学储能应用的挑战与展望虽然高分子材料在电化学储能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1. 引言高分子材料是由大量重复单元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其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结构特点,并探讨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2.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可以分为线性结构、支化结构、交联结构以及共聚物结构等。
不同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线性结构是最简单的高分子材料结构,由一条长链构成,链上的重复单元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线性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较高的可拉伸性和延展性。
2.2 支化结构支化结构在线性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了支链,可以增加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间距离,提高其熔融性和热稳定性。
支化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常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
2.3 交联结构交联结构是指高分子材料中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网络结构。
交联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常用于橡胶制品的生产。
共聚物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单体按照一定比例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共聚物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多种物化性质的综合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3.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
3.1 力学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韧性、硬度等指标。
线性结构的高分子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延展性和可拉伸性,而交联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3.2 热学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热学性能包括熔点、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等指标。
分子结构的不同会对高分子材料的热学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如支化结构的高分子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较高的热膨胀系数。
3.3 电学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主要包括导电性和介电性能。
共聚物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常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而线性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则通常具有较好的介电性能。
3.4 光学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光学性能指材料对光的吸收、透过性和反射性等特性。
不同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在光学性能上也会有所差异,如支化结构的高分子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透光性。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概述:高分子材料是一种由大量分子重复单元构成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塑料、橡胶、纺织品等。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分子结构,在不同的结构下,材料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能特点。
因此,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对于优化材料性能和开发新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1. 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是评价其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首先,聚合度是影响高分子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聚合度越高,分子量越大,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越高。
此外,分子排列的有序程度也会影响力学性能。
例如,在晶体结构较好的材料中,分子平均排列有序,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2. 结构与热学性能关系:高分子材料的热学性能对于其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间键的类型和键强度对热学性能产生影响。
比如,共价键相比于非共价键,更加稳定,在高温环境下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此外,分子链的支化程度也会影响材料的热学性能。
支化链的存在会导致分子间的排列松散,使得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下降。
3. 结构与光学性能关系:高分子材料的光学性能是其在光电子领域应用的关键考虑因素之一。
结构和分子排列对光学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高度有序排列的聚合物材料具有较高的折射率和透明度。
此外,染料分子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添加也会影响光学性能。
不同种类的染料分子可以通过吸收、散射和发光等过程来调控材料的光学性能。
4. 结构与电学性能关系: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对于其在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链的导电性是影响高分子材料电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共轭的分子结构通常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备导电高分子材料。
此外,材料中的杂质或添加剂也会对电学性能产生影响。
例如,掺杂导电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添加导电填料或进行化学掺杂来增强导电性能。
结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优化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可以显著改善其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引言:导电高分子材料是一类具有导电性能和高分子特性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并重点讨论其电化学性能。
一、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合成、高分子功能修饰和纳米复合等。
其中,化学合成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合成方法,可以调控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以聚苯胺为例,聚苯胺可以通过氧化聚合反应合成,反应后的聚苯胺可以形成导电结构,并具备较高的导电性能。
二、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电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导电高分子材料可以通过掺杂或修饰等方法来调控其导电性能,使其成为优良的导体。
其次,在电化学过程中,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逆性。
导电高分子材料可以承受较大电流和电压,且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无可逆过程,具备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
此外,导电高分子材料还具备其他特点,如高比容量、快速充放电速率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等。
这些特点使得导电高分子材料在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导电高分子材料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导电高分子材料在能源储存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锂离子电池为例,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常常使用导电高分子材料。
导电高分子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电极材料时,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作为电解质材料时,具有较好的离子传导性能。
其次,导电高分子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高导电性和快速充放电速率使得其成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理想选择。
此外,导电高分子材料还可以应用于柔性电子器件、传感器和导电涂层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论:导电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在能源储存、超级电容器和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材料电学性能

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高分子092班学号:5701109061 姓名:林尤琳摘要:种类繁多的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是丰富多彩的。
多数聚合物材料具有卓越的电绝缘性能,其电阻率高、介电损耗小,电击穿强度高,加之又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化学腐蚀性及易成型加工性能,使它比其他绝缘材料具有更大实用价值,已成为电气工业不可或缺的材料。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电学性能静电导电介电常数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介电性能、导电性能、电击穿性质以及与其他材料接触、摩擦时所引起的表面静电性质等。
电学性能是材料最基本的属性之一,这是因为构成材料的原子和分子都是由电子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电子相互作用是材料各种性能的根源.电子的微观相互作用同时是产生材料宏观性能,包括电学性能的微观基础。
在电场作用下产生的电流、极化现象、静电现象、光发射和光吸收现象都与其材料内部的电子运动相关。
深入、系统了解材料的电学性能在材料的制备、应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一、聚合物的介电性介电性是指高聚物在电场作用下,表现出对静电能的储存和损耗的性质。
通常用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来表示。
(2)根据高聚物中各种基团的有效偶极距μ,可以把高聚物按极性的大小分成四类:非极性(μ=0):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聚四氟乙烯等弱极性(μ≤0。
5):聚苯乙烯、天然橡胶等极性(μ>0。
5):聚氯乙烯、尼龙、有机玻璃等强极性(μ>0.7):聚乙烯醇、聚酯、聚丙烯腈、酚醛树脂、氨基塑料等聚合物在电场下会发生以下几种极化:(1)电子极化,(2)原子极化,(3)偶极极化.聚合物的极化程度用介电常数ε表示式中:V为直流电压;Qo、Q分别为真空电容器和介质电容器的两极板上产生的电荷;Q’为由于介质极化而在极板上感应的电荷.非极性分子只有电子和原子极化,ε较小;极性分子除有上述两种极化外,还有偶极极化,ε较大。
此外还有以下因素影响ε:(1)极性基团在分子链上的位置。
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与结构关系研究

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与结构关系研究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和能源存储设备等领域,其电学性能的稳定性和性能优越性是实现诸如高电子传导率、低电阻率和高电容率等要求的关键。
因此,对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设计和合成出更好的高分子材料。
首先,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对其电学性能起着重要影响。
例如,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链长度、支化程度和分子间作用力等因素影响了高分子材料的电子传输能力。
较长的分子链和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电子传导能力和载流子迁移率。
而较短的分子链和较强的支化程度会导致高分子材料的电阻率增加,从而影响其电学性能。
其次,高分子材料的晶体结构对其电学性能也有重要作用。
一些高分子材料具有有序的晶体结构,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
这些有序的晶体结构有利于高分子材料形成载流子传输通道,提高其电子传导性能。
相比之下,无序的非晶态结构常常会导致高分子材料的电子传导性能下降。
因此,通过调控高分子材料的结晶度和晶体结构,可以有效改善其电学性能。
此外,高分子材料的官能团结构也可以影响其电学性能。
官能团结构可以调控高分子材料的电子亲和性和电荷传输性能。
例如,引入含氮或含氧官能团的高分子材料往往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性,有利于电子传输。
而引入含硫或含硒官能团的高分子材料则具有较好的电子传输性能。
因此,通过合理设计和调控高分子材料的官能团结构,可以改善其电学性能。
此外,高分子材料的形貌结构也对其电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高分子材料的形貌结构,如纳米结构、微孔结构和多孔结构等,都可以影响其电子传输能力和电容性能。
纳米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电荷的传输和载流子的迁移。
微孔和多孔结构可以增加高分子材料的电容性能和电解质的扩散性,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因此,通过控制高分子材料的形貌结构,可以优化其电学性能。
总之,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与其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通过调控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官能团结构和形貌结构等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 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介电性能、导电性能、电击穿性质以及与其他材料接触、摩擦时所引起的表面静电性质等。
种类繁多的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是丰富多彩的。
就导电性而言,高分子材料可以是绝缘体、半导体、导体和超导体。
多数聚合物材料具有卓越的电绝缘性能,其电阻率高、介电损耗小,电击穿强度高,加之又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耐化学腐蚀性及易成型加工性能,使它比其他绝缘材料具有更大实用价值,已成为电气工业不可或缺的材料。
另一方面,导电高分子的研究和应用近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以MacDiarmid 、Heeger 、白川英树等人为代表高分子科学家发现,一大批分子链具有共轭π-电子结构的聚合物,如聚乙炔、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掺杂,可以具有半导体(电导率σ=10-10-102 S •cm -1)甚至导体(σ=102-106 S •cm -1)的电导率。
通过结构修饰(衍生物、接枝、共聚)、掺杂诱导、乳液聚合、化学复合等方法人们又克服了导电高分子不溶不熔的缺点,获得可溶性或水分散性导电高分子,大大改善了加工性,使导电高分子进入实用领域。
白川英树等人因其开创性和富有成效的工作获得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研究聚合物电学性能的另一缘由是因为聚合物的电学性质非常灵敏地反映材料内部的结构特征和分子运动状况,因此如同力学性质的测量一样,电学性质的测量也成为研究聚合物结构与分子运动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聚合物的极化和介电性能(一)聚合物电介质在外电场中的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分子中电荷分布发生变化,使材料出现宏观偶极矩,这种现象称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方式有两种:感应极化和取向极化。
根据分子本身是否具有永久偶极矩,物质分子可分为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两大类,其极化方式不同。
非极性分子本身无偶极矩,在外电场作用下,原子内部价电子云相对于原子核发生位移,使正负电荷中心分离,分子带上偶极矩;或者在外电场作用下,电负性不同的原子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使分子带上偶极矩。
这种极化称感应极化,又称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
其中由价电子云位移引起的极化称电子极化;由原子间发生相对位移引起的极化称原子极化。
原子极化比电子极化弱得多,极化过程所需的时间略长。
感应极化产生的偶极矩为感应偶极矩1μ,对各向同性介质,1μ与外电场强度E 成正比:()E E a e 11αααμ=+= (4-127)式中,α1称感应极化率,αe 和αa 分别为电子极化率和原子极化率。
αe 和αa 的值不随温度而变化,仅取决于分子中电子云和原子的分布情况。
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在所有电介质中(包括极性介质和非极性介质)都存在。
极性分子本身具有永久偶极矩,通常状态下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各偶极矩的指向杂乱无章,因此宏观平均偶极矩几乎为零。
当有外电场时,极性分子除发生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外,其偶极子还会沿电场方向发生转动、排列,产生分子取向,表现出宏观偶极矩。
这种现象称取向极化或偶极极化(图4-71)。
图4-71 极性分子的取向极化取向极化产生偶极矩的大小取决于偶极子的取向程度,研究表明,取向偶极矩2μ与极性分子永久偶极矩0μ的平方成正比,与外电场强度E 成正比,与绝对温度成反比。
即E E kT 22023αμμ=⋅= (4-128)式中α2称取向极化率,k 为波尔兹曼常数。
由于极性分子永久偶极矩远大于感应偶极矩,故取向偶极矩2μ大于感应偶极矩1μ。
极性分子沿电场方向转动、排列时,需要克服本身的惯性和旋转阻力,所以完成取向极化过程所需时间比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长。
尤其对大分子,其取向极化可以是不同运动单元的取向,包括小侧基、链段或分子整链,因此完成取向极化所需时间范围也很宽。
取向极化时因需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因此也消耗部分能量。
以上讨论单个分子产生的偶极矩,对各向同性介质,若单位体积含n 0个分子,每个分子产生的平均偶极矩为μ,则单位体积内的偶极矩P 为E n n P αμ00== (4-129)P 称介质极化率,α为分子极化率。
对非极性介质,1αα=;对极性介质,21ααα+=。
除上述三种极化外,还有一种产生于非均相介质界面处的界面极化。
由于界面两边的组分可能具有不同的极性或电导率,在电场作用下将引起电荷在两相界面处聚集,从而产生极化。
共混、填充聚合物体系以及泡沫聚合物体系有时会发生界面极化。
对均质聚合物,在其内部的杂质、缺陷或晶区、非晶区界面上,都有可能产生界面极化。
(二)聚合物的介电性能聚合物在外电场作用下贮存和损耗电能的性质称介电性,这是由于聚合物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极化引起的,通常用介电系数ε和介电损耗δtg 表示。
1、介电系数已知真空平板电容器的电容C 0与施加在电容器上的直流电压V 及极板上产生的电荷Q 0有如下关系:V Q C /00= (4-130)当电容器极板间充满均质电介质时,由于电介质分子的极化,极板上将产生感应电荷,使极板电荷量增加到Q 0+Q ˊ(图4-72),电容器电容相应增加到C 。
()00//C V Q Q V Q C >'+== (4-131)两个电容器的电容之比,称该均质电介质的介电系数ε,即00/1/Q Q C C '+==ε (4-132)介电系数反映了电介质储存电荷和电能的能力,从上式可以看出,介电系数越大,极板上产生的感应电荷Q ˊ和储存的电能越多。
介电系数在宏观上反映了电介质的极化程度,它与分子极化率α存在着如下的关系:απρεε03421~N M P =⋅+-= (4-133) 式中P ~、M 、ρ分别为电介质的摩尔极化率、分子量和密度,N 0为阿佛加德罗常数。
对非极性介质,此式称Clausius-Mosotti 方程;对极性介质,此式称Debye 方程。
根据上式,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电介质介电系数ε求得分子极化率α。
另外实验得知,对非极性介质,介电系数ε与介质的光折射率n 的平方相等,2n =ε,此式联系着介质的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
图4-72 介质电容器感应电荷示意图2、介电损耗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中极化时,会因极化方向的变化而损耗部分能量和发热,称介电损耗。
介电损耗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为电导损耗,是指电介质所含的微量导电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流动时,因克服电阻所消耗的电能。
这部分损耗在交变电场和恒定电场中都会发生。
由于通常聚合物导电性很差,故电导损耗一般很小。
二为极化损耗,这是由于分子偶极子的取向极化造成的。
取向极化是一个松弛过程,交变电场使偶极子转向时,转动速度滞后于电场变化速率,使一部分电能损耗于克服介质的内粘滞阻力上,这部分损耗有时是很大的。
对非极性聚合物而言,电导损耗可能是主要的。
对极性聚合物的介电损耗而言,其主要部分为极化损耗。
已知分子极化速率很快。
电子极化所需时间约10-15-10-13秒,原子极化需略大于10-13秒。
但取向极化所需时间较长,对小分子约大于10-9秒,对大分子更长一些。
极性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中极化时,如果电场的交变频率很低,偶极子转向能跟得上电场的变化,如图4-73(a ),介电损耗就很小。
当交变电场频率提高,偶极子转向与电场的变化有时间差(图4-73(b )),落后于电场的变化,这时由于介质的内粘滞作用,偶极子转向将克服摩擦阻力而损耗能量,使电介质发热。
若交变电场频率进一步提高,致使偶极子取向完全跟不上电场变化,取向极化将不发生,这时介质损耗也很小。
由此可见,只有当电场变化速度与微观运动单元的本征极化速度相当时,介电损耗才较大。
实验表明,原子极化损耗多出现于红外光频区,电子极化损耗多出现于紫外光频区,在一般电频区,介质损耗主要是由取向极化引起的。
图4-73 偶极子取向随电场变化图(a )电场交变频率低,偶极子转向与电场同步变化(b )电场交变频率提高,偶极子转向滞后于电场变化为了表征介电损耗,研究在交变电场中介质电容器的能量损耗情况。
首先考虑真空电容器,电容量为C 0,若在其极板上加一个频率为ω、幅值为V 0的交变电压()t i e V t i V ωω0*=,则通过真空电容器的电流为:()⎪⎭⎫ ⎝⎛+===200*0*0*πωωωωt i e V C V C i dt dV C t i I (4-134) 式中1-=i ,为虚数单位。
由上式看出,电流*I 的位相比电压*V 超前90O ,即电流复矢量与电压复矢量垂直,其损耗的电功功率为0**0=•=V I P 。
对于电介质电容器,在交流电场中,因电介质取向极化跟不上外场的变化,将发生介电损耗。
由于介质的存在,通过电容器的电流*I 与外加电压*V 的相位差不再是90°,而等于φ=90°-δ(图4-74)。
仍设()t i e V t Vωω0*=,通过电容器的电流*I 为: ()()()CR iI I V C C i V C i i dtdV C t i I +=''+'=''-'==**00*0*0*εωεωωεεεω (4-135) 式中*ε称复介电系数,定义为εεε'''*i -=。
ε'为复介电系数的实数部分,即试验测得的介电系数ε;ε''为复介电系数的虚数部分,称为损耗因子。
由式(4-135)可见,通过介质电容器的电流*I 分为两部分,虚数部分*0V C I C εω'=与交变电压的相位差为90°,相当于流过“纯电容”的电流,这部分电流不作功;实数部分*0V C I R εω''=与交变电压同相位,相当于流过“纯电阻”的电流,这部分电流损耗能量。
图4-74 交变电场中电容器的电流、电压矢量图我们用“电阻”电流与“电容”电流之比表征介质的介电损耗:εεεωεωδ'''='''==*0*0V C V C I I tg C R (4-136) 式中δ称介电损耗角,δtg 称介电损耗正切。
δtg 的物理意义是在每个交变电压周期中,介质损耗的能量与储存能量之比。
δtg 越小,表示能量损耗越小。
理想电容器(即真空电容器)δtg =0,无能量损失。
ε''正比于δtg ,故也常用 ε''表示材料介电损耗的大小。
选用高分子材料作电气工程材料时,介电损耗必须考虑。
若选用聚合物作电工绝缘材料、电缆包皮、护套或电容器介质材料,希望介电损耗越小越好。
否则,不仅消耗较多电能,还会引起材料本身发热,加速材料老化破坏,引发事故。
在另一些场合,需要利用介电损耗进行聚合物高频干燥、塑料薄膜高频焊接或大型聚合物制件高频热处理时,则要求材料有较大的δtg 或ε''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