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赏析 田子坊
上海弄堂之田子坊

商业区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 作与交流,共同打造更具影响力
的创意产业集群。
04
田子坊的保护与开发
保护现状
01
02
03
历史建筑得到保留
田子坊内的历史建筑得到 了较好的保护,保留了原 有的建筑风貌和结构。
居民参与保护
田子坊的居民积极参与保 护工作,传承和弘扬弄堂 文化,维护社区的和谐氛 围。
创意商品
在田子坊,你可以找到许多独特 的创意商品,如手工艺品、设计 品、艺术品等,这些商品都融入
了艺术家的创意和灵感。
文化活动
文化节庆
田子坊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 动,如艺术节、创意集市、音乐会等, 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
文化体验
文化交流
田子坊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 产业聚集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 艺术家和游客,这里成为了一个多元 文化交流的平台。
增强市民的归属感
03
田子坊作为上海市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归
属感和自豪感。
谢谢观看
田子坊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田子 坊经历了城市改造和拆迁,许 多建筑被拆除。
1998年,当地政府开始对田子 坊进行保护性开发,保留了部 分石库门建筑。
2005年,田子坊成为上海首批 创意产业园区之一,吸引了众 多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
田子坊的文化意义
田子坊是上海历史文化的缩影, 反映了上海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上海弄堂之田子坊
目录
• 田子坊的历史背景 • 田子坊的艺术特色 • 田子坊的商业现状 • 田子坊的保护与开发 • 田子坊对上海的影响
01
田子坊的历史背景
田子坊的起源
浅析传统街巷空间的活力要素——以上海田子坊为例朱彦霖

浅析传统街巷空间的活力要素——以上海田子坊为例朱彦霖发布时间:2021-08-27T08:14:54.512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1年9期作者:朱彦霖[导读] 当代城市的建设革新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日益趋同化的街巷设计,很大程度上地限制了街巷特色,扼杀了街巷活力。
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舞台,街巷若按此趋势继续发展将极不利于人文交流和区域规划,因此本文以上海田子坊为研究样本,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其活力要素,并与不同地域著名街巷进行对比,希望该研究能为历史街巷的“再鲜活”提供新的思路。
朱彦霖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10摘要:当代城市的建设革新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日益趋同化的街巷设计,很大程度上地限制了街巷特色,扼杀了街巷活力。
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舞台,街巷若按此趋势继续发展将极不利于人文交流和区域规划,因此本文以上海田子坊为研究样本,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其活力要素,并与不同地域著名街巷进行对比,希望该研究能为历史街巷的“再鲜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活力要素、街巷空间、城市文化1 前言街巷承担着城市的多种功能,它既是人口集散、承载交通的“城市公共起居室”,同时还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与外化,各具特色的街巷空间是每座城市独特魅力的最佳表现。
根据国内外活力要素研究的现有资料,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内街巷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上海田子坊为例对城市街巷空间活力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历史街巷的“再鲜活”提供新的思路。
2 街巷现状田子坊建设于1930年,地处上海市泰康路210弄,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情的社区之一。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它还是一个马路集市,后来区政府根据六个老工厂和四个老巷子,建立了“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将园区、旅游区和居民区融为一体。
田子坊街区方正规整,与周边的城市环境通过道路隔开,有利于整体保护。
整个街区并未因拆迁、重建、新建和其它活动而受损;因此,该街区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之一,极具历史文化价值。
田子坊

田子坊 4)艺术气息
在弯弯曲曲的深巷里,藏 着无数令人眼前一亮的时尚 “宝贝”:来自世界23个国家 和地区的老外及华人在这里开 了200多家艺术工作室及时尚 小店。服装、藏饰、陶艺、剪 纸、油画等应有尽有。 田子 坊最吸引人的,还是常常能邂 逅各路艺术名家。著名摄影家 尔冬强、剪纸大师李守白的艺 术工作室均设于此处;美国陶 艺家吉米、法国设计家卡洛琳 等亦在此安营。陈逸飞虽已去 世数年,但陈逸飞工作室里仍 陈列着不少大师的遗物,还有 他的名作复制品《占领总统府》 等。
上海石库门旧建筑群改造之
田子坊
田子坊
在上海,保存着 大片石库门街区,既是 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和 城市建设的一笔文化财 富,同时也是城市建设 难题之一。石库门曾庇 护了六代上海人,浓浓 的“石库门情节”,凝 结的是老上海浓厚的旧 城市文化和质朴的生活 气息。正是石库门这样 的特色建筑群落的改造, 为上海的城市更新提供 了更多的模式。老弄堂 田子坊,就是上海新的 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 体。
上海的SOHO,视觉艺术的硅谷
田子坊 2)得名
2001年,画家黄永玉探访陈逸飞工作室后,为这里 取名田子坊。这个名字来源于《史记》,其中记载我 国古代最长寿的画家叫田子方,田子坊用此谐音,幵 在“方”字旁加个“土”,意喻此处为文人、画家、 设计师集聚的土壤。
如今,“田子坊”以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 为主,老石库门有600多户人家,出租率高达80%,入 驻企业400多户,有36个国家的艺术家入驻,年平均接 待游客约200万人次。从前的旧工厂、旧仓库、旧弄堂、 旧民宅的价值得到提升。成功地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 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 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
② 最终成果
价值所向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
上海市政府对田子坊项目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规划 引导,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对其他地区的启示
发展创意产业
通过改造老旧建筑,发展创意产业,可以 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和升级,提高地区竞争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经济繁荣
02
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
会福祉。
社会公正
03
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正和公平,保障各方的权益,促进社会
的和谐与进步。
上海田子坊的可持续发展现状
01
02
03
历史建筑保护
上海田子坊作为历史建筑 群,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 管理,保留了传统风貌和 特色。
持续创新与升级 拓展国际影响力
完善配套设施 绿色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田子坊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引入更多创意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保持其领先地位。
通过举办国际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田子坊的国际知名度, 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和创意人才。
增加公共空间、停车场、餐饮等配套设施,提升游客和居民的 便利性和舒适度。
起源
上海田子坊最初是一个石库门弄 堂,建于20世纪初,是上海典型 的传统居住区。
早期发展
随着上海城市化的进程,田子坊 逐渐演变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 居住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文 化人入住。
转型与改造
转型
20世纪90年代末,田子坊开始从传 统居住区向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吸引 了大量创意产业从业者入驻。
社区化运营
采用社区化运营模式,调动了社区居 民和创意人才的参与,增强了商业模 式的可持续性和活力。
老上海建筑映象—田子坊ArtDeco风格的形式与意义研究

3.2 ART DECO 风格在英国 相对于法国,英国的 Art Deco 风格比较低调,它是在一种保守的气氛中形成 的,由于设计思想的贫乏和官僚主义的阻碍,使得 Art Deco 在英国往往呈现一种 妥协的状态,似乎完全退缩回贫乏无力的复古主义中去了直至二十年代末三十年 代初在世界各地流行的 Art Deco 风格的影响下才出现了变革。这种转变在建筑 与室内设计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 Art Deco 装饰艺术风格最重要的成果表现在 大型公共场所的室内设计上,如 1929 年到 1930 年间,由巴希尔.奥尔尼德主持 设计的伦敦克拉里奇旅店很典型,他设计了大宴会厅。走廊阳台等部分,计项目 中大量采用强有力的简单几何造型,色彩强烈,室内大量采用大理石,造型上大 量采用曲折线,并利用各种特殊的几何图形、金属造成奇特的效果。另一个重要 的 Art Deco 风格设计师在 1930 年间,由奥里维·伯纳德设计的斯特兰宫殿大 旅馆 ,内部采用玻璃镜子和壁板,广泛运用典型的Art Deco 图案——曲折线、 闪电图案、放射形图案、扇形等等,还采用大量古埃及风格的装饰人体图案,墙 面采用银色树叶图案装饰,加上金色辅件和漆器的点缀,更显夺目。除了典型的 几何图形外,不少建筑将 Art Deco 装饰艺术风格的豪华特征和流线型运动的特 色合为一体,造型用曲线和温和的曲面构成。
2、ART DECO 风格的起源
2.1 ART DECO 风格的诞生 ART DECO 这种装饰艺术风格在形式上启蒙于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英国产生的 “工艺美术”和源起法国的“新艺术”运动都是从中世纪风格、特别是哥特风格, 以及日本装饰和自然风格当中中寻找形式借鉴的营养,而“装饰艺术”则从古代 埃及及华贵的装饰特征中寻找借鉴。1922 年,英国考古学家豪瓦特·卡特在埃 及发现一个完全没有被扰乱过的古代帝王墓——图吞哈蒙墓,大量的出土文物展 示出一个绚丽的古典艺术世界,震动了欧洲的新进设计师们1。 图坦卡蒙的金面 具(图 2),具有简单的几何图形,使用金属色系列和黑白色彩系列,却达到高 度装饰的效果,这给予设计师们强而有力的启发——这些简单明快的从自然抽象 出来的几何图案加以变形处理,相当壮观。 这给当时一批设计家开辟出一条新 的探索途径,在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一批设计师了解到了新时代的必然性,他 们不再回避机械形式,也不回避新的材料(比如钢铁、玻璃等),认为现流行的 “新艺术”运动有一个致命缺陷——对现代化和工业化形式的断然否定的态度。 但现代化形势无可阻挡,与其回避不如适应,而采用大量新的装饰动机使机械形 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这一历史条件,促使新的试验产生 。装饰 艺术运动的名称出自 1925 年在巴黎举办的“装饰艺术”展览上,这场博览会旨 在展示一种“新艺术”运动之后的建筑与装饰风格。
建筑设计赏析--田子坊

建筑或室内设计作品调查田子坊简介:田子坊,原名志成坊。
“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就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
地址:上海市泰康路210弄建设时间:始建于1930年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性质:田子坊的前身是许多老工厂的聚集地,如今已成了创意产业区。
特征:田子坊小得岂有此理,才短短400多米,但就在这样的400米里,田子坊集中了石库门、小店、创意工场这些相互融合的元素,有“小新天地之称”,是上海时尚的潮地。
它是目前上海所剩不多的典型的里弄建筑格局。
这里既有旧里又有新里,还有花园住宅,建筑风格包括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合风格,还有西班牙建筑风格、英国城堡建筑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等。
其中尤以石库门建筑最为丰富,二十多种形态,类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可谓独步上海。
艺术家的创意梦工厂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尔冬强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高朋满座。
坐落在泰康路220弄的乐天陶社艺展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艺界享誉盛名。
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的缕青竹刻在沪上的竹刻中独树一帜,畅销港台。
泰康路210弄被名为"田子坊"的小弄内更有一股热流向你赴来;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康路上的精华高塔。
环境设计专业城市更新优秀项目案例

环境设计专业城市更新优秀项目案例今天要给你讲个超酷的城市更新案例,那就是上海的田子坊。
一、项目背景。
以前啊,田子坊就是一片普通的弄堂街区,房子老旧,很多都是那种传统的石库门建筑。
虽然有着老上海的韵味,但是随着城市发展,这里就有点跟不上节奏啦,有点像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老物件。
不过呢,这里的地理位置很不错,在上海的中心区域,周围都是热闹的商业区。
二、更新理念。
1. 保留与创新结合。
那些搞环境设计的大神们可聪明啦。
他们没有想着把老房子全拆了重新建那种高大上的现代建筑。
而是决定保留石库门建筑的外观,这就像是保留了老上海的一张名片。
然后在内部呢,进行创新式的改造。
比如说把以前的小民居改造成了各种有趣的小店,有特色咖啡店,里面的装修是那种复古又现代的风格,你坐在里面,感觉像是穿越到了老上海的摩登时代,同时又能享受到现代咖啡的香醇。
还有创意工作室,艺术家们在这些保留着老建筑韵味的空间里创作,灵感估计都能爆棚。
2. 营造多元文化氛围。
田子坊在更新的时候,可没有搞成单一的商业模式。
这里有本土的传统文化元素,像一些传统的上海小吃店,卖着生煎包、蟹壳黄之类的美食,那香味能把你的魂儿都勾走。
同时呢,也吸引了很多国外的文化元素进来。
你能看到外国人开的小酒吧,里面放着爵士乐,外国人跟本地人坐在一起聊天喝酒,那种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特别棒。
三、空间布局与设计。
1. 弄堂里的小惊喜。
走进田子坊的弄堂,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一样的奇妙世界。
弄堂还是原来的弄堂,但是两边的店面装修各具特色。
窄窄的街道上,有的店面门口摆着小盆栽,五颜六色的花朵让整个弄堂都鲜活起来。
还有的店外挂着很有艺术感的招牌,灯光一打,晚上的时候特别迷人。
而且啊,弄堂里还保留了一些公共空间,设置了一些小桌椅,游客走累了可以坐下来歇歇脚,看着来来往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觉像是在看一场世界文化的大秀。
2. 建筑内部的巧思。
那些石库门建筑内部被重新规划得特别合理。
以一个改造成精品店的建筑为例,以前昏暗狭小的空间被打通,利用层高优势,做了隔层。
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拥有相当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厂房改建中加入 创意设计
年代 1935 1936 1936 1936 1935 1935 1936 1936 1935 N/A 1936 厂名 大中工业社 亚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天然味精厂 中国美术纸厂 海华制革厂 海华制革厂 永明瓶盖厂 鉴巨香粉材料公司 康福织造厂 N/A 久华绸厂 年代 1960 1960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1958 厂名 上海人民针厂 上海人民针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 上海纸杯厂车间 上海新兴皮革厂车间 现在位置 220号丙 220号丙 220号丁 220弄1号 210弄2号甲 210弄2号乙 210弄2号丁 210弄3号 210弄5号 210弄7号 210弄9号
4
5
3 1
2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入驻与租金
入驻率:100%
租金:厂房2元/平/天,商铺4元/平/天,石库门8元/平/天, 每年涨幅约10%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田子坊创意产业模式-----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来维 持自己的产业,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总面积为15000平方米,由六家老厂房改建; 石库门创意产业开发6户; 田子坊有18个国家人士参与设计; 田子坊入驻单位:101家; 田子坊就业人数:550人;
《田子坊ABC最新统计》
一般艺术家或创意产 业的法人代表与田子 坊签合同,大多数五 年一签,这样可以使 他们有一个稳定的投 入与产出的培育过程。
上海首个由 创意产业企 业自发组织 的有关知识 产权保护的 行业自律组 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或室内设计作品调查田子坊
简介:田子坊,原名志成坊。
“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就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
地址: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建设时间:始建于1930年
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
性质:田子坊的前身是许多老工厂的聚集地,如今已成了创意产业区。
特征:田子坊小得岂有此理,才短短400多米,但就在这样的400米里,田子坊集中了石库门、小店、创意工场这些相互融合的元素,有“小新天地之称”,是上海时尚的潮地。
它是目前上海所剩不多的典型的里弄建筑格局。
这里既有旧里又有新里,还有花园住宅,建筑风格包括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合风格,还有西班牙建筑风格、英国城堡建筑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等。
其中尤以石库门建筑最为丰富,二十多种形态,类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可谓独步上海。
艺术家的创意梦工厂
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尔冬强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高朋满座。
坐落在泰康路220弄的乐天陶社艺展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艺界享誉盛名。
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的缕青竹刻在沪上的竹刻中独树一帜,畅销港台。
泰康路210弄被名为"田子坊"的小弄内更有一股热流向你赴来;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康路上的精华高塔。
同时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
陈逸飞的工作室体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休息室内的壁炉不仅仅是摆设,还真能升火,在隆冬时节,围在壁炉边喝上一杯咖啡或红茶,谈论着艺术的创造,你的灵感一定会有最好的发挥。
尔冬强的工作室体现出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二台吊车不仅是摆设,它照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版画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
物质可以经过人们的加工、提炼产生另一种物质,艺术的生产充分把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的思想融化在作品中。
陈逸飞先生的"东方少雕塑"作为亚洲唯一的华人在巴黎的世界雕塑展览会上展览。
这是一种创作,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的生产。
还有美国的陶艺家杰米开设的陶艺工作室引来无数的老外在这里学习陶艺技术。
香港的著名陶艺家郑祎也在泰康路220弄二楼开设"乐天陶艺馆",将进行国际陶艺界的交流。
蓬勃的商业区
田子坊内的一座五层厂房已改建成都市工业楼宇。
在5000平方米内引进了10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人群,他们在这里设立了设计室、工作室。
厂门前有10根旗杆
上飘着10面不同国家的旗子,像在开一个小型的国际艺术博览会。
中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闪烁着光和热。
泰康路正逐渐走向世界。
泰康路上入驻的艺术品,工艺品商店已有40余家,入驻的工作室、设计室有20余家,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政府在艺术街前期启动中,整体规划、功能定位、业态调整、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一定的资金,陈逸飞先生设计的"艺术之门"跨街雕塑已屹立在泰康路的东端,它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街标,雕塑上方的飘带将把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
目前已入驻了这么多的商家、艺术家,到了应让他们自己参与管理和筹划泰康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时候了,他们集各自的智慧和能量,使泰康路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机遇、新的飞跃。
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使泰康路有了一条艺术街的雏形,那么三年后,泰康路的真正起飞,名扬四海,我们是深信不疑的。
泰康路的发展将从一条弄——"田子坊",发展到一条街——泰康路上海艺术街,一个块——泰康路、思南路、建国路、瑞金二路而享誉上海、全国、世界。
田子坊还能持续多久?
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确实为保护传统建筑奔走呼号,也起到了巨大作用。
同时,有关部门之所以曾经想要拆迁田子坊,不外乎引入开发商更能得利,现在,创意园区日益成熟,经济价值凸显,石库门自身拥有了“造血功能”,并向政府纳税,原先的拆迁动力不但大大减弱,反而鼓励其发展。
田子坊由此避免了其他一些老街道的命运。
然而“田子坊模式”如今也遇到了瓶颈,讽刺的是,这又恰恰是发展创意园区的原动力所导致的。
既然有关部门保留石库门是为了税收,盈利就成了入驻者必须完成的任务。
对于餐馆、酒吧、服饰店这还不难,对于真正的创意工作室则有难度。
一位台湾画家说:“我们的收入肯定比商家少,但客流经常是我们带来的,这不公平。
”
艺术家挣钱有难度,商家又不断涌入,田子坊的房屋就这么多,势必推高房租。
但房东显然更欢迎开得出高价位的主顾,矛盾由此产生。
另一方面,碍于政策等原因,田子坊的房子只能租不能卖,这也让原居民很头疼,“我们宁愿卖掉房子,再去买房子住。
” “田子坊模式”能否持续繁荣,有赖于突破这些瓶颈。
小组评论与感悟:
田子坊是一个奇特的地方,没有哪个专有的词汇适合她。
来田子坊,你要忘记什么“石库门文化”、忘记所谓的“创业产业园”和所有的官样和八股,而是要带着一刻放松的心灵,因为田子坊和你一样,只属于她自己。
属于自己的才属于田子坊。
田子坊是写意的,这里的社区没有形状,没有龙脉,没有龟形,100年的光阴不经意,暗淡了法租界的繁华,浸润了江南里弄的风情。
她属于过去,更属于永远;她停留在现在,但也生活在别处。
西式的门房,中式的门环,多少躁动不安的大冒险家的青春,多少如泣如诉小家碧玉的忧思,站在坊内露天屋顶,看一群鸽子穿过周遭的摩天楼宇,在霞光中回到一个老人的阁楼。
田子坊是海派的,不拘一格的,读读田子坊的缩微的商业史,发展史,每一步都让人拍案称奇,这里没有国家的巨大投资,没有巧夺天工的设计,没有翻天覆地的动工改造,田子坊繁荣是背后海派商业的不朽灵魂。
一个把菜市场搬到室内的街道主任,一个倾尽全部家当的加拿大归国华侨,一个声震五洲艺术大师,一个第一个把自己的居室租给商家的居民,一个又一个幕后的英雄们缔造了今日的田子坊。
把自由还给商业,这是田子坊给人的启示之一。
田子坊是最社区的,这里是一个世界公社,不要说每日熙来攘往的各国游客,田子坊里面的商家本身就是一个休闲商业的联合国。
没有重复的意象,各色的面孔和肤色,异样的口语和语言,一切都如此的不同,而又如此的默契。
这里的一切不盲目,不冲动,一切都呈现她自己的样子,然后一齐开放,在田子坊。
田子坊是婉约的,这里不是新天地,不是衡山路,这里没有那么多红男绿女,没有那么多纸醉金迷,更多一些清醒,更多一些距离,更多一些欣赏,更多一些天真的嬉戏,就像冰冷坚硬的都市丛林之中绝望迷失后一泓清泉,一丝浅笑。
田子坊,从心往外生长。
田子坊,一个心灵漫步与对话的地方。
【图集】
田子坊全景旅游路线图
陈逸飞工作室
尔冬强艺术中心
将老厂房改造的成某创意中心
原上海新兴皮革厂切皮车间旧址
此处实为厕所
一家手工艺创意小店
角落里的小画馆
路标
田子坊旅游地图 5元一份
居民住宅屋前的鱼缸内一景
民居一瞥
田子坊出口
观赏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