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碱现象
石材铺装返碱返盐处理方法

园林铺装石材泛盐现象一、泛碱现象湿贴天然石墙面在安装期间,石材板块会出现似"水印"一样的斑块,随着镶贴砂浆的硬化和干燥,"水印"会稍微缩小,甚至有些消失,其孤立、分散地出现在板块中,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户外反复遭遇雨水或潮湿天气,水从板缝或石材表面等部位侵入,天然石的水斑逐渐变大,并在板缝连成片,板块局部加深、光泽暗淡、板缝并发析出白色的结晶体,长年不褪,严重影响外观,此种现象称为泛碱现象。
二、原因分析1.天然石材结晶相对较粗,存在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毛细管,花岗岩细孔率为0.5~1.5%,大理石细孔率为0.5~2.0%,其抗渗性能不如普通水泥砂浆,花岗岩的吸水率0.2~1.7%是较低的,水仍可由通过石材中的毛细管浸入面传到另外一面。
天然石材的这种特性及毛细孔的存在,为粘接材料中的水、碱、盐等物质的渗入和析出并形成泛碱提供了通道。
2.石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占58%以上,当受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及水分作用时,其表层起化学变化即转化为石膏,使其很快失去光泽,并变得疏松多孔。
3.粘结材料产生含碱、盐等成分物质。
主要为镶贴砂浆析出Ca(OH)2(氢氧化钙)并跟随多余的拌合水,沿石材的毛细孔游离入侵板块,拌合水越多,移动到砂浆表面的Ca(OH)2就越多,水分蒸发后,Ca(OH)2就存积在板块里。
4.水的渗入,地面水(或潮湿)沿石材表面和缝隙侵入石材板,并溶入Ca (OH)2和其他盐类物质进入石材毛细管形成泛碱。
可见,水是泛碱物质的溶剂和载体。
三、预防措施针对泛碱现象的成因,可以相应从切断泛碱的途径,减少Ca(OH)2、盐类等生成物及减少水的侵入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一)施工前准备1.设计上考虑消除泛碱,尽可能设计成干挂形式;考虑好结构的防水处理;选择吸水率及其他物理性能符合要求的石材板等。
2.施工前要充分考虑可能发生泛碱的各施工工艺环节,提前作好预防措施,如无把握应先做样板。
泛碱的处理

一、现象描述1、泛碱从外观上讲:一般家庭建筑或工程建筑使用的硅酸盐混凝土,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时间可长可短),墙面会出现盐霜似的晶体。
毛坯房会直接析出,装潢过的,涂料油漆等会鼓起、起皮、脱落。
长年不褪,严重影响外观,此种现象称为“泛碱”现象。
2、泛碱从过程上讲:普通混凝土为硅酸盐,遇空气或者墙体内的水气,发生水化反应,生产氢氧化物(化学性质为碱性),遇到气温的升高,水蒸气蒸发,将氢氧化物从墙体中带出,随着水分的逐渐蒸发,氢氧化物就被析出于混凝土水泥表面,日积月累,使得原本装饰的涂料或者油漆等物被顶起,不再黏附墙面,就发生起皮、脱落,这一过程称之为”泛碱“。
二、产生原因1.天然石材结晶相对较粗,存在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毛细管,花岗岩细孔率为0.5~1.5%,大理石细孔率为0.5~2.0%,其抗渗性能不如普通水泥砂浆,花岗岩的吸水率0.2~1.7%是较低的,水仍可由通过石材中的毛细管浸入面传到另外一面。
天然石材的这种特性及毛细孔的存在,为粘接材料中的水、碱、盐等物质的渗入和析出并形成泛碱提供了通道。
2.粘结材料产生含碱、盐等成分物质。
主要为镶贴砂浆析出Ca(OH)2(氢氧化钙)并跟随多余的拌合水,沿石材的毛细孔游离入侵板块,拌合水越多,移动到砂浆表面的Ca(OH)2就越多,水分蒸发后,Ca(OH)2就存积在板块里。
其他,如在水泥中添加了含有钠Na+的外加剂,粘土砖土壤含有的Na+、Mg2+、K+、Ca2+、C1-、So42-、C032-等,遇水溶解,会渗透到石材毛细孔里,形成“白华”等现象。
粘结材料产生的含碱、盐等成分物质是渗入石材毛细孔产生泛碱的直接物质来源。
3.水的渗入。
由于外墙接缝用水泥细砂砂浆勾缝,令防水效果差;地面水(或潮湿)沿墙体或砂浆层侵入石材板;安装时对石材洒水过多等原因,使水入侵石材板,并溶入Ca(OH)2和其他盐类物质进入石材毛细管形成泛碱。
可见,水是泛碱物质的溶剂和载体。
泛碱发生原理。
谈谈如何预防外墙面砖饰面泛碱现象

谈谈如何预防外墙面砖饰面泛碱现象一、“泛碱”现象概述泛碱是由于盐分沉积在矿物建筑材料如混凝土、勾缝材料、饰面砂浆的表面引起的。
目前,泛碱对于装饰砂浆如彩色抹灰砂浆和瓷砖勾缝剂依然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泛碱通常不会造成砂浆明显的破环,而主要是影响产品的感观质量,泛碱经常在产品使用后的很短时间内产生。
泛碱大部分情况下是由于材料中的水溶性组份随孔隙水迁移到表面引起的。
泛碱的形成与环境有关,很难完全消除。
一些处理方法如酸洗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泛碱经过一段时间后常常再出现。
二、“泛碱”的典型形成机理当盐分溶解在孔隙中并迁移到砂浆表面沉淀下来时,就会出现泛碱现象。
在波特兰水泥基材中是形成泛碱的最典型相。
波特兰水泥的水化产物氢氧化钙溶解于附着在孔壁上的水膜层中形成Ca2+ 、OH-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孔隙中,并溶解在上述同一水膜层中,部分形成碳酸。
随后发生的碳化即氢氧化钙和碳酸之间的中和反应形成了几乎不溶解的碳酸钙。
气候环境如温度、湿度、风对泛碱有显著影响。
泛碱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初次泛碱和二次泛碱。
(1)初次泛碱施工数天或数周后在砂浆的凝结和硬化过程中发生,原因或者是由于砂浆中多余水分向外面的迁移或者是由于苛刻的气候条件(低温、高湿)引起了如上所述的碳化反应。
(2)二次泛碱可以在施工数年后发生,原因是由于砂浆与水接触如湿气冷凝或者水的渗透,二次泛碱所产生的斑痕更加不均匀。
三、如何预防或减少“泛碱”现象泛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水泥与水反应而生成的白色物质所引起的,也就是说泛碱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结果。
在自然条件下只能预防或减少泛碱的发生,而不能从根本上完全杜绝其发生。
其大致的解决方案有两种:A)产品优化依据对泛碱的认知以及典型原理的分析,针对勾缝剂产品,我司确立了专项课题,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配方改进,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材料本身泛碱的可能。
虽然可以减少泛碱的发生,但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
①基础配方,控制骨料和粉料的配合比、骨料粒径和粉料细度、基础料的添加品种。
泛碱原因与处理办法

泛碱原因与处理办法很多⼈在说泛碱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在这⾥就给⼤家做⼀个详细的解释与处理的⽅法!普通混凝⼟是硅酸盐,遇空⽓或者墙体内的⽔⽓,发⽣⽔解反应,⽣成的氢氧根与⾦属离⼦结合形成溶解度较⼩的氢氧化物(化学性质为碱性),遇到⽓温的升⾼,⽔蒸⽓蒸发,将氢氧化物从墙体中析出,随着⽔分的逐渐蒸发,氢氧化物就被析出于混凝⼟⽔泥表⾯,⽇积⽉累,使得原本装饰的涂料或者油漆等物被顶起,不再黏附墙⾯,就发⽣泛⽩、起⽪、脱落,这⼀过程称之为”泛碱“。
泛碱是混凝⼟中可溶性碱随着⽔分迁移到混凝⼟表⾯,在⽔分蒸发后留下“⽩霜”或⽩⾊绒⽑状的物质。
⼀般情况下,背光⾯和背风⾯出现泛碱的可能性要⽐迎风⾯和朝阳⾯⼩得多或者根本就不出现泛碱。
这是因为朝阳⾯和迎风⾯有利于⽔份的蒸发,混凝⼟⼲燥过程中,内部的多余⽔份向混凝⼟表⾯移动时,必然⾸先⼤量地向热量⼤、蒸发快的表⾯移动,因⽽被带到这些表⾯的氢氧化钙就⽐其它表⾯上的氢氧化钙多,泛碱也就⽐其它表⾯严重。
墙⾯之所以会“泛碱”,必须要同时满⾜三个因素:1)墙⾯内必须存在碱的来源。
因墙体往往是轻质砖+抹⾯砂浆的形式,砂浆内含有⽔泥,⽽⽔泥的⽔化产物就含有碱,因此这个条件很容易满⾜。
2)墙体内必须有连通的渗⽔通道。
砂浆是⼀种多孔介质,本⾝孔隙率⽐混凝⼟⼤得多,且厚度往往⼜⽐较薄,⽽且灰砂⽐很⼩,⽔泥往往是325的低标号⽔泥,此外,如果砂⾥⾯含有泥,硬化后的砂浆层很容易形成连通的渗⽔通道,所以这个条件也很容易满⾜。
3)墙体内必须要有⽔分。
墙碱的成分主要是指⽔泥⽔化后的氢氧化钙,当然也包括⼀些盐,墙碱需要先溶于⽔,再以⽔为载体才能在通道中运输,最后到达墙体表⾯,与空⽓中的⼆氧化碳等物质反应,⽣成⽩⾊的碳酸钙和碳酸氢钙等。
以上三个条件只有同时满⾜才能导致墙⾯“泛碱”,缺⼀不可,也就意味着我们只要“切断”其中的任何⼀个因素就可以根治“泛碱”。
解决⽅案:⼀:利⽤渗透结晶型防⽔材料对泛碱基⾯进⾏处理。
混凝土中泛碱的原理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中泛碱的原理及防治措施一、引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应用广泛。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混凝土中会出现泛碱现象,这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研究混凝土中泛碱的原理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混凝土中泛碱的原理1.泛碱的定义泛碱是指混凝土中水溶性碱性物质向表面迁移并结晶析出的现象。
泛碱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称为碱斑,严重时会导致混凝土的龟裂和脱落。
2.泛碱的成因(1)原材料含碱量高混凝土中的泛碱与原材料的含碱量有很大关系。
一些原材料中含有较高的碱性物质,如石灰石、砂岩、粉煤灰等,这些原材料在混凝土中使用时会释放出碱性物质。
(2)水含碱量高水是混凝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中含有的碱性物质也会对混凝土产生影响。
当混凝土中使用含碱量高的水时,会加速泛碱的发生。
(3)环境湿度高环境湿度高也是导致混凝土泛碱的重要原因。
在潮湿的环境下,混凝土表面的水分会蒸发不完全,使得表面的碱性物质浓度增加,从而加速泛碱的发生。
3.泛碱的危害混凝土中的泛碱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称为碱斑。
碱斑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美观度,还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造成影响。
泛碱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三、混凝土中泛碱的防治措施1.原材料控制混凝土中的泛碱与原材料的含碱量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选择原材料时应尽量选择含碱量低的原材料。
同时,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要控制原材料的使用量,避免过量使用。
2.水质控制混凝土中的泛碱还与水的质量有关,因此,在选择混凝土中使用的水时,应选择含碱量低的水。
如果混凝土中使用的水碱性较高,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酸性物质来中和水中的碱性物质。
3.环境控制混凝土中的泛碱与环境湿度有关,因此,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应尽量控制环境湿度。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使用覆盖材料来遮挡混凝土表面,防止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不完全。
4.表面处理当混凝土表面已经出现了泛碱现象时,可以使用表面处理来修复。
石材泛碱如何处理

石材泛碱如何处理一、泛碱现象泛碱是花岗岩饰面建筑物表面的一种常见的病害,根据其不同成因和表现方式,有泛霜、泛白、析白、起霜、墙身和装饰面侵蚀等多种叫法,是土、土坯、砖体、水泥、砂浆、混凝土、砌体、瓷砖、涂料等建筑材料的内可溶性盐碱随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吸收水分、水分迁移、水分蒸发过程中随着物理、化学变化的发生而使原建筑材料破坏的一种病害现象,侵蚀破坏的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常见的有返潮、起泡、粉化、起鼓、空鼓、开裂、剥落、发霉、结晶等现象。
湿贴天然石墙面在安装期间,石材板块会出现似"水印"一样的斑块,随着镶贴砂浆的硬化和干燥,"水印"会稍微缩小,甚至有些消失,其孤立、分散地出现在板块中,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户外反复遭遇雨水或潮湿天气,水从板缝或石材表面等部位侵入,天然石的水斑逐渐变大,并在板缝连成片,板块局部加深、光泽暗淡、板缝并发析出白色的结晶体,长年不褪,严重影响外观。
二、泛碱产生原理泛碱现象的产生有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建筑材料存在可溶性的盐类和碱类物质。
(1)石材内含Ca2+等物质,如大理石等石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占58%以上,当受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及水分作用时,其表层起化学变化即转化为石膏,使其很快失去光泽,并变得疏松多孔。
花岗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并含有部分的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铁等成分。
当氧化铁含量较多时,其石材表面易出现锈斑。
(2)大理石及花岗石从微观上观察,其结构组成之间存在着不规则的空隙,花岗岩细孔率为0.5%~1.5%,大理石细孔率为0.5%~2.0%,抗渗性能不如普通水泥砂浆,花岗岩的吸水率0.2%~1.7%时较低的,水仍可通过石材中的毛细管渗入面传到另一面。
天然石材的这种特性及毛细孔的存在,为粘结材料中的水、碱、盐等物质的渗入和析出并形成泛碱提供了通道。
外部因素:可认为是由于基层材料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当水分从材料表面向内部渗透后,将可溶性物质溶解,而当材料干燥时,水分由内向外发生迁移,将可溶性物质携带到材料表面,随着表面水分蒸发,白色的可溶性物质留在表面,即产生泛碱现象。
泛碱现象成因及处理研究综述

泛碱现象成因及处理研究综述摘要:泛碱现象常出现在建筑施工、园林绿化、道路桥梁、石材等领域中,也是各个领域中一项质量通病,一旦发生泛碱现象便很难处理。
因此,本文从泛碱现象成因机理出发,分别深挖对水泥基材料和石材出现泛碱现象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关键词:泛碱现象成因机理预防措施防治措施1 泛碱的类型1.1 毛细现象(自然泛碱)随着水份的不断蒸发,形成盐类结晶,或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在建筑物、地面、路面、桥面、石材等表面结晶,严重影响建筑物、地面、路面、桥面等表面的装饰效果,其表现形式有粉状、丝状、颗粒状等。
1.2 处理方式不合理会导致再一次泛碱(反应型泛碱)存在于基材或粘贴材料中的碱性物质与空气中的水汽反应生成盐类物质,对其进行清洗处理可以采用酸性液体。
也可能会产生新的不溶于水的物质,导致墙面结构发生破坏,形成许多孔隙,产生二次泛碱现象,通常表现为蜂窝状或流挂现象,较初次泛碱现象要更严重,而且更难以清洗。
1.3 结晶型泛碱空气存在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与氢氧化钙反应,形成新的碳酸钙和硫酸钙,流挂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水份渗入、蒸发、结晶、析出往复循环。
如果流挂物呈现出白色半透明块状结晶,并且表面结构非常致密,硬物刮去都没有痕迹,这就是结晶型泛碱,很难用清洗产品直接去除。
2 泛碱现象成因机理2.1 水泥基材料泛碱机理泛碱的主要过程包括一次泛碱和二次泛碱。
具体描述如下,离子迁移:水泥的主要成份是硅酸钙Ca(SiO3),水泥水化初期会生成C3S、C2S、大量的蓬松絮状的C-S-H凝胶和Ca(OH)2碱溶液。
随着水化反应的继续进行,高浓度的Ca(OH)2碱溶液会通过混凝土的微裂缝和毛细孔等传输通道逃逸到混凝土外表面。
蒸发结晶:随着水份的不断蒸发,碱溶液过饱和析出白色盐类固体(Ca(OH)2、CaSO4和Mg(OH)2等)。
白华生成:Ca(OH)2在空气中不稳定,能够和空气中的CO2快速化学反应,在混凝土表面生成均匀较致密的CaCO3白色晶体,即盐霜[1,3]。
泛碱现象及处理

外墙劈离砖泛碱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办法罗志坚(仅供参考)一、泛碱现象:劈开砖铺贴不良容易产生砖面挂白现象即统称“泛碱”。
泛碱主要是由于水泥中的硅酸钙在遇水后,水(雨水中含有酸性物质,酸与水泥中的氧化钙产生反应)解呈碱性,同时在雨水存在的情况下,以水为载体,将大量的钙离子渗透到表面,水分蒸发后或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在表面形成的白色结晶。
二、施工材料原因:1.墙面基层抹灰层含游离碱成份较高;2.粘结剂、勾缝剂含游离碱成份较高。
三. 施工工艺的原因:1、铺贴时,劈开砖背面粘结剂满铺率不足,形成空洞;勾缝不饱满,产生裂痕,导致雨水渗入。
2、基层未处理干净,未清理好表面的浮灰,油污的杂物;3、施工时往瓷砖粘结剂、瓷砖勾缝剂内添加水泥、砂子等材料;四、产生泛碱的原理:由于上述基层、粘结材料、勾缝材料及铺贴勾缝不饱满的原因,导致雨水进入砖的背面或缝隙后,与粘结材料、勾缝材料内部的游离碱产生物化反应,产生白花,通过砖缝隙或砖面渗透出来,形成泛碱。
四、有效防止劈开砖铺贴后产生泛碱的方法有:1. 基层处理干燥,最好先喷涂防渗材料;2. 选择低碱度的粘结剂、勾缝剂;3. 施工过程中,粘结剂铺贴饱满、勾缝密实;铺贴后,应在粘结剂完全固化后方可勾缝,一般不少于48小时,最佳为7天以上;避免雨天施工,尤其避免雨天勾缝。
五、已经产生泛碱的处理办法为:1. 晴天时,用草酸清洗砖面(泛碱不严重的采用3%的草酸进行清洗),并用清水冲洗;2、对外墙面砖局部出现的流挂现象,属于严重泛碱的,由于草酸酸性较弱,无法彻底清洗干净,可采用1:1稀盐酸进行清洗;3. 砖面晾干后,喷涂一层无色透明的防渗剂,使外界的水无法进入砖的背面或沟槽,阻止泛碱产生的必要成分:水。
(因阴雨天空气湿度较高,故不适宜在阴雨天操作)4. 喷涂防渗剂后,砖面效果不会受到影响。
六、处理步骤:1、清洗前,先将面砖表面用清水湿润,使其表面空隙达到饱和,这样能够防止清洗的酸液进入孔中,与材料的碱反应,形成二度泛碱;2、湿润后用3%草酸或1:1稀盐酸进行清洗,采用硬毛刷蘸取酸液清洗剂刷洗,注意清洗时需要带胶皮手套,以防止酸液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3、清洗结束后用清水彻底冲洗,防止酸液留在面砖表面,造成泛黄,影响饰面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碱现象
普通混凝土为硅酸盐,遇空气或者墙体内的水气,发生水化反应,生产氢氧化物(化学性质为碱性),遇到气温的升高,水蒸气蒸发,将氢氧化物从墙体中带出,随着水分的逐渐蒸发,氢氧化物就被析出于混凝土水泥表面,日积月累,使得原本装饰的涂料或者油漆等物被顶起,不再黏附墙面,就发生起皮、脱落,这一过程称之为”泛碱“。
解决方式
预防泛碱重点是要在施工前,解决水泥泛碱的问题,
泛碱后的处理
一旦出现泛碱现象,一些处理方法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泛碱会再次出现,所以提前预防很重要,泛碱发生后可先用10%的草酸溶液,对泛碱部分进行洗刷,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建筑材料充分干燥后,再用超强渗透、迅速固化的NC304S纳米级固化剂喷涂,或者用NC304W进行绝对地防水处理,可使泛碱现象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