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考点分析
藤野先生题目解析

藤野先生题目解析《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它通过回忆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和崇高品质,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藤野先生》题目的解析:一、题目背景《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而写的一篇散文。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的解剖学教授,他非常关心鲁迅先生的学习和生活,对鲁迅先生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
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在回忆中重新找到了藤野先生,并通过回忆藤野先生的言行举止,表达了对他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题目含义《藤野先生》这个题目有两层含义:表面含义: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老师,也是他的解剖学教授。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回忆藤野先生的言行举止,表现了他的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和崇高品质,表达了对他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因此,“藤野先生”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对老师的怀念和敬意。
深层含义:在文章中,鲁迅先生通过回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表现了自己从藤野先生那里学到的知识和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迷茫和困惑。
因此,“藤野先生”这个题目也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三、题目特点简洁明了:《藤野先生》这个题目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形容,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这种简洁明了的题目方式可以让读者一眼看出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旨。
形象生动:虽然《藤野先生》这个题目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形容,但是它通过将藤野先生的名字与“先生”这个尊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这种形象生动的题目方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意蕴丰富:虽然《藤野先生》这个题目表面上看似简单,但是它蕴含了丰富的意蕴。
通过回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鲁迅先生表现了自己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迷茫和困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完整版)藤野先生知识点

《藤野先生》一、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这些看来似乎是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断,却都是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中。
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是紧接《朝华夕拾》中的前篇《琐记》的。
在《琐记》中,作者写到在南京求学时一片“乌烟瘴气”,什么也学不到,“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本篇由东京写起,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接着以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衬出作者寻求革命真理的热切心情;描写作者回忆起“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描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同时交织着对自己的责备和对老师感激心情,巧妙地突出了作者为祖国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描写看电影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目的就是为寻找救国的道路。
总之,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
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也正是由于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才与藤野先生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藤野先生。
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二、结构分析三、中心思想《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难句解析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八年级藤野先生知识点

八年级藤野先生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藤野先生》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他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老师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深的感激和敬意。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二、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
当时作者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
作者作此文一是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二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三、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1 3 段):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表达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做铺垫。
2、第二部分(4 35 段):写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着重刻画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一层(4 5 段):写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铺垫。
第二层(6 23 段):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24 31 段):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决定弃医从文。
第四层(32 35 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的告别。
3、第三部分(36 38 段):写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四、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
1、治学严谨:他给“我”修改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2、认真负责:他为“我”纠正解剖图,指出“我”绘的图中“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
《藤野先生》重点八年级语文知识点藤野先生课文赏析

《藤野先生》重点八年级语文知识点藤野先生课文赏析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大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7.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烂熳:____________________模胡:____________________ 精通时事:____________________8.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A段短文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分析人物形象(解析版)

06、藤野先生——群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本文通过选取“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个典型片段,成功刻画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形象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点解读】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以写人叙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文中的××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做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文,分析××的形象。
【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1.正面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判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2.侧面描写——通过分析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所要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3.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与所写人物相关的典型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4.议论抒情句——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含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
5.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
可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模式:相关内容+形象特点。
从……情节(或描写、事件)来看,××是一个……的人。
【真题演练】(一)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
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
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
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
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
”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
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藤野先生》重难点问题分析

*源于知识技能本身。例如:抽象,远离实际生活或生活经验,不符年龄特点,关系繁杂、过程曲折……
*源于以往教学。例如: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跨度大、可接受性差、未提供支撑、讲不到点、思路不清……
在对“鲁迅和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进行赏析后,概括出了藤野先生热情诚恳、治学严谨的形象,这个时候教师就之前学生提出并归一的问题——鲁迅对藤野先生为什么用“伟大”字眼来相颂?来提问:课上到这儿,你觉得藤野先生的“伟大”有了着落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认为藤野先生关心、帮助鲁迅是伟大的,极少的同学认为还体现不了藤野先生的“伟大”,追问其理由,也不能回答到点上。到这里几乎所有同学们都将思想囿于藤野先生和鲁迅这两人之间的交往,没能联系文中其它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匿名信事件来深入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引导:藤野先生的这些行为,非常普通,非常平凡,这就是一位教育者的本职工作,用“伟大”来相称,未免有点儿勉强了吧。大家说一说,你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受到感动?很多同学都说到受到伤害、挫折后容易感动。教师顺势引导:鲁迅之所以对藤野先生印象如此之深,评价如此之高,就在于鲁迅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遇到藤野先生的。我们透过“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个事件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形。首先,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事件,这可难倒了很多人,叫了好几个同学才复述清楚。由此可知,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要加强训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到“匿名信事件”联想到:谁给谁写信?信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匿名?等,运用同样的方法学生再次复述看电影事件就容易多了。学生复述这两个事件后,教师可以补充一些鲁迅出国留学的原因以及在日本遭受的歧视和屈辱等背景,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日本青年学生对鲁迅的歧视(狭隘的民族偏见)和中国国民思想的麻木不仁,这时教师再次提问学生:藤野先生的“伟大”现在有了着落了吗?有了前面的铺陈,这时候的学生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藤野先生的“伟大”,表现在他虽为日本人,但是却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没有歧视来自弱国的学生。这时教师引领学生再次朗读37段文字,深化对“伟大”的理解。接着,教师提问:文章题目为《藤野先生》,“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与藤野先生毫无关系,作者安排这些内容有何作用?有同学很快就回答出来了,“匿名信事件”交代了日本青年学生对鲁迅的歧视,反衬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品质,另一方面,这两个事件造成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分别,交代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体现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之后,教师接着提问:文中还有那些内容与藤野先生无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找一找并作分析。让学生自己旁批、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了鲁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原因,也表现鲁迅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将事件与主题联系起来,体会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又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藤野先生知识点

藤野先生知识点《藤野先生》一、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这些看来似乎是十分零散的生活片断,却都是有机地统一在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中。
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是紧接《朝华夕拾》中的前篇《琐记》的。
在《琐记》中,作者写到在南京求学时一片“乌烟瘴气”,什么也学不到,“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本篇由东京写起,觉得“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接着以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庸俗不堪的生活,反衬出作者寻求革命真理的热切心情;描写作者回忆起“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表现了作者伤时感事的思想;描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格,同时交织着对本人的责备和对老师感激心情,巧妙地突出了作者为祖国而刻苦研究的精神;描写看电影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目的就是为寻找救国的道路。
总之,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
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也正是由于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才与藤野先生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藤野先生。
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二、结构分析1三、中心思想《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断。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难句解析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知识点总结】藤野先生课文赏析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知识点总结】藤野先生课文赏析(一)重点字词1.生字藤野(tng)发髻(j)芦荟(hu)畸形(jī)杳无消息(yǎo)不逊(xn)诘责(ji)烂熳(mn)匿名(n)深恶痛疾(w)瞥见(piē)解剖(pōu)绯红(fēi)油光可鉴(jin)2.词语解释抑y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绯红:鲜红。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宛如:好象。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杳: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瞥见:很快地看一下。
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喝采:大声叫好。
决意:拿定主意,。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二)重点句子1.从文中找出一个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的句子:(1)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本义是指相貌、姿态美丽,而且是多用于形容女人的。
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表现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
)(2)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这是讽刺的说法,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3)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
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
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文章的体裁是散文。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对于自己的老师,作者只写过三个分别是寿镜吾、章太炎和藤野先生。
(点拨:寿镜吾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章太炎是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写的。
)本文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①添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解剖实习;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考点分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与鲁迅相关的中学课本中的常识;
2、记叙文中相关考点:
准确概括文章内容;正确文章;分析文章双重线索;深刻领会文章;描写人物手法及作用;分析人物情感性格
3、提高学生处理记叙文阅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情节梳理、双重线索、主题把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学习难点:】
描写人物手法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前小活动
说说你最尊敬的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他(她)的性格,并能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于他(她)的事。
)
出示课题《藤野先生》鲁迅——中考考点分析
二、相关考点的梳理:
(一)、相关文学基础知识;(二)、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三)、正确梳理文章情节;(四)、分析文章双重线索
(五)、深刻领会文章主题;(六)、描写人物手法作用
三、合作探究,交流归纳总结: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归纳;师总结补充)
考点一、相关文学基础知识
1、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左联的领导者之一。
鲁迅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和短篇小说大师。
2、鲁迅主要作品
小说集3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1部:《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1部:《野草》;杂文集16部:《华盖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还主编多了文学期刊,并著有大量学术文章,是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家。
3、著名篇目的出处
《呐喊》:自序、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社戏、故乡
考点二、准确概括文章内容:(人+事)
考点三、正确梳理文章情节:
在与先生相处的过程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
添改讲义11-15;纠正解剖图16-19;关心解剖实习20-22;了解裹脚23;
考点四、分析文章双重线索:
“明线”与“暗线”所谓双线结构法,就是指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
明线: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文章始终的,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
暗线: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
作用: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使文章曲折跌宕,主题鲜明。
本文的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考点五、深刻领会文章主题
1、人物孕育主题
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严谨治学和博大胸怀让作者时刻不能停止斗争。
作者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先生的殷切教诲.。
2、情节折射主题
“看电影”“匿名信”两个事件
国民愚昧、国家落后,自尊受到极大刺激,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怀
本文主旨:(内容+情感)
考点六、描写人物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
对比要求内容对比,对偶要求形式对称。
对比的作用:对比可以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表达得更集中、更加鲜明突出。
(用美丽的樱花和留着辫子的清朝留学生做对比,突出了他们的怪异、庸俗、自我陶醉的丑态,真是大煞风景!)
(2)、讽刺手法:讽刺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
讽刺用于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和反语的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作用:揭露、批判和否定
讽刺的深刻意义:讽刺深刻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和现实的荒谬,同时也给以众生悲悯的审视和温和的同情。
本文讽刺的精彩段落1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愚昧、落后的丑态毕露!)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表达了对留学生不学无术的厌恶) 本文讽刺的精彩段落2
爱国青年也愤然(嘲讽那些狂妄自大、思想狭隘的军国主义分子)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一是表达了强烈屈辱感和愤慨之情;二是表达了对国民不思进取的愤怒)(3)、用典的意义
用典亦称运用典故,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作用:增加趣味、内涵和深度,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
文章用典精彩段落——引用“朱舜水”典故(说明作者记忆深刻,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
引用“白菜和芦荟的典故(自我调侃受到特俗照顾的感觉;反映普通日本民众的善良和友好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民族的自尊心)
(4)、白描手法
白描: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特点: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作用: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白描)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作者印象——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对待学术很认真的学者形象)
(5)、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
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打扮——太模胡、忘带领结
穿着——旧外套、寒颤颤、像扒手作者印象——生活简朴不拘小节
平易近人的“普通老师”
四、结束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题精练《华老师,你在哪里》、《我的老师》文章阅读;
2、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板书设计:(师生总结板书
《藤野先生》鲁迅——中考考点分析
一、作家: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二、文章内容:人+事
三、文章情节:事件内容概括
四、文章线索:明线、暗线
五、文章主题:通过…表达(歌颂、赞美)…人(主人公)+事+感情
六、写人手法:对比、讽刺、用典、白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