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
高考阅读理解题常见解题错误

高考阅读理解题常见解题错误高考阅读理解题是考试中相对复杂且容易出错的部分之一。
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根据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准确的答题。
然而,由于一些常见的解题错误,考生可能会在这一部分的答题过程中失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考阅读理解题解题错误,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理解偏差在阅读理解题中,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理解偏差。
考生可能会错误地理解问题或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导致答案的出错。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考生在阅读文章和问题时应该仔细阅读,并确认自己对文章和问题的理解是否准确。
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和分析,以确保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和问题要求。
二、主旨错误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错误是主旨错误。
考生可能会在选择题的答案选项中选择与文章主旨不符的选项。
为了避免这类错误,考生在选择题时应该重点关注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并将这些信息与选项进行对比,确保选择答案选项与文章主旨一致。
三、字面理解字面理解是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错误之一。
考生可能会仅根据字面意义来理解文章的某些句子,而忽略了其深层意义。
为了避免这类错误,考生需要通过细致的阅读来理解文章中句子的含义,尤其是那些具有隐喻或象征意义的句子。
在解答问题时,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并综合考虑文章的整体含义。
四、细节理解细节理解错误是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错误之一。
考生可能会在文章中找不到相关的细节信息,或者错误地引用了细节信息来回答问题。
为了避免这类错误,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并找到与问题相关的细节信息。
可以通过划线、做笔记等方式来帮助记忆和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
五、推理错误推理错误是高考阅读理解题中常见的错误之一。
考生可能会根据个人经验或主观推测来回答问题,而忽略了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证据。
为了避免这类错误,考生需要在回答问题时,以事实和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进行客观的推理和分析。
可以通过列举文章中的证据和逻辑推理来辅助解题。
以上是高考阅读理解题中一些常见的解题错误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高考语文答题失误简析

高考语文答题失误简析赖静综观近几年来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答题情况,可以发现,考生答题失误主要表现在对阅读材料理解不清, 不理解答题的要求, 答题表述含糊、不完整等方面。
一.对阅读材料理解不清匆忙地答题,不能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理解,是造成现代文阅读答题失误较多的根本原因。
对阅读材料理解不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准确地把握住语段中的关键语句,不能理解它们的含义。
语段中的关键句主要指有提纲挈领作用的句子;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的句子;结构上的总起、总结、承上启下的句子等,找准这样的语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99年高考卷中《没有不能造的桥》,是一篇富有情趣的说明文。
第4题要求考生概括第二、三自然段的中心,此题只要把握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句,“桥和路不但要为陆上运输而合作,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承上句“为陆上运输而合作”是第二段的中心,启下句“为水上运输而合作”是第三段的中心。
而不少考生找不准该关键句,造成答题失误,尤其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有答“桥与路两者要合作”、有答“桥路要为水陆运输服务”等等。
2、不能准确地分清语段的层次。
层次划分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而得分率一般都不高。
2000年高考第一个语段阐述了知识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强调知识经济的重要性。
第3题以选择题形式要求选出对“第三自然段内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文章第三自然段是在举例后的分析阐述,部分考生选C或D。
选择D的考生把第①②句分开,未能辨清这两句是一个整体,讲“知识在其中起到‘红娘’作用”。
仔细阅读可以发现第①和第③句的开头都有“不难发现”这个词,这一词提醒读者,文章是从两个方面分析的,应在第③句前分层。
选择C的考生,是未能注意到最后一句“既然有需求就能刺激市场,有了市场就有经济的发展,难怪发达国家,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如此重视‘知识经济’”的总结作用,其中“既然”、“就”、“难怪”几个词提示了其总结句的特征。
认识“概括”“分析”,培养文本阅读能力

认识“概括”“分析”,培养文本阅读能力一、高考文本阅读中“概括”“分析”题常见答题失误高考语文“文本阅读题”主要是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文本系统,包括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
在文本阅读试题中,命题与答题的主要依据都应当是文本本身。
基于这一特征,高考语文的文本阅读试题,其命题与答题的重点显然是对文本的合理解读。
这种解读,主要包括基于阅读文本的筛选、概括、分析、鉴赏等,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失误的,莫过于“概括”与“分析”。
事实上,许多考生在文本阅读试题上的失分,大多与对“概括”与“分析”的模糊认识有关,体现在考生的答案组织上,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错误:1.以“筛选”替代“概括”“分析”在误将“筛选”当“概括”“分析”的考生答案中,最典型的表现是:依据题干中的某一词句,回归文本找出这一词句的上下文,摘要式地抄录一些文字,最后不分逻辑地堆砌成答案。
这样的答案看似洋洋洒洒,其中也不乏正确答案所需的某些关键词。
但分析这类答案,我们不难发现,考生完成的其实只是文本信息的筛选,有时连简单的整合都没有,更遑论符合题意的“概括”“分析”了。
2.人为割裂“概括”与“分析”“概括”与“分析”都属于“分析综合”,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文本阅读题中,有时需要先“概括”以便为“分析”提供对象,有时需要先“分析”以便为“概括”提供依据。
但由于对“概括”与“分析”存在一定的误解,许多考生的答案并不能很好地把“概括”与“分析”结合在一起,而是体现为一种割裂状态,最常见的表现是:对于题干要求“分析”的題目,缺少必要的结论性概括。
3.泛泛而答,缺少必要的逻辑关联在一个较为完美的文本阅读题答案中,答案既要与题干设问相呼应,而且要“概括”与“分析”相照应。
但事实上,许多考生的答案即便能做到“有概括有分析”,也容易出现“概括”“分析”油水分离的现象,从而导致答案逻辑混乱,要点归类不当等问题。
当然,以上三种有关“概括”与“分析”的答题失误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更多的时候,它们是交叉互见的。
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错误

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错误在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影响分数,也反映了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方面的不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错误及其可能的原因:1. 理解偏差: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能会因为个人经验、知识背景或阅读习惯的不同,对文本内容产生误解。
这种偏差可能是由于忽略了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或者是对某些词汇或句子的理解不够准确。
2. 信息提取不准确:在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回答问题。
有时,学生可能会提取错误的信息,或者未能提取足够的信息来支持他们的答案。
3. 逻辑推理错误:阅读理解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本,还要求他们能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逻辑推理。
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逻辑推理能力,或者未能正确理解文本中的逻辑关系,而导致推理错误。
4. 表达不清晰:即使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但在回答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因为表达不清晰或不准确,导致答案无法准确反映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5. 时间管理不当:阅读理解部分通常有时间限制,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和答题。
有时,学生可能会因为时间管理不当,导致未能仔细阅读文本或充分思考答案。
6. 忽略题目要求: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时会有特定的要求,如“用自己的话回答”或“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学生可能会忽略这些要求,直接给出与题目要求不符的答案。
7. 缺乏深度分析:阅读理解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还要求他们能够进行深度分析,如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等。
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深度分析的能力,而未能给出深入的答案。
为了减少这些错误,学生需要加强阅读理解的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时间,以及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识别和改正这些错误。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
【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并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文本阅读;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也是在高考总得分很低的题目,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
下面就具体文章分析如下。
1.审题不准确
例一:《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苏、锡、常、镇四市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二)】
【问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学生答案】①母亲在故乡劳作供我上学给予我关爱。
②母亲因故乡而憔悴。
③母亲过世后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失误分析】这个题目重在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而这个答案重在分析母亲的经历,没有准确审清题目。
【参考答案】①热爱母亲。
②敬佩母亲。
③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
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
⑤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
⑥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
⑦母亲去世,充满悲伤。
⑧怀念母亲。
(5分,每点1分,答出五点就给满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考生们普遍认为较为困难的一部分。
在现代文阅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解和应对方法。
本文将针对这些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以帮助考生们提高现代文阅读的水平。
一、字面理解在现代文阅读中,很多考生容易陷入字面理解的误区。
他们只看表面,未能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深层含义。
这样做会导致对文章主题、作者观点等方面的理解模糊不清。
改进方法:1. 多角度思考: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段落时,应该多角度去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其中的含义。
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敲,或者尝试将其与平时所接触到的知识相联系,加深理解。
2. 深入挖掘:通过阅读一篇文章时,要注重抓住作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要时刻思考作者的用意、立场和意图,进一步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二、选项迷惑在现代文阅读中,很多题目的选项容易迷惑考生。
选项的表达方式可能与文章内容相似,但却与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不符。
改进方法:1. 全面把握文章:在回答题目前,要先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通过仔细阅读和理解整篇文章,才能对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 引用文本依据:在选择答案时,可以参考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观点,与选项进行对比。
只有通过与文章的具体句子或段落相对照,才能准确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
三、语言难度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些文章语言难度较高,使用了较多的文言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
考生们在理解这些文章时,容易被语言难度所困扰。
改进方法:1. 培养词汇量:提前准备高考语文词汇,并通过词根词缀记忆等方法扩大词汇量。
熟悉常见的文言词汇和现代文的特定词汇,可以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 分析句子结构:针对复杂的句式结构,需要经常进行分析和练习,提高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现代文阅读材料进行训练,逐渐增加难度。
四、主题把握在现代文阅读中,有时考生们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导致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到位。
高考语文阅读题错误成因分析

高考语文阅读题错误成因分析高考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考试,其成绩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作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题的正确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成绩。
然而,在实际的高考语文阅读题解答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常出现错误,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
本文将对高考语文阅读题错误成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错误成因分析1. 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考语文阅读题涉及到大量的文学、文化、语法等基础知识。
如果学生的这些基础知识不扎实,就会在解答阅读题时出现错误。
例如,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深,对文学流派、文学史的了解不足,对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掌握不熟练等,都可能导致学生在阅读题上失分。
2. 阅读理解能力不足阅读理解能力是高考语文阅读题解答的关键。
部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主旨,对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观点把握不准,甚至出现曲解文意的情况。
这种阅读理解能力的不足,往往导致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出现错误。
3. 解题技巧缺乏高考语文阅读题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如快速阅读、精读、寻读等。
部分学生在解题时,没有根据题目的要求采用合适的解题技巧,导致阅读效率低下,无法准确找到答案。
此外,一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会运用排除法、对比法等解题方法,也会增加解答错误的概率。
4. 时间管理不当高考语文考试时间有限,学生在解答阅读题时,如果时间管理不当,容易导致某些题目花费过多时间,影响其他题目的解答。
一些学生在面对难题时,不能合理放弃,试图攻克所有题目,结果导致时间分配不均,整体成绩受到影响。
5. 心理因素影响高考是一场竞争激烈的考试,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
部分学生在考试时,由于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导致思维混乱,阅读理解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错误。
6. 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目前,我国的高考语文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部分学校对语文成绩的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常见错误类型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常见错误类型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直是考生备战高考时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
而在解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则经常让考生陷入迷茫和困惑。
本文将针对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常见错误类型进行分析和解读,以帮助考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片面理解许多考生在阅读题目时容易产生片面理解的错误,只看到文中的某些信息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内容。
这种错误导致考生的选项偏离了正确答案,并且容易受到自己主观想法的影响。
解决这类错误的关键在于全面细致地理解题目,不只注重个别信息,而应将所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推断。
二、过度引申过度引申是指考生在理解题目时过分追求个人理解,超越了文本本身的含义。
这种错误会导致考生做出与文本内容不符的选择。
要避免过度引申,考生应保持客观,以文本为依据进行答题,同时注意不要添加自己的主观想法。
三、字面主义字面主义是指考生对文本中的词句理解过于字面,忽视了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错误容易导致考生误解或曲解文本的含义。
为了避免字面主义错误,考生应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和语境的分析来理解单词和句子的真实意义。
四、文化背景不熟悉阅读理解中经常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常识,而考生若对这些文化背景不熟悉,则很容易误解题目的含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生需要广泛阅读、积累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传统习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题目。
五、选项相似度高一般来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选项往往相似度较高,很容易让考生在选择时感到困惑。
此时,考生需要善于结合文本内容和选项之间的差异,仔细分析每个选项所表达的含义和文本的内涵,找出最准确的答案。
六、不读全文有些考生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只读部分文本内容,而未能仔细阅读全文。
这样做容易导致考生对文本的整体意义缺乏完整的把握,从而对题目的理解产生偏差。
为了避免这种错误,考生应在解答题目前仔细阅读全文,确保对文本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七、心态影响高考是一次极为紧张且重要的考试,考生在答题时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失误类型分析【摘要】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并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文本阅读;分析Examination the language literature text origin the reading be familiar error type analysisZhang Hui-ling【Abstract】Literature text origin the reading have been one of the topic that the examinee feel very headache, the writer combine a student trained reading article, appear a student error of the type induce for:Review to prohibit indeed, thinking not thorough, not well organized, answer not norm, text is original meaning to know not strong, and make concrete analysis.【Key words】Text origin reading;Analysis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也是在高考总得分很低的题目,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
下面就具体文章分析如下。
1.审题不准确例一:《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苏、锡、常、镇四市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二)】【问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学生答案】①母亲在故乡劳作供我上学给予我关爱。
②母亲因故乡而憔悴。
③母亲过世后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失误分析】这个题目重在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而这个答案重在分析母亲的经历,没有准确审清题目。
【参考答案】①热爱母亲。
②敬佩母亲。
③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
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
⑤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
⑥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
⑦母亲去世,充满悲伤。
⑧怀念母亲。
(5分,每点1分,答出五点就给满分。
2.思考不深入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问题】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学生答案】①通过大量篇幅写雪,表现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丽。
②借有雪时的欢乐记忆,反衬出江南无雪的遗憾。
③表现出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热爱和怀念。
【失误分析】作者写“江南无雪”表达出的遗憾之情,仅为表层情感,深层次为对环境的担忧;写童年雪景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不仅表达出对雪景的热爱,更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
文章最后写想象中的夜饮赏雪,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
原来的答案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层次的探究。
【参考答案】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
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
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
(要求答出两点,一点3分。
意思对即可)例二:《晶莹的泪滴》【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问题】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
“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
【学生答案】①祈祷女老师能够幸福。
②祈祷女老师能够永远保持这种美好的心灵。
③祈祷所有的老师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
【失误分析】作者写女教师不仅仅是为了对她的歌颂与赞美,更为主要是为了引发人们对人间真情挚爱的思考,希望我们所有人包括我们的民族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
文章在结尾处含蓄地传达出此意。
而这个答案简单地停留在对女老师本身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
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
③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本题6分,每点2分)3.层次不清晰例一:《草丛》【南通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问题】文章两次描写了割草的老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答案】①突出草丛不被忽略。
②承接上文对草的践踏。
③引起下文对冬天草丛的描写。
【失误分析】题目明确要求分析两次描写的作用,而这个答案没有按层次答题,笼统回答,答题的思路不清晰。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以老人割草,将草丛所遭遇的艰难具体化;②第二次写老人忘却了自己对草丛的伤害,既表现了草丛的卑微,又为引出结尾的议论做铺垫;③前后照应,突出了草丛执着坚定的形象。
(评分建议:三个要点,每点2分。
)4.答题不规范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问题】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学生答案1】①承接上文儿子的追问。
②引起下文诗句,与之照应。
③运用排比的修辞。
【错误分析】:分析作用题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而这个答案只考虑了形式忽略了对内容方面的回答。
【学生答案2】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雪的感叹。
②与童年下雪的情景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雪的盼望。
【失误分析】这个答案考虑了形式和内容的角度,但在形式的角度方面忽略了结构的角度。
【参考答案】形式上:①照应题目“江南无雪”。
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雪景描写、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对“江南无雪”的思考和忧虑。
内容上:表达了盼望之强和失望之深。
(内容2分,“盼望”与“失望”各1分;“形式”4分,每条2分)5.文本意识不强例一:《花事》【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问题】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试加以概述。
【学生答案】①要珍惜美丽的瞬间。
②平静对待人事,凡事要看开一点。
③不要为失去的东西而伤感。
【失误分析】作者在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中寄寓的人生感悟,在文中都有相关的文字,只需稍作概述即可,而这个答案完全是个人的理解,脱离了原文。
【参考答案】(1)美丽往往是短暂的,我们不应错过。
(2)人世沧桑,世事无常,有些东西是无可挽留的。
(3)爱情和婚姻时常割离,应当将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4)对于那些逝去的美好,那些无可挽留的事实,坦然待之。
(答到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例二:《过滩谣》【盐城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试作探究。
【学生答案】①形式上吸引读者。
②因为那一段拉纤生活是我第一次体验人生苦难。
③从拉纤的苦中体会到生命在于奋斗。
【失误分析】探究题的回答不能脱离原文的中心和主旨,这个答案没有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深入思考。
【参考答案】①纤道艰险使作者对那段艰难岁月刻骨铭心。
②纤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顽强的品格令作者由衷赞叹。
③征服激流、险滩的经历,让作者对生活、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认识和感悟。
(每点2分)【问题】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学生答案】①通过大量篇幅写雪,表现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丽。
②借有雪时的欢乐记忆,反衬出江南无雪的遗憾。
③表现出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热爱和怀念。
【失误分析】作者写“江南无雪”表达出的遗憾之情,仅为表层情感,深层次为对环境的担忧;写童年雪景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不仅表达出对雪景的热爱,更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
文章最后写想象中的夜饮赏雪,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
原来的答案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层次的探究。
6.概括意识不强例一:《亲爱的麦子》【苏州市2009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语文】【问题】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
【学生答案】:①有一种土壤般的质地和本色。
②带有土地的精华。
③平凡却又由人、天地创造的精品。
④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叉一目了然。
【失误分析】题目明确提示要概括,而这个答案仅仅是对原文的摘抄而已,对麦子的美的概括有很大欠缺。
【参考答案】①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
(2分)②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
(2分)③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
(2分)(意思对就可)例二:《过滩谣》【盐城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问题】从文中看,“我”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加以概括。
【学生答案】①大雪纷飞的天气,凭着过去对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着行走。
②便渐渐地麻木了,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
③到得崩洪滩时,我被这条闻名整个资江的险滩吓得目瞪口呆。
【失误分析】这个答案仍然是停留在原文的摘抄,其实只要稍作提炼和概括就能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雪天纤道十分难寻。
②雪地行走,双脚挨冻无比痛楚。
③过险滩高度惊险,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