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分布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类型

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类型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
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的原因,称为热力原因,如赤道低 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的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辐合或辐散,导致
气压发生变化的原因称为动力原因。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气压降 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辐散下沉,气压升高,如副热带高气压
[规律方法]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 西北部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该季节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而形 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
答案:(1)终年高温,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的季节变化大,一年内有明显的旱、 雨两季。
(2)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热带季风的主要原因。冬
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偏北风, 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夏季,太阳直射点北
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
解析:阅读图甲,根据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归纳出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南亚季风 的主要原因。由于季风的影响,印度的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
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形成
旱灾;有的年份西南季风来得早,或退得晚,或风力太强,雨水就过 多,容易造成涝灾。
第三讲
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类型
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移动 (1)原因: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 [灵犀一点] 气压带与风带对降水多少的影响 (1)降水较多的气压带、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
60 66.5ºN °
30 °
23.5ºN
0 0º °
30 23.5ºS °
60 °
冬至日-春分日
90 冬至日-春分日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
60 66.5ºN °
30 23.5ºN 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分布规律:
由高压带吹向低压带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气压带、风带与降水
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降水少;低气压控制的 地方降水多。
西风带控制的地区—降水多; 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处于信风的迎风坡); 大陆中部和西岸—降水少(处于信风的背风坡); 极地东风带控制的地区—降水少。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赤道
赤道地区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高纬环流和 极地东风带
极锋
中纬环流和 西风带
低纬环流和 信风带
极地9高0O气N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60ON 30ON 0O
北半球三圈环流 和风带示意图
60 °
夏至日-秋分日
夏极至日地-秋高9°分0日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90 °
60 66.5ºN °
30 °
23.5ºN
0 0º °
30 23.5ºS °
60 °
秋分日-冬至日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05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移动规律
赤道低气压带
全年位于赤道附近,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
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影响区域的气候变化。
副极地低气压带
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影响温带气候的季节 变化。
影响因子
日射量
由于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 移动,影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大气环流
信风带
总结词
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稳定风带
详细描述
信风带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稳定风带,其风向主要为东北风和东南风。由于空气 自高纬度向低纬度流动,因此温度逐渐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成云雨,所以信风带天气晴朗,降水稀少 。
副热带高气压带
总结词
受重力作用下沉形成高气压
详细描述
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北纬30°附近,由于空气在向极地方向流动过程中受重力作用下 沉,形成高压。由于空气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成云雨,因此副热带高气
风带。
分布规律
极地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 带
高纬度地区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中纬度地区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低纬度地区02低纬度地区的气压带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总结词
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
详细描述
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作用,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吸引周边地区的空气向 该地区流动。
特点
全球气压带风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 季节性,不同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会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形成原理
自转效应
01
地球自转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的线速度差异,进而形成气
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分布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分布
分布
的气 大气活 影压 动中心 响带 、 风 带 对 气 候 季风 环流
北半球夏季7月,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 低压(印度低压)切断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地区:冬季——西北季风 成因1 夏季——东南季风 成因1 南亚地区:冬季——东北季风 成因1 夏季——西南季风 成因2
知识铺垫1
世界海陆分布图
北半球 南半球
知识铺垫2
项目
7月 (夏季代表)
1月 (冬季代表) 低(降温快) 高 高(降温慢) 低
陆地 (热容量小)
气温
气压 气温
高(升温快) 低 低(升温慢) 高
海洋 (热容量大)
气压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60° 30° 0°
30°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利亚高压的偏北 风,低温干燥, 风力强劲。
东亚季风环流(7月)
夏季风
低气压 高气压
亚洲季风(夏季)
夏季风的形成
夏季,东亚盛行 来自太平洋副热
带高压西北部的 偏南风,高温、 湿润和多雨。 注意:南亚的西南风 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 移动形成
2、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东亚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
亚速尔高压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亚速尔高压
夏威夷高压
冬季
冰岛 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
•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基本上呈块状。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全球形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气环流,各纬度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环流形势,即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之下。

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⒈全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⒉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1个月⒊年移动幅度约为10°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即地轴的倾角不变)详细介绍一月气压带风带移动图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

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

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

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南北纬30°为无风带。

压带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赤道附近受太阳辐射热量多,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高中地理新教材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高中地理新教材

南移、1月
北移、7 月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B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①地球不自转 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②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单圈环流
①地球自转, 考虑地转偏向力 ②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2.意义: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某一地区输送到其他地区,调节了高 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分布,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3.大气环流形成原因
太阳辐 射的纬 度差异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的 热量差异
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 高低纬间的气压差
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假设一:
(二)单圈环流
方向
对风速、风向的 影响
理想
风向
高空
近地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 于等压线 高压 指向 低压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 垂直
既影响 风向 又影响 风速
只改变 风向 不影响 风速
垂直 受两力, 于等 风向与等 压线 压线
平行
受三 力,风 向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
摩擦力
与风向 相反
既降低 风速 又影响 风向
表示风的符号
5.图中L3所示纬线可能是(B)A.0° B.60° N C.60° S
D.30° N
A
6.关于甲、乙、丙、丁四地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纬度低,接受太阳辐射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属于热力原因 B.乙地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属于热力原因C.丙地纬度低,接受太阳辐射 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属于热力原因D.丁地空气堆积下沉,属于动力原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 带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 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 性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分布 规律 南北纬 35° 至 55° 之间的大 陆东岸 南北纬 40° 至 60° 之间的大 陆内部 南北纬 40° 至 60° 之间的大 陆西岸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 特点
我国华北、东 冬季寒冷干 北、 日本北部和 海陆热力性 燥,夏季高 朝鲜半岛大部 质差异 温多雨 分 亚欧大陆和北 美大陆的内陆 地区 终年受大陆 冬寒夏热, 气团控制 干旱少雨
(1)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性质 气流 极地高压 南北纬 90° 热力 冷高压 下沉 带(2 个) 附近 原因 副极地低 南北纬 60° 动力 冷低压 上升 压带(2 个) 附近 原因 副热带高 南北纬 30° 动力 热高压 下沉 压带(2 个) 附近 原因 赤道低气 热力 0° 附近 热低压 上升 压带(1 个) 原因
最冷月气温在-15 温带气候 ℃~0 ℃之间 最热月气温<5 ℃ 寒带气候 年降水量 降水的季节 年雨型 >2 000 热带雨林气候 ③确定具体 mm 分配(降水类 (季节分 气候类型 温带海 型) 配均匀) 年降水量 >700 mm 洋性气候
年降水量 >1 500 热带季风气候 mm 年降水量 750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降水的季节 ~1 000 ③确定具体 (夏季多 mm 分配(降水类 气候类型 雨, 冬季 年降水量 型) 亚热带 少雨) >1 000 季风气候 mm 年降水量 500~800 温带季风气候 mm
第二组: 气候类型 相似点 不同点: ①最冷月均 温不同; ②雨季长短 不同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冷干(雨热同期)
第三组: 气候类型 相似点 不同点: ①最冷月均温不 同; ②降水季节分配 不同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答案 A地 B地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温和湿润
地处大陆西部,常年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 气候成因 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和 带控制,冬季受西风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带影响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考点一
【图解考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影响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 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 点应注意“三抓”: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 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4.(2010· 海南地理,1)2010年夏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 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 图,冰岛位于 ( )。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A.极地高压带 C.西风带 解析
B.副极地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由图可读出冰岛位于60°N~66.5°N之间,该纬
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A.① B.② )。
(3)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 ,那么①②③ 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 B.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季风环流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3、全球亚哪洲些的地东方的部季和风南环部流最典型?
东亚季风环流(1月)
高气压
冬季风
低气压
亚洲季风(冬季)
冬季风的形成 冬季,东亚盛行
来自蒙古—西伯 利亚高压的偏北 风,低温干燥, 风力强劲。
东亚季风环流(7月)
知识铺垫1 世界海陆分布图
北半球 南半球
知识铺垫2
项目
陆地 (热容量小)
海洋 (热容量大)
气温 气压 气温 气压
7月 (夏季代表) 高(升温快)
低 低(升温慢)

1月 (冬季代表) 低(降温快)
高 高(降温慢)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60°
30° 0° 30°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半球气压带特征
块状分布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 亚洲高压(又称蒙 阿留申 月 古西伯利亚高压) 低压
七 亚洲低压(又称印 夏威夷
月 度低压)
高压
高压 低压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 压
南半球气压带特征
带状分布
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二)季风环流
1、什么是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 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1)亚.洲此低图为 月,判断依据是印度
A为
西压南,中心在
南半球
半岛一带。
2的).东B南为信风北移季越风过,赤成道因右偏而成
东南
海陆热力
C为性质差异季风。成因:
小结
的气 影压 响带
、 风 带 对 气 候
大气活 动中心
成因: 被大陆的 冷高压(亚洲高压)切断
夏季
亚速尔高压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亚速尔高压
夏威夷高压
冬季
冰岛 低压
亚洲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 •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气压带基本上呈块状。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风向 冬季 性质
成因 风向 夏季 性质 成因
东亚季风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季风
南亚季风 东北季风
温暖干燥
西南季风
温暖湿润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暖湿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主要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牛刀小试
2、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图2-19), 回风答从海下洋7列吹向问陆地题。
低气压
夏季风
高气压
亚洲季风(夏季)
夏季风的形成 夏季,东亚盛行
来自太平洋副热 带高压西北部的 偏南风,高温、 湿润和多雨。
注意:南亚的西南风 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 移动形成
2、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东亚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东北风
东亚夏季:东南风 南亚夏季:西南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对比:
北半球夏季7月,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 低压(印度低压)切断
季风 环流
成因: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类型
东亚地区:冬季——西北季风 夏季——东南季风
南亚地区:冬季——东北季风 夏季——西南季风
成因1 成因1
成因1 成因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