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闻史学习阶段成果姓名:***学号:**********班级:广电三班指导教师:刘聪老师2013 .12.14从个体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上新闻事业的三个高潮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霍南南(广电3班1211340301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Summary:History is human history, this article from Kang and Liang, Shanghai Gang, Peking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 Three climax modern history, from a smaller Cutaway watch a special history, seen from a history and physical relation to reality, in order to benefit from the Department found that.【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康有为梁启超,上海报业,北大,Key word :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 Kang Liang, Shanghai newspaper, Peking University,正文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国内新闻界将其分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笔者以为该分法侧重于宏观叙事,但须知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单位如,组织、个人构成的,所以,本文以个体和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从史观上讲有点类似英雄史观,但范畴明显更大一点——希望能发现个体对历史的影响。
4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解析

记者先驱
我国的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时期。此前,虽然 已有一些知名的报人,但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 想家,或是革命家,或是宣传家。
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报业的形成,才开始 有了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如民国年间 的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等 从他们开始,记者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不 是像早期那种被人蔑视的所谓“访员”。
进士记者黄远生
同乡称他,“你如果做记者,一定是个名记者”。 “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报告文学 的鼻祖。”
他曾提出,记者要有“四能”,即能想——调查研究、 能走——交游广泛、能听——举一反三、能写。
北京的新闻教育
五四时期比较突出的新闻系有两个,一是1923年 成立的平民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是徐宝璜,《京 报》社长邵飘萍、北京新闻通讯社社长吴天生等 任教授。
一是1924年成立的燕京大学(1919司徒雷登任校 长)新闻系,由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 (Walter Williams)任发起委员会主席,由美 国学者白瑞华( R.S.Britton )任系主任
现代新闻事业
与这个转型时期相应,新闻事业也从一 种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转化。比如, 现代报纸的四大板块这时已经定型,采访、 写作、编辑、发行等一整套程序基本形成, 新闻事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 机制,等等。 总之,经过五四运动,我国的新闻事 业就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
新闻学著述
概论类:《新闻学》(徐宝璜)、《新闻学总论》 (邵飘萍)。
业务类:任白涛《应用新闻学》(1922),邵飘 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历史类: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7)、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 译著类:松本君平的《新闻学》(1903)、休曼 的《实用新闻学》(1913)。
新闻传播史简答题(全)

新闻传播史简答题一、语言的媒介属性及其对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即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实际上,语言是唯一可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至于其他传播媒介,无论是文字还是印刷,也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计算机网络,其实无不借助于语言,都始终根基于语言。
换言之,它们都不具有独立性。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口头传播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文字的发明。
口头传播的性质注定它不易传之广远,而这一点却是近代新闻事业(横跨印刷传播与电子传播)的优势之所在。
口语传播不仅毫不逊色,相反更洋溢着无可比拟的活力与生气。
处在口语传播阶段的人,它们的传播机能相对来说更为健全,而处于其他传播阶段的人则由于有所凭借而使某种机能日趋退化。
二、文字的媒介属性及其对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语言是事务的直接符号,而文字则是事物的间接符号,即所谓符号的符号。
语言的产生开辟了口头传播的纪元,文字的发明拉开了手写传播的帷幕。
如果说语言使人由动物变成人类,那么文字则是人类由原始人变成文明人。
文字最初只是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运行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当然,文字一旦用做媒介,则使人类传播发生革命性变革。
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起初,文字所构建的虚性世界还只是现实的一个影像,但久而久之竟然仿佛成为现实本身,而现实倒似乎成为其副本。
三、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在整个人类传播史上,印刷术的发明是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世人的知识生活进入一个新的和远为活泼有力的时期。
它不再是从一个头脑到另一个头脑的涓涓细流;它变成了一股滔滔洪流,不久就有数以千万计的头脑加入了这一洪流。
”印刷术问世前,书籍都是靠手抄本流传,抄写一本《圣经》差不多得一年工夫,所以十分珍贵,得来不易。
印刷术发明的直接作用,就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三次办报高潮比较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比较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区别
第一次 办报高潮 第二次 办报高潮
性质
资产阶级改 良派为主的 政论性报刊 资产阶级改 良派、保皇 派和革命派 (为主)的 论战
内容
规模
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旨,要求学 少数大中城 习借鉴西方、从政治经济各个方 市 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 保皇派:为立宪出谋献策→指摘 和抨击政府行宪不力,宣传议会 制度和地方自治;革命派:揭露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为, 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 想,披露列强阴谋,与保皇派报 刊进行论战 遍及各省大 中城市和国 外部分地区 ,读者数阶 层大大增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区别
第一次 办报高潮 第二次 办报高潮 第三次 办报高潮
不足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谢 谢 观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第三次 办报高潮
以马克思列 宁主义为指 导的无产阶 级报刊
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 遍及全国各 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 地,读者数 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宣传马 量迅速增长 列思想,社会主义
区别
第一次 办报高 潮 第二次 办报高 潮 第三次 办报高 潮
清末民初:国人三次办报高潮

中国的正规新闻教育,始于1920年的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到新中国成立共有59个新闻教育机构。
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初由《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的主笔主持。
1924年,美国学者武道(M.E.Votaw)来华任系主任。
课程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事业史、新闻采写、社论、编校、广告等,均为英文授课。
1)背景:a政治上,旧的王朝体制已经崩溃,新的民族国家正在建立。b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越来越面临现代工商业的冲击,c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即产业工人日益壮大(1913年达到50~60万)。d文化上的一系列变革,则汇成一浪又一浪的新文化运动,形成以五四为标志的高潮。e社会生活也发生许多剧烈的变化,如女人放足男人剪辫说起来都是前所未有的骇人听闻之举。总之,这是个除旧布新的时期。
1)《时务报》(旬刊)
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
第四章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
(1874~1919)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历史背景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1)器物: “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
第四讲 天崩地坼:清末民初涌高潮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 三段式解读范例:《五四运动——现代中 国的思想革命》(周策纵)
• 本书序言里提到这种三段论。 从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之后的两 次复辟帝制的企图到五四运动时代 要彻底推翻陈腐的旧传统代之以全 新的文化
• 五四——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思想文化空 前活跃的黄金时代
传统的文化秩序全面崩溃 延 现代的文化精神日益蔓
五四的遗憾、缺失与问题 • 周策纵:《五四运动》
• 一、“改革者们的批判在一些方面是肤浅的、缺乏分辨的 和过于简单的。” • 二、“五四时期新知识分子对于从外国输入的新思想又过 于轻信。” • 三、“他们在处理许多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时表现出的特点 是缺乏耐心和持久性。”
• 二、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
• •
•
• • • •
不同范式解读五四
革命化范式 代表人物:毛泽东
“五四运动的成为文化革新运动,不过是中国反 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五四运动本身也是有缺点的,那时的很多领导 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 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 方法。”“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 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
新闻体裁:新闻述评(如新青年 《每周 评论》),新闻通讯 (如黄远生“北京报 道”) ,新闻特写
新闻专业主义
报刊经营
扩大发行 招揽广告 更新设备
《新闻报》 汪汉溪
《申报》 史量才
癸丑报灾 《时报》 狄楚青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教育与研究
第一部新闻学著作——《新闻学》(松本君平,1903) 第一门新闻学课程——《新闻学大意》(徐宝璜,1918)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 (1918)
近代中国的三次立法高潮

2、近代中国三次立法高潮近代中国三次立法高潮分别是:清末新政、北洋政府保护工商业的立法、南京政府成立初期的经济立法。
一、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民国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1至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在最后十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较大程度地改革旧的封建体制。
因此,从总体性质看,清末新政应该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新政兴起后,其着重处主要有:进行军事改革;强化中央政府效能,进行法制改革;着手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
1、军事上:(1)军官训练:清廷在1901年废除武举考试;1903年设中央练兵处统筹全国军队训练,禁止各省自练军队,并订定军官训练制度:由三年各省的初级军事学堂晋升至全国共有四所的国立陆军中学堂进修两年,再前往部队见习半年,最后晋升至陆军高等学堂;学堂的教习以日人为主。
(2)军械:1901年,因团乱后列强禁止中国输入外国兵器(2年军火禁运),清廷乃设立汉阳、上海及广州三大兵工厂,至1910年其生产已可供应全国所需之山炮、弹药、连发来福枪及机关枪。
2、在文教上:主要是改革学制,包括废科举、设学堂、奖游学等内容。
迫于时势,1905年9月,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
随后清政府下令各省学政专管学堂事务,并成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机构。
从恢复、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以及各类职业学校。
据统计,到1909年,小学堂51678所,中学堂462所,大学3所。
同时,政府多次通令各省鼓励选派自费留学,学成回国经考核予以任用,留学随之渐成风气。
3、在政治体制上:早期的改革主要包括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机构。
1905年后,推进政治改革日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晚清政府被迫加大政治改革力度,先是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接着于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后又成立各省咨议局和中央资政院,并推行地方自治政策,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修订律例,改革法律制度。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舆论骄子梁启超
文体改革: 文体改革:······ 变骇为习: 变骇为习:······ 报刊职能: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 报刊职能: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 四大标准: 四大标准:······ 舆论思想: 非大勇不能为敌,非大智不能为母, 舆论思想:“非大勇不能为敌,非大智不能为母, 非大仁不能为仆。 非大仁不能为仆。” 另外,区分了新闻与评论,新闻应该“ 另外,区分了新闻与评论,新闻应该“博、速、 评论应该“ 确、直、正”,评论应该“公、要、周、适”。
于右任
革命派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革命派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4年 半哭半笑楼诗草》里的“ 1904年,因《半哭半笑楼诗草》里的“爱自由如 发妻,换太平以颈血”而被通缉。 发妻,换太平以颈血”而被通缉。 1907年 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革命派的 革命派的 第一份大型日报,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第一份大型日报,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竖三民” 民呼日报》 1909)、 )、《 “竖三民” :《民呼日报》(1909)、《民吁 日报》 1909)、 民立报》 1910) )、《 日报》(1909)、《民立报》(1910)——辛亥 辛亥 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1900年 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 1900年,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在 香港创刊,由陈少白主持。 香港创刊,由陈少白主持。 1902年的“苏报案”。“载湉小丑,不辨 1902年的“苏报案” 年的 小丑, 菽麦”(章太炎)。 菽麦” 章太炎)。 1905年 同盟会成立,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同年同盟会机关报 民报》 月刊)在东京创刊。 《民报》(月刊)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 《发刊词》里,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 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 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 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
“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 时务文体” 又称“报章文体” 时务文体 是以《时务报》 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 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 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 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
第四章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 清末民初: 1874~1919
风
雨
如
磐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五四运动: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历史背景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 器物: 坚船利炮” 洋务运动” 1)器物: “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制度: 中体西用” 变法图强” 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文化: 打孔家店” 德先生” 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 生”。 为了“救亡图存”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 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 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 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 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 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新民丛报》(半月刊)
1902创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 创刊,告别线装书形式, 创刊 印刷 。 改良派最有影响的机关报,一时名家云集, 改良派最有影响的机关报,一时名家云集, 风行海内外。 风行海内外。 期发表梁启超的《 第17期发表梁启超的《敬告我同业诸君》, 期发表梁启超的 敬告我同业诸君》 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政府” 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 国民” 。 国民”
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
清议报》 旬刊)) 《清议报》(旬刊)) 1898创刊, 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 创刊, 创刊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 均源于该报。 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 本馆之经历》,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 本馆之经历》 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 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 宗旨定而高、 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 宗旨定而高 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王韬: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王韬:“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郑观应: 通民隐,达民情” 郑观应:“通民隐,达民情”。 严复: 通上下之情” 通中外之故” 严复:“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陈炽: 国之利器,不可假人” 陈炽:“国之利器,不可假人” 。 谭嗣同: 民口” 民史” 谭嗣同:“民口”、“民史”;“通有四 中外通、上下通、男女通、人我通” 义:中外通、上下通、男女通、人我通”。 总其大成者为梁启超。 总其大成者为梁启超。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 30多个,创办报刊 多种,开设学校 多所。 多个, 多种, 多所。 多个 创办报刊50多种 开设学校50多所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 ,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 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 ,后应李提摩太的 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 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 双日刊) 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 强学会 的机关报。 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 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 刊)。
1、“纵笔所至,略不捡束”; 纵笔所至,略不捡束”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笔锋常带感情” 3、“笔锋常带感情”。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 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 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 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 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 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 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 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 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 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 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 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 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 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 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民立报》发刊词(节选)
秋高马肥,记者当整顿全神以为国民效驰驱。 秋高马肥,记者当整顿全神以为国民效驰驱。 使吾国民之火声驰于列国, 使吾国民之火声驰于列国,使吾国民之愁声达于 政府;使吾国民之亲爱声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 政府;使吾国民之亲爱声相接相近于散漫之同胞, 而团体日因;使吾国民之叹息声日消日灭于恐慌 而团体日因; 之市面,而实业日昌。并修吾先圣先贤、 之市面,而实业日昌。并修吾先圣先贤、闻人巨 子自立之学说,以提倡吾国民自立之精神; 子自立之学说,以提倡吾国民自立之精神;搜吾 军事实业、辟地殖民、英雄豪杰独立之历史, 军事实业、辟地殖民、英雄豪杰独立之历史,以 培植吾国民独立之思想。重以世界之知识, 培植吾国民独立之思想。重以世界之知识,世界 之事业,世界之学理, 之事业,世界之学理,以辅助吾国民进立于世界 之眼光。此则记者之所深赖, 之眼光。此则记者之所深赖,而愿为同胞尽力驰 驱干无已者也。虽然,未已矣。 驱干无已者也。虽然,未已矣。
1911年 21日 民立报》 1911年5月21日《民立报》
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为革命而办报: 推翻专制政体, 为革命而办报:“推翻专制政体,鼓吹民 族主义,大声疾呼,惊醒睡魔。 族主义,大声疾呼,惊醒睡魔。” 以报刊为武器: 不必匕首,不必流血, 以报刊为武器:“不必匕首,不必流血, 笔枪可矣,流墨可矣。 此何物? 笔枪可矣,流墨可矣。咄,此何物?咄, 此何事?曰报纸也。 郑贯公) 此何事?曰报纸也。”(郑贯公) 承认党派性,主张机关报。 承认党派性,主张机关报。 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制造舆论。 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制造舆论。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 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 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 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 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皇皇; 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 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覆其黄;纵有千古, 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覆其黄;纵有千古,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 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 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对时务文体的评价
雷鸣潮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 雷鸣潮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震 骇心魂,时或哀感曼呜,长歌代哭, 骇心魂,时或哀感曼呜,长歌代哭,湘兰 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 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 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 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 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 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 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文如此耳! 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文如此耳! 吴其昌( 梁启超》 吴其昌(《梁启超》)
官报复兴
年五大臣出国考察到1911,6年间 从1905年五大臣出国考察到 年五大臣出国考察到 , 年间 共计新办报刊800余种,其中近半数为立宪 余种, 共计新办报刊 余种 派所办。 派所办。 1908年颁布的《 大清报律 》, 是中国历史 年颁布的《大清报律》 年颁布的 上第一部新闻法。 上第一部新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