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翻译唐王昌龄

合集下载

采莲曲诗意简短

采莲曲诗意简短

采莲曲诗意简短1.采莲曲的诗意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

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采莲呢!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采莲曲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的《采莲曲》籂粻焚救莳嚼锋楔福盲则专在借荷写情上下了功夫:“诗中的重点已经不是艳丽的荷花,而是采莲女遇到心上人,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只能用碧玉簪搔头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纷乱的心情。

仔细吟诵,真仿佛在密密匝匝的荷花丛中,听到了碧玉发簪的落水声。

短短四句,竟然写出了微风荡荷,采莲船行,莲女情思,玉簪落水,真可谓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了。

参考资料:/question/159644500.html。

2.采莲曲诗意其一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原文赏析: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扩展资料:《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第一首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王昌龄《采莲曲》的意思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意思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意思及赏析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①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荷叶与采莲姑一娘一的罗裙似乎是用同样的布料裁剪出来的一样,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清雅的荷花分相两旁映着姑一娘一们的笑脸。

突然池塘里只剩下花与叶,听到姑一娘一们的歌声,才知道她们已经走近了。

【少女之美】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少女都是美丽的象征。

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中也不例外。

她们穿着荷叶一样的罗裙,有着荷花一样的脸庞,穿梭在美丽的荷花池中,笑语盈盈,忽隐忽现。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这不仅是在写女子之美,还是在写她们的芳踪,她们不是停止在湖面上,芙蓉向脸两边开说明船在行驶。

后来,这群少女突然消失了,一阵采莲曲响起,才得知活泼的姑一娘一们身在何处。

少女的容貌与神态都跃然眼前。

【赏析】
“芙蓉向脸两边开”不仅是比喻姑一娘一面如芙蓉,“两边开”还是在写穿行之态。

这一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但是又不失凝练、简洁与优美。

好文章总是有这样一两个高度概括的句子,将你认为以往写得不错的文章找出来再看,也许你会发现,有的句子还可以再锤炼。

【启示】
白居易说:“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与白居易的《采莲曲》相比,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女子更加飘忽不定,也就更加令人浮想联翩。

话不一定要说尽才有味道,留一点空间来想象会更加美好。

做人做事都只做“八
分”,留两分不足,比十分要更稳固长久。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是怎样的呢?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翻译是什么呢?王昌龄的《采莲曲》的原文赏析是怎样的呢?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

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4]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王昌龄古诗意思解释与注释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一个采莲的女子的情感和心境。

以下是对该诗的意思解释与注释,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采莲曲》的意思解释:
该诗以描写一个年轻的女子采莲为主题,通过对她的情感和心境的描绘,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渴望与失望。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她对采莲的痴迷与投入,并隐喻了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注释:
1. 荷叶:荷花的叶子,采莲的工具和动作的象征。

2. 斜槛:倾斜的门槛,意味着入门困难,指代爱情的困难。

3. 浮萍草:浮在水面的草,表现采莲的环境。

4. 朝意嫩:朝霞的颜色鲜嫩,意味着女子年轻美丽。

5. 足云霓:脚印如彩虹,形容女子的动作轻盈。

相关参考内容:
1. 《古文观止》:《采莲曲》是唐代服部倾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可以结合该文在《古文观止》一书中的习题进行理解和学习。

2. 女性诗歌研究:该诗表现了古代女性特有的情感和心境,在研究女性诗歌时,可以将其与其他女性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3. 王昌龄研究:对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采莲曲》。

4. 古代爱情诗歌研究:将《采莲曲》置于古代爱情诗歌的背景
中,与其他爱情诗歌进行比较,可以深入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5. 唐代文化研究:该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可以结合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解读。

总结:
通过对《采莲曲》的意思解释与注释,以及相关参考内容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意境和美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这首诗了解更多关于古代女性、古代诗歌和唐代文化的知识。

三年级的采莲曲古诗

三年级的采莲曲古诗

采莲曲唐朝·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翻译】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注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又名莲花。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采莲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采莲曲王昌龄〔唐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鉴赏: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次句的芙蓉即荷花。

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

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采莲曲二首王昌龄(唐代)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她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

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采莲女的脸与盛开的莲花相映成趣。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采莲曲:古曲名。

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ǔ)口:江湖会合处。

浦,水滨。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夏,王昌龄被贬龙标时。

当时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被其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赏析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

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

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

”(《唐诗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

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

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

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

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的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文解释】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词语解释】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荷花。

①一色裁:罗裙与荷叶的颜色一样,如同一块绿色绢料裁成的,互相媲美。

②芙蓉:荷花。

③向脸:荷花向采莲女如芙蓉般艳丽的脸庞开放。

④乱入:纵横散乱进入荷花丛中。

简析:这四句诗构成一幅美女采莲图——在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分不清什么是荷叶,什么是罗裙,采莲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映照,人花难辨;本就浑然为一,眼花缭乱,不见踪影了,这时莲塘中歌声四起,定睛一看,方知采莲女仍在翠绿莲叶、艳丽荷花之中。

这首诗始终把美景与美女融为一体,就近取譬,清新贴切,于若隐若现之间,画面与形象更见生动,意境优美,情味悠长,匠心独运。

【赏析】此诗虽然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却始终没有让她们在诗中明显出现,而是巧妙地将她们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田田荷塘,荷花盛开,闻歌却不见人,不禁让人心驰神往。

全诗别具一格,悠然不尽。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 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 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 花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 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 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 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 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 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 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王昌龄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 塞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 “七绝圣手”。
译文: 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简直就象是用同
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这里指莲花。 采莲女们争先恐一进入莲池后,再也分不清 哪是荷叶哪是衣裳,哪是莲花哪是人面,直 到听见歌声,才知道她们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