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运动学

合集下载

基础肌动学 -回复

基础肌动学 -回复

基础肌动学-回复
基础肌动学是运动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运动学特性。

以下是基础肌动学的章节划分和内容介绍。

一、肌肉结构与功能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肌肉的组成结构、肌纤维类型、肌肉收缩类型等基础知识,以及肌肉的生理功能和运动中的作用。

二、肌肉力学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肌肉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如力、力臂、力矩等,以及肌肉的力学特性,如力-长度曲线、力-速度曲线等。

三、关节运动学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关节的结构和运动学特性,如关节的自由度、关节的运动轴、关节的角度和角速度等。

四、运动分析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运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如运动记录、运动分解、运动测量等,以及运动分析在运动训练和康复中的应用。

五、肌肉疲劳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肌肉疲劳的类型、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肌肉疲劳对运动表现和运动损伤的影响。

六、运动技能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运动技能的定义、分类和发展过程,以及运动技能的评价和训练方法。

以上是基础肌动学的章节划分和内容介绍,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骨骼肌运动学

骨骼肌运动学
23
男性引体向上
女性仰卧起坐
24
CYBEX 25
肌张力
26
本节要点内容
• 肌纤维旳微细构造 • 肌旳构造及功能 • 肌纤维旳类型 • 肌旳功能 • 肌力及其影响原因 • 肌力、肌耐力、肌张力定义
27
辅助构造生物力学特征
28
前交叉韧带(90%胶原纤维) 黄韧带(60%-70%弹性纤维)
29
55
影响骨骼肌与运动旳原因
56
睾酮,由男性旳睾丸或女性旳卵巢分泌,肾上腺亦分泌少许睾酮,具有维持肌肉强度及质量、维持骨质密度及强度、提神及 提升体能等作用
57
运动形式对肌构造旳影响
运动形式 力量运动 (抗重/阻力)
耐力运动
主要形态变化
肌功能变化
肌纤维增粗
肌蛋白质合成增长
无氧酵解能力提升 线粒体相对降低
慢 小 低 差 低 多 高 多
特性
糖原贮量
糖酵解能力 有氧氧化能力 神经支配 收缩速度 收缩力量 抗疲劳性
白肌Ⅱb型纤维FG 白肌Ⅱa型纤维FOG
多 强 弱
大α运动神经元 快 大 弱
多 强 强 大α运动神经元 快 大 弱
红肌I型纤维SO
少 弱 强 小α运动神经元 慢 小 强
肌旳特征
• 物理特征: 伸展性 弹性 粘滞性 • 生理特征:
肌张力增强
基底节 ;位于大脑半球底部旳灰质核团,涉及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屏状核
• 强直:是一种原动肌和拮抗肌阻力一致性增长,使得身
体相应部位活动不便和固定不动旳现象。相对连续,且 不依赖牵张刺激旳速度。
• 锥体外系病变(多见于基底节病变)
• 铅管现象和齿轮现象(伴有震颤)
患者在乎识清醒旳状态下出 现不能自行控制旳骨骼肌不 正常旳运动

《运动治疗技术》第四章 肌力训练(下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

《运动治疗技术》第四章 肌力训练(下肢肌群肌力的训练技术)

运动学概要
膝部肌群运动学概要
伸直:股四头肌收缩可使膝关节伸直
屈曲: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等通过膝关 节屈伸轴后面的肌肉收缩可以使膝关节屈曲 内旋:半腱肌、半膜肌、腘肌、股薄肌和缝匠 肌收缩引起
外旋:股二头肌,阔筋膜张肌可起到协助膝关 节外旋的作用
踝部肌群的运动学概要
跖屈: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 趾长屈肌 背屈: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及趾长伸肌 内翻:小腿三头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 及 趾长伸肌收缩引起 外翻: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拇 长伸肌及趾长伸肌收缩引起
踝部肌群
足肌
足背肌:在趾长伸肌腱深面,包括短伸肌和趾 短伸肌,分别助伸拇趾和第2~4趾 。 足底肌:与手掌肌相似,分3群。内侧群3块, 为拇展肌、拇短屈肌和拇收肌。外侧群2块, 为小趾展肌和小趾短屈肌。作用各如其命名。 中间群分3层(略)。
髋部肌群的运动学概要 前屈: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和阔筋膜 张肌收缩引起 后伸: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 半腱肌收缩引起 外展: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和臀 大肌上部纤维收缩可使髋外展 内收: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 和大收肌同时收缩可使髋关节内收
髋后伸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及前 臂放在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大腿远 端腘窝上并向下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后伸髋。
髋外展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立在床边,一手放
肌力1~3级:
踝内翻或外翻肌群肌力增强技术
患者体位:仰卧位,踝关节中立位(内翻)或轻度跖屈(翻)。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位,一手握住小腿远端固定在桌面,内翻时另 一手握住足内侧缘,外翻时另一手握住足外侧缘。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内翻或外翻踝,2~3级肌力时只 固定小腿远端,不予内翻或外翻踝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坐位,小腿垂于床沿,足放在治疗者的大腿上。 治疗师位置:面向患者坐位,一手握住小腿远端,当增强内翻肌群肌力 时,另一手握住足的内侧缘并向下施加阻力;当增加外翻肌群肌力时, 另一手握住足的外侧缘向下施加阻力。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内翻或外翻踝。

骨骼肌运动学

骨骼肌运动学

27
辅助结构生物力学特征
28
前交叉韧带(90%胶原纤维)
黄韧带(60%-70%弹性纤维)
29
肌工作术语
起点、止点 定点、动点 近固定(近侧支撑)、远固定(远侧支撑) 上固定(上支撑)、下固定(下支撑) 无固定(无支撑) 肌收缩时,两端的附着点 都不固定,产生相向运动,称无固定。
30
31
32
骨骼肌收缩机制
33
动作电位—--前膜去极化---胞外Ca2+透入---触发囊泡释放乙酰 胆碱---与肌膜受体结合---肌膜动作电位
34
传递:冲动(信息)--前膜—胞吐—神经递质—间隙—后膜受体结合
线粒体
突触小泡 受体
突触扣结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 物理特性: 伸展性 弹性 粘滞性 • 生理特性:
• 兴奋性 • 传导性 • 收缩性
14
肌的功能
运动单位(motor unit,MU)
19
21
快速力量
肌或肌群在一定速度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 启动力量 • 爆发力量 • 制动力量
肌力
• 爆发力量=
最大力量
达到最大力量的时间
原肌球蛋白பைடு நூலகம்肌钙蛋白、钙离子、 暴露结合位点
39
肌丝滑动学说
细肌丝 粗肌丝
Z线
M线
收缩后 Z线位置 收缩前 Z线位置
I 带缩短 H带缩短、甚至消失 A带长度不变
40
横桥理论
骨骼肌与运动形式
42
43
44
骨骼肌收缩形式比较
运动形式
肌纤维长度
肌力与阻力关系

肌力训练技术最新版ppt课件

肌力训练技术最新版ppt课件

◆ 3级以上肌力可行主动训练
◆ 4~5级肌力时可行抗阻训练
返5回0
.
肩前屈肌群
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健侧侧卧位。上肢放在体侧,伸肘。
◆治疗师位置:立于患者身旁,一手托住患者的肘 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
◆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治疗师根据患者肌力情况
决定给与助力大小,1级肌力时给予助力帮助前
前臂远端掌侧,以保持稳定。
◆抗阻力方法:患者抗阻力全范围外展上肢。
返5回4
.
肩后伸肌群
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健侧侧卧位,训练侧上肢自然置于体侧。 ◆治疗师位置:立于患侧,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前臂。 ◆方法:1级肌力时给予助力帮助后伸肩关节,2~3级肌力时只帮助托起训练侧上
4.悬吊训练(suspension exercise) 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将运动的 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在 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为助力训练的一种,能节省治疗师的体力消耗。
返回5
.
基本概念
5.主动训练(active exercise) 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的运动(的训练)。
返4回8
.
运动学概要
肘部和前臂肌群
屈曲: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三块肌肉收 缩引起
伸直:肱三头肌收缩引起
前臂旋前:旋前圆肌、旋前方肌 收缩引起
前臂旋后:肱二头肌、旋后肌 、肱桡肌收缩 引起
注:腕及手部肌群的运动学概要作为自学内容。
返4回9
.
选择方法
训练方法
◆ 0~1级肌力时可采用传递神经冲动练习
◆ 1~3级肌力时可采用助力训练
1.适应证 同等张训练

第4章_肌力训练(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训练技术_)

第4章_肌力训练(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训练技术_)

颈前屈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患者体位:侧卧位,头下垫枕使头部保持水平,肩部松。
◆治疗师位置:坐在患者身后,一手托住患者头部,一手 固定患者肩部。
◆方法:1级肌力时治疗师给予助力帮助颈前屈动作,2~ 3级肌力时只固定肩部,不予颈前屈动作助力。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仰卧位,头下垫枕使头部保持水平,肩部松。
(头、颈和躯干) 前屈:枕下肌、头长肌、颈长肌、斜角肌、胸锁 乳突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和腰大肌。
(头、颈和躯干) 伸直:枕下肌、横突棘肌和竖脊肌。
运动学概要
躯干肌群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固定胸廓、骨盆 和脊柱,当肢体运动时也可引起躯干肌群的 协同收缩,从而达到训练躯干肌肉的目的。 如:当抬腿时,所有腹肌均活动来固定骨盆 和脊柱的腰部,故可以通过改变下肢的力臂 长度(屈膝或伸膝)或抬一条或二条腿的方 法,来改变腹肌收缩的强度。在俯卧位时伸 髋,也可达到使背伸肌的协同收缩的训练目 的。
第四章肌力训练
增强头、颈和躯干肌群肌力躯干肌肌群肌力训练的训练方法
解剖学概要
头、颈和躯干肌群:颈前肌群、颈后肌群、躯干前屈肌 群、躯干后伸肌群
◆颈前肌群:头长肌和颈长肌,前、中、后斜角肌,胸 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 以两头分别起于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 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项线的外侧部。一侧胸锁乳突肌收 缩时,可使头倾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 缩时,可使头后仰,并可屈颈。
肌力4~5级:
◆患者体位:俯卧位,肩部放松。
◆治疗师位置:面对患者背部站立,一手固定患者肩部, 一手放在患者头枕部施加阻力。
◆方法:抗加在头后枕部的阻力作颈后伸动作。
躯干前屈肌群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1~3级:

6运动学-肌肉

6运动学-肌肉

决定肌力的因素
▪ 绝对肌力(肌力比):单位肌肉横截面产 生的最大肌力。
▪ 决定绝对肌力的因素 ▪ (1)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 ▪ (2)神经元募集率: ▪ (3)肌肉的初长度: ▪ 决定耐力的因素
(1)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
▪ 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是指一块肌肉全部肌纤 维的横切面积的总和。
▪ 肌肉的生理横切面积决定了肌力的大小。 ▪ 肌肉的生理横切面大,肌力较大,但收缩幅
成的收缩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 决定肌肉耐力的因素:
▪ 肌力 ▪ 运动强度 ▪ 运动时募集的肌纤维的类型
▪ 肌红蛋白储备 ▪ 能量代谢 ▪ 血液供应特点
决定耐力的因素
▪ 耐力的大小与肌力的大小呈明显的正相关,与运 动强度成反比。
▪ 高强度运动时募集极易疲劳的白肌纤维,故不能
持久进行。(白肌纤维含较多的肌原纤维,而肌 红蛋白和细胞色素较少,运动时收缩的速度快而
度较小,适合于力量性运动,如半腱肌、肱 肌、肩胛下肌; ▪ 肌肉生理横切面积较小,肌力较小,但收缩 幅度较大,适合于快速运动,如缝匠肌。
(2)神经元募集率
▪ 神经元募集率:指在同一块肌肉中肌纤维激活 的百分率,由反射性地或随意性地激活的运动 神经元数量决定。
▪ 大强度收缩时募集率高,肌力大。 ▪ 最大主观努力的收缩,也只能募集一定百分比
▪ 副动肌、固定肌、中和肌通常也称为协调 肌。
▪ 在不同情况下,同一块肌除可以是原动肌 外,也可以是协同肌、拮抗肌、或固定肌。
▪ 例如肱二头肌在屈肘时是原动肌;
▪ 但在屈肩时,它是协同肌;
▪ 在伸肘时它是拮抗肌,
▪ 在作屈腕握拳动作,需固定肘关节时,它 又是固定肌。

(四)肌肉的协作
身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会只由一块 肌肉来完成,需要由其他许多肌肉相互 协助才能完成。 这种协调而平稳地收缩与舒张,必须在 神经系统功能完好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人体肌肉骨骼系统是由骨骼、肌肉、关节等组成的复杂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为人体提供动力学支撑,使得人类能够完成各种动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体肌肉骨骼系统的运动学特性,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动力学模型,用来模拟人体运动并进行仿真。

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个由数学公式组成的模型,它描述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个关节上的力和加速度。

其模型精度是通过运用公式、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计算、调整,以达到和实际运动类似的效果。

建立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是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运动学的深入研究。

这种模型不仅需要合理建立各个部分的结构和性质,还要对运动学、动力学、张力反应、肌肉力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由此可见,建立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动力学模型是一个需要科学家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

首先,研究者需要精确地确定各个部分的结构和特征。

这个过程需要对人体骨骼、肌肉、韧带等结构进行详细的解剖学分析和研究。

其次,研究者需要进行动力学研究,这包括对关节运动的规律性和速度、加速度、转移等动力学属性的分析。

同时,需要在肌肉骨骼系统动力学模型中考虑肌肉张力、肌肉力量、反向运动等因素。

最后,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动力学模型中还需要加入神经和神经肌肉反应的因素。

研究者需要在模型中考虑神经系统如何控制肌肉运动及其相应反应。

为了获得实验数据,科学家们运用电生理技术、电流和压力传感器等工具在体内直接测量力、加速度和拐角等参数,再通过信号放大系统而得到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数据是极其精细的,但是它们也很难在实际运动中应用,因此需要借助模型来解决实际运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模拟人体运动,解决与人体运动有关的各种问题。

比如通过这种模型,我们可以了解人体骨骼和肌肉在不同运动条件下的受力情况,以及如何避免或减缓特定的运动损伤。

此外,肌肉骨骼系统的模拟也可以为运动训练和康复计划提供指导,使得人体运动的效率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