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中农药残留量及其降解动态的分析与应用

合集下载

水稻植株不同部位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趋势的研究

水稻植株不同部位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布趋势的研究

weee a n d i w ait src ( i o , u h i9) rw u d r edc n i o s Th izp o ( 5 n 0 r x mie nt ov rei e Ne y u 6 Xis u0 ge n e l o dt n . et ao h s 22 0a d45 0mL・ m。)wa ei 2 i f i r h s
( .iePou t ulyS p  ̄io n np co etr Miir o gi l r, h aN tn l i eerhIs tt H nzo 1 c rd c Q ai u e s nadIsetn C ne, nsy f r ut e C i ai a Rc R sac ntue, agh u R t i i t A c u n o e i
后第 2 , 1 2种水稻品种叶片 中三唑磷 的降解率均大 于 9 %; d 5 水稻茎秆 、 中三唑磷含量 动态分布趋势 均呈现单峰 曲线变化 , 穗 其含
量随时问延长先增加后降低。水稻叶片 、 叶鞘 、 茎秆 和穗 中三唑磷出现最高浓度的时 间存在显著性 差异 , 分别为施药后第 0 0、~ 、 13 和 2 , 1 进一 步表 明, d 水稻n 鞘中= 唑磷 含量动态分布与叶片 中相应过程 具有一致性 , 十 而茎秆和穗 中三唑磷含量动态分 布与其在 叶
片 和 叶鞘 中相 应 过 程 具 有 显 著 的滞 后性 。结 合 实 际生 产 , 稻 抽 穗 前 应 严 格 控 制 三 唑 磷 的 施 用 量 和 施用 次 数 。 水 关键 词 : 水稻 ; 唑 磷 ; 态 分 布 ; 势 动 趋 中图 分 类 号 : 5 2 X 9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2 4 (0 00 — 8 9 0 17 — 0 32 1)5 0 3 — 5

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噻虫胺(thiamethoxam)是一种新型的氯氰菊酯类农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害虫,包括蚜虫、飞虱、白粉虱等。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而噻虫胺的使用也在花生上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1. 噻虫胺的残留期限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期限为14天。

经过14天的处理后,花生中的噻虫胺残留量大幅降低,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显著的影响。

在花生田中,噻虫胺会随着施药后时间的推移逐渐降解,残留量也会慢慢减少。

根据研究,噻虫胺残留在花生中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1)施药量:施药量越大,花生中的噻虫胺残留量越高。

(2)施药时间:噻虫胺在初期残留量较高,在施药后7天内残留量下降明显,14天后基本消失。

(3)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均会影响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

综合以上因素,需要合理控制施药量和施药时间,以减少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量。

1. 噻虫胺毒性研究噻虫胺是一种新型的氯氰菊酯类农药,其毒性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和肝毒性。

研究发现,噻虫胺对蜜蜂等非靶标生物也有一定的毒性影响。

2. 噻虫胺在食品上的安全评估噻虫胺在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为0.01mg/kg。

根据各国的相关标准,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量均在法定的MRL限值之内。

因此,噻虫胺在花生中的安全性得以保障。

研究表明,在噻虫胺使用时,需要严格的施药标准和管理规定,以避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在施药后需要保持地下水和土壤的质量,以最大程度上保护环境安全。

综合以上评价结果,噻虫胺在花生中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但在施用噻虫胺时,需要遵守使用标准和管理规定,注意保护环境安全。

土壤中对农药残留的微生物降解

土壤中对农药残留的微生物降解

土壤中对农药残留的微生物降解近年来,农业发展迅速,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产生的严重污染。

其中农药残留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

非法使用过期或超量的农药,以及不规范使用农药的行为,会使得农产品中残留大量农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如何降解和清除土壤中的农药残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生物降解技术受到广泛关注,该技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使之变成对环境无害的有机物,在土壤质量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降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的手段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土壤降解技术中,微生物降解技术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这些微生物能够利用废弃物、污染物和有机物等降解成对环境更加友好的物质。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主要过程是通过土壤中的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来加速降解农药,常见的降解机理包括微生物氧化还原作用、脱缩合作用和碳氮比调节等。

目前,已知的能够分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主要分布在土壤、水体和植物等环境中。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嗜酸杆菌、假单胞菌和放线菌等,这些微生物种群可以在土壤中形成生态系统,使得土壤中大量的有机物质变得容易降解,对环境有益。

微生物治理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微生物降解技术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利用微生物在土壤中进行降解,可以极大地降低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使其达到安全标准。

此外,微生物降解技术还有许多其他优点。

首先,微生物降解技术可以避免大量废弃物的排放,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微生物降解技术成本低廉,不需要高昂的设备和操作费用。

此外,该技术的操作方法简单容易,能够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当然,微生物降解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微生物降解技术操作方法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进行专业培训。

其次,应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前,需要对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农药、不同的微生物种类进行基础研究。

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稻米中的草甘膦和氨甲基磷酸残留量

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稻米中的草甘膦和氨甲基磷酸残留量

基 团 , 以直接 利用 紫外 和荧 光检测 器进 行检测 , 难 因
此, 柱前 或 柱后 衍 生 方 法 常 用 于 改 善 G 和 HP C C L
的色谱 行为及 提 高检测 响应值 。如早期 常采用 三氟
乙酸酐 和三 氟 乙醇 等用 于 G 的柱前 衍 生 “ , 一 C 9 芴 基 甲 基 氯 仿 ( MO - 1 等 用 于 H L 柱 前 衍 F CC) PC 生 ¨ 结合 氮 磷 检 测 器 ( D) 荧 光 检 测 器 进 “ , NP 或
最 大 的广谱非 选择 性 除 草 剂 , 可有 效 防除 一 年生 与
多 年 生 的禾 本 科 、 子 叶杂 草 及 灌 木 等 双 , 00 2 1
年 全球 总需求 量为 7 7 0~ 5万 吨左右 , 国年需求 量 我
亲水作 用色谱 柱 、 动相 组 成 及 质谱 条 件 等 对测 定 流 灵 敏 度 、 密度 的影 响 , 精 考察 了提取 和净 化方式 对方
法 回收率 的影 响。
达 5万吨左 右 。虽然 草甘 膦属 于低毒 类 的有 机磷 除草剂 , 但其 不合 理 的使 用 仍 会 导致 其 过 高 地残 留 于植物 体 中。草 甘 膦 及 其 主要 代 谢 物 氨 甲基 磷 酸
( mio ty h s h nc a i ,A A) 有 与 有 a n meh l o p o i cd MP 具 p
行定 量分 析 , 方法 灵敏 度低 , 但 不方 面 , 于缺 少生 色 H L 进 另 由
1 3 标 准储 备液和 工作 溶液 的配 制 . G y和 A A标 准储 备液 : l MP 分别称 取 1 ( 0mg 精 确 至 0 0 ) Gl A A标准 品 , 水溶 解并 . 1mg 的 y和 MP 用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是用于检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技术方法。

常用的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色谱法:包括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HPLC)等。

这些方法利用样品中的农药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来进行定量分析。

2. 质谱法:包括质谱联用技术(如GC-MS和LC-MS)等。

这些方法将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相结合,可以提高农药残留的定量和定性能力。

3. 免疫测定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和免疫荧光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利用农药与特定抗体的结合反应来进行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和高效的特点。

4. 生物传感器法:包括电化学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利用生物传感器对农药的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便携式分析。

在农药残留分析中,通常需要从样品中提取目标化合物,然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

为了提高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常常需要使用标准样品来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作者:常向前张舒刘冬碧赵越王佐乾杨小林夏颖吕亮来源:《植物保护》2024年第04期关键词江汉平原;中稻一油菜/小麦轮作;一季中稻;再生稻;稻田;农药残留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29°26'-31°10'N,111°30'-114°32'E),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面积逾300万hm,约占湖北省总面积的25%,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水稻是江汉平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该地区水稻常年播种面积达到90万hm2。

其中,中稻一油菜/小麦轮作、一季中稻种植模式是当前江汉平原最典型的种植模式;再生稻是一种资源节约型水稻栽培模式,在江汉平原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江汉平原稻田病虫草害发生严重,农药使用品种多、药量大、用药频繁。

2012年调查发现,已于20世纪80年代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等在江汉平原地表土中仍普遍存在,残留范围是0.036~0.625mg/kg;2015年调查发现,江汉平原地表土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范围是0.090~0.194mg/kg,已经禁用或限制使用的有机磷农药甲胺磷、氧乐果等仍普遍存在。

当前稻田基本杜绝了高毒、高残留的有机氯、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使用,但仍大量施用低毒的有机磷、二酰胺类、吡啶类、新烟碱类杀虫剂;三唑类杀菌剂及磺酰脲类、酰胺类除草剂等农药,田间调查发现个别除草剂如氰氟草酯使用量甚至达推荐剂量的3~5倍。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19年、2020年湖北省农药的使用量分别为10.33万、9.70万t及9.31万t(《2021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江汉平原水网发达,水稻生长季雨量充沛,大量施人田间的农药,成为面源污染的隐患。

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求关注农药的防治效果,更要关注施药后环境中的农药残留。

当前稻田常用农药类型及品种繁多,很多常用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尚不清楚。

为此在江汉平原的中稻一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水稻收获后采集田间土壤样品,检测已经禁用或限用的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及当前稻田常用的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当地土壤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基本信息。

助剂辅助农药科学减量使用技术在水稻上应用初探

助剂辅助农药科学减量使用技术在水稻上应用初探
8 6日在吴江市平望镇 胜墩农业 科研 基地试验 场进行 , 月2 农
14 药效调 查方法 .
14 1 稻纵卷叶螟 。各处理 区调 查 2 穴的活虫和卷叶数 , .. 5
与对 照相 比计 算杀虫和保叶效果 。
药助剂为杰效利 ( E有机硅美 国公司 ) G 。
1 2 供试农 药品种和施 药器具 .
水稻病 虫 害 。 关键 词 :科 学 减量 ;农 药 助剂 ;弥雾 机 喷雾 ;防 治效 果 。水 稻
农 药助 剂 即 农药 的 赋 形 剂 和 附 加 剂 , 指 在 加 工 生 产 或 是
农药 品种 :( ) 0 1 5 %杀虫安 ( 虫杀手 ) 2 %闪击螟 、 5 、0 2%
施药过程中添加的 、 能有效增加和改 善农药的物理 或化学性 能、 最大 限度地发挥 药效或有助 于安全施药 的辅助化学 品。
上海农 业科技
2 l— 0 13
助剂 辅 助 农 药科 学 减 量使 用技 术 在 水 稻 上 应 用初 探
朱福官 周 君 化 占勇 ( 江苏省吴江市农业委 员会植保植检站 2 50 ) 120
摘 要 :为验证 通过 添加 农药 助剂 杰效利 ,使药量 与常规 相 比减少 3 o% 。仍 能达 到积极 防 治效果 的可行性 ,在
1 材 料和 方 法
1 1 试 验 材料 .
查对 稻纵卷叶 螟、稻飞虱和 稻纹枯病 的防治效果。
表 1 3次 用药 的药剂 配方 、施药时 间及调查时 间
次序 药剂配方( 6 7 用量) 施 每 6m
供试水稻 品种 为 “ 武育粳 2 ” 试验 于2 1 年7 1 t 3, 00 月 5 ~ E
14 2 稻飞虱 。各处理区调查 2 穴 的稻 飞虱数量 , .. 5 与对 照 相 比计算 杀虫效果 。

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动态及安全性评价噻虫胺是一种新型的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具有高效、低毒、广谱、持久等特点。

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饲料作物之一,也受到了噻虫胺的应用。

然而,噻虫胺使用后是否会在花生中留下残留,对人体健康有无潜在风险,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对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动态及其安全性评价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管理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花生的残留限量标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规定了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即噻虫胺和其代谢产物噻氨酸酯(DMT)的总量不得超过0.2 mg/kg。

这个限量标准是经过严格试验和评价制定的,目的是保障人们食用花生产品时的安全。

花生残留动态的影响因素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施药方法。

噻虫胺的施药方法包括土壤处理和叶面喷雾两种。

土壤处理主要是将药剂溶解于适当的水中,均匀地喷洒在花生地里,此时药剂会随着水分的循环逐渐吸收到花生中。

而叶面喷雾则是直接将药剂喷洒到花生的叶面上,药剂会通过叶面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

不同的施药方法对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有不同的影响。

2.施药时间。

花生的生长周期较长,不同时期的施药会对残留量产生影响。

通常在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前后施药,可使噻虫胺更好地被花生吸收,从而增加其在花生中的残留量。

3.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也会对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产生影响。

如气温、湿度、土壤类型和酸碱度等参数都会影响药物在花生中的吸收和代谢。

花生中噻虫胺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噻虫胺和其代谢产物DMT在花生中的残留量通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的方法进行检测。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快速高效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被广泛采用。

噻虫胺残留在食品中可能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和潜在的致癌风险。

因此,对于花生中的噻虫胺残留,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

目前的研究表明,噻虫胺在花生中的残留量控制在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限量以内,既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毒性,也不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和潜在的致癌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米中农药残留量及其降解动态的分析与应用 张夕林(通州市植保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稻米的质量安全更加关注。而较高毒性和残留的农药,在保护作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有研究表明,由于甲胺磷、久效磷等高毒有机磷农药以及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等中毒有机磷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我国目前农药对环境的排毒系数反而高于有机氯农药大量使用的1983年。2005年大米合格率59.2%,稻谷60%,超标的农药品种主要是甲胺磷、毒死蜱;2006年大米合格率70%,稻谷66.7%,超标的农药品种主要是毒死蜱、吡虫啉。如何安全使用农药、减少稻米中的农药残留量并符合无公害要求,目前还没有一套较完整的、可执行的技术规范,而对稻米中农药残留降解动态的分析与优质米产业化生产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只有通过对稻米中农药残留降解动态的准确分析研究,才能为优质米产业化生产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我们于2006-2007年进行了“优质稻米中农药残留量春降解动态的分析与应用”试验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1水稻抽穗前、后用药糙米中农药残留量的大小比较 结果表明,水稻抽穗前使用不同有机磷农药在糙米中残留量明显不一样,其中以三唑磷残留量最高,乙酰甲胺磷第二,甲胺磷第三,毒死蜱第四,敌敌畏未检测出。亩用100亳升1次,三唑磷残留量为0.10mg/kg,比毒死蜱的残留量0.03 mg/kg高233.33%;乙酰甲胺磷的残留量为0.09 mg/kg,是毒死蜱残留量200%;甲胺磷的残留量为0.06 mg/kg,也比毒死蜱处理高一倍;除三唑磷处理超过国家稻米农药残留标准0.05mg/kg外,其余各药剂处理均低于国家标准0.10mg/kg。用药2次,三唑磷、乙酰甲胺磷、甲胺磷、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0.15、0.13 、0.11、0.07 mg/kg,比毒死蜱残留量分别高114.29%、71.43%、57.14%;除毒死蜱处理低于国家标准0.10mg/kg外,其余各处理均超过国家稻米农药残留标准。用药3次,三唑磷、乙酰甲胺磷、甲胺磷、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0.20、0.17 、0.16、0.10 mg/kg,比毒死蜱残留量分别高100%、70.0%、60.0%;除毒死蜱处理等于国家标准0.10mg/kg外,其余各处理均超过国家稻米农药残留标准。亩用200亳升各用药1、2、3次后糙米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量也呈同样趋势,除毒死蜱用药1次其残留量等于国家标准0.10mg/kg外,其余各药剂处理均大大超过国家稻米农药残留标准(见表1)。 水稻抽穗后施药糙米中不同药剂残留量的大小比较 从表1中的结果可看出,水稻抽穗后使用不同有机磷农药在糙米中残留量也明显不一样,其中用药1、2次均以三唑磷残留量最高,乙酰甲胺磷第二,甲胺磷第三,毒死蜱第四,敌敌畏未检测出。亩用100亳升1次,三唑磷的残留量为0.16mg/kg,比毒死蜱的残留量0.04 mg/kg高300%,超过国家农药残留标准;乙酰甲胺磷的残留量为0.09 mg/kg,是毒死蜱残留量的125%;甲胺磷的残留量为0.08 mg/kg,也比毒死蜱处理高一倍;但都低于国家农药残留标准。用药2次,三唑磷的残留量为0.18mg/kg,比毒死蜱的残留量0.10 mg/kg高80%;乙酰甲胺磷的残留量为0.16mg/kg,比毒死蜱的残留量高60%;甲胺磷的残留量为0.12 mg/kg,比毒死蜱处理高20%;除毒死蜱处理其残留量等于国家标准0.10mg/kg外,其余各药剂处理均大大超过国家稻米农药残留标准。用药3次,三唑磷残留量为0.21mg/kg,比毒死蜱残留量0.23mg/kg低8.7%;乙酰甲胺磷残留量为0.31mg/kg,比毒死蜱残留量高34.78%;甲胺磷残留量为0.29mg/kg,比毒死蜱处理高26.09%;对照国家标准,四种药剂的残留量均达标。亩用200亳升,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用药1次后,糙米中农药残留量分别为0.20mg/kg、0.38mg/kg、0.27mg/kg、0.16mg/kg;用药2次其残留量分别为0.30mg/kg、0.44mg/kg、0.29mg/kg、0.29mg/kg,用药3次其残留量分别为0.37mg/kg、0.47mg/kg、0.37mg/kg、0.40mg/kg;用药2次以上其残留量均达标,而且是国家标准的2.0-4.7倍。 2 不同用药次数糙米中农药残留量的大小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农药在糙米中的残留量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而明显递增。水稻抽穗前,亩用三唑磷100ml用药2次的残留量为0.15mg/kg,比用药1次残留量0.10mg/kg增加50.0%;用药3次的残留量为0.20mg/kg,比用药1次提高100.0%,也比用药2次提高33.33%;亩用三唑磷200ml用药2次的残留量为0.26mg/kg,比用药1次残留量0.23mg/kg增加13.04%;用药3次的残留量为0.30mg/kg,比用药1次提高30.43%,也比用药2次提高15.38%。亩用乙酰甲胺磷100ml用药1、2、3次的残留量分别为0.09mg/kg、0.13mg/kg、0.17mg/kg,使用乙酰甲胺磷200ml用药1、2、3次的残留量分别为0.18mg/kg、0.26mg/kg、0.31mg/kg;亩用甲胺磷100ml用药1、2、3次的残留量分别为0.06mg/kg、0.11mg/kg、0.16mg/kg,亩用甲胺磷200ml用药1、2、3次的残留量分别为0.17mg/kg、0.25mg/kg、0.30mg/kg;亩用毒死蜱100ml用药1、2、3次的残留量分别为0.03mg/kg、0.07mg/kg、0.10mg/kg,亩用毒死蜱200ml用药1、2、3次的残留量分别为0.06mg/kg、0.15mg/kg、0.22mg/kg;其递增总趋势与三唑磷基本相似(见表2)。水稻抽穗后用药结果也表明,用药次数越多,其农药残留量也越高,有的甚至是成倍递增。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亩用100ml用药2次的残留量分别比用药1次增加50%、77.78%、12.5%、150%,用药3次的残留量分别比用药1次增加262.5%、244.44%、31.25%、475%,用药3 次的残留量也分别比用药2次增加141.67%、93.75%、16.67%、130%;亩用200ml,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用药3、2、1次的农药残留量增加趋势与亩用100ml呈同样的趋势,但增幅则不及前者显著。说明农药残留量与水稻抽穗前、抽穗后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使用的剂量和施药次数密切有关,使用剂量越高、施药次数越多,农药残留量就越大。 3 不同用药剂量在糙米中的残留量大小比较 分析结果表明,施药剂量对糙米中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残留量的影响差异很大,在用药1次情况下,抽穗前亩用100ml,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的残留量分别为0.06、0.09、0.10、0.03mg/kg,而亩用200ml的残留量则为0.17、0.18、0.23、0.06 mg/kg,其残留量为用药100ml处理的残留量的2.0-2.83倍;在用药2次、3次的情况下,亩用200ml处理的残留量分别为亩用100ml处理的1.73-2.27倍、1.5-2.2倍。抽穗后用药高剂量处理的残留量更高,亩用200ml用药1次,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0.20、0.38、0.27、0.16 mg/kg,分别是100 ml处理的2.5、4.22、1.68、4.0倍;用药2次的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0.30、0.44、0.29、0.29mg/kg,分别是100 ml处理的2.5、2.75、1.61、2.64倍;用药3次的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0.37、0.47、0.37、0.40mg/kg,分别是100 ml处理的1.28、1.52、1.76、1.74倍;由此可见,无论是抽穗前还是抽穗后用药,随着用药量的成倍增加,其在糙米中的农药残留几乎也是成倍上升,有的甚至高达4倍以上。因此,要确保稻米优质无公害生产,农药使用量一定要控制在较低剂量水平,通过弥雾和细喷雾来减少用药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抽穗后用药的残留量明显高于抽穗前,而且随着用药量的增加,其残留量更为明显。亩用200ml用药一次,抽穗后用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0.20、0.38、0.27、0.16mg/kg,均超过稻米国家标准0.10mg/kg,分别比抽穗前用药处理农药残留提高150%、322.22%、68.75%、300%;抽穗后用药两次的残留量更高,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残留量分别为0.30、0.44、0.29、0.29mg/kg,分别比抽穗前用药处理提高150%、175.0%、61.11%、150.0%;抽穗后用药3次的残留量分别为0.37、0.47、0.37、0.40mg/kg,为国家稻米农药残留标准的3.7-4.7倍,仍然比抽穗前用药处理残留量分别增加27.59%、51.61%、76.19%、73.91%,亩用100ml,抽穗后用药残留量同样高于抽穗前用药,但农药残留量明显低于亩用200ml各处理。由此说明,乙酰甲胺磷、三唑磷防治水稻主要害虫,最好选择在水稻抽穗前使用,抽穗后不宜使用。综上所述,糙米中有机磷农药,除敌敌畏未检出外,其他4种农药均有残留。农药残留量与农药品种有关,在相同使用次数和使用剂量的情况下,供试的5种农药中,残留量为三唑磷>乙酰甲胺磷>甲胺磷>毒死蜱>敌敌畏。农药残留量与使用的剂量和施药次数有关,使用剂量越高、施药次数越多,残留量越大 统计分析表明,抽穗前用药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但在100 ml〃亩-1剂量下施用1次、200 ml〃亩-1剂量时乙酰甲胺磷和三唑磷的差异不显著。亩剂量100ml用药1次,所有处理糙米中残留量≤0.1mg〃kg-1。用药2次,甲胺磷、三唑磷残留量分别为0.11mg.kg-1,0.15mg.kg-1,根据国标(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允许最高残留量,这2种农药分别为0.1mg.kg-1,0.05mg.kg-1就已均超标。用药3次,毒死蜱残留量仍<0.1mg〃kg-1、乙酰甲胺磷<0.2mg〃kg-1(国标分别为0.1mg.kg-1,0.2mg.kg-1),均低于食品允许残留量标准。亩剂量200ml比100ml处理,残留量相应提高30~50%,毒死蜱,乙酰甲胺磷用药1次分别为0.06、0.17mg〃kg-1,用药2次以上,除毒死蜱外,其余均>0.2mg〃kg-1。 水稻抽穗后,有机磷农药在糙米中残留动态总趋势与出穗前一致,敌敌畏在各处理中仍未检出,其他农药的残留量都比出穗前高。只有剂量为100ml〃亩-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