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2新人教版2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2《传统节日》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懂得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难点: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懂得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1.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2.教师领读:“传统”。
(“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你知道“传统”是什么意思吗?(指名说)3.你都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又有什么样的风俗和来历?(指名说)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1.听范读:一边听,一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词。
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出示生字,利用归类识字法给汉字归类。
(1)舟乞(独体字)(2)传统贴巧郎饼(左右结构)(3)宵巷祭艾堂赏菊(上下结构)注意“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等识字方法的运用。
3.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开火车读。
传统贴窗花小巷祭扫龙舟艾香满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菊花4.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指导写字1.出示:“贴、街、舟、艾、敬、转、团、热、闹”等9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观察字的结构及占位。
3.教师范写。
重点讲解:①街:“行”字中间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②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
③转:“车”字做部首时,最后两笔的顺序是竖、提;“专”字的笔顺是横、横、竖折折、点。
4.学生练习。
5.师巡视指导。
6.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开火车读词语。
2.听写词语。
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传统风俗1.指名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

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宵”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节日、春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并选自己喜欢的节日,说说是怎么过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并选自己喜欢的节日,说说是怎么过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猜节日,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个“听词猜节日”的游戏,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猜得准。
贴春联放鞭炮(春节)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3.揭题:你和家人都一起度过哪些节日?是怎么过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课后的生字。
2.集体检测。
(1)多种形式朗读生字词语:(2)定位朗读词语中的会认字。
(3)重点识记“祭”和多音字“重”。
(4)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识字游戏,认读词语。
3.指导书写:“街”和“舟”。
三、细读感悟,识字学文(一)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提到了哪几个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用“”画出传统节日的名字,用“”画出节日的习俗。
画好后和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二)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文中提到的传统节日,并说说节日在哪一天。
2.整体感知,完成练习。
本文按照顺序讲述了我国的七个传统节日:、、、、、、、以及每个节日的习俗。
3.教师小结:这些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4.这些节日里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呢?人们又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课堂演练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占()专()市()并()2.连一连放花灯赛窗花看月饼贴龙舟吃鞭炮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1.“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
2019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 2 传统节日教案(有反思) 新人教版

2.传统节日1.搜集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故事。
(师生)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传、重、会、当”。
2.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1.搜集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师生)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1.启发谈话,说说对自己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引入课题。
2.出示课件上有关节日的图片或视频。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自由发言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2.学生结合课文和课件上面的图片或视频学习传统节日。
3.学生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用时:15分钟)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新字。
4.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用生字组词。
5.指导学生书写。
6.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我会认”中的生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并组词。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临写。
6.小组成员分层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用时:15分钟)1.指名学生朗读。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思考问题:(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一个句号为一句)?几个节日?(2)课文共讲了哪几个节日?(3)每个节日都是怎样庆祝的?1.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本文一共有8句话,共7个节日。
(2)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课文讲述,如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
1.通过解读课文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2.激发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搜集有关节日的故事,如七夕节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识字2 传统节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认“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春节相关习俗。
2.利用多媒体教具进行优化教学,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听、想、说、写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传统节日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学习传统节日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喜爱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贴”字。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生字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童谣激趣,目标导学1.童谣激趣,课前导入。
(1)师:听,什么声音这么热闹?(课件出示图片)一群小朋友在大街上又唱又跳的,我们也来加入他们吧。
(齐唱儿歌)新年到,大团圆,真热闹,穿新衣,戴新帽。
见面说声新年好,大家一起乐淘淘。
(2)师:这么热闹,这么高兴,过的是什么节呀?生齐答:春节。
师:过节是人们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春节是人们对新年的企盼和祝福。
每个节日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本堂课我们要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写课题。
(1)师: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书空写课题。
(2)齐读课题——2.传统节日二、新知探究(一)自学自研1.检查生字读音预习情况(1)初读课文师:同学们将书翻到31页,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
师:大家读得真用心,课文中的生字,你会读了吗?(3)请学生读第一组生字,请同学评一评。
师:大家都跃跃欲试,请你先来读第一行。
师:听他读完,谁能来评一评?(预设):有学生指出不足。
师评价:你指出的问题很细小,说明你听得认真,你来读一读。
(4)请学生读第二组。
师:你读的真不错,可以请你当小老师吗?师:掌声送给他。
(5)请学生读第三组。
刚刚这几位同学,老师听到了他们的声音,读得很不错,其他同学呢?(6)开小火车读。
师:小小火车从哪儿开。
(评价:小火车载着同学们稳稳当当地开到了终点)(7)齐读。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

识字2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同时激发自觉探究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儿歌诵读。
教学难点:了解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儿歌中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生字卡片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初步了解儿歌内昝,知道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名称。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1.教师板书“节日”二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节日”的认知:生:我知道放寒假过后我们要过的节日叫“春节”。
生:我知道3月12号是“植树节”,在那一天我们要栽树绿化环境。
生:我还知道农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在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看龙舟赛。
师:大家刚才说到了很多节日的名称,但是在这些节日里,有一些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但外国人从来不过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一个有趣的名称一~“传统节日”(板书:传统)。
2.过渡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趣味儿歌《传统节日》,了解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
指导学生齐读课题,强调读准“传统”,同时简单释题(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独有的节日)。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谈话创境激趣法,让学生在交流感兴趣的话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儿歌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了解节日1.课件播放儿歌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听读并注意儿歌中生字的读音,同时感知儿歌的节奏和韵味。
2.学生自主朗读儿歌,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练读几遍。
3.检查学生自主朗读的情况:(1)抽取课文中的生字卡片,指名朗读、小组开火车朗读生字,教师适时进行生字的朗读纠正指导,注意提醒读准“巷、郎、饼、赏”几个字的后鼻音,同时,注意“闹”字的声母是鼻音“n”,“转”是多音字,在本课应该读第三声。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教案-2 传统节日2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难忘的一天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
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
“第四名,202,王跳跳。
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
我也开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
她家很好看,很精致。
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识字2《传统节日》(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教案:识字2《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等13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贴窗花、转眼”等9个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培养观察、表达、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字、词语,书写生字。
3. 谈谈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检查朗读情况。
3. 学习生字、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语,讲解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4. 书写生字: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书写生字,教师检查书写情况。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识字2《传统节日》2. 生字:传、统、贴、窗、花、炮、龙、舟、灯、闹、情、怀、转眼3. 词语:贴窗花、转眼、团圆、中秋节、贴对联、龙舟、粽子、春节、元宵节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语。
2.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我国的传统节日。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传统节日》,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节日相关的视频、展示节日图片或讲述节日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传统节日》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传统节日》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正确书写“敬、转、团、热、闹”5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习生字词。
(1)教师出示写有会认字的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齐读。
(2)听写由“贴、街、舟、艾”组成的词语。
2.谈话导入。
二、朗读感悟,学文识字1.指四名学生接力朗读前四句话。
2.学习第五句话: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学生齐读、思考:①此句介绍了哪个传统节日?(乞巧节。
)②“乞巧”是什么意思?(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③认识生字“乞”“巧”。
“乞”和“气”对比识记;“巧”组词识记:巧妙、巧手。
(2)(课件出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图)谁知道“牛郎织女会鹊桥”的故事?(指名讲述,教师补充)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3)对比识记生字“郎”:郎—朗。
3.学习第6句话: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自由读,跟同桌说说中秋节的习俗。
(2)明白中秋代表团圆的节日意义。
(3)认读“饼”:说说自己吃过什么馅儿的月饼,回忆和家人吃月饼赏月的情景。
4.学习第7句话: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自由读,想一想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敬老、踏秋、赏菊、登高。
)(2)说到登高,我便会想起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学习生字“赏”“菊”:“赏”和“堂”对比识记,“菊”借助菊花图片识记。
(4)教师简介重阳节: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5)拓展:九月九日重阳节,让我们牵起爷爷、奶奶的手,让我们牵起外公、外婆的手,去踏秋,去赏菊……5.学习第8句话: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1)学生齐读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最后一句话与第一句话相呼应,表示新春佳节转眼又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按标点符号停顿。
3.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特点,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生字卡片、歌曲《中国传统节日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激发情感。
1.播放歌曲《中国传统节日歌》,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刚才的那首歌好听吗?想不想知道那首歌的名称呢?那首歌就叫《中国传统节日歌》。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叫《传统节日》,谁来拼一拼课题?
2.指名读、齐读课题。
二、朗读儿歌,学习字词。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学会借助拼音或查字典。
2.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出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3. 说一说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
4. 学生交流自学的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学生自由拼读。
(2)交流:
在这些字中,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能告诉我们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吗?
(3)叫号游戏。
(巩固生字)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叫号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们了,来,请出小老师!
师:第一个生字宝宝读什么?第二个生字宝宝又读什么?
5.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到课文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
儿歌里讲了哪些传统节日?你能不能边听边把它们圈出来?
(2)学生听课文录音。
师:儿歌里每个节日都提到了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你能把听到的节日风俗习惯标画出来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节日风俗习惯。
三、朗读儿歌,理解内容。
(一)读准字音。
1. 跟录音读课文。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把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找出来了。
下面让我们跟着录音读读课文吧。
要读得轻些,注意听清楚录音里的字音和停顿。
2. 指名学生读。
3. 小组比赛读。
(二)理解儿歌。
1.师:你们看,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你最喜欢哪个?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2.介绍部分节日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该节日来自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
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3.师生合作读。
师:中国传统节日那么有特色,又那么美,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读课文了,你们愿意和我合作一下吗?
(师生配乐读儿歌)你们还能和老师合作吗?
四、巩固拓展,学编儿歌。
1.师:大家学得真好。
下面老师要考考你,看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
(1)中国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什么节日?为什么?可以用儿歌里的句子回答,也可以自己组织句子回答。
(2)读一读,想一想,什么节日赛龙舟、吃月饼、赏菊登高?
(3)想想下列词语描写的分别是哪个节日?
贴窗花扫墓艾草香赛龙舟吃月饼赏菊登高
2.师:同学们真棒!请大家用上下面的词语,和老师来编写一首儿歌吧。
春节穿新衣吃团圆饭喝雄黄酒赏月吃水果
3.游戏:拍手读《传统节日》。
五、背诵课文,指导写字。
1. 引导学生按节日顺序背诵课文。
2. 指导写字。
(1)学写“街、转、热”三个字。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2)学生仿写,要求写得规范、美观。
(3)采用同桌评、小组评、全班评等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写的字。
六、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多么优美,每个节日又有着特殊的习俗。
我们的中华文化可真奇妙!希望大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能发现周围的美。
相信你一定可以和课文的作者一样,写出大家喜欢的儿歌的。
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编一首属于你自己的节日歌吧。
阅读儿歌。
五月五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蘸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粽子香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新年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 背诵课文。
2. 把你知道的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说给大家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