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
经济学边际效用论文

经济学边际效用论文
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揭示了人们在消费决策中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边际效用指的是消费一个单位额外产品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变化。
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在考虑是否购买第二个产品时,会比较第二个产品给自己带来的满足度和价格,从而决定是否继续购买。
边际效用理论对于经济学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一般来说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对于同一物品的满足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每一单位额外产品的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小,而人们追求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
因此,对于同一种物品,随着购买量的增加,人们会逐渐感到满足度的减少。
其次,边际效用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做决策时会考虑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获得某种物品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物品。
在边际效用理论中,人们会比较不同产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从而作出最优的选择。
如果某种产品的价格太高,它的边际效用无法弥补这个价格带来的损失,人们就会选择放弃这个产品。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昂贵的产品并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青睐的原因。
总的来说,边际效用理论在解释人们消费行为和做出经济决策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同一产品的边际效用有所不同,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考虑机会成本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因此,研究和理
解边际效用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现代经济学和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边际效用需求如何影响消费者决策?

边际效用需求如何影响消费者决策?一、什么是边际效用需求?边际效用需求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对每一单位商品所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的需求。
边际效用需求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决策。
二、边际效用需求如何影响消费者决策?1.递减边际效用原理边际效用递减是指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根据每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来评估购买的合理性。
当边际效用递减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通常会停止购买或选择其他商品,这种决策是基于理性考虑的结果。
2.边际效用与价格的关系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比较商品的价格与边际效用的差异。
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边际效用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消费者往往会选择放弃购买。
因此,边际效用需求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制约作用。
3.边际效用需求与个人偏好的关系消费者的个人偏好也会影响边际效用需求的形成。
对于同一商品,不同人的边际效用需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对于一种水果,某些消费者可能因为口感好、营养丰富等原因而有较高的边际效用需求,而另一些消费者可能对这种水果并不感兴趣,从而产生较低的边际效用需求。
因此,在消费者决策过程中,个人偏好对边际效用需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4.边际效用需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多样化和竞争使得消费者面临更多的选择。
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需求,选择最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
因此,边际效用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商品的优胜劣汰,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三、结论边际效用需求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的选择和行为。
消费者会在购买商品时,根据边际效用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来评估商品的价值,同时边际效用需求还受到价格和个人偏好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边际效用需求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商品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因此,了解和分析边际效用需求对于推动消费者决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决策

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决策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是指某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额外满足程度。
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会考虑产品的边际效用以确定最大化自己的福利。
本文将探讨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决策之间的关系。
1. 边际效用的定义与概念边际效用是指当消费者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效用。
例如,当一个人吃一个苹果时,他会感到满足;如果再吃一个苹果,他的满足感可能会减少,甚至引起反感。
这就是边际效用的概念。
2. 边际效用与理性消费行为消费者通常会追求边际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来做出理性消费决策。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以及产品价格、质量和其他因素来衡量边际效用。
当边际效用递减时,消费者通常会停止购买或转向其他产品,以保持自己的满意度。
3. 边际效用与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描述消费者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数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图表。
边际效用在需求曲线上起到重要作用。
当产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因为他们认为边际效用的增加超过了产品价格的减少。
4. 边际效用与理性购买决策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消费者会权衡产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
如果产品的价格高于其边际效用,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放弃购买。
相反,如果产品的边际效用超过价格,消费者可能会选择购买。
5. 边际效用与满足程度边际效用还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有关。
当消费者获得额外的满足时,边际效用可能增加;相反,当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时,边际效用可能减少。
因此,消费者通常会在边际效用递减时停止购买,以达到满意的程度。
6. 边际效用与消费者预算消费者的预算限制了他们购买产品的数量和种类。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通过比较产品的边际效用来做出最优决策。
他们可能会选择那些边际效用最高且价格适中的产品,以最大化他们的福利。
7. 边际效用与个人偏好每个人的个人偏好都不同,因此对于边际效用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例如,某些人可能更偏好消费夏天的水果,而某些人可能更倾向于购买电子产品。
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对边际效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者决策。
什么是边际效用?

什么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或效用的变化。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如何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利益。
边际效用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提出,他认为人们在满足某种需求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的满足感会递减。
也就是说,初始时,每增加一单位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满足感较大,但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个人正在享用一块巧克力蛋糕,初始时,他对这块蛋糕的满足感很高,每一口都让他感到愉悦。
然而,随着他继续吃下去,他的满足感逐渐减少,最后可能会感到腻味甚至不再想吃了。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体现。
边际效用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边际效用被用来解释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如何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效用。
消费者通常会根据边际效用来决定是否继续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以及购买的数量。
边际效用的概念也在生产理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者通常会根据边际效用来决定是否增加生产量,以及增加的数量。
当边际效用大于边际成本时,生产者会增加生产量,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而当边际效用小于边际成本时,生产者会减少生产量,以避免损失。
除了在消费和生产领域,边际效用的概念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
例如,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政府可以根据边际效用来评估不同政策的效果,以及决定是否继续实施或调整政策。
在资源配置中,边际效用可以帮助人们决定如何最大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如何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利益。
通过衡量每增加一单位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或效用的变化,边际效用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以最大化自身的利益。
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在经济学研究和决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边际效用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与实际情况的联系。
一、边际效用理论的基本概念边际效用是指每次增加或减少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对个体满足感的变化。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理论指出,人们在追求满足感时,会根据每单位额外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来做出决策。
边际效用可以是正的、负的或递减的,这取决于个体的需求和偏好。
二、边际效用理论的原理边际效用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原理之上: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和边际效用均衡原理。
1.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出,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额外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小。
以食物为例,当一个人处于饥饿状态时,第一口食物的边际效用会非常高,但是随着继续进食,每口食物的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人的需求是有限的,当满足基本需求后,进一步增加消费无法获得同样程度的满足感。
2. 边际效用均衡原理边际效用均衡原理指出,理性的个体应该在追求最大满足感的前提下,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能够带来最高边际效用的用途上。
简单来说,就是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个体应该合理安排资源,使得每单位额外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三、边际效用理论与实际应用边际效用理论在经济学中有许多实际应用,下面将以消费决策和生产决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消费决策在消费决策中,个体会根据边际效用来判断是否继续增加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量。
以购买商品为例,当消费者处于目标满足程度时,会根据每单位额外商品带来的边际效用判断是否继续购买。
如果边际效用为负或递减,消费者就会停止购买,以避免浪费。
2. 生产决策在生产决策中,企业会根据边际效用来判断最优生产规模和资源配置。
以生产商品为例,企业会考虑每单位额外资源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以确定是否增加生产量或调整生产要素的使用。
如果边际效用递减到一定程度,企业可能会放弃生产额外产品,以避免资源的浪费。
边际效用理论及其在消费决策中的应用

边际效用理论及其在消费决策中的应用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索了个体在做出消费决策时,边际效用的作用和影响。
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用变化。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边际效用理论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消费决策中的应用。
一、边际效用理论的基本原理边际效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随着个体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增加,其边际效用递减。
换句话说,每次增加一单位的消费量所带来的附加效用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个体在满足某种需求时,初始的消费会带来较大的满足感,但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满足感逐渐减弱。
边际效用理论还强调了不同商品或服务之间的边际效用比较。
根据理论,个体应该在不同的商品或服务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使其最大化总体满足感的消费组合。
二、边际效用理论在消费决策中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边际效用理论在个体的消费决策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 理解价格与消费量的关系:边际效用理论可以帮助个体理解价格和消费量之间的关系。
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个体将会增加其消费量,因为较低的价格意味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提高。
相反,当商品价格上升时,边际效用下降,个体会相应减少其消费量。
2. 决策中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权衡:边际效用理论强调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权衡。
个体在做出消费决策时,需要考虑每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益与其价格之间的比较。
如果商品的边际效益大于价格,个体会增加其消费。
反之,则减少或停止消费。
3. 优化消费组合的选择:边际效用理论还可以帮助个体选择最佳的消费组合。
个体可以比较不同商品或服务之间的边际效用,并在有限的预算内选择最能满足其需求的组合。
这种方法有助于个体实现在有限资源下的最大满足感。
4. 解释消费者行为变化:通过边际效用理论,我们可以解释个体消费行为的变化。
例如,在某一阶段,个体可能会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减少对某种商品的消费,转而寻求其他商品来提高满足感。
结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消费决策中的行为。
边际效用通俗解释

边际效用通俗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边际效用是微观经济学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边际效用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在经济学中,通常认为人们在满足某种需求时会遵循着递减的边际效用原则。
也就是说,随着消费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当我们开始消费某种东西时,我们对它的第一个单位的需求通常是最迫切的,因此它带来的满足感也是最大的。
但随着数量的增加,我们对它的需求会逐渐减少,因此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也会随之减少。
举个简单例子来解释边际效用的概念。
假设你正在吃一块蛋糕,你第一口的满足感很强,第二口也还好,但是当你吃到第五口或第六口时,你可能已经感觉到有点腻了,甚至可能感觉不再有任何满足感。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体现,随着蛋糕的消耗数量增加,每增加一口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逐渐减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边际效用来更好地进行消费决策。
比如在购买商品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来衡量它们的价值,从而更有效地分配我们的资源。
了解边际效用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我们的消费,避免过度或不足消费。
边际效用的概念也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需要根据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来确定最优生产或定价策略,确保利润最大化。
在生产中,企业需要考虑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和收益,从而决定是否增加产量或停止生产。
边际效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理解边际效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衡量价值、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和生产决策,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利益。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对边际效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第二篇示例: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消费某种物品或服务时,每多消费一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买到新鲜出炉的蛋糕时,我们会觉得非常美味,吃得津津有味;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加,我们可能会觉得腻了,甚至后悔买那么多。
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个体在做决策时如何根据边际效用进行权衡。
本文将探讨边际效用理论的基本概念、假设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 边际效用的概念边际效用是指一个额外单位的消费或生产对个体总效用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连续吃第一块巧克力时,他的总体满足感不断增加,但当他吃了几块后,额外一块巧克力对总体满足感的贡献逐渐变小。
这个额外一块巧克力对总体满足感的影响,就是边际效用。
2. 边际效用理论的假设边际效用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假设:- 个体是理性的,追求最大化总体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逐渐减小;- 个体面临有限的资源,需要在不同选择之间进行权衡;- 假设可比较性:个体能够准确地评估不同选择之间的边际效用。
3. 边际效用的最优决策边际效用理论认为,个体在做决策时会选择使得边际效用等于成本的方案。
以消费者为例,当个体购买某种商品时,他们会继续购买直到最后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等于购买这一单位商品的成本。
这样的决策可以使个体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4. 边际效用理论的应用边际效用理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4.1 消费者选择边际效用理论可以帮助消费者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选择。
通过评估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消费者可以决定购买多少单位的商品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这对于个人的消费决策和市场需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4.2 生产优化在生产过程中,边际效用理论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优化生产过程。
通过评估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效用,管理者可以决定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生产的最大化。
4.3 公共政策制定边际效用理论也可以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
例如,在制定税收政策时,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边际税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从而平衡税收收入和个体福利之间的关系。
总结:边际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个体在做决策时如何根据边际效用进行权衡。
边际效用的概念、假设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都对我们理解经济行为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际效用:理性人决策的重要参考中国有个民间笑话,有一个人在外面干了一天的活回家,肚子很饿,他的老婆已经为他做好了馒头。
他抓起一个就吃,吃了没饱,再吃一个。
随着他一个一个吃下去,直到吃了7个馒头,方才饱了。
这时他懊悔地说:“早知如此,我一开始就吃这第7个馒头就好了。
”在他看来,前面6个馒头都是白吃了。
或许听了这个笑话的人一定会忍俊不禁,被故事中的话逗得哈哈大笑,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前面6个馒头垫底,光吃最后一个馒头是不可能吃饱的。
这个故事在我们看来只是个笑话,在经济学家看来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哲理——边际效用原理。
“边际”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导数,即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程度,也就是两个变量改变量的比。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特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动量。
在上文的故事中,馒头的效用依赖于馒头的数量。
当馒头的数量发生变化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它带给人的总效用在逐步增加,但每个馒头所带来的效用的变动量——边际效用却有所不同。
虽然这几个馒头的大小、质量都是相同的,但事实上,这个人吃的7个馒头中,第1个馒头的效用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因为他那个时候最饿,也最需要馒头,吃了它就可以免于被饿坏甚至是饿死。
而第2个馒头的作用已经略微减小了,后面吃下去的馒头一个比一个的作用小,最后一个的边际效用已经为零。
如果再吃下去,撑坏了肚子撑出病来,就会引起总效用下降,那个馒头的边际效用就是负值了。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事物是在各种影响因素下不断发生变动的变量,因此,边际量就是理性人在作正确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这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我们知道一块土地上的庄稼收成的产量,除了客观因素以外,主要是受到农民往这块地施加肥料的影响,也就是,产量随着施肥量而变化。
农民刚开始开垦土地时,由于地广肥稀,或许第一次向土地施肥所能增加的产量不大,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的施肥会较大地增加产量。
但是到了一定的拐点以后,再继续施肥,总产量仍然会递增,但增加的速度却变慢了,即它的边际产量开始转为递减。
如果再施下去,土地的边际产量会越来越小,直到一定的界限,此时边际产量就是零了。
此时施肥与不施肥结果一样,即打出的粮食产量都是一样的。
如果施肥量超过这个界限,肥料会侵蚀庄稼本身,使总产量转而减少,此时它的边际产量就是负数了。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的是边际效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它所运用的就是“边际量”的概念。
一般而言,任何商品(或生产要素)所带给人们的边际效用(边际量)总是递减的。
当然,也有一些边际量是递增的,或者多变的。
“边际量”的引入,是经济学历史上一场重要的革命——边际革命。
边际革命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
边际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延续了二三十年,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应该是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和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
他们在19世纪70年初先后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并不约而同地讨论了同一个问题,即价值由什么决定。
边际革命包含着两项重要内容,即边际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
在杰文斯看来,价值由“最后效用”决定,门格尔认为价值由“最小重要的用途”决定,瓦尔拉指出价值由“最后欲望满足的程度”决定,这也就是说在这些经济学家们的代表作中虽然没有使用“边际效用”这一概念,但他们都认为价值是由物品的最终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程度。
以物的最终效用去衡量物品的价值,这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
19世纪80年代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他的《资本实证论》中,讲了一个边际量的故事。
他说,假如一个农民收获了5袋谷物,他的生活和幸福与这5袋谷物密切相关,这个农民要按照重要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安排这5袋谷物的用途。
虽然这5袋谷物重量和品质都一样,但每袋谷物对他的意义有所不同。
第1袋,用于填饱肚子,这个对他而言最重要。
第2袋,还是用于吃,多吃可以增强体力强壮身体。
第3袋,用于饲养禽畜,以便可以吃肉,改善生活。
第4袋,用于酿酒,酒对该农民而言是一种美味,他喜欢喝酒,但是喝酒没有吃肉重要。
第5袋,用于饲养鹦鹉,鹦鹉可以为他的生活增加乐趣。
我们买东西,不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而是因为商品对我们有用,这种有用是主观上的有用。
经济学上把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东西,叫效用。
人们买东西消费就是为了效用。
与边际产量递增类似,效用也是递减的。
以上文的例子来说,第2袋粮食的效用比第1袋小,第3袋比第2袋小,依此类推,第5袋粮食的效用是最小的。
我们看看边际效应是如何决定物品的价值的。
还以农民的5袋谷物为例,第1袋谷物对农民的效应最大,如果让他卖出,他要收取最高的价格,例如100元;第2袋对他的效用要小一些,以较低一些的价格卖出,他也能接受,比如80元;以此类推,第3袋是60元,第4袋可接受的最低价格是40元,第5袋是20元。
如果他要出手全部5袋谷物,每一袋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那么这个价格是多少呢?是100元,还是80元、60元、40元、20元呢?答案是20元!因此物品的价值是由最后效用决定的。
而此时最后一袋谷物的效用是养鹦鹉,此时它的价值只有20元。
但问题在于,养鹦鹉的这一袋谷物不是5袋中的特定的一袋,而是其中的任何一袋。
所以,当农民有5袋谷物的时候,每一袋的价值只有20元。
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个小偷偷走他的一袋谷物,迫使他不得不放弃一种享受。
那么,他将首先放弃的是哪种享受呢?毫无疑问,当然是他认为最不重要的,即边际效应最小的那种——他决定不饲养鹦鹉了。
如果他又丢了一袋,他失去的就不只是饲养鹦鹉的效用,而是喝酒的效用了,所以当他有4袋谷物时,每袋谷物的价值就是40元了。
以此类推,当有3袋谷物的时候,每袋的价值就是60元。
当有两袋的时候,每袋的价值是80元。
当只有一袋谷物的时候,每袋的价值就是100元。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由最后一袋的效用决定每袋的价格,而不是5袋的平均价格。
【案例:如何作出选择】出于职业需要,张小航准备为自己充电,他最近正在考虑是上一个电脑培训班好还是会计培训班好。
假设电脑培训班的收费是9000元,会计班收费5000元,两者均是业余时间学习,不考虑时间成本,张小航到底该上哪个培训班呢?要分析这一问题,就需要使用边际分析法。
在考虑一个决策时,重要的是考虑边际量。
运用边际分析法作出决策时把从事某一项活动(例如参加培训班)所增加的成本称为边际成本,把从这项活动中所得到的收益称为边际收益。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至少等于)边际成本,就可以从事这项活动,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就不能从事这项活动。
因此张小航只要参加电脑培训班后所增加的收入(即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9000元,参加会计班后所增加的收入(即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5000元,参加这两个班都是有利的。
如果参加两个班所增加的收益都大于边际成本,当然是选择大得多的那一个班了。
边际分析法告诉我们在作出某种决策时,所要考虑的不是成本和收益的总量,而是增加量(即边际量),这一点在现实运用中极为重要。
边际效用及其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世界中的许多现象,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但是为什么呢?此时就需要用边际分析来解释了,以钻石与水为例。
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空气,据说1个人停止呼吸3分钟就要死亡,水对人类也很重要,一个人若不喝水,3天就要渴死;而一个人只饮水不吃食物,可以坚持7天,至于钻石,一辈子不戴,对生命丝毫没有影响。
但是在这4种物品中,为什么钻石的价格最昂贵,食物次之,而水却很便宜,空气则完全不要钱?按照边际分析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是按照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来支付价格的。
虽然水对我们每个人的效应很大,但由于它在世界上到处都有,而我们每次对水的需求都是很有限的,因而水的边际效应很小,所以我们只愿对它支付较小的价格,而钻石的数量相对于人对它的需求而言要小得多,它的边际效用最大。
同时,从供给方面来说,水的边际成本也很小,钻石的边际成本却很高。
因此,不同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它们均衡价格高低的不同。
再如,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个人手上戴着好几个钻石戒指的,却很少看到有人在手上戴两块手表的,这是为什么呢?按照边际分析理论,钻石戒指的效用主要是用来炫耀财富的,多戴一个钻石戒指说明更富有一点。
尽管钻石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不过递减得很慢,而手表的效用主要是用于计时的,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得很快。
当我们拥有一块手表时就足以掌握时间,第二块手表几乎没用。
如果两块手表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还会混淆人的视听。
边际量的概念可以帮人们进行理性的正确决策。
作为消费者,你最好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拿来买一样的物品,因为它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当你拥有第一双高跟鞋的时候,你觉得足下生辉,当你已经拥有若干双高跟鞋的时候,你再买一双高跟鞋的钱还不如去买你还没有的其他消费品,因为从它那里你可以得到更大的边际效用。
边际量有时能够引发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转折,如果我们让骆驼负重背稻草,那总有一根稻草会最后把骆驼压垮。
当然边际量的大小并不都能精确计算,哲学上有个“秃头悖论”,说如果一个满头秀发的人刚掉下第1根头发的时候,我们不能称他为“秃头”,掉下第2根头发的时候,我们也还不能称他“秃头”,但不至于要到掉下最后一根头发的时候,我们才能称他“秃头”。
那么,到底在掉下第几根头发的时候,他才成为“秃头”呢?边际量还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因为边际效用是一种只看现在和未来而不管过去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它对人们现在的决策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在遇到事情需要决策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考虑新增加的因素和它引起的后果就可以了。
例如你周六的晚上要去影院看电影,可是傍晚的时候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有两种情况:一是你已经花80元买了一张票,而且不能退票。
另一种情况是别人送了你一张电影票,可是票不能转手,也不能退。
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去还是不去看电影,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或许我们会认为自己买了票去看的可能大一些,毕竟别人送票不是花的自己的钱。
如果你这样说,表明你还没有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实这两种情况,对你是否去看电影的决策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你看电影的可能性是一样大的,没有差别。
因为票不能退,买票的钱拿不回来了,这是已经支出并无法收回的成本,晚上不管是不是去看电影,仅仅取决于从现在开始将要发生的情况,所以必须从边际效益来考虑,看新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的比较。
在这两种情况下,增加的收益都是看电影所带来的愉悦感,新增加的成本是搭车去影院或淋雨去看电影的成本。
如果你觉得搭车的钱不算什么或淋雨不算什么,只要能看电影就很高兴,则不管你是自己买票还是别人送的票,都会去看;反之,则不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