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家》的序和跋《家》的故事梗概及其作者素材 语文版

合集下载

《家》的序和跋

《家》的序和跋

4.语言品析
(6)“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 鼓舞的泉源。” 【提示】理解这句话关键要根据文章内容来分析为什么说 ‚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品析】青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而在
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击的激情、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作者创 作的源泉。
(7)“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提示】解答此题关键要从比喻修辞入手分析。 【品析】把过去的生活内容比做坟墓,比喻生动、奇特,一 方面写出了这些东西已埋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另一方面也 写出了这多是一些惨痛的记忆。
2.跋 (2)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 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 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 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解读】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 出我的‚我控诉‛。
《家》的创作意图: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作者写
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 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1.序
(1)罗曼·罗兰的“为的是来征服它”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 有什么作用? 【解读】表明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 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
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
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比喻可分为:①明喻,②暗喻,③借 喻。其作用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 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典例】文中把生活比做激流,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形象生动,含义深刻,是说生活像激流一样一往无前, 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

《家》内容梗概

《家》内容梗概

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一.1.下面对名著《家》的说明不正确的是哪些?⑴觉新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与觉慧等年轻人在一起时,他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

他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也是破坏者。

⑵《家》中着力刻画了一系列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瑞珏,这几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⑶巴金《家》中的“鸣凤之死”是一部把美丽无情毁灭的凄惨悲剧。

鸣凤对爱情坚贞不渝,但是“在他们两人的中间横着那一堵不能推倒的墙”,当得知自己将要被作为礼物送到冯家后,暗暗下了殉情而死的决心,她相信“‘死’字便是薄命女子的唯一出路”。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失望无助的鸣凤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跳进了湖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⑷《家》中着力刻画了一系列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一一梅、鸣风、瑞珏,这几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

作品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⑸《家》的艺术结构类似《红楼梦》,以觉慧等几个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追求为情节链条,全面展示一个大家庭的衰亡过程。

全书故事的展开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非常细腻深入。

⑹《家》:觉新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再出门……觉慧常常吹箫,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地婉转地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

《家》故事梗概 (1)

《家》故事梗概 (1)

家故事梗概呼啸的北风挟裹着鹅毛般的雪片铺天盖地的飞舞着。

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吃力地走着两个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

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

他俩边走边兴致高昂的谈论着排演得情况。

在一所门前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大公馆面前,他们停了下来,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伞大步走了进去。

琴早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她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当她到听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

但一想到进入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

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

望着琴开朗活泼的亮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

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不同的两种命运,觉慧明白鸣凤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同时,也是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

夜黑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

人们忙碌了一天,此时,卸下白天的面具,打开心灵,或悔恨,或悲泣,或得意,或窃喜,鸣凤只有在此时才能安静的想想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而悲泣。

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

琴对母亲十分的感激。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的长孙。

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

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过去德国留学,和自己爱着的姑娘结婚。

这时传来父亲为他订婚的消息,但他性格懦弱,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

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

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为了父亲的意愿,他成了家,并帮助料理家务。

家的故事梗概

家的故事梗概

《家》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

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

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

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就不同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熏陶,有着先进的思想、昂扬的斗志,是新时代的新青年。

觉新也跟他俩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旧还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老大觉新在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上班,那是他父亲生前为他找好的位置。

一日,觉慧和觉民跟往常一样,买了几本新书,来到觉新的办公室里,这时张太太和琴小姐来了。

琴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她也是一个有着理想、有着抱负的勇敢的新青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家》的序和跋精品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家》的序和跋精品教案 语文版

《<家>的序和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3、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章充满激情,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

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

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2、作者:巴金——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家的序和跋》

《家的序和跋》

(1904-2005)
默读“序”
1、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
生活是一场“搏斗” 2、作者是怎样对待生活的? 征服生活
默读“跋”
1、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是什么?
攻击不合zhăo zēng 扉页 吐露 fēi lù léi zhuì
爱憎
累赘
课堂作业:
(1)激流三部曲》包括___、___、___; 《爱情三部曲》包括___、___、___。 (2)几年前,我流着泪读完托尔斯泰的 《 》,曾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 “ ”。
序: 放在书的正文之前的是“序”,主要是 说明书的内容以及与之有关的问题。请别人 写的称“代序”,作者自写的称“自序”。 跋: 放在书的正文后面的是“跋”,主要叙 述书的内容或作补充说明。“跋”实际上就 是“后序”,一般都由该书作者自己撰写。
作家作品
巴金,我国现当 代作家,原名李尧棠, 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 《家》、《春》、 《秋》,和“爱情的 三部曲”《雾》、 《雨》、《电》等。
巴金
《家》故事内容简介
《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 家 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 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 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 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 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 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觉新;屈服于 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反抗意识。 觉民;与琴结婚,敢于 反抗封建专制制度。 梅,喜欢觉新,但屈服封建专制 制度,最后因伤心而病故。 鸣凤 ,内心渴望爱情却又 不敢表达出来,很无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家》课文全解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家》课文全解

9.《家》的序和跋课文全解“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跋(bá)扉(fēi)诅咒(zǔ)(zhòu)妥当(tuǒ)累赘(zhuì)憎(zēng)稚(zhì)2、形近字┏瘁(cuì)鞠躬尽瘁┏惟(wéi)惟一┏历(lì)日历┏摧(cuī)摧残┣萃(cuì)出类拔萃┃┣厉(lì)厉害┃┗粹(cuì)粹而不杂┗唯(wéi)唯物论┗励(lì)鼓励┗催(cuī)催促3、多音字┏(céng)曾经┏(zǎi)记载┏(zhǎo)爪牙┏(lù)吐露曾┫载┫爪┫露┫┗(zēng)姓曾┗(zài)装载┗(zhuǎ)爪子┗(lòu)露出4、词语解释【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内容的一页。

【寒暑】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一整年。

【信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乃是】是。

【说教】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

【诅咒】咒骂。

【吐露】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垂死】将死。

【周密】周到而细致。

【掩饰】设法掩盖。

【累赘】多余。

【宽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

5、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代作家,祖籍________,1904年生于___________。

(2)《激流三部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家》的序和跋精品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家》的序和跋精品教案 语文版

《<家>的序和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巴金,了解《家》的故事梗概;结合“跋”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2、理解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了解序和跋的文体特点,领会它们的导读作用。

3、学习作者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文章充满激情,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学习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作者语录: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2、《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它包括《家》《春》《秋》。

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及其罪恶;也描写了革命思潮激荡下的年青一代,歌颂了他们的觉醒和抗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

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2、作者:巴金——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的故事梗概及其作者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有两个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

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

他俩边走边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排演的情况。

在一所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大公馆面前,他们停了下来,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伞大步走了进去。

琴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她听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

但一想到进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

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

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

同时,也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

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

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去德国留学。

但他性格懦弱,不敢反抗。

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中学一毕业,父亲马上叫他成了家,并要他帮助料理家务。

本来他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但不得不屈从于父命,与一个父亲用拈阄的方法决定下来的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

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

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地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父亲亡故后,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挑起了管理大家庭的重担。

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士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

他贪婪地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的文章。

他从刘半农那里学到了“作揖主义”,从托尔斯泰那里学到了“不抵抗主义”,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无冲突地结合了起来。

于是,他变成了两重性格的人: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地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

因此,他便受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支使、捉弄,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也常表示对这位大哥的不满。

面对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着、挣扎着。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

这天,他在花园里遇到了鸣凤,两人互诉衷情。

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

鸣凤连忙打断了觉慧的话,并凄然地说,她害怕梦做得太好了不会长久。

当晚,月光皎洁。

三更过后,觉民、觉慧还在天井里散步。

远处飘来了如泣如诉的箫声。

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婆家对她不好,最近孤身一人回到省城娘家,觉新知道后心情非常悲痛,接连几晚都吹这样凄惨的调子。

觉民担心大哥和梅的悲剧会在自己和琴之间重演,觉慧安慰二哥说,你绝不会走到大哥的路上去,因为时代不同了。

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热闹繁忙。

堂屋里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

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

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

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

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低声哭泣。

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

张家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

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元宵节刚过,新旧军阀间展开了激烈的混战。

处于市区的高家也遭到了战火的纷扰。

从东门逃进城的张太太带着琴和正在张家玩的梅来到高公馆避难。

梅看见高家花园里草木依旧,然而人事已非,格外悲戚。

这时瑞珏带着海臣过来,交谈之后,瑞珏忽然觉得自己很喜欢梅。

第二天,觉新在花园里与梅再次相遇。

梅转过身默默地走了。

觉新追上去,请求梅宽恕。

梅忍不住低声哭泣。

觉新看见梅这样难过,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怜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情不自禁地用手帕去为她擦泪。

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几天来,瑞珏完全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

她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

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梅凄楚悲哀的诉说沉重地压着瑞珏温柔敏感的女性的心。

真诚的同情与对命运的相互理解,使两个女人变成了亲如手足的姊妹。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

琴想向同学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受到了她母亲的坚决反对。

这时在琴的眼前似乎立刻出现了一条几千年前修好的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

然而,她决定要走另一条新的路。

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见高家的丫头长得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

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

鸣凤深深地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绝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侍候他一辈子。

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

无望的鸣凤只好向觉慧求救。

觉慧正赶着为刊物写文章。

看到忙着写文章的觉慧,鸣凤不忍心打扰他。

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

出嫁前的一天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他时,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

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

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他四处寻找鸣凤,但是已经太迟了。

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对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把纯洁的身子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鸣凤溺水自杀后,狠心的高老太爷又逼丫环婉儿去给冯乐山作妾。

鸣凤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深深自责,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以祖父为代表的旧势力的无比仇恨。

现在他更清楚地认清了自己所在的这个家庭、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

高老太爷66岁的寿辰到了。

高家摆宴、唱戏,大加庆祝。

梅参加寿礼后回家便病倒了。

觉新为不能去看望她而极端痛苦。

冯乐山在生日筵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承。

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

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反抗。

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

高老太爷闻讯大怒。

无论三叔克明和觉新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地说,如不取消冯家的亲事,他绝不说出觉民的地址。

看到觉新在这件事上又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忍不住骂觉新是懦夫。

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作第二个梅的角色。

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觉得无论如何应该给觉民帮忙,否则会造成一件抱恨终身的事。

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诉责。

祖父最后说,冯家的亲事决不能取消,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

觉新只好又回头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

这时传来梅去世的消息,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

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怀着满腔愤怒说:“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老太爷偷偷摸摸地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借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2望,从此一病不起。

陈姨太先请道士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

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高老太爷在弥留之际答应解决与冯家的婚约,觉民的抗婚行动取得了胜利。

瑞珏临产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高家长一辈人都认为高老爷的灵柩停在家里,如有人在家生孩子,便有血光之灾。

他们要求瑞珏到城外生育。

觉新又一次毫无抵抗地接受了这个荒唐主张。

瑞珏因难产在惨叫声中死去。

觉新突然明白了,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封建迷信夺去了他的青春、幸福、前途和他最心爱的两个女人。

三弟觉慧感到再也不能够在这个吃人的家中住下去了,他要做一个旧家庭的叛逆,决心远走高飞。

觉新感到无限悲哀,但他知道是强留不住觉慧的,犹豫再三,终于答应在暗中支持弟弟的行动。

黎明,觉慧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

《家》的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

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7—1928年旅居巴黎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主要有《灭亡》《雾》《雨》《电》《家》《春》《秋》《憩园》《寒夜》等中长篇小说。

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等职。

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故事以至细节都是作者极为熟悉或深有感触的。

作品中的高老太爷就有作者祖父的影子;觉新是以作者的大哥为模特儿塑造的;觉民和觉慧的某些故事就有作者的三哥和自己生活的某些痕迹。

由于巴金把自己熟悉和了解的、正在走向崩溃的封建家庭故事加以艺术概括,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歌颂了“五四”时期新青年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

小说情节生动,结构宏大而缜密,语言明快流畅,笔调抒情热烈,人物心理刻画细腻,读起来真挚感人,动人心魄。

《家》从1931年发表以来深受读者欢迎,仅解放前就先后印刷过30多版,发行数10万册。

解放后,北京一地就印刷了16次。

它先后3次被改编拍摄成电影。

另还被改编为话剧、越剧、舞剧上演。

它以反封建的深刻性而永葆其青春。

(选自《世界一流文学名著精缩》四川辞书出版社,作者:胡永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