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优质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 给机器人装眼镜-看物体教学设计
《给机器人装“眼睛”》教学设计

《给机器人装“眼睛”》教学设计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高德辉一、创新整合点本课采用我校“学导练展拓”磁石课堂教学模式。
合理的按排了合作学习与探究新知、智慧导学与解决问题两个环节,学生通过“学案PPT”学习《创意无限》学习卡中的五个问题,并聆听多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后,学会了永久循环模块、条件判断模块,会对程序进行仿真,知道了红外避障传感器的主要功能。
再巧妙设计了动手实践与交流展示、拓展延伸与归纳总结两个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演示,会灵活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本节课各小组分别制作了“机器人智能灯”、“机器人智能风扇”、“听话的机器人”、“害羞的机器人”、“智能闸门”、“智能倒水器”等创意作品。
利用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等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完成创意作品演示中,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五年级学生,对信息处理已有一定的了解与训练。
又经过对本教材第一单元的学习,已了解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对RC机器人软件平台的基本操作技能,编程思路与方法等等都有了一定的掌握,学会了利用简单编程完成一些基本图形的绘制。
对机器人实体如何能行动起来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
常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一旦把机器人的拼装零件发给他们,他们便不再集中精力学习相关知识,一味地去摆弄各种机器人零件。
二是,动手能力差的孩子不知该如何按功能搭建一个机器人。
这些都将是本课面临的新问题。
三、教学目标1、会使用永久循环模块、条件判断模块,会对程序进行仿真及调试机器人。
2、掌握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基本功能及应用,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变量值的含义。
3、掌握循环模块和条件判断环模块在编写程序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加以运用。
4、通过实际操作,利用机器人模仿实际生活中的智能机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能力。
5、通过搭建机器人、设计程序、调试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机器人的兴趣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 第7课 给机器人装“眼睛”——识颜色

程序基本结构
操作练习
1、编写程序(根据书上的P24-26内容) 2、设置色带 3、仿真测试程序
总结
轨迹识别传感器的应用:能使机器人按指 定的线路行走。
注意轨迹变量的返回值: 1 左侧探头 2 右侧探头 3 轨迹线上 0 不在线上
拓展练习
当机器人不在白线上时,左、右两侧 的轨迹识别传感器探头将同时检测不 到白线,轨迹变量的返回值为0。
任务 用轨迹识别传感器来检测色带。编写 程序时,机器人的判断、决策,需要 用到选择结构,本次任务中的判断条 件相对复杂一点,需要使用多重判断 的组合。另外,为了实现让机器人不 停地检测轨迹识别传感器的状态,需 要用到永久循环。
机器人长跑比赛
第7课 给机器人装“眼睛” ——识颜色
任务:制作可以循迹的机器人
本次任务有两个关键要素: 一是机器人怎样才能不偏离跑
道。 二是当机器人偏离跑道后怎样
返回“正确”的线路。
轨迹识别传感器
轨迹识别传感器的图标为:
轨 =1 左侧探头有色带 迹 =2 右侧探头有色带 变 =3 左、右侧探头都有色带 量 (在线上)
=0 左、右侧探头都没有色带 (不在线上)
轨迹识别传感器
当机器人位于白线的右边缘时,左侧 的轨迹识别传感器探头就会检测到白 线,轨迹变量的返回值为1。
当机器人位于白线的左边缘时,右侧 的轨迹识别传感器探头就可以检测到 白线。这时,轨迹变量的返回值为2。
当机器人正位于白线上时,左、右两 侧的轨迹识别传感器探头将同时检测 到白线,轨迹变量的返回值为3。
给机器人装上眼睛

步骤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练习
总结
仿真
练习编写程序
讨论交流
1、添加永久循环模块,使机器人具有永久智能
2、添加光敏传感器模块
3、添加条件判断模块
4、设置判断条件
以右为准:光敏传感器变量==1,当右边有光时,设置高速电机左边电机运转,当右边没有光时,设置右边电机动转。
以左为准:光敏传感器变量==1,当左边有光时,设置高速电机右边电机动转,当左边没有光时,设置左边电机动转。
教师讲解程序编写过程与思路,巩固条件判断模块、循环模块的使用方法。
学生练习编写寻找光亮程序。
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
板
书
设
计
给机器人装上眼睛
——找光亮
当左边信号=0时
说明左边光比较强
当右边的信号=1时
说明右边光比较强
师:编写完成后,我们可以进入仿真环境进行仿真,看看效果。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编写一下机器人寻找光源的程序,并进行仿真。
师生共同交流程序编写过程中的问题,找学生进行演示。
师:同学们,本节课咱们学习了利用光敏传感器编写机器人寻找光亮的程序,要注意光敏传感器的设置方法。下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让机器人找到光源后停下来进行灭火。
师:我们人是怎样找到光亮的呢?当你发现左边有光的时候怎么做?当你发现右边有光的时候怎么做?谁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那么要让机器人也能找到光亮,我们要给机器人添加什么传感器呢?这就是光敏传感器。(教师课件出示光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教师讲解编写程序过程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通过模仿人类的行为,分析寻找光亮的过程。
课
前
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课《走进机器人世界》教案

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课《走进机器人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走进机器人世界》是粤教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机器人概述、机器人发展史、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机器人编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机器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机器人,如玩具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但对机器人的了解程度有限。
此外,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讨论,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机器人基本概念的理解。
2.机器人发展历程的掌握。
3.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机器人相关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机器人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分析机器人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机器人应用领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机器人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的PPT。
2.机器人相关资料:收集关于机器人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的资料。
3.网络环境: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正常使用网络。
4.投影仪:用于展示PPT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机器人跳舞、做家务等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机器人。
提问:“你们对机器人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第13课 认识机器人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第13课认识机器人教学目的:1.了解机器人的根本定义和主要分类。
2.了解机器人的主要开展方向。
3.以知识普及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机器人的涵义。
4.采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了解机器人技术及其开展方向。
5.接受高科技的启发,学人所长,并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感受。
6.感想机器人与一般信息技术手段的不同之处。
7.独立思考,理解机器人的特征。
教具打算:1、多媒体机房。
2、极域教学系统。
3、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机器人,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和起源。
2.难点:理解机器人的开展趋势和根本特征。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嘛?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部电影,请同学们观赏。
(播放(终结者)片断)这就是我们平常听说过的“机器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机器人的世界,研究有关“机器人〞的知识。
(学生回忆有关机器人的印象,商量并感受机器人的魅力,领会其中的涵义)(板书课题)二、确定主题师:通过初读教材,你最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①什么是“机器人〞?和人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②机器人有哪些分类?③机器人有哪些应用?④你的生活中,有机器人吗?请举例说明。
⑤ (可将学生的原话,板书在黑板上)师生共同商量(结合实物机器人或图片进行商量)。
三、小组商量教材中提供了很多机器人的内容,同学们想想,你认为机器人有哪些种类呢?教师参与考前须知:〔1〕依据不同的学情,采纳弹性的方法,可以研究一个问题进行一次全班交流,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交流。
〔2〕着重引导大局部同学进行致辞。
〔3〕正确处理商量中出现的争论,随时捕捉学生致辞中的闪光点,给与表扬鼓舞。
方向一:以应用为导向。
方向二:以功能为导向。
方向三:以原理为导向。
四、展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1〕点评学生在商量中的表现。
〔2〕分析商量结果。
〔3〕对于不统一的问题,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注意:同意学生保存自己的意见。
《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教学设计

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创意的火花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楼道灯的其中一种,就是当我们遇到有人的时候就亮,没人的时候就不亮,学习给机器人装上耳朵。
师生合作表演,给于奖励。
学生根据游戏规则进行扮演
寓教于玩,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智能灯的工作过程
问题讨论
师: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开灯,什么时候就要关灯的呢!
生:先用眼睛看,然后思考、最后开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眼睛、大脑、发光
师:根据出示的图片,试问机器人的眼睛、大脑、发光又是什么呢?
2、软件部分:熟练的掌握了机器人编程的规律,能完成简单的程序设计项目。
五、教学策略
1、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任务,设计制作机器人。
2、40个同学,4人一组合作完成任务。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科学实验室
资源准备:10套诺宝教育机器人组件、10台电脑。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红外避障传感器、微电脑、LED灯
让表演的学生进行回答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程序设计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自己在诺宝RC里面表示出来,并请同学上来展示绘制诺宝RC的方法,并解说他的思路。并进行仿真。
学生设计程序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机器人搭建
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来领取机器人,学生根据设计的程序自由搭建机器人,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并且要填写小组汇报单。
2、通过设计程序、搭建机器人、调试机器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机器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既独立思考,又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仿真机器人

第一课?? 智能机器人登场教学目标:1.了解当今种类繁多的机器人家族2.认识机器人的本领3.认识仿真机器人4.了解真实的机器人教学重点:认识机器人的本领教学难点:认识仿真机器人教学时间:一课时音,经历40共同探索let’s?宇航员遨游太空之前,都是先在虚拟仿真的太空环境下进行练习的。
许多大型工程在动工之前,也都是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测试论证的。
SVJC就拥有一个功能强大的系统仿真模块,可以创建和真实的机器人功能相当的虚拟智能机器人。
师:展示智能宝宝的本领1.单击“打开”按钮。
2.选择C:SVJCsample中的“自由行走”程序,单击“打开”按钮。
3.单击“仿真”按钮4.双击“标准灭火场地”,进入系统仿真活动场地。
5.找到并单击智能宝宝,将它拖放到仿真活动场地中。
刚才我们学习了虚拟仿真机器人的一些知识,可能有些小朋友手中有真正的机器人,下面我们以“能力风暴”AS-MII型机器人为例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五、了解真实的机器人机器人的模样?机器人各个部位?同学们可以看书也可以看老师这里的机器人来观察分析一下。
你能说出仿真机器人和真实机器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吗?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机器人及我们新朋友:“智能宝宝”,可算是收获不小。
他的本领可大,这节课,你们先自己研究,下节课我们接学习他的本领。
教后记学生对机器人有着很轻的神秘感,比较感兴趣。
秒……1.单击工具栏中的仿真图标。
2.单击“新建环境”按钮,进入系统仿真模块。
3.将“智能宝宝”拖到活动场地中,单击鼠标左键,“智能宝宝”就停在鼠标所在的位置,然后就会按照设置的音符发出声音。
同学们,你听到声音了吗?好听吗?引导学生提问:我想让“智能宝宝”发出多个音符,应该怎么办?布置任务:同学们让“智能宝宝”唱出“1、2、3、4、5、6、7、1(高音)”。
同学们,让“智能宝宝”发一个音、发多个音,我们都学会了,是不是很容易,那下面我们再来考虑一下,要删除没有用的“发音模块”,应该怎么做?1.先用鼠标单击要删除的发音模块。
《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一篇:《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教学设计深圳市龙岗区平湖中心小学胡玉珍一、教材分析《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是深圳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机器人开始行动》的第一课。
在前一个单元,学生了解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区别与联系,学习了用诺宝器材如何拼装一个简单的机器人,理解了机器人的思维流程,掌握了简单的编程。
本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求学生认识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学习在程序中如何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掌握用流程控制模块库中的条件判断循环模块编写程序的方法,能够在仿真界面中设置仿真环境并测试机器人程序。
基本对本课核心内容的认真研究与分析,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设计机器人避开障碍物的程序而展开。
教材在内容设置顺序上,先是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接着为机器人设计避障程序,最后在仿真环境中测试程序。
我在权衡了教学内容的主次后,把本课的重点放在程序流程图的设计与仿真障碍物环境设置两个方面,简单处理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第一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诺宝机器人的硬件和软件有了初步认识。
他们通过拼装简单的轮式行走机器人,认识了红外避障传感器、电机、主控盒等部件,也了解了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传给微电脑,微电脑经过分析、判断,发出指令,指挥机器人完成相应的任务;他们通过编写机器人画图的简单程序,熟悉了诺宝RC软件的操作使用,知道如何添加模块、设置模块属性以及在仿真界面让机器人行走起来;他们通过对智能机器人一段时间的学习,养成了阅读课本、交流体会的习惯,学会了参照教材编写的操作流程在计算机上完成程序的设计。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工作原理;2.学会在程序中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3.学会用流程控制模块中的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4.学会在仿真界面中设置具有障碍物的仿真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总结全课
1、红外避障传感器好比我们人类的眼睛,发现了信号要马上传达给大脑,因此其后一定要跟着条件判断模块,才能发出指令,指挥机器人完成任务。
2、多次判断,一定要用到永久循环模块。
3、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同学予以表扬。
(3)学会用流程控制模块中的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
(4)学会在仿真界面中设置具有障碍物的仿真环境。
(5)难点:①学会用流程控制模块中的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
② 设置仿真环境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分成六人小组,各小组搜集关于能够避开障碍的机器人的图片,以供展示。
(一)导入环节
导入一,游戏。
教师请一位同学上台来配合演示,先请同学从讲台前快速走到教室后排,再把这位同学的眼睛蒙上,同样的路线让他再走一次,请下面同学观察,提问:同样的路线,为什么第二次走的就慢一些?
本课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课,其中“条件判断模块”、“永久循环模块”的理解和使用;条件判断表达式的正确书写,都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本单元内容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学会在程序中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
(3)学会用流程控制模块中的条件判断模块编写程序。
(4)学会在仿真界面中设置具有障碍物的仿真环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分享和倾听,增进互动,融洽同学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学会在程序中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
2、请你设计一个机器人利用红外避障传感器遇到障碍就右转的算法并把它写在纸上。
小组合作完成,分小组上台汇报。
教师总结时重点强调判断框中的语句。
(三)编程环节
1、教师讲授如何在仿真环境中设置障碍物。
2、请学生根据算法图在诺宝软件中编写机器人遇到障碍物右转的程序。在仿真环境中测试,小组内交流,讨论。
3、提问:你的机器人能完成任务吗?为什么不能,问题出在哪里?怎么解决?(头脑风暴)
给机器人装眼镜-看物体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微课名称
给机器人装眼镜-看物体
知识点来源
学科:小学信息技术年级:小学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粤教版所属章节第5课
录制工具和方法
Camtasia Studio8.0屏幕录像
设计思路
《给机器人装“眼睛”——看物体》是粤教版的《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内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联系与区别,学习了如何拼装机器人,理解了机器人的思维流程,掌握了基本的编程。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学习在程序中如何应用红外避障传感器,掌握用流程控制模块库中的条件判断循环模块编写程序的方法;能够在仿真界面中设置仿真环境并测试机器人的程序;学习拼装机器人以及在真实的环境中测试机器人。本课内容我个人设想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认识红外避障传感器,完成避障程序的编写,并仿真。第二课时,拼装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测试。本微课是针对第一课时内容进行的。
全班讨论,学生提出设想,教师配合学生的设想,在大屏幕演示。
强调:永久循环模块的使用,条件判断表达式的书写。
4、现在你改一下自己的程序,再试试看?
小结:强调条件判断模块和永久循环模块。
(四)拓展
1、学生先观教师下发的地图,分析任务。
2、自主尝试编程,并仿真。小组内讨论,请学生上台演示。
3、发现了问题吗?机器人怎么才能走出来?
目的:眼睛对于我们人类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同样对于机器人也一样,从而引出课题。
导入二,在我们生活、或者网络上、报刊杂志中,你见过哪些能够避开障碍行走的机器人,他们能完成什么工作?
小组汇报,展示
目的:使学生明确设计避障机器人的意义。。
(二)知识要点传授环节
1、自学课本20、21页,请学生说说红外避障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教师在一旁用实物和课件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