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赏析 田子坊

建筑设计赏析 田子坊
建筑设计赏析 田子坊

建筑或室内设计作品调查田子坊

简介:田子坊,原名志成坊。“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就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

地址: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建设时间:始建于1930年

占地面积:7万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

性质:田子坊的前身是许多老工厂的聚集地,如今已成了创意产业区。

特征:田子坊小得岂有此理,才短短400多米,但就在这样的400米里,田子坊集中了石库门、小店、创意工场这些相互融合的元素,有“小新天地之称”,是上海时尚的潮地。它是目前上海所剩不多的典型的里弄建筑格局。这里既有旧里又有新里,还有花园住宅,建筑风格包括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合风格,还有西班牙建筑风格、英国城堡建筑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等。其中尤以石库门建筑最为丰富,二十多种形态,类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可谓独步上海。

艺术家的创意梦工厂

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尔冬强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高朋满座。坐落在泰康路220弄的乐天陶社艺展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艺界享誉盛名。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的缕青竹刻在沪上的竹刻中独树一帜,畅销港台。

泰康路210弄被名为"田子坊"的小弄内更有一股热流向你赴来;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康路上的精华高塔。同时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陈逸飞的工作室体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休息室内的壁炉不仅仅是摆设,还真能升火,在隆冬时节,围在壁炉边喝上一杯咖啡或红茶,谈论着艺术的创造,你的灵感一定会有最好的发挥。尔冬强的工作室体现出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二台吊车不仅是摆设,它照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版画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物质可以经过人们的加工、提炼产生另一种物质,艺术的生产充分把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的思想融化在作品中。陈逸飞先生的"东方少雕塑"作为亚洲唯一的华人在巴黎的世界雕塑展览会上展览。这是一种创作,同时也是一种物质的生产。还有美国的陶艺家杰米开设的陶艺工作室引来无数的老外在这里学习陶艺技术。香港的著名陶艺家郑祎也在泰康路220弄二楼开设"乐天陶艺馆",将进行国际陶艺界的交流。

蓬勃的商业区

田子坊内的一座五层厂房已改建成都市工业楼宇。在5000平方米内引进了10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人群,他们在这里设立了设计室、工作室。厂门前有10根旗杆

上飘着10面不同国家的旗子,像在开一个小型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中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闪烁着光和热。泰康路正逐渐走向世界。

泰康路上入驻的艺术品,工艺品商店已有40余家,入驻的工作室、设计室有20余家,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在艺术街前期启动中,整体规划、功能定位、业态调整、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一定的资金,陈逸飞先生设计的"艺术之门"跨街雕塑已屹立在泰康路的东端,它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街标,雕塑上方的飘带将把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

目前已入驻了这么多的商家、艺术家,到了应让他们自己参与管理和筹划泰康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时候了,他们集各自的智慧和能量,使泰康路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机遇、新的飞跃。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使泰康路有了一条艺术街的雏形,那么三年后,泰康路的真正起飞,名扬四海,我们是深信不疑的。泰康路的发展将从一条弄——"田子坊",发展到一条街——泰康路上海艺术街,一个块——泰康路、思南路、建国路、瑞金二路而享誉上海、全国、世界。

田子坊还能持续多久?

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确实为保护传统建筑奔走呼号,也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有关部门之所以曾经想要拆迁田子坊,不外乎引入开发商更能得利,现在,创意园区日益成熟,经济价值凸显,石库门自身拥有了“造血功能”,并向政府纳税,原先的拆迁动力不但大大减弱,反而鼓励其发展。田子坊由此避免了其他一些老街道的命运。

然而“田子坊模式”如今也遇到了瓶颈,讽刺的是,这又恰恰是发展创意园区的原动力所导致的。既然有关部门保留石库门是为了税收,盈利就成了入驻者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餐馆、酒吧、服饰店这还不难,对于真正的创意工作室则有难度。一位台湾画家说:“我们的收入肯定比商家少,但客流经常是我们带来的,这不公平。”

艺术家挣钱有难度,商家又不断涌入,田子坊的房屋就这么多,势必推高房租。但房东显然更欢迎开得出高价位的主顾,矛盾由此产生。另一方面,碍于政策等原因,田子坊的房子只能租不能卖,这也让原居民很头疼,“我们宁愿卖掉房子,再去买房子住。” “田子坊模式”能否持续繁荣,有赖于突破这些瓶颈。

小组评论与感悟:

田子坊是一个奇特的地方,没有哪个专有的词汇适合她。来田子坊,你要忘记什么“石库门文化”、忘记所谓的“创业产业园”和所有的官样和八股,而是要带着一刻放松的心灵,因为田子坊和你一样,只属于她自己。属于自己的才属于田子坊。

田子坊是写意的,这里的社区没有形状,没有龙脉,没有龟形,100年的光阴不经意,暗淡了法租界的繁华,浸润了江南里弄的风情。她属于过去,更属于永远;她停留在现在,但也生活在别处。西式的门房,中式的门环,多少躁动不安的大冒险家的青春,多少如泣如诉小家碧玉的忧思,站在坊内露天屋顶,看一群鸽子穿过周遭的摩天楼宇,在霞光中回到一个老人的阁楼。

田子坊是海派的,不拘一格的,读读田子坊的缩微的商业史,发展史,每一步都让人拍案称奇,这里没有国家的巨大投资,没有巧夺天工的设计,没有翻天覆地的动工改造,田子坊繁荣是背后海派商业的不朽灵魂。一个把菜市场搬到室内的街道主任,一个倾尽全部家当的加拿大归国华侨,一个声震五洲艺术大师,一个第一个把自己的居室租给商家的居民,一个又一个幕后的英雄们缔造了今日的田子坊。把自由还给商业,这是田子坊给人的启示之一。

田子坊是最社区的,这里是一个世界公社,不要说每日熙来攘往的各国游客,田子坊里面的商家本身就是一个休闲商业的联合国。没有重复的意象,各色的面孔和肤色,异样的口语和语言,一切都如此的不同,而又如此的默契。这里的一切不盲目,不冲动,一切都呈现她自己的样子,然后一齐开放,在田子坊。

田子坊是婉约的,这里不是新天地,不是衡山路,这里没有那么多红男绿女,没有那么多纸醉金迷,更多一些清醒,更多一些距离,更多一些欣赏,更多一些天真的嬉戏,就像冰冷坚硬的都市丛林之中绝望迷失后一泓清泉,一丝浅笑。

田子坊,从心往外生长。

田子坊,一个心灵漫步与对话的地方。

【图集】

田子坊全景旅游路线图

陈逸飞工作室

尔冬强艺术中心

将老厂房改造的成某创意中心

原上海新兴皮革厂切皮车间旧址

此处实为厕所

一家手工艺创意小店

角落里的小画馆

路标

田子坊旅游地图 5元一份

居民住宅屋前的鱼缸内一景

民居一瞥

田子坊出口

观赏完毕!

上海田子坊城市更新

没有开发商的城市更新 2014级学历1班 谢 鑫 2014年11月 田子坊的软改造再生模式

“田子方”原本是《庄子》中一位画家的名字,黄永玉取其谐音称为田子坊

01 概况 区位 1000m [地址 ]田子坊位于上海黄浦区泰康路,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创意产业聚集区, 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与新天地直线距离相距仅1000m ,被称为“新天地第二”。 [区别]田子坊:粗放与质朴;新天地:精致与贵气 [地位] 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 上海的“苏荷” 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的一块“活化石” 上海海派文化和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文化湿地” 上海城市历史变迁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块独特的“地标”

01 概况规模 [用地面积]核心保护区占 地2公顷。 [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人口规模]包括来自26个 国家的创意人880人,共 671户,和居民1500户 [商家规模]目前田子坊共有 各类商户426家(工厂区域 209家,石库门区域217 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 有297家,其他相关产业 63家,商业配套服务性产 业66家。

01 概况 功能与性质 [历史功能](历史风貌) 1914年以后在建国路以北形成了以法院、警务署、检查院等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为主的法租界行政区域,形成了公共建筑的历史风貌(行政)。 在建国路以南泰康路以北和瑞金二路以东西南部形成了石库门、新里为主传统里弄生活居住区,形成了石库门里弄的历史风貌(居住)。 在思南路以西部分地区分布着近代民族工业组成的新型里弄工厂区、形成了工业遗存的历史风貌(工业)。 泰康路、瑞金二路、建国中路和思南路四条大街上分布着数十家商铺,社区内共有13个里坊和20多处内巷,并建有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 [现代功能] 历史文化展示、创意产业集聚、里坊风貌居住 法租界警务署 石库门里弄 沿河街道工厂 民国泰康路社区构成(1947行号路图)

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方案

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方案 摘要:中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我国香港和台湾发展创意产业的时间相对较早),社会各部门对“创意产业”的概念相对陌生,许多相关工作都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中国创意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各个城市在整合社会创意资源、积累创意资本、促进创意产业发展方面还显不足。更重要的是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没有超越单纯的产业层面,它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更广泛经济领域的创新,以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4] 但目前,中国许多城市都看到了发展创意产业的前景和趋势,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引进国外创意企业,推动地方创意产业企业成长。目前,上海市在政府的规划下正着手兴建一批创意产业园区,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来打造高效的创意产业聚集园区。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农村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创意经济 一、田子坊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泰康路210号,是由打浦桥地区的一条里弄发展起来的以“视觉艺术及工艺设计”为主体功能的创意产业聚集区。田子坊始建于1930年,曾是“华洋”结合区,由多个里、坊(天成里、和平里、薛华坊、志成坊、平原坊)组成。著名画家汪亚尘夫妇曾入驻隐云楼,创办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艺术家协会“力社”。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家也曾在此

居住。 1998年一路发展文化公司进驻该区,同年起陈逸飞、尔冬强、赵春等艺术家的入驻开启了田子坊文化艺术发展的大门。 1999年起,对泰康路艺术街的开发,通过旧厂房、旧仓库和旧民宅的转让和臵换(康福织造厂、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海华制革厂、永明瓶盖厂、上海华美无线厂),在15000平方米的空闲厂房、仓库,引入来自国内外一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设计师加盟。2004年,画家黄永玉为泰康路210号命名“田子坊”。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426家(工厂区域209家,石库门区域217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297家,占总量的69.7%,其他相关产业63家,占总量的14.7%,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占总量的15.5%。入驻企业包括:美术业(画廊)、出版业(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零售)、影视业(电影后期制作)、会展文化业(展览服务)、创意设计业(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饰设计、形象设计)、文化相关产业(琉璃艺术品制作、老相机制作、摄影作品制作、陶瓷艺术品制作)。[5] 田子坊能取得如今的地位和发展成就,有诸多因素作用。政府的适当干预,时代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历史文化,便捷的地理位臵与交通等。 二、田子坊实地调查问题总结及分析 根据2010年4月和7月对上海田子坊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实地调查,田子坊在产业结构、及规模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上海新天地经营模式分析案例(doc8)(1)

XX新天地经营模式分析案例 XX新天地是XX具有浓厚“海派”风格的都市旅游景点。它的前身是XX近代建筑的标志之一——破旧的XX石库门居住区。改造之后,XX新天地被创新地注入了诸多时尚的商业元素,变成了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XX的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聚会场所,并被纳入了XX旅游景点的清单中,还成了中国房地产区域改造的经典案例,它的成功经营模式长时间以来一直被国内房地产开发商们青睐,很多人都想将其成功模式进行“移植”:国内著名房地产商潘石屹,最近公开宣布打算将“建外SOHO商业街”建成的“XX新天地”;另一个的著名房地产开发商X宝全也有意参照XX新天地的模式规划自己将开发的社区;全国各地建设“XX新天地”热持续高温。可以这样说,XX新天地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国内房地产区域改造的标杆。 定位 XX新天地是一个“Mall” ★XX新天地究竟是什幺,购物中心?娱乐中心?时尚中心?旅游景观?投资方XX瑞安集团董事长助理周永平说:“当初找银行贷款时,他们问,你们究竟是做什幺?…去政府部门审批,也不知属于文化还是旅游。”在它越来越眩目的外表下,许多人对它已经无法辨别。其实,开发商认为,新天地就是一个Mall(英文全称“shopping mall”)。 ★在中国,Mall的概念越来越时髦,如果对目前的房地产做一个评价的话,Mall无疑是最热门的业态,因而受到开发商的追捧。 Mall是商业竞争进入经济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综合产物,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高级的商业形态,在国外已进入鼎盛时期。Mall在欧美的成功与这类项目高附加值的连带效应让投资商怦然心动,于是,Mall渐成为一种新的投资风向,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上海新天地改造工程案例分析

上海新天地改造工程案例分析 项目简介 ?太平桥地区重建项目以石库门旧建筑区为基础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政府实施城区改造工程,计划拆除大量旧 房,为配合卢湾区的开发,这一区域的老式弄堂也列入改造范围 ?1999年,瑞安集团取得太平桥地区52公顷的土地,开始新天地 改造项目 ?瑞安集团斥资6.7亿人民币,用于新天地地区近万人的动迁安置 ?土地面积:约52公顷 ?总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 ?物业构成:零售(14.1万平方米) 酒店/服务式公寓(6.1万平方米) 办公楼(39万平方米) 公寓(51.4万平方米) 人工湖绿地 ?动工日期: 1999年初 ?开发周期: 15年分期开发,预计到2012年完工 ?开发商:瑞安集团

人工湖 + 绿地 企业天地 翠湖天地 二期 一期 北里 南里 上海新天地 — 整体开发规划 ? 两栋五星级豪华酒店 ? 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 预计2008年8月竣工 ? 由瑞安开发,引入国际知名 ? 酒店管理集团 ? 目前已经动工 ? 翠湖天地三期以及新天地二 期 ? 住宅+零售的模式 ? 为顶级时尚品牌度身定做的 ? 新天地二期,将沿马当路建成 ? 商业配套面积约13900平方米 ? 翠湖天地三期约400套公寓, ? 82000平方米。 ? 预计2008年竣工 ? 目前已经动工 ? 企业天地二期(三号楼和四号楼) ? 办公部分建筑面积每栋50,000平方米 ? 下设顶级品牌旗舰店50,000平方米 ? 预计2010年竣工 ? 将延续国际甲级写字楼的高标准,吸 引国际知名租户 ? 目前正在实施动迁 ? 68层超高写字楼一栋 ? 浦西又一标志性建筑 ? 造型为市花“白玉兰” ? 瑞安集团总部大楼 ? 办公部分建筑面积170,000sqm ? 商场部分建筑面积50,000sqm ? 预计2012年竣工 ? 动拆迁尚未启动 ? 三四个不同规模的剧场 ? 类似美国百老汇 ? 丰富太平桥地区的功能 ? 尚未动迁 新天地

田子坊简介

靈感飛揚的石庫門弄堂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與石庫門緊緊的連繫在一起。 地處上海市中心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是一片有著七八十年屋齡的老城廂石庫門,這裡曾經是最普通的老上海弄堂,四五戶人家合用一個灶間、木樓梯咯咯作響,弄堂裡擺滿了自行車,抬頭便是密密麻麻交織纏繞的電線……。 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有著濃郁老上海特色的弄堂,被拆遷建起摩天高樓。幸好,田子坊在這一片高速發展的中心地帶,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生存模式,成為重要的文化地標,這個地標的賣點不是宏偉和高大,而是小巧玲瓏、曲折委婉、豐富融合。

往田子坊的思南路上,沿街的法國梧桐,本身就是歷史,孫中山,周恩來,梅蘭芳,張學良,袁世凱……他們都曾在這裡住過。美麗的綠色隧道,梧桐無語,樹影斑駁,過濾了層層昔日的恩怨得失

思南路上的孫中山紀念館,主要有故居和文物館兩個展示場所,孫中山先生於1918年入住於此,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宋慶齡繼續在此居住至1937年,1988年1月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以前這條弄堂裏有十幾家小廠,是上海特定時期工業發展的縮影,經過充分挖掘,進行再創造,老廠房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商業和社會效果,這裡已成為上海最大的視覺創意設計基地,也形成了一定的視覺創意設計產業規模

田子坊印刻著老上海的形,流淌著老上海的魂,它的原汁原味、它的陽春白雪,讓人魂牽夢繞。如果說前世的古老與今生的情調相互糾纏碰撞,會產生異常的豐厚觀感與新鮮朝氣,那麼田子坊這片飽含著深沉韻味和時尚潮流的土地,會給我們一種不一樣的情感與體驗

田子坊

田子坊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尔冬强工作室每月一次的歌剧演唱会高朋满座。坐落在泰康路220弄的乐天陶社艺展吸引国际陶艺家前来参展,交流,在世界的陶艺界享誉盛名。上海自在工艺品公司的缕青竹刻在沪上的竹刻中独树一帜,畅销港台。 商业运营相关 "田子坊"内的一座五层厂房已改建成都市工业楼宇。在5000平方米内引进了10个国家与地区的艺术人群,他们在这里设立了设计室、工作室。若厂门前有10根旗杆上飘着10面不同国家的旗子,象在开一个小型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中西方的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闪烁着光和热。泰康路正逐渐走向世界。 泰康路上入驻的艺术品,工艺品商店已有40余家,入驻的工作室、设计室有20余家,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在艺术街前期启动中,整体规划、功能定位、业态调整、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一定的资金,陈逸飞先生设计的"艺术之门"跨街雕塑已屹立在泰康路的东端,它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街标,雕塑上方的飘带将把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 目前已入驻了这么多的商家、艺术家,到了应让他们自己参与管理和筹划泰康路上海泰康路艺术街的时候了,他们集各自的智慧和能量,使泰康路有一个新的发展、新的机遇、新的飞跃。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使泰康路有了一条艺术街的雏形,那么三年后,泰康路的真正起飞,名扬四海,我们是深信不疑的。泰康路的发展将从一条弄--"田子坊",发展到一条街--泰康路上海艺术街,一个块--泰康路、思南路、建国路、瑞金二路而享誉上海、全国、世界。 目前,上海正进一步加强创意产业规划布局,创意产业集聚区由园区向社区和城区辐射;加强市区联动,已形成长宁、静安、卢湾、杨浦四区地创意产业集聚区、示范区的合作共建项目。前段时间,上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上海创意产业迎来新契机。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五大创意产业门类,集群发展格局日益显现,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共有8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6110家,比上年增长54%。 在此背景下,泰康路的田子坊,在上海被称为“上海的苏荷”、视觉产业的“硅谷” 2005年“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创意产业集聚区” 2006年“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 2007年“上海工业旅游年票” 2008年“国家AAA级旅游景点” 创始人与其观念 高扬,早在1980年就前往美国求学,随后在美国从事电脑、餐饮业,但他与上海泰康路210弄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由于独特的人生机缘,高扬作为一个“海归”,发现了商机,创造性地让尘封已久的上海老弄堂变成了年轻人怀旧的最佳去处。 上海泰康路210弄,原名志成坊,现在的名字叫田子坊。它是画家黄永玉取《战国策》记载的艺术家“田子方”之音,寓意艺术人士集聚之地。说起田子坊的由来,还要从高扬的身世说起。 高扬改造老弄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维持其原有的格局,修旧如旧,不做大幅改建。他认为:“改造上海老建筑,如果看不到上海过去的历史,并不能算成功。”“本来这里是民用住宅,按

上海田子坊的设计感悟

大 众 文 艺 53 摘要:本文通过对上海田子坊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从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上海文化的现代开发、复古商品与潮人时尚、慢生活衍生品与小资风情这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设计分析,试图从中探索出将传统文化创意开发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田子坊;传统;应用;现代设计 上海田子坊是由石库门的老民居和老工厂改造的典型里弄建筑格局,“正是这些建筑,代表了一个城市进程中朴素的市井生活和工业历史痕迹,具有不可估价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1]陈逸飞工作室、尔东强艺术中心、郑炜陶艺工作室等一一入驻这里,成为了“时尚地标性创意产业聚集区”[1]。因此,笔者造访此地,研究其是如何把老厂房特有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变成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新载体,从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上海文化的现代开发、复古商品与潮人时尚、慢生活衍生品与小资风情四个方面来探析传统文化的创意开发。 一、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 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是田子坊最大的一类商品,主要采用木版年画、传统纹样、印染刺绣、戏曲脸谱、剪纸、陶瓷、雕刻、竹和木等元素在笔记本、服饰、玩具、装饰、小玩意、首饰、家居用品等中进行应用。 首先是民间艺术的纹样在平面上的应用。例如把鸳鸯戏水、龙凤图、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木版年画、剪纸、图腾应用在包、靠枕、挂饰等现代家居生活中。这些基本上是对图案直接的复制,对图形本身没有再设计,然后以现代样式的物品、包装、材料等为载体,这种方法也是这类商品的主要运用手段。总体来说,由于这些图案本身是来自于纺织品的,而且具有吉祥、祈福、美好的象征寓意,如今只是应用载体变成了现代的物品,例如鞋子变成了现在流行的靴子样式或者高跟鞋。 其次是以陶瓷为原料的几种不同类型的现代设计。第一种是把陶瓷作为一种基本材料,变成可DIY的小瓷人和可爱的冰箱贴等,这种方法是利用了陶瓷的原料,没有用传统陶瓷的样式,而与现代的卡哇依式的卡通图案、手绘等潮流相结合。第二种做成一些现代样式的香炉、茶具、雕塑等,主要是陶瓷的艺术品,表现了传统陶塑古朴、自然、生动的本真意味。第三种如一家“琉璃与陶瓷的艺术馆”里展示的商品,线条简洁,故意把把手拉长,壶身略微倾斜,还是传统陶瓷的应用,但是在造型上加入了现代的审美。第四种是陶瓷与其他材料的结合,例如在木质的椅子上装饰瓷画。大体上来看,在田子坊大都是类似于第三种的现代陶瓷,以餐具、茶具为主,第四种与家具结合的方式也是未来探索的渠道之一。第五种是北欧国家的现代陶瓷设计,相比国内的设计,芬兰、荷兰这些国家的生活陶瓷表面图案几乎没有,中国的比较喜欢将山水画、青花等运用上去,而北欧的造型简洁,色彩以灰蓝、灰白、青白色较为沉稳的色调为主。由于没有图案装饰,在造型上就非常考究,重视细节的匠心独运。关于生活创新式的陶瓷设计,我发现主要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强调双手加工的意味,自然古朴的味道,陶泥感,有的甚至还故意做得特别粗糙,留有手指的痕迹,突出制作过程中的随意感;另一种是体现简洁、宁静、圆润、剔透的禅意,以茶具、花瓶为主。 接着是以竹材为原料的竹制品主要有竹编、原竹、竹板材三个方向的运用。竹编有做成竹篮、竹灯的,还有与瓷盘结合作为餐盘的,原竹主要是以作为茶道的工具为主。有一家叫“上海人家”的小店是把竹压成了竹板材,然后加入过去人的生活方式,有老样式的小首饰盒、门牌图案等,还有在盒体的开合方式上也保留了以前的智慧。笔者认为这是中国风格运用的比较好的设 计。西方设计方面,一家“巢——无愧设计”的小店以卖北欧家居用品店为主,其中有bambu品牌的设计,造型简洁,如用竹编编成的各种大小不一、颜色丰富的圆形小收纳盒,现代感强,十分生动有趣。 二、上海文化的现代开发 上海文化的现代开发是月份牌、旗袍、丝巾、上海生活场景为元素在一些明信片、书籍、CD盒等上的运用,具有浓郁的老上海风情。 例如,一家展示旗袍的商店主要有两类商品,一类是老上海的旗袍款式,还有一类是短款的,加入了现代的图案,或者是向旗袍休闲化方向发展,主要服务于具有高贵典雅气质的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的贵妇或者知性女性。另外,由月份牌开发的明信片,笔者发现看和买的人都比较少,有些爱收藏的人会喜欢。老上海的黑白照片和新上海的彩色照片应用的冰箱贴,消费者不少,因为价格合适,十元一个,又有纪念意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家销售开发贺友直先生连环画的一系列纸质商品或包装设计的小商铺。贺友直先生出生于1922年,从1949年9月开始画连环画,一辈子都是画以老上海为题材的连环画,在他的画里可以知道许多老上海的故事和老上海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许多本地的年轻人和外地人都没有看过贺老的画,也不太清楚老上海的故事,通过把漫画应用在书签、明信片、年历、钥匙扣、装饰画、扑克牌、书籍等方式,是一种传播老上海文化的有效手段,值得致力于中国风格当代化设计的设计师好好学习。特别强调的是,它的包装设计非常巧妙,按照贺老的连环画不同内容设计成不同种类的书签,如表现老上海生活用品、360行、老弄堂等。例如扑克牌的应用,每一副牌都不一样,而且每一张牌的故事也不一样,这样不仅可以玩牌还能知道许多有趣的故事,牌和故事本身都是娱乐的,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每副牌不同的设计,也符合现代人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再如一些书签和明信片,包装都不一样,有横排的、竖排的,有丝带的,有带皮套的、有可抽取的、可折叠成一个图形的。在色彩和材料上也与连环画的生动、活泼相符合,以牛皮纸的本色为主。总而言之,贺老的连环画开发在理论意义上有助于上海文化的传播,在美学价值上也符合了现代人喜爱手绘的细腻、生动、可爱的审美观念,其包装设计又十分巧妙和有趣,体现了其对上海文化的现代成功开发。 三、复古商品与潮人时尚 笔者发现复古商品和潮人时尚可以放在一起来分析,就像“复古风”的说法,内容是复古的,但是形式是时尚的。 “复古风”的商品有三种。第一种是复古眼镜、老回力鞋、老钢笔、铅笔盒、搪瓷缸等小时候用过的物品。第二种是“红色题材”的运用,如采用红色标语、红色宣传画在笔记本、徽章、笔袋、杯子、帽子等小生活用品的运用,这类商品现在在很多大城市的创意小店都看的到,非常普遍。“红色”有革命、励志的奋斗气息,体现了年轻人积极向上又有点愤青的味道。第三种是一些网上的流行潮语在具有旧肌理的笔袋、本子上的运用,如“我很羞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宅男”等现代网络用语与前一种红色革命用语一起充斥于这类商品中,有很多时尚前卫的文艺青年会去购买,因为有一种身份认同感,而且现代年轻人都普遍低调,实际上内心是渴望与人交流、张扬个性的,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四、慢生活衍生品与小资风情 慢生活与小资情调是经常在一起来谈的,就像现在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快生慢活”,这类人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经济收 上海田子坊的设计感悟 戴 莹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理论研究·设计

实习报告——关于上海田子坊文化艺术的考察

设计艺术学院认识实习报告 ——关于上海田子坊文化艺术的考察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城市文化也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城市话的背景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城市发展老城区的改造,城市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碰撞等等。本次上海之行我们重点考察了田子坊一带的发展,包括现代艺术,街道的改造利用,传统文化、手工艺等等。 实习时间地点: 2012年6月23~28日,上海美术馆、博物馆、田子坊、泰晤士小城等等。 实习目的: 通过认识实习,提高专业水平及思想境界,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目的。调研市场了解社会需求,丰富自己的专业信息。通过对社会各方面的考查,了解当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实习报告 一、田子坊介绍 “田子坊”本是泰康路上的一条小弄,从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就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等6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百余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

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被评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 弄内的厂房构筑起泰康路上的精华高塔。同时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陈逸飞的工作室体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休息室内的壁炉不仅仅是摆设,还真能升火,在隆冬时节,围在壁炉边喝上一杯咖啡或红茶,谈论着艺术的创造,你的灵感一定会有最好的发挥。尔冬强的工作室体现出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二台吊车不仅是摆设,它照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版画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物质可以经过人们的加工、提炼产生另一种物质,艺术的生产充分把人们对现实美好生活的向往、自己的思想融化在作品中。陈逸飞先生的"东方少雕塑"作为亚洲唯一的华人在巴黎的世界雕塑展览会上展览。这是一种创作,同时也是一种

旧城居住区自发性改造问题研究_以田子坊为例_郭淳彬

旧城居住区自发性改造问题研究 ——以田子坊为例 郭淳彬 摘要:本文基于2008-2010年对田子坊的实证研究,通过对于旧城居住区自发性改造的过程以及现状的空间特征的分析,指出旧城居住区自发性改造中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对于田子坊发展过程中居民、商家、游客以及政府四个方面空间作用影响的解析,阐述了田子坊发展过程中产生空间问题的原因。田子坊改造中的主要问题在于改造中各个利益主体处于自身利益而对于空间使用的需求不同,而在具体的空间使用中也产生了相互之间的矛盾。田子坊的空间形成的作用机制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空间影响,游客对于空间的消费和体验,商家对于空间的竞争与利用,居民对于空间的共享与排斥以及政府对于空间的控制与引导。本文最后,以此研究为基础,对于此类地区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控制和引导的建议,包括关注个体需求、制订针对不同人群的策略、对于不同地块开发时序的控制、引导可持续的地区产业结构四个方面。 关键词:自发性改造 田子坊 空间发展 空间问题 利益作用机制 1、引言 在我们城市经济面临转型和重构的大背景下,旧城的更新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旧城的居住区承载了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痕迹,集中地体现出城市特色以及文化、空间方面的多样性特征,是吸引公众和经济决策者注意力最鲜明的城市景观(阮仪三陈飞,2008)。而对于这些旧城的居住区的再开发和商业化的改造,既改善了城市的风貌,也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型。 上海的新天地开启了旧城居住区商业化改造的先河,而以新天地作为范例进行的各类旧城历史街区的改造也屡见不鲜,这些自上而下统一的改造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居民的利益往往在改造中午法得到保障。 而近年来,以上海田子坊为代表的另外一种改造方式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即一种自下而上自发性的改造模式。上海田子坊的改造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其里弄地区的改造起源于居民自发出租住宅开商铺的行为,而随着田子坊商业规模的扩大,也呈现出了很多自

新天地,田子坊改造

卢湾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天地、田子坊 一、改造背景 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下,上海的旧城改造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纵观上海过去和当前的旧城改造,从小规模渐进式成套改造到成片拆旧建新式改造,到注重城市历史风貌、局部保留改造,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改造模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的加深,旧城改造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上海旧城更新改造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应该让后来者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这是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石库门街区,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和城市建设的一笔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之一。石库门曾经庇护了六成的上海人,浓浓的“石库门情结”,凝结的是上海的风俗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居住区已成为城市中居住环境较差的部分,成为上海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正是石库门这样的特色建筑的改造,也让上海的城市更新创造出更加多样的模式,让城市的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彩。新天地和田子坊就是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两个典型代表。 新天地 一、石库门建筑的简介 石库门建筑因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石库门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特征,它选用黑色厚重的木料为外门扇,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都是西洋建筑的特征。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上海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二、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背景 太平桥地区是卢湾区历史上发展较早的地区,房龄较长,环境较差,该地区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列入了卢湾区的重点改造地区。太平桥总体开发项目规划占地51公顷,上海新天地位于太平桥规划改造地区,项目于1998年正式启动,范围在黄陂南路以西、马当路以东、太仓路以南、自忠路以北,占地约3万平方米。 上海新天地原有的旧石库门里弄建于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共“一大”会址保护区的控制范围,根据“一大”会址的保护要求,周围建筑环境严格控制,以使“一大”会址周围原有的历史风貌、街坊格局得以保留,街坊内的建筑高度与容量得到严格控制。“新天地”的名字包含着独特的理念,其中“天”为“一大”合字,又意味老石库门穿越岁月成为明天的新天地。有一句话很贴切地涵概“新天地”这个理念,即让昨天和明天相会在今天。 三、“新天地”项目的保护和利用改造情况 2001年上海新天地建成后,以兴业路为界,分为南里和北里两个部分,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石库门旧建筑为辅,北里以保留石库门旧建筑为主。新旧对话,交相辉映,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从整体上体现新旧建筑对照,中西文化结合,形成“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的风格,也突出了上海文化的内涵和个性。上海新天地旁太平桥公园绿地和人工湖的建成,缓解了上海新天地的车流和人流压力,同时也使上海新天地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上海新天地在“保护与改造”、“新旧结合”、“中西合璧”等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分类保护和改造。对于既不属于优秀历史建筑又不属于危棚简屋的石库门里弄,规划和建设者创造性地保留石库门建筑外貌,规划增加了新建筑、新空间和新景观,创造了富有时代动感的特色,使历史环境与现代特色相得益彰。上海新天地建成后,石库门建筑内的空间从私有变为公共空间,从而使更多人能感受石库门文化的过去、参与它的现在、见证它的未来。 四、传承历史,走向未来—新天地的改造模式分析

说明文练习88 上海田子坊(含答案)

上海田子坊 ①“上海新地标”田子坊建成开坊已逾十年,如今,田子坊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已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都市坐标之一。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小里弄街坊”志成坊,到本世纪伊始的“国际文艺范儿”田子坊,这一华丽转身,不仅折射着时代的嬗变、商家的创意,更体现着文化的传承,彰显着海派风情的人文底蕴。 ②成就田子坊文化艺术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③田子坊地处原来的法国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由于这一独有的地理位置使得田子坊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既有上层社会居住的花园住宅区,也有中产阶层居住的普通新式里弄住区,同时还有下层社会阶层人员和工人居住的拥挤的简陋里弄住区,以及建筑空间尺度较大的工厂生产区。建筑风格包容了折中主义、英国新文艺复兴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中国传统砖木结构风格,还有西班牙建筑风格、英国城堡建筑风格等等。田子坊由此也成为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不仅如此,田子坊内还有大片的石库门建筑,而且有上海少见的“面对面”石库门。 ④更难能可贵的是,至今田子坊依然居住着一些原有居民,他们弄堂里的生活形态,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旧上海生活方式,为田子坊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⑤原来的居民将住宅租借给创意产业,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对内部进行装修,而红砖墙、黑木门、条石门框、天井、厢房等建筑外观没有改变。而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厂房建筑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这些厂房外观高大宽敞、布局疏密有致、红灰外色体现着独特的时代印迹,颇受具有先锋观念创意人士的青睐。内部则空间庞大,适宜改造以适合艺术家们的工作需求。而且,这些旧厂房租金低廉,适合那些对租金敏感的艺术家们。厂房改成的工作室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氛围:陈逸飞的工作室展现了古朴,凝重的建筑特点;尔冬强的工作室则具有后工业革命时留下的痕迹,两台吊车不只是摆设,它照常能启动,而天棚的进口透光板更能体现现代建材的运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版画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时光穿梭中来回奔跑。 ⑥这种“旧瓶装新酒 .....”的整改模式不仅使历史文化遗迹得以完好地保存,而且这一创举使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到只有7年,使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如火如荼地发展,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美好前景。 ⑦如今的田子坊成了各种文化的聚宝盆。结合老弄堂、工厂和石库门衍生出老上

上海田子坊阅读题答案

上海田子坊阅读题答案 ②成就田子坊文化艺术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④更难能可贵的是,至今田子坊依然居住着一些原有居民,他们弄堂里的生活形态,展现了原汁原味的旧上海生活方式,为田子坊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⑥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整体模式不仅使历史文化遗迹得以完好地保存,而且这一创举使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到只有7年,使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如火如荼地发展,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美好前景。 13、第⑥加点词“旧瓶装新酒”在文中的含义是。(3分) 14、第⑥段主要采用了说明方法,作用是。(4分) 15、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厂房建筑为创意产业提供的优势是:(6分) (1)(2)(3) 16、下列从文中提取的信息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田子坊是上海的新地标,原名“志成坊”。 B.田子坊是上海建筑类型最丰富的一个街区。 C.田子坊是创意文化产业,其特点是“融合”。 D.田子坊对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具有深远影响。 17、假如以“田子坊的创意文化”为题,那么文中的哪些段落可略写?为什么?(4分) 13.(3分)保留原有建筑的外观,对内部进行装修,经营创意产业。

14.(1+3分)列数字(作比较)具体说明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国 外发达国家的距离之短,突出改造田子坊这一创举的积极意义。 15.(6分)(1)外观高大宽敞,布局疏密有致,色彩有时代印迹(2)内部空间庞大(3)租金低廉 16、(3分)B 17、(4分)第3、4两段可以略写,因为这两段话都在写田子坊 的历史文化遗存,它们只是为“创意文化”提供了基础,但不属于“创意文化”的范畴。(指出具体段落1分,内容概括2分,关系分析1分) 看过“上海田子坊阅读题答案”的人还看了:

上海新天地经营模式分析案例

上海新天地经营模式分析案例 上海新天地是上海具有浓厚“海派”风格的都市旅游景点。它的前身是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之一——破旧的上海石库门居住区。改造之后,上海新天地被创新地注入了诸多时尚的商业元素,变成了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上海的新天地目前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聚会场所,并被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的清单中,还成了中国房地产区域改造的经典案例,它的成功经营模式长时间以来一直被国内房地产开发商们青睐,很多人都想将其成功模式进行“移植”:国内着名房地产商潘石屹,最近公开宣布打算将“建外SOHO商业街”建成北京的“上海新天地”;另一个北京的着名房地产开发商张宝全也有意参照上海新天地的模式规划自己将开发的社区;全国各地建设“上海新天地”热持续高温。可以这样说,上海新天地的运营模式已经成为国内房地产区域改造的标杆。 定位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Mall” ★上海新天地究竟是什幺,购物中心娱乐中心时尚中心旅游景观投资方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助理周永平说:“当初找银行贷款时,他们问,你们究竟是做什幺…去政府部门审批,也不知属于文化还是旅游。”在它越来越眩目的外表下,许多人对它已经无法辨别。其实,开发商认为,新天地就是一个Mall(英文全称“shopping mall”)。 ★在中国,Mall的概念越来越时髦,如果对目前的房地产做一个评价的话,Mall无疑是最热门的业态,因而受到开发商的追捧。

Mall是商业竞争进入经济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综合产物,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高级的商业形态,在国外已进入鼎盛时期。Mall在欧美的成功与这类项目高附加值的连带效应让投资商怦然心动,于是,Mall渐成为一种新的投资风向,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专家认为,中国的Mall市场只是刚刚起步,多种资本正在角力Mall市场,现状很混乱。业界流行一句话“Mall是个筐,什幺都往里装”,很多商家也在追逐这个时尚的概念,甚至连大型批发市场等(非真正的Mall),也纷纷改名叫Mall。 ★什幺是Mall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Mall就是在毗邻的建筑群中或一个大建筑物中,由许多商店和餐馆组成的大型零售综合体”,与“Shopping Center”(购物中心)的区别是:规模大、功能多、商品和服务全。 许多造Mall的企业有时候造的只是“Shopping Center”这并不是“Mall”本身的含义,“Mall”并不是要让消费者感觉“更大”,最主要的是要有鲜明的“定位”和独特的魅力。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Mall就是Shopping Mall(意为大型购物中心),是一种集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场所。它起源于欧美,伴随着家庭汽车化和住宅郊区化而诞生,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产物。“shopping mall”超级购物中心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商业业态,衡量其成功的标志,不是商场、车库的多少,而是人工湖、蹦极、攀岩之类的娱乐活动、树木、草坪、图书馆的数量。上海新天地应该说是这种意义上的Mall。 ★上海新天地在开发过程中,在开发的不同阶段,定位也发生了三个层次的深化。第一个阶段强调综合性,因为当时上海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将餐饮、娱乐、购物和旅游、文化等等全部集在一起。类似这类的时尚场所,当时比较有特色的

1、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田子坊案例分析 一、田子坊简介 1、田子坊发展缘由 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1999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将志成坊改名为“田子坊”。

4、田子坊的构成要素 ●建筑变迁:历史建筑——典型的江南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 和新式里弄建筑,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 ●艺术百态: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的生态社区 ●里坊风貌:真实的里弄生活——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 “活化石” ●时尚创意:时尚设计&创意店铺——尤以旗袍、高级成衣等为代表●休闲元素:美食与娱乐相结合——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 美味 二、田子坊建筑 1、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 2、建筑功能:20世纪20年代的居住区形式的里弄工厂,20世纪70年代的居住区。 3、建筑装饰:现代主义简洁装饰、中国传统木构装饰、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巴洛克风格。

4、街巷空间: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5、完整性:区块方正规整,与周边的城市环境以道路隔开,有利于整体保护; 6、完好性:整个区块内并没有因多少拆建、改建、新建等行为而被破坏; 7、地域性:区块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逛上海市徐家汇田子坊有感

[ 城建 ] 逛上海徐家汇田子坊有感-东方明珠当代文化商业街建设的几点感想 [复制链接] 执子之丰 注册会员 UID 172837 帖子 226 精华 积分 51 商盟点 性别 保密 注册时间 2010-1 2-24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电梯直达 1# 发表于 2010-12-29 16:54: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执子之丰 于 2010-12-29 17:49 编辑 逛上海市徐家汇田子坊有感 ---东方明珠当代文化商业街建设的几点感想 坊,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坊市制度是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严加控制。宋代以来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 掀起了“城市革命”,带来了城市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产业园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收获丰硕。 触景生情,我区是否能够存在一个可以感受到大城市气息的商业街区,是否能够存在一个经艺术升华后可以展示的钢铁文化街区,是否能够存在一个集记述历史 与创意生活于一体的海派商业文化街? 静而思之,我们欣喜的发现:由上海地产集团投资,马鞍山市金申置业发展有限 公司开发的东方明珠·世纪花园项目中的东方明珠当代文化商业街项目正符合上 述定位思考。 设计中的东方明珠当代文化商业街项目位于桥山路,西至江东大道,东至慈湖河 路,总长度为700米,宽度为70米,门面房面积约14000平方米。该项目定位于 以当代历史文化为主题,以海派风格为基调的,融历史、文化、艺术、商业等诸 元素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具体分为移民文化展示区、领袖关怀核心区和生活变 迁体验区。目前该项目概念性方案已通过马鞍山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评审会,道 路交通影响性分析已通过评审,项目也已通过市规委会审批,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预计施工总投资为3千万元,2011年年底总体建成。

从旧区到景区——田子坊的前世今生

从旧区到景区——田子坊的前世今生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城市,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曾经享受着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现在也面临着老工业区改造的难题。这些遗留下来的大量优秀历史工业建筑浓缩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体现了上海工业在不同时期的独特风格、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成为上海城市历史变迁的忠实见证者。这些工业遗留的厂房建筑一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同时在现代的城市化运动中,这些残破的建筑又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无法跟上城市化的浪潮,成为亟须改造的对象。 城市旧城区的改造有多种模式,推倒重建是一种野蛮的方式,破坏了城市的文脉和肌理,隔断了城市传统。保护旧城文化与建筑,进行完全的商业开发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模式,如上海新天地和成都宽窄巷子,这种模式可以为旧城区注入新的活力,并带动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而创意产业的开发则是一种新兴的改造模式,这种模式兼具了商业开发和文化打造的优势,适应了国际软实力竞争的趋势。创意产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半个多世纪,而在国内正方兴未艾,成为各个大中城市重点打造的项目。 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厂房建筑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资源优势。这些厂房外观高大宽敞、布局疏密有致、红灰外色体现着独特的时代印迹,颇受具有先锋观念创意人士的青睐。内部则空间庞大,适宜改造以适合艺术家们的工作需求。而且,这些旧厂房租金低廉,适合那些对租金敏感的艺术家们。 近年来,上海加大保护开发工业历史建筑力度,以工业历史建筑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不仅利用现有建筑创建了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又保护了历史文化财产。工业老厂房、老仓库运用新的设计和模式改造,为历史的留存注入了时尚的元素,使保留的旧厂房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的新景象,也促进了设计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的形成,是城市历史与未来承接的良好典范。田子坊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田子坊的历史与新生 田子坊位于泰康路210弄,原是上世纪50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厂,由海华制革厂(1935年)、康福织造厂(1935年)、永明瓶盖厂(1936年)、鑑香粉材料公司(1936年)、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1958年)、上海钟表塑料配件厂等六家工厂组成。9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工厂效益逐年下滑,一些厂房闲置起来并逐渐废弃,成为当地政府的负担。 1998年,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看中了这里的建筑价值,进驻该区。不久,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

几个典型商业体案例分析

几个典型商业体案例研究 如果把商业地产比作一条河流,三五年前,各路人马顺流而下,速度之快,气势之猛,令围观者眼红,相继而入。 时至今日,随着电商黑马横空而至,移动终端广泛普及,同业操戈者数量急速上升,社会消费模式骤然巨变,商业地产出现反转,既要面对自身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迷茫探索局面,又要面对逆流而上的市场阻力。 基于此,现今的从业者,更应从多个维度参照比较,多观察,多学习,多总结,多借鉴,才能够在高手林立的市场博杀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数,成为优胜劣态后的笑到最后的幸存者。 纵观近十年来商业地产的各种案例,它们之中,有成功如上海新天地、北京王府井、广州天河城这样的“高大上”一族,也有半死不活的常熟印象城,半途而废的地一大道以及无数刚刚起步就消失于商海中的失败者。而在近一两年内,更多带着明确个体风格、差异指向的综合体、商业街,也在以剑走偏锋的方式让人们发现,想要在资金背景雄厚如万达一类的对手碗里抢蛋糕,必须有更精准的市场分析、更精确的自身定位、更精良的前期准备。 都说他乡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被完全复制,橘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有时成功具有时势造英雄的偶然性。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与分析他人的长处,更多的是为了站在前人肩膀之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效避免前人所犯下的错误,躲过不必要的牺牲。 PART1 定位造就成功,但成功无可复制。 ——上海新天地 新天地之所以成为上海的商业地标之所在,最核心之处应该得益于选址上的天时地利,促成人和。 上海新天地的前身是破旧的石库门居住区,被创新性地改造后,注入了诸多时尚商业元素,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变成了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身,并具有浓郁“海派”风味的著名商业街,并被纳入了上海旅游景点清单中,还成了国内城市改造的经典案例。下面简要探讨上海新天地在定位、选址、盈利模式等方面的经验。 1、定位——因地制宜 上海新天地究竟是什么,购物中心?娱乐中心?时尚中心?旅游景观?在它越来越眩目的外表下,许多人对它已经无法辨别。其实在开发商瑞安集团眼里,新天地就是一个很特别的“Mall“。什么是Mall?最新的观点认为,它是一种集购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一站式”消费场所。它起源于欧美,伴随着家庭汽车化和住宅郊区化而诞生,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产物,而Shoppingmall(超级购物中心)是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商业业态,衡量其成功的标志,不是商场、品牌的多少,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