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
三年级-第三单元-想别人没想到的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停留在问 题的表面,要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去 思考,要有创新意识,想别人没想到 的。
绘“藏”
有人给画师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煞费苦心,精心制作——有的画出群山 绵延,林木繁茂,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画了群 山逶迤,森森古木之中露出了古寺似的塔尖; 有一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 只画了蜿蜒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汲水的 老和尚。
赏析:
老和尚与古寺紧 密关联,他下山取水, 寺必在山中,藏的意 思出来了。第一幅、 二幅或露寺角,或露 塔尖,说不上是“藏” 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画“声”
据说著名作家老舍曾经给画家齐白石出了 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画蛙声,也许只 要画出鼓起鸣囊的青蛙就行了,但要画出“十 里”,还要“出山泉”,就并不容易了。齐白 石思来想去,终于完成了——他以青山为背景, 从山中流出淙淙泉水,水中欢快地游动着好几 条蝌蚪,老舍看见了,十分赞赏。
赏析: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山泉中既然 畅游着蝌蚪,由 画面展开联想, 不难推出山泉里 必有青蛙,透过 画面,一片蛙声 似乎远远传来, 萦绕耳际。
传“香”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 林书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有一年,考画 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的 “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 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 就得让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 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 许许多多 骆 驼的头。他画的 果然比大徒弟多。
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 一只 另一 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 只 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画的内容 大徒弟 二徒弟 密密麻麻、很小很 小的骆驼
三年级下册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课件

lù( 露出、露水、露天 )
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一张纸 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用横线画出来。 3.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用波浪线 画出来。
密密麻麻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 很小很小 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得意 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 己画得最多。
这三幅图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 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 弟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画的画却 点头称赞呢?
我的体会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 数的,两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 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 深长,给人无限想象空间。这就是想别人 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会把 事情做得更好。 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 有没有这样的事?
这几故事说明着艺术创作的一 个道理,即艺术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 的,它不象科学那样需要通过抽象的 议论。一件艺术品,艺术性的高低很 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它是否富于形象 性,看它是否能够通过形象把抽象的 思想立意体现出来。
总结
•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 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 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 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返回
1.摘抄好词好句,复述课文 内容。(必做) 2.请你以“我想设计一种新 的……”为开头写一段话。 3.在一张白纸上,看谁画的 骆驼大。 (二选一)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齐 白 石
深山藏古寺
好几百年前,有个皇帝,非常喜欢作 画,为此,它还设立了一个御画院,集中 了国内顶级画家。 有一次,他想试一试画家们高下优 劣,就出了一个题目叫“深山藏古寺”, 要他们分头作画,来表达这个意思。画 家们饺尽脑汁,争锋斗雄,寻求最理想 的角度,以表示这个主题。 同学们,如果你是画家,你会怎样画 呢?
想别人没想到的读后感

想别人没想到的读后感想别人没想到的读后感(一)今天,我们学习了《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内容是:从前,有一位画师,他收了三个徒弟。
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让他们画骆驼,看谁画得最多。
大徒弟用细笔在纸上画了密密麻麻的骆驼;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的骆驼头;小徒弟却在纸上画了连绵不断的山峰和一只骆驼,画师看了之后没有露出不满的神情,而给了小徒弟不住的称赞。
这篇课文告诉我,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思考,不要盲目去做,浪费时间,而是要在思考之后,找到最好的方法,认真的完成这件事情,达到最佳效果。
想别人没想到的读后感(二)在我们的语文书上,有一则故事名叫《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这篇富有想象力的课文,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从前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有一天,画师给他们每人同样大的一张纸,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结果,大徒弟用细笔在纸上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很小的骆驼。
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画了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最后,只有小徒弟那幅有想象力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
因为他的画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很有创新能力。
这篇课文教育我们,创造性思维很重要。
为什么一样的考题,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联系我们上作文课,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每个同学都用自己想象力去思考。
但是有的作文,老师稍加修改,就是一篇好作文。
有些文不对题的作文,老师就无法修改。
《想别人没想到的》一文,只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故事。
而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是由哪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的,而是由许许多多人好多年的创新,一点一滴地创建起来的。
现在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学生,还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我想学生在学校学习,就好像在给一艘准备起航的巨轮上加油,学习的越好,加的油越多,想象力就越丰富,在创新的道路上就会航行的越远。
学了这一课,我们只知道了树立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具备创新能力,是需要好多年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读后感(三)今天白老师教了我们一篇课文,名叫《想别人没想到的》。
语文三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第4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画师的话,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请你们当小画师:
用“虽然……但是……” 的句式评评三个徒弟的画。
在思考问题的时 候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 面,要从别人想不到的 角度去思考,要有创新 意识,想别人没想到的。
密密麻麻 弯弯曲曲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
查三(个小徒弟
),看谁
能同在样一大张小( 的
)
纸最上多,画出的骆小驼徒(弟
)。
最后(
称赞 )的画得到了
画师的(
)。
默读课文
1.三个徒弟分别画了什么?最后 谁让师傅最满意?用波浪线标 出来。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主讲人:郑燕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为什么小徒弟的画得 到画师的称赞?
zhào
召集
qià
恰好
liǎ
他俩
jié
半截
密密麻麻 弯弯曲曲
fú ruò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luò tuo
骆驼
j绵不断
huǎnɡ
恍然大悟
召集
他俩
骆驼
恰好
半截
禁不住
2.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徒弟 大徒弟 二徒弟
画的什么
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的骆驼
画师 态度
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 几条弯弯曲曲的线、一只骆驼、
一个骆驼的脑袋、半截脖子
比较这 三幅图,你认为 谁画的骆驼最多? 哪幅画最好?为 什么?
《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课设计理念本课顺应中、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的学习。
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说教材《想别人没想到的》一文是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本课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告诉学生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针对课文的特点,我把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立为: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为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说教法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启发性。
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让他们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让他们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同时,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议中、感悟句意,积累语言,训练语言,激活思维,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说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在“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谈一谈“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团结协作。
在学习中不仅明白了课文所包含的真谛。
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培养了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全新意识。
说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具体运用(一)激发兴趣设置悬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入手,“画师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驼,那谁会画得最多呢?”导入新课,引学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样又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为学习故事做好铺垫。
(二)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共同交流,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从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当中,获得知识,得到快乐。
1、划一划让学生在读文过程中边想小徒弟受画师称赞的原因,边划出三个徒弟的不同画法,同时在小组中交流,读一读,说一说,在读与说中体会只有想别人没想到的才是创新,才能把事情干得更好。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看谁 画的骆驼最多。
每个徒弟时怎样在画中体现骆驼的“多” 的?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 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他想:同样大小的纸,画的骆驼 越小,画出的骆驼就有可能越多。
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他想:画整头骆驼太废纸,我就 画骆驼头来代替骆驼,这样的话 数量就会多些。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绘“香” 传“香”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 别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用考画 来取仕。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 “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的 “花”、“归来”、“马蹄”都 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 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 生们动一动脑筋了。
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 里捏一枝花;
有的还在 马蹄上画上 沾着的几片 花瓣。
只有一位考生画 了几只蝴蝶绕着马 蹄翻飞。显然是马 儿踏花归来,马蹄 上花香犹存,才招 引来了蝴蝶。主考 官见了十分欣喜, 当众表扬了他。
zhào
liǎ
luò tuo
召集
qià
他俩
jié
骆驼
jīn
恰好 密密麻麻
fú
半截 弯弯曲曲
ruò
禁不住
mián
连绵不断
小徒弟: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 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 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这三幅图明明是大徒弟 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 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 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画的画 却点头称赞呢?
数得尽
讨论:小徒弟的画为什么
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数不尽
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 连绵起伏: 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若隐若现: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 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要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 去思考,要有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
2023年语文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

2023年语文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语文教案《想别人没想到的》1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赞扬。
3结合生活实际,培育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理解画师最终说的那句话。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爱画画,经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
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很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
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足。
但他看到最终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
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起先为什么不满足?看到最终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依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古时候,有一位的画师要考考他的三位徒弟,他让徒弟们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
结果是,纸上画骆驼最少的徒弟却受到了画师的赞扬,想知道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个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自读课文,粗知大意1、自读课文,把不相识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订正读音。
(课件出示)zhào luò tuo mián qǐ fú ruò召集骆驼连绵起伏起伏若隐若现3、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召集:招呼集合在一起连绵起伏:绵,持续不断。
文中指山峰一座连一座,不间断。
起伏:伏,低下去。
文中指山峰有高有低。
若隐若现:若,如,像。
隐,不显露。
现,显露。
文中指群山中的骆驼有时看得清晰,有时又看不清,看不清原委有多少只4、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故事的起因:(画师)要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经过: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很多多的`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颈项)。
《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案

《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想别人没想到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的价值。
2. 基本概念:讲解“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的含义,分析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5. 小组汇报: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案例分析。
2. 案例分析法:分享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小组汇报法:汇报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性。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演示和分析。
2. 分组安排,确保课堂讨论顺利进行。
3. 准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讨论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创新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小组汇报: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逻辑性和对案例的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创新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或故事,引发学生对“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详细讲解“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
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
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说话。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好几百年前,宋朝有个皇帝,非常喜欢作画,为此,他还设立了一个御画院, 集中了国内顶级画家。
有一次,他想考考画家们高下优劣,就出了一个题目叫“深山藏古寺”,要他们分头作画,来表达这
个意思。
画家们饺尽脑汁,争锋斗雄,寻求最理想的角度,以表示这个主题。
下面三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学生甲:我认为第三幅图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第三幅图虽然没有古寺,但是有和尚挑水说明
山上一定有古寺。
学生乙:第三幅图与第一、第二幅图思考的角度不同,很有创意,我认为第三幅图画得最好。
学生丙:我认为第三幅图最好,因为它把古寺藏得最好,是让别人想象出来的,它想到了别人
没想到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选学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师: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画多)
生:谁画骆驼多
2、师:画师看了三个徒弟的画有什么表情?在文中找出读一读。
生: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3、师: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我们到文中去看一看吧。
?用“——”画出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作画的句子。
②小组讨论: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1.、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5、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师:现在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
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甲:虽然大徒弟、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但是我们仔细数是可以数得清的。
乙:虽然小徒弟画的简单,但是让我们想象到有无数只骆驼从山谷中走出来。
丙:因为小徒弟的画有创意,所以是画得最好的。
丁:因为小徒弟画了连绵起伏的群山,所以让人想到有许多只骆驼。
6、师:是啊,你们评价的真好。
你们把画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显示画师的话: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
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要是②你③好像。
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7、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
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生: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生用“原来——”
说话)。
甲:原来在三徒弟中,小徒弟最善于动脑筋,具有创新精神。
乙:原来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是因为小徒弟画了连绵起伏的群山,让人想到有许多只骆驼从山谷中走出来。
丙:原来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得不到画师的称赞,是因为他们画得骆驼仔细数是一定可以数得清的。
8、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9、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们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①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书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
有一年,
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
这里的“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
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
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
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
只有一位考生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
显然是马儿
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才招引来了蝴蝶。
主考官见了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②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鲁班造锯)(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的创新能力,我们也来“画花”,比
比谁画得花多。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大胆的创新赢得了画师称赞,希望同学们多动脑筋,用最巧妙的方法画出最多的花。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所以,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六、板书设计: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许多小骆驼
画多二徒弟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两只在山谷中走(创新)
七、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
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
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深山藏古寺”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
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
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
在复印教材时,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
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对此,在学课文时,我穿插了两个故事。
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
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
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
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在一张白纸上比赛看谁花画得多。
(对采用何种比赛,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比赛花画得多)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
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少见多”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