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的价值

合集下载

莫言的作品到底伤害中国人什么了?

莫言的作品到底伤害中国人什么了?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莫言的作品伤害了中国人的尊严和传统文化。

那么,莫言的作品到底伤害了中国人什么呢?
莫言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他的小说《蛙》、《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作品,描写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种种悲惨遭遇,包括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等。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多数是普通百姓,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摧残、被奴役、被抛弃,他们的生命被压抑,他们的尊严被践踏。

这种揭示社会黑暗面的文学,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些作品给中国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伤害了中国人的尊严。

莫言的作品挑战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禁忌的事情,比如性、暴力、疯狂等。

他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一些反传统的观念,比如女性权利、自由、平等等。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的出现,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他们认为这些作品破坏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伤害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我们不能忽视莫言的作品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他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让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珍惜生命。

他的作品也挑战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让人们更加开放、自由、平等。

这些都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莫言的作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我们应该以平和的态度来看待他的作品,既要欣赏其文学价值,也要注意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莫言的作品,也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解读莫言《红树林》的文学价值

解读莫言《红树林》的文学价值

解读莫言《红树林》的文学价值莫言创作了很多小说作品,其中《红树林》是最典型的一部。

红树林指的是华南的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位叫陈珍珠的女青年。

这位女青年梦想凭借进城打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于是她进入城里的一家珍珠加工公司打工。

公司里有一位总经理,他的名字叫林大虎。

大虎一见到珍珠就非常有性欲,而珍珠对大虎却不理不睬,不为所动。

大虎想要用强霸占珍珠,珍珠十分生气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大虎有几个酒肉朋友,其中最铁的两个哥们是二虎和三虎,这两个人都出生于干部家庭。

后来他们三个一起轮奸了珍珠。

珍珠有一个未婚夫,名字叫吕大同。

吕大同知道自己的未婚妻被轮奸以后十分愤怒,决定报仇,于是去刺杀大虎的母亲,大虎的母亲叫林岚,也是高级干部,是一位常务副市长。

在刺杀林岚的时候,大同失手刺伤了一位名叫马名叔的检察官。

不久以后,这三虎又轮奸了一名叫小云的女工,他们被当场抓住。

为了拯救儿子,心计很深的林岚失了方寸,落入了刑侦科长金大川的手里。

检察官马名叔为了伸张正义,顶住了重重压力,坚持重新审案,最后将三虎绳之以法。

一、蒙太奇引发诗意西方的影视作品善于运用蒙太奇手法,作者莫言在他的这部《红树林》小说当中也充分地应用了蒙太奇手法。

对《红树林》中的蒙太奇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比较纯粹的蒙太奇叙述手法,另一类是采用穿插叙述历史典故来突出蒙太奇的效果。

第一类蒙太奇手法在《红树林》的第十章体现了出来。

该章首先进行了导入式的叙事,然后直接展示了45个蒙太奇单元,每一个单元通过空一行表示结束,而读者则是被综合性的叙事导出的。

对于这一章的每一个蒙太奇单元,作者莫言都采用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来进行标识。

这些蒙太奇单元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结构十分简单,仅仅出现几个镜头而已;有的结构则非常复杂,包含很多叙事小板块,每一个叙事小板块扩展一下就可以变为章回小说中的一回。

采用纯粹的蒙太奇叙事手法可以加快故事情节的发展。

当今信息发展十分迅速,许多读者都喜欢快节奏的小说。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

莫言小说民族化叙事中的世界性意识表达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以其独具匠心的民族化叙事,让人们领略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世界。

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奇特的文学技巧和深入的人性描写,展现出一个丰富的文化图谱,其中包含着对世界性意识的深刻表达。

本论文就探讨莫言小说中表现出的世界性意识,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1. 中国文化传承与世界文化革新莫言小说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寻求文化的传承,同时又在传承中不断进行革新和创新。

这种传承和创新体现着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和尊重。

2. 全球化与本土性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普遍和频繁,莫言小说中对于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平衡和调和,表达了对世界文化和多元化的理解和包容。

3. 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莫言小说在表现民族化的同时,也注重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文化上的相遇,还是在思想、价值、信仰等方面的交流,展示出一种人类间共通的、极具普遍性的文化联系。

4. 人性的普遍性莫言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丰满,是对人性多样性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形象展现出的人性普遍性,即人类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共性,彰显了他对世界人性的深刻洞察。

5. 生态文化问题的关注莫言小说中所展现出的那些与自然、生态相关的人文事件,体现出他对全球生态文化问题的高度关注,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

6. 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在莫言的创作中,对未来的展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原始社会与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对话,或是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的改变和未来发展的展望,都是在展示莫言对于未来文化创新方向的思考。

7. 类比与想像在莫言小说中,常常采用类比和想象的方式来创造富有想像力的意境,用一种具有神话性的语言来表达出对于世界的看重和思考。

这种神话色彩的文本,是对于世界和历史的再想像。

8. 人权、和平和文明作为一个文化名家,莫言对于人权、和平和文明的关注和呼吁贯穿了他的小说创作。

从莫言的作品看文学文本的价值实现

从莫言的作品看文学文本的价值实现

主题所揭示 的人性特征 ( 作家写 了人类 灵魂深处最痛 的东 西, 如《 蛙》 中蝌蚪 为 了个人 前途而把 自己的妻子 和即将 降
叙事的 。 第一 、 二、 三、 四部分以小说为文本, 第五部分蝌蚪不
再成为叙述者 回忆姑姑 的矛盾悲剧 的人生经历 ,而是 成了
生 的孩子推上 手术 台, 最终导致 母子二人 的死亡 ) , 以及 主
韦勒克在《 文学理论 》 中指 出: “ 文学研究 的合情 合理的 出发 点总是解 释和分析作 品本身 , 无论怎么说 , 毕竟 只有作 品能够判 断我们对作家 的生平 、社会环境及其 文学创作的
全过程所产生 的兴趣是否正确” Ⅲ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 英美 新批评派的理论家都认 为 : “ 文学的本 体即作 品 ,作品本身
姑 姑矛盾 的人生经历, 她是将数千名婴儿 接到了人 间送 子娘
关键词 :文学文本 ; 接 受; 交流 ; 4 f值 实现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根据 马克思“ 生产 一流通 一消费” 理论 的解 释 , 文学活
动既包括 文学创造 , 也包括文学消费和交流 。因此 , 文学文
送子娘娘 , 可是在 当时轰轰烈烈 的计划生育 背景下 , 她又不 得不 中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发育 ,成 了将数 千名婴儿 送进地狱 的杀人魔王 , 人物前后变化鲜明 、 深刻 。
二、 文 学 接 受 主 体
本价值的实现也是有规律可循 的 ,它 既包括作 者创作的 的 文本本身 , 同时又必须考虑接受主体 的解读 。 作 品是 以其鲜 明的审美认识 、 价值 和交流属 性吸引读者 的 , 克雷奇在《 心 理学纲要 》 中指 出 , 人们 对外界 的刺 激有“ 趋新 ” 、 “ 好奇 ” 的 特点, 很少会对那些无新奇 、 无惊奇 、 无挑 战的完全确实产生 或维持兴趣的 , 所以, 若文学创作既能够达到创作文本 的新 异, 又可 以给读 者 以诚恳 的阅读感觉 , 注重生 命主体体验 , 便正确地处理 了文学文本的复杂性与广大读者 阅读效果 之 间的矛盾 , 使读 者从作 品的“ 文学性” 中获取深刻 的生活感 , 达到消费 、 接受 乃至欣 赏的最终效果 , 从而达到文学 文本 的 价值实现 。这从莫言作 品和获奖 的现象 中我们可 以管窥 一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Overview1.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2.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3.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4.主题深度解读5.结语:《红高粱》的时代意义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莫言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全球认可。

•乡土文学代表:他的作品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

•融合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的小说巧妙地将魔幻元素融入现实背景,创造出既神秘又真实的故事世界,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红高粱》的历史地位•文学新高度标志: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将《红高粱》推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高峰,展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新精神。

•社会变迁反映:作品通过描绘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生动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巨大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价值。

•深远文学影响:《红高粱》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其对人性、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主要情节概述•九儿的命运轨迹:九儿的一生充满爱恨纠葛,她与家族、民族的抗争紧密相连,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家族与民族的交织:作品中家族纷争与民族危机相互映照,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不可分割性。

•高粱地的隐喻:高粱地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生命力与抗争精神的象征,反映了农民与土地深厚的情感联系。

关键人物剖析•九儿:展现了女性在艰难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她的形象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与对抗逆境的勇气。

•余占鳌:作为英雄与反英雄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性格复杂多面,体现了人性中善恶交织的真实面貌。

•家族长辈: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冲突,他们的角色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碰撞与挣扎。

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生动质朴的民间语言:运用贴近农民日常生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现乡土文化的原生态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感受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真实。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巨擘,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影响是怎样的?如何评价他的作品和思想?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着中国作家的骄傲和自豪。

他的获奖不仅意味着他个人的荣誉,更意味着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声誉。

他的获奖让世界对中国文学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大大提升,使得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对中国的多元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莫言的获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文学的辉煌成果。

莫言的作品对我们意味着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莫言的作品主要描写中国农村和乡土生活,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独特魅力。

他的作品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我们传达了对自然、人情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非常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

莫言的获奖对我们意味着一种鼓励和激励。

莫言的文学道路并不平坦,他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他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

莫言的获奖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信心和勇气,鼓励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莫言的获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能够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们如何评价莫言的作品和思想?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他的作品常常以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为特点,既有传统文化的气质,又有现实主义的力量。

莫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深受国际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湛的文字表达,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

莫言的思想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他关注中国农村和乡土文化的变迁和现状,以批判的眼光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公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敬重和追求。

《罗刹海市》文学评论

《罗刹海市》文学评论

《罗刹海市》文学评论摘要:一、引言1.作品背景介绍2.文学评论意义阐述二、作品主题分析1.人与自然关系探讨2.文化交融与碰撞呈现三、人物角色解读1.主要人物性格特点2.配角作用与意义四、文学技巧评述1.叙事手法2.象征手法运用3.语言风格特点五、作品艺术价值评估1.创新性表现2.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3.对现实意义的启示六、总结与展望1.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地位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未来研究展望正文:一、引言《罗刹海市》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89年。

这部作品以神话传说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马山与罗刹女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碰撞的画卷。

本文旨在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作品主题分析1.人与自然关系探讨《罗刹海市》中,马山与罗刹女的爱情故事表面上看是人与神怪的恋情,但实际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莫言通过这一主题,呼吁人们应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2.文化交融与碰撞呈现在作品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体现了作者对时代变革的思考。

如马山所代表的传统的儒家文化,与罗刹女所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的冲突与和解,展示了文化交融的可能性。

三、人物角色解读1.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马山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他既有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又有现代的追求。

他的性格特点是执着、善良、勇于担当。

在与罗刹女的爱情故事中,他始终坚守道义,最终感化了罗刹女。

2.配角作用与意义作品中的一些配角,如罗刹女、道士等,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他们分别代表了现代文化、传统宗教文化,与主要人物马山形成对比,共同展现了文化交融的过程。

四、文学技巧评述1.叙事手法莫言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2.象征手法运用作品中,许多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主题更加深刻。

如罗刹海市象征繁华与虚幻,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矛盾。

3.语言风格特点莫言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从莫言的作品看文学文本的价值实现

从莫言的作品看文学文本的价值实现

从莫言的作品看文学文本的价值实现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深入人心,引起广泛关注。

通过分析莫言的作品,可以看到文学文本的价值实现。

首先,莫言的作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读,实现了文学文本的历史价值实现。

例如,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和《丰乳肥臀》通过描写中国近代历史的冲击和变革,引起读者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思维的启发。

他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让人们重新审视历史,反思人类的进步和退步,从而实现了对历史的传承和价值的实现。

其次,莫言的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实现了文学文本的社会价值实现。

他关注中国农村的变迁和城乡差距,通过作品《丰乳肥臀》和《蛙》等,深入描述了农村的贫困、封建传统和现代化的冲突。

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揭示,引导读者关注社会问题,思考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从而实现了文学文本对社会的批判和引导作用。

再次,莫言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剖析和探讨,实现了文学文本的精神价值实现。

他的作品《蛙》和《变形记》等,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探讨了人性的善恶、矛盾与矛盾等问题。

他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引发读者对自身的思考和反思,促使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与真善美的实现。

最后,莫言的作品通过语言的运用和艺术的表现,实现了文学艺术的美学价值实现。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诗意的语言和意象,传达了深思熟虑的思想和感受。

他的作品《蛙》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描写,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艺术的美学价值,通过艺术的表现和精神的引导,实现了文学文本的美学价值。

综上所述,莫言的作品通过对历史、社会、人性的揭示和探讨,实现了文学文本的价值实现。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社会、精神和美学的价值,而且具有深广的影响力和启发力,通过凝聚和传递人类的智慧与情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与感悟的空间,实现了文学文本的全面价值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作品的价值
摘要:莫言小说一直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和叙事手法吸引着读者的目光。

此次,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及其价值又一次的被剖析与挖掘。

从地域特征、语言特色、女性描写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看,莫言的作品都存在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价值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从早期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红高粱》等作品到近期的《丰乳肥臀》、《蛙》等长篇小说,莫言的作品一直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着一种与众不同、瑰丽奇谲的表现形式。

“怀乡”作为最重要的文学主题之一,一直受到古今中外作家们的青睐。

莫言的小说与乡土紧密结合,注重强调民间特质,使莫言的小说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乡土小说。

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中他提到:十五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仇恨。

······但是三年后,当我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中却是那样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眼睛红肿的母亲挪动着小脚艰难地从打麦场上迎着我走过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硬住了我的喉咙,我的脸上挂满了泪珠。

那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

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你祖先灵骨的那块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

从《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提到了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的时候,就意味着了一个文学共和国的诞生。

莫言曾说过:“从我的作品中大约归纳为四个方面,这就是故乡、梦幻、传说与现实。

这些因素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欢乐》、《红煌》以及《十三步》、《天堂蒜台之歌》、《酒国》、《丰乳肥臀》都可以找到。

我说的故乡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如果我在外地获得了丰富的灵感,而且这些灵感也能促使我塑造小说中的人物的话,我会把他带回到我的故乡,赋予他生命,爱情,憎恨。

这是我的文学的王国,我就是国王,我可以尽情享受掌握生杀大权的快乐,也必须为我所怜爱的人的死去而悲伤。

一个作家的童年是他的创作的摇篮,而故乡是他的情感的源泉。

”作家莫言的小说是深深地扎根于乡土的,是从民间的视角来进行书写的,表现出来的是作家具有强烈的乡土意识,带有对现代文明的怀疑,更具有对现代文明束缚人性的批判。

而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民间文化。

莫言站在民间立场上,以故乡为背景,把高密东北乡为代表的中国农村的民风民俗被描写的淋漓尽致。

例如《丰乳肥臀》中有关于“雪集”的描写,主人公上官金童就做过一次“雪公子”。

《檀香刑》中的“叫花子节”,《五个饽饽》里的年夜请财神、送财神的习俗,表现出了地地道道的乡俗。

作者还把潍县年画、胶东剪纸、猫腔、泥塑等民风民俗写进了作品中。

在《红高粱》中就有“我奶奶”剪“帼帼出笼”、“梅花小鹿”等描写。

而《檀香刑》里的“猫腔”也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猫腔”乃是一种地方小戏种,热情奔放、放任不羁是它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说高密东北乡的老百姓
们把精神集于了此处。

主人公孙丙以“猫腔”这种比较张扬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生活中、在面对苦难时,他就用“猫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其次,莫言的乡土小说中也歌颂了那种原始旺盛不可屈服的生命力。

像《红高粱》、《酒国》、《檀香刑》等作品都透着一股英雄侠气。

最明显的就是《红高粱家族》中的“胶平公路伏击战”表现出来的对战争灾难的绝望承担的勇气和顽强的生命力。

莫言的作品中另一个鲜明的价值特征就是其鲜明的女性形象。

莫言是重视女性或者说是母性的力量的,母性形象也是莫言小说中最为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丰乳肥臀>解》中说到“一旦把母亲和大地联系在一起,我的眼前便一望无垠的展开了高密东北乡那广袤的土地,清清的河水在那片土地上流淌,繁茂的庄家在那片土地上生长。

”莫言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是与土地紧密相连的。

土地生长万物,哺育万物,和母亲一样。

不管是红高粱、飞驰的红马或者乳房,都是母性的图腾,是对母亲的赞歌。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沉重的作品。

从创作初衷来看,莫言是对母亲、对大地的崇拜。

作品塑造了一个饱受磨难而又坚韧生存的母亲形象——上官鲁氏。

另一方面,又通过上官金童对乳房的崇拜和难以割舍的情愫把母性文化宣扬到极致。

除了苦难的上官鲁氏之外,作品还描写了上官家的八个女儿,她们从一开始就因为是女孩被殴打,遭冷眼,最后无一不以悲剧结束了生命。

在《红高粱》中“我奶奶”是个个性鲜明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

她觉得“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

可以看出,莫言笔下的女性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她们在污浊的男性社会里独立,顽强的生存,像大地一样哺育着孩子,为了孩子牺牲自己,但也是充满着悲剧色彩。

另外,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也是独树一帜的。

首先,他的语言是鲜活生动的,充满着乡土气息。

如《檀香刑》里面的“颠倒调”。

对在逻辑上相矛盾的语言的运用,也是莫言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

他的作品中,常出现很多存在语言逻辑错误的句子。

在特定的语境下,想要传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和特定信息,采用这种方式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使不合逻辑的语言转而从内容上变得合乎逻辑了。

例如:我终于领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红高粱》)美丽与丑陋、圣洁与龌龊矛盾的词在莫言的文学作品里成为了彰显文学张力的手段。

每一个作家都有着其鲜明而不可替代的特色。

莫言亦是如此。

他以具有强大冲击力的写作、生命力的极度宣扬和狂放的叙事体态卓异于喧哗与骚动的新时期文坛。

莫言的作品还原了人生命的本质姿态。

文明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欲望,造成了生命力的衰退即“种的退化”。

莫言所做的就是召唤“爷爷”、“奶奶”辈的民族之魂。

用美与丑交融的真实的生命姿态和最原始的生命力对抗现代文明中的似是而非的理性枷锁。

从这一点来看,莫言的作品是一种边缘化的写作。

他以边缘性的“高密东北乡”为文学的立足点,偏离本土的传统文学中心,以一种融合了人的欲望、情感和理智的姿态审视着主流文化,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技巧与民族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展现出了边缘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魅力。

莫言作品中的怪诞现实主义也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

巴赫金曾以“怪诞现实主义”和“文学狂欢节化”解释《巨人传》,莫言则以怪诞的现实描写、叙事的时空转换和对传统语言的颠覆偏离着正统的主流文化,以丰富的想象、怪诞的色彩狂欢着自己的文学创作。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欢欣与鼓舞的。

随着莫言的获奖,他的作品又一次的被重新解读和推崇,但我们更应该停下来冷静的思考,不是一味的赞颂,更不应一味的批评质疑以博得眼球。

莫言的作品是不断超越变化的,从而使自己所创造的“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的王国不断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但是个性的一再重复就会让人乏味,特色在发展中也应该有所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