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b、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c、创造了报刊新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6、除政论性报刊外,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等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1904
(二)《苏报》与苏报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 1898年冬因亏折出售给了陈 范。 聘请湖南人章士钊为主 笔。


章士钊 (1882-1983), 湖南长沙人, 学者、书法家。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 思想家。





陈少白 (1869—1934) 原名闻绍, 字少白, 广东新会人。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陈少白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1904
(一)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办与留学生在日本的报刊活动
《中国日报》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发展历史上的意义:
它的出版,一举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没有机关报的局面,使兴中会的宣传 活动从依靠口头演说、散发传单和小册子的 初级阶段,进入拥有大众传播媒介、连续开 展的阶段,成为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宣传的开端。


•《澳门新闻纸》1839年7月,林则徐在广州组织粱进德、谭德辉等人翻 译外文报刊。把其中关于禁烟、兵事、各国夷情、鸦片贸易等重要信息 和言论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 抄报给朝廷,制定对外政策参考。这种翻译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 《澳门新闻纸》,台式我国最早的译报,相当于今天的《参考消息》。 •《昭文新报》1873年8月8日由艾小梅在汉口创办,这是中国人创办的 最早的中文报纸,内容以奇闻轶事,间有诗词杂作。 •《汇报》1874年6月容闳出版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该报为 了国家利益,多次与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申报》开展论战,并 在消息评论中常涉及政事,因而遭到官府非议。 •《述报》1844年4月创刊于广州,这是中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家中文 日报,在海墨楼石印局发行,这是我国较早的印石报纸之一。许多新闻 和评论都对法国侵略者的野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是一份爱国立场鲜明 的报纸。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1895年8月15日,康有为创设的《万国公报》在北京诞生, 由康有为个人出资,梁启超主持笔政,麦孟华负责出版发 行工作。双日刊,随京报“分送朝士,不收报费”
1895年11月维新人士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强学会(又称强学 书局)《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于1895年12月16 日出版,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遭清 政府查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
三、维新运动的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务报》
1、《时务报》的由来:
——强学会及其报刊虽遭封禁 ,维新运 动在上海、广东、湖南仍在蓬勃发展。 ——上海强学会余款,1896年8月9日创办 于上海。1898年8月17日因梁、汪之争停 刊,共出96期 。《时务报》成为维新运 动中的一面帅旗,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冲 锋陷阵,是近代报刊史中国人自办报刊的 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黄遵宪:关键作用 ——汪康年:张之洞安插在上海维新阵营 中的代理人;杰出的近代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担任总主笔 ,24岁。对新 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梁启超因 《时务报》而名重一时,《时务报》也因 梁启超而风靡全国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的大 型日报,王韬创办并任主笔。 创刊时每期两张4版,除星期 日外,每天发行。第一版商业 行情,第二版船期消息和广告, 第三版新闻和论说,第四版广 告。
二、王韬和《循环日报》
——办报宗旨:
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该报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于传播和普及西方知识,推 介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鼓吹学 习西方,变法图强,对开通民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以政论为灵魂:

清末民初:国人三次办报高潮

清末民初:国人三次办报高潮
8)正规的新闻教育
中国的正规新闻教育,始于1920年的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到新中国成立共有59个新闻教育机构。
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初由《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的主笔主持。
1924年,美国学者武道(M.E.Votaw)来华任系主任。
课程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事业史、新闻采写、社论、编校、广告等,均为英文授课。
1)背景:a政治上,旧的王朝体制已经崩溃,新的民族国家正在建立。b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越来越面临现代工商业的冲击,c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即产业工人日益壮大(1913年达到50~60万)。d文化上的一系列变革,则汇成一浪又一浪的新文化运动,形成以五四为标志的高潮。e社会生活也发生许多剧烈的变化,如女人放足男人剪辫说起来都是前所未有的骇人听闻之举。总之,这是个除旧布新的时期。
1)《时务报》(旬刊)
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
第四章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
(1874~1919)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历史背景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1)器物: “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摘要:甲午之后,风雨飘摇的晚清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激荡之下,开始了缓慢曲折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近代西方宪政思想为国人寻找救国真理,追求明主政治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人办报可谓风起云涌,其办报活动则为近代西方宪政思想在国内得以传播、普及并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一代社会思潮提供了载体。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国人办报高潮,这三次高潮分别围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展开,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业近代报刊国人办报原因分析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是以维新运动为主流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政论性报刊,并成为主导型刊物。

其主要原因也是由社会背景、历史状态而产生的。

大部分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鼓民心、开民智,启民蒙为根本,具有很强的救国图强意味,承载了报人很重的社会责任成分。

当时康有为、梁起超倡导的变法,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清朝在向现代国家实体转换过程中,既要融入世界,同时又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

康有为站在历史的高度,利用宏观的思维,以一种“大一统”的名义整合“中国”为一个现代性政治的国家。

从1873~1895年,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总共才创办了不过30种报刊,可是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特别是“百日维新”期间,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热情纷纷办报,从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七十多种,比前20年所办的报刊增加了一倍多,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报人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

比较有名的报刊主要有《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等。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中国近代国人办报简况

中国近代国人办报简况
(2)《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906年-1907年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报刊大论战

Biblioteka §论战的问题: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的结果:
1906年7月《新民丛报》求和,《民报》不允 1907年11月,《新民丛报》停刊
§逐渐成熟于1898年出版《清议报》

§达到顶峰于1902年《新民丛报》上发表 《新民说》、《少年中国说》等一系列文章

梁启超等维新派报刊政论家在创作实践中, 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家王韬、郑观应等人的政 论传统,创造出一种通俗自由新颖的政论文体, 当时人称为“时务文体”、“新文体”或“报 章文体”。


陈少白 (1869—1934) 原名闻绍, 字少白, 广东新会人。 《中国日报》 第一任社长


主要宣传内容:
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 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革命党人宣传舆 论阵地,重要的 活动据点
中国日报馆还出 版《中国旬报》



* “苏报案” (1903.6.29-1903.7.7)
前情:推荐宣传邹容《革命军》 导火线: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两江总督魏光焘派人到上海﹐会同租界当 局对《苏报》进行迫害。 陈范﹑章士钊等先期走 避﹐章太炎﹑邹容等6人 被捕。章太炎被判监禁 3年﹐邹容被判监禁2年。 《苏报》也被查封。
《万国公报》1895.8.17创,双日刊,每期刊论 说1、2篇,发达最高3000份,出版3个月,45册。

3 三次报业高潮

3 三次报业高潮
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文化:“打倒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康有为
《中外纪闻》
• 1895年,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纸《 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梁启超担 任编务。 • 1895年11月中旬,《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作为自己的机 关报。
梁启超
编排的改进
㈤商业性大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1.注重新闻质量与时效,重视广告与报刊发行。 2.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消息通讯比重增加。 3.1920年秋,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向 美、英、法、德、俄派出7名特派员。瞿秋白、 俞颂华、李宗武成为报道列宁领导的苏联第一批 新闻记者。
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 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
清政府委托律师指控《苏报》和章、邹等“故 意污蔑今上,诽诋政府,大逆不道”。 章太炎蔑视这种审讯,说:“噫嘻!彼自称中 国政府,以中国政府控告罪人,不在他国法院, 而在己所管辖最小之新衙门,真千古笑柄矣!”
章太炎:“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 郎。”
———— 赠 蒋 经 国
• 时间:1907年 • 地点:上海 • 性质:同盟会在 国内创办的第一 家大型日报,也 是于右任创办的 第一家报纸。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1909年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 1909年 一是“民不敢声,故仅吁耳”;二是“吁” 即“呼”去两点,暗喻民众即便被反动当局挖掉双 眼,仍要呼喊。
(3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计 利 当 计 万 世 利 , 求 名 当 求 万 世 名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 早期 年到1904 年到
苏报》 (二)《苏报》与苏报案
1903年6月,苏报案 发生。 年 月
“在这场洋人做法官 , 清政府为 在这场洋人做法官, 在这场洋人做法官 原告, 苏报》 原告 , 《 苏报 》 为被告的奇特的诉 讼中”…… 讼中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二、革命派中期的宣传活动 同盟会成立与《民报》 (一)同盟会成立与《民报》的筹备
1905年8月20日,中 年 月 日 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 式成立, 式成立,选举孙中山为 总理。 总理。 黄兴在会上提议以 二十世纪之支那》 《二十世纪之支那》作 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8月27日出版 年 月 日出版 的第2期上发表的 期上发表的《 的第 期上发表的《日 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 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
(三)“材料富而当”。 材料富而当”
“全世界之知识” 材料“选择极严” “使阅者省无谓之目力,阅一字则得一字之 益,而又不使有所挂漏,有所缺陷”
辛亥革命时期) (四)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三,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第三,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四)“报事确而速” 报事确而速”
——梁启超《(清议报 一百册祝辞》(1901年12月) 梁启超《 清议报 一百册祝辞》 梁启超 清议报)一百册祝辞 年 月
辛亥革命时期) 二、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二,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 一曰对于政 府而为其监督者,二 府而为其监督者 二 曰 对于国民而为其 向导者。” 向导者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 判断历史的功绩, 判断历史的功绩 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 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 , 而是根 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 西”。 —— 列宁
第三节 革命派的报刊活动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中期、后期 早期、中期、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二、革命派中期的宣传活动
)《民报 民报》 (二)《民报》的创刊与出版
1905年11月26 日,同盟会机关 报《民报》在东 京创刊,1910年 2月终刊。
二、革命派中期的宣传活动
(二)《民报》的创刊与出版 )《民报》 民报
《民报》的编辑团队 民报》 朱执信——较早向中国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共产党宣言》, 且以“勇猛”而著称的民主战士;
1902年2月8日创刊,主 编梁启超, 1907年8月停 刊。 把《新民丛报》办成 “中国报界前所未有足与 东西各报相颉颃” 的报刊 —— 梁启超
辛亥革命时期) 二、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一,主张报纸应该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第一 , 主张报纸应该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 应脱离一党之报范 成为一国之报、世界之报。 围,成为一国之报、世界之报。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陈少白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 早期 年到1904 年到
(一)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办与留学生在日本的报刊活动 香港《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发展历史上的意义:
它的出版,一举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没有机关报的局面,使兴中会的宣传 活动从依靠口头演说、散发传单和小册子的 初级阶段,进入拥有大众传播媒介、连续开 展的阶段,成为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宣传的开端。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 思想家。
邹容
《革命军》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 早期 年到1904 年到
苏报》 (二)《苏报》与苏报案
1903年6月,苏报案 发生。 年 月 “我叫章秉民,浙江余杭人,今年三十有六,你们说我骂了 我叫章秉民,浙江余杭人,今年三十有六, 我叫章秉民 皇帝,我没有骂皇帝,我只是称他‘载田’ 载田是他的名字, 皇帝,我没有骂皇帝,我只是称他‘载田’,载田是他的名字,名 字就是让人喊的嘛!我喊他的名字就是骂他吗?我叫章秉民, 字就是让人喊的嘛!我喊他的名字就是骂他吗?我叫章秉民,你喊 你没有骂我对不对?至于你们指控我说我喊皇帝小丑, 我,你没有骂我对不对?至于你们指控我说我喊皇帝小丑,小丑不 是骂人的话,小丑就是小孩子的意思嘛,因为他比我小呀! 是骂人的话,小丑就是小孩子的意思嘛,因为他比我小呀!我称他 小孩子,小家伙,小伙子,有什么不可以呀! 小孩子,小家伙,小伙子,有什么不可以呀!” ——章太炎
辛亥革命时期) 二、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三,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第三,
(一)“宗旨定而高” 宗旨定而高”
“牟利亦宗旨也,媚权贵亦宗旨也,悦市人亦宗旨也” “以热诚慧眼,注定一最高宗旨而守之” “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辛亥革命时期) 二、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
早期—— 1900年到 早期 年到1904 年到
(一)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办与留学生在日本的报刊活动 香港《中国日报》
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个报刊也是中国资产阶级团体兴 中会的第一份机关报。 1900年1月5日,香港创办,社长,总编辑是陈少白。
陈少白 (1869—1934) 原名闻绍, 字少白, 广东新会人。
第三, 第三,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二)“思想新而正” 思想新而正”
“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 “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 “当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之原质,审今后 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而无病, 而后以全力鼓吹之”
辛亥革命时期) 二、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三, 第三,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孙中山在《檀山新报》上发表《敬告同乡书》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 早期 年到1904 年到
“苏报案”的影响 苏报案” 苏报案
“天命方新,来复不远,请看五十年后, 天命方新,来复不远,请看五十年后, 天命方新 铜像巍巍, 立于云表者, 为我为尔, 铜像巍巍 , 立于云表者 , 为我为尔 , 坐以 待之”。 待之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 )《苏报》与苏报案 苏报》 《 苏报 》 1896年 6月 26日 。 年 月 日 1898年冬因亏折出售给了陈 年冬因亏折出售给了陈 范。 聘请湖南人章士钊为主 笔。
章士钊 (1882-1983), 湖南长沙人, 学者、书法家。
有一人之报, 有一党之报, 有一国之报, “ 有一人之报 , 有一党之报 , 有一国之报 , 有 世界之报。 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益为目的者, 世界之报 。 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益为目的者 , 一 人之报也; 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 党之报也; 人之报也 ; 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 , 党之报也 ; 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 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
中国新闻传播
【本章学习重点】 本章学习重点】 1、关于《中国日报》的创办和宣传 、关于《中国日报》 2、“苏报案”发生过程 、 苏报案” 3、两派报刊大论战主要内容 、 4、“竖三民”报的情况 、 竖三民”
【本章内容概要】 本章内容概要】 一、概述 二、改良派的报刊活动 三、革命派的报刊活动
第一节 概 述
二、革命派中期的宣传活动
(二)《民报》的创刊与出版 )《民报》 民报
“《民报》的创刊,标志 民报》的创刊, 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 一个新阶段” 一个新阶段”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方汉奇
二、革命派中期的宣传活动 (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民报》 民报 新民丛报》 1906年至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了 报刊大论战
第一节 概 述 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
方兴未艾?
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基本情况如何呢? 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基本情况如何呢?
——以19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以19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刊
1、从1900年到1904年。 2、1905年到1907年。 3、1908年到1911年底。
中国国人办报的两个传统
办的是政论报纸
政治家办报
第一节 概 述 一、两次办报高潮是革命、改良双重奏的产物 两次办报高潮是革命、 两次办报高潮是革命
在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剧烈的变化的 情势下,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了两大派: —— 处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资 产阶级改良派。 产阶级改良派。 ——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 命派。
一、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活动 梁启超与《新民从报》 (二)梁启超与《新民从报》
本报取《大学》 新民 之意, 新民” 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 欲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 欲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中国之所 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 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 故本报专对此病开药治之。 故本报专对此病开药治之。务采兮中西 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 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 为智育之原本。 为智育之原本。 —— 梁启超
早期—— 1900年到 早期 年到1904 年到
“苏报案”的影响 苏报案” 苏报案 促使了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扩大了革命的思想影响 ,导致了 促使了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 导致了 革命运动的展开 。 “革命与保皇, 理不相容 , 势不两立 革命 、 保皇二事 , 决分 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革命 保皇二事, 革命、 革命与保皇 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 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 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 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