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 第3单元 秦汉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夏商周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夏商周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夏商周时期美术)【圣才出品】2.2 课后习题及详解1.什么是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品种?答:(1)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制成的器⽫、⽤器等。

青铜,古称⾦或吉⾦,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其铜锈呈青绿⾊,因⽽称青铜。

(2)三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其形制名称多为今⼈所不熟悉。

依其⽤途,⼤体可分为炊煮器、盛⾷器、酒器、⽔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

2.试述夏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答:(1)夏代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种类不多,造型稚拙,体态较薄,装饰花纹也很少。

(2)商代青铜器品种增多,以酒器和⾷器最为突出,已有⿍、⿀、甗、簋、爵、斝、觚、罍、尊、卣等诸多品种。

以铸⿍最为突出,⿍有⽅圆⼤⼩等不同的形制,⼤多庄重威严,具有⾮凡的⽓势。

装饰纹样图案多兽⾯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

商代青铜器有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青铜器胎壁薄,造型规整,花纹铸造较浅,且⽆底纹,风格简洁疏朗,以河南郑州⼆⾥冈和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的为代表。

后期青铜器形制凝重,装饰趋向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威严、狞厉和神秘的特⾊,以河南安阳殷墟、安徽⾩南、湖南宁乡、江西新⼲⼤洋洲等地出⼟的为代表。

(3)周代青铜器器型进⼀步增多,⿍、尊、卣等器下腹部膨出,有倾垂的特点。

纹饰流⾏饕餮纹、夔纹、不分尾鸟纹、蚕纹、乳钉纹等。

不少器物有突起的扉棱和⼤⾓兽⾸作装饰,具有恐怖神秘⾊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

铭⽂开始逐渐增多。

从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起,酒器明显减少,组合性的⿍与簋多见。

⿍的柱⾜演变为蹄⾜,⿍腹呈长⽅扁形;簋多⿎腹有盖。

盘、匜、壶等新器种出现。

造型风格趋向典雅和简朴。

3.列出商周青铜器常见的纹饰并分析其装饰意匠。

答:(1)商周青铜器纹饰①商朝前期兽⾯纹主要是单层装饰。

纹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夔龙等纹样,如⼆⾥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浮雕的牺⾸装饰,所有的兽⾯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时期的特⾊。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章节题库 第3单元 秦汉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章节题库 第3单元 秦汉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第3单元秦汉时期美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一、名词解释1.瓦当答:瓦当,是中国古代绘画形式之一。

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2.马踏飞燕答:马踏飞燕,又称铜奔马,是东汉青铜雕塑的代表作。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通高34.5厘米,作者独具匠心,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设计一匹矫健奔驰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踩在展翅疾飞的燕隼背上,具有强烈的运动。

作者巧妙地让燕隼双翅张开,加强雕像支点的稳定感,同时用燕隼的疾飞之态烘托出天马的神速,取得了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雕塑的典范。

3.循石造型答:西汉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即因材施艺,形象刻画的恰到好处,大部分的石刻作品仅仅是利用原有石块形态稍作雕琢,既提神造像,又保持了自然情趣,使得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得以加强。

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很多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代表作品有霍去病墓石雕。

4.高颐阙答:高颐阙,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前的威仪性建筑,位于四川雅安,它是仿木结构的子母阙,包括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

高颐阙是全国唯一碑、阙、墓、神道、石兽保存最为完整的汉代葬制实体,其阙身则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雕刻最为精美,内容最为丰富的珍贵古迹。

5.釉陶答:釉陶是指低溫鉛釉表面有釉的陶器,胎质教坚硬,胎作灰白色,表面有一层灰白或青黄色的透明釉,火候高达千度左右,叩之有金石声,不易吸水,接近瓷器,因此也称原始瓷器。

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坞壁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此外,新出现了黑色釉。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元代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元代美术)【圣才出品】

7.2 课后习题及详解1.试将元代美术与宋代美术加以比较,扼要论述其发展和变化。

答:(1)宋代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职业画家活跃,宫廷绘画繁荣,士大夫绘画潮流涌起,题材风格多样化,画史和绘画著录取得新的成就。

(2)元代没有像宋代那样建立宫廷画院,社会上的职业画家也失去了宋时的活跃局面。

士大夫绘画在宋、金基础上有着明显的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他们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注重笔墨性能的发挥,江浙一带成为文人画创作的活跃地区,宗教造像活动盛极一时,出现了中国美术史上最后一次高潮。

2.元代初年有哪些遗民画家?试结合作品论述他们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答:(1)蒙古人推翻宋室征服全国,在一些汉族文人的思想上引起极大的悲愤。

他们多以隐居的政治态度表现对故国的忠贞,成为前朝的遗民,并从书画中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富有特色的“遗民画”,其代表画家有龚开、郑所南、钱选等人。

(2)三位遗民画家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分别是:①龚开,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人。

曾画瘦马、钟馗以及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等,并于其上题诗以明志。

《中山出游图》画钟馗携带其妹出游,随从皆奇形怪状之鬼卒,此图却以幽默的手法画钟馗统领群鬼的情状,有的鬼怪被捕捉缚绑挑在竿上,似有借以表达驱除异族的观念。

②郑所南,字忆翁,号所南,福州人,擅作墨兰,画兰多不画根,更无坡地。

郑所南画兰完全是借物抒情言志,所画兰多疏花简叶,不求甚工,而自由挥洒,更觉天真烂漫,清气袭人。

③钱选,字舜举,号玉潭,别号霅溪翁,吴兴人。

作品有《柴桑翁图》《归去来辞图》等,表现陶渊明乘坐扁舟归隐田里的情景,以宁静的田园风光衬托诗人不甘同流合污的高雅情怀。

他的画具有生拙细致而雅洁的风格,人物、山水、花鸟无所不能;人物多画历史故事,陶渊明归田隐居是他常画的题材;他的山水继承唐宋山水画技巧而自出新意,笔墨苍秀而不过分追求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风格。

3.赵孟頫在书画上提出了哪些见解?其艺术成就及影响如何?答:(1)赵孟頫在书画上提出的见解有:①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古风渐湮的画坛颓势,使绘画从工艳琐细之风转向质朴自然;②他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③他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④他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题)1.四羊方尊答: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方尊口沿外移,颈部高耸,四边各装饰有蕉叶纹、兽面纹及夔纹,尊肩四隅以高浮雕形式铸出四个羊首,极大地丰富了器表的层次以及造型的空间,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器皿和动物巧妙结合起来,整体庄重华丽,工艺高超精湛。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2.三大石窟答:三大石窟是指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11个朝代不断修造。

洞窟内保存大量精美的壁画、雕塑,是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创建于文成帝和平元年,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5所,称为“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主体造像高大,体现君权、神权的统一,受凉州造像的影响,并反映中亚造像的特色。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

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书法史上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出自古阳洞。

3.昭陵六骏答: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

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

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完美地表现了唐帝国的时代气魄。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6.2 课后习题及详解1.结合历史发展概要叙述五代绘画发展的面貌。

答:五代时期处于分裂局面,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

中原战乱,但仍有不少画家从事绘画活动。

五代时期的肖像、人物道释、山水花鸟画都有所发展,反映城乡生活题材的风俗画开始抬头,民间画工和宫廷画师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四川地区的宗教壁画在唐末五代中原战乱频仍之际,四川是比较安定的地区,经济和文化相当发达,于是中原灿烂的绘画艺术源源传播到四川。

成都大圣慈寺从唐代以来就是名人画迹集中的寺庙,当时的许多名画家都曾在此作画。

大圣慈寺的壁画除包括大量宏伟壮观的佛像外,还有描绘帝王官僚贵族肖像的“真堂”以及山水花竹等装饰屏壁,更多地渗入了生活情节和形象。

这些宗教壁画规模宏伟,丰富多彩。

(2)人物画五代表现贵族土大夫生活的绘画,在唐代的基础上有着相当发展,南唐周文矩、顾闳中、等人便是此中高手,他们的创作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上层人物的生活面貌,塑造形象也更为细腻传神,甚至能刻画出较为复杂的内心世界。

(3)山水画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以水墨或青绿在屏幛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的基础上,一些画家师法大自然,创立了真实生动的雄伟北方峻岭和秀丽的江南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

前者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后者则首推董源、巨然。

(4)花鸟画五代时期的花鸟画有着重要的发展和创造,特别是富庶安定而艺术活跃的西蜀及南唐地区的成就更为突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彻底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大大加强,超越了唐代花鸟画水平。

(5)寺观壁画五代时期寺观壁画仍保持相当规模和水平,不少知名画家都擅长和从事壁画制作。

当时画家创作壁画非常普遍,山水画家荆浩也在开封双林院画宝陀山观世音菩萨一壁。

比较著名的有大云院壁画、莫高窟壁画和王处直墓壁画。

2.试结合作品分析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在山水画发展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答:五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唐代以青绿或水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础上,一些画家深入大自然中进行创作。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明清时期美术(上))【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明清时期美术(上))【圣才出品】

8.2 课后习题及详解1.简要论述明清美术发展的特点。

答:(1)明清时期的绘画①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绘画仍占有主导地位,画家众多,画派林立,盛况超过前代,绘画在社会上有了很大普及。

②民间绘画也非常活跃,年画和版画的成就十分突出。

③宫廷绘画创作虽不及宋代,但也曾一度表现出振兴的局面。

宫廷画家多是社会上职业画家中的高手,也有一些文人作为词臣供奉为皇帝作画。

④宫廷、民间和文人绘画艺术有一定的互相渗透和交流。

(2)明清时期的宗教美术①明清两代佛教和道教仍然受到统治集团的支持,但宗教艺术却明显地趋于衰落之势。

②案头陈设的小型雕塑特别得到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水平的民间匠师。

(3)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①工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扩大刺激着工艺美术的发展。

②工艺美术品的样式丰富,品种繁多,技术上也有不少创新,其中以陶瓷、丝织、牙角雕刻、漆器、金属珐琅器尤为突出。

2.何谓浙派?有哪些代表性画家?试举出几件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成就。

答:(1)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浙派绘画由于其开创者戴进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因此得名。

(2)其代表画家有戴进、吴伟等人。

(3)我代表作品如戴进的《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和吴伟的《林和靖诗意图》《踏雪寻梅图》《松风高士图》等作品,这些作品在笔墨风格上崇尚马、夏,山水多用大斧劈皴,构图亦善于经营。

这些作品里都是山水兼人物,这在明代文人画家中是少见的。

3.明代宫廷绘画的活动状况如何?有哪些代表性画家?他们在艺术上有何成就?答:(1)明代政府为了鼓励宫廷画家的创作,采取了优礼画家的政策。

明初,特设仁智殿以处画士。

历朝的宫廷画家分别值仁智、武英、文华三殿。

朝廷根据每人的具体条件授予不同的官职,职业画家多授锦衣卫千户、百户、镇抚等职,所以形成了明代宫廷画风格多样的盛状。

(2)代表画家有刘俊、倪端、商喜等人。

(3)他们的宫廷画借历史故事描绘了理想的君臣关系和贤君良吏形象,为之后的宫廷画创作提供了模板,宫廷画中的人物画技巧由于承继了前几代的成就而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在解决人物故实画的立意结构和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城郭山川形势的历史具体性等方面,是游刃有余的,这对后来人物画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5题)1.仰韶文化答: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广阔,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支主干,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最能代表仰韶文化的工艺水平的是制陶业,仰韶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最为杰出。

2.司母戊方鼎答:司母戊方鼎亦称后母戊鼎,是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

鼎重达875公斤,腹面四周边框饰古代商周时期常见的兽面纹。

大鼎造型大方,精致,庄重肃穆,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也是商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司母戊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3.六书答: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4.“二王”答:“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有《兰亭序》《官奴帖》《姨母帖》等。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

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代表作有《鸭头丸帖》《洛神赋》等。

5.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隋唐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隋唐时期美术)【圣才出品】

5.2 课后习题及详解1.唐代美术的发展有何特点?试结合其历史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答:唐代美术对中古时期美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世界美术史中写出辉煌灿烂的篇章。

(1)社会历史背景①历史背景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国家重新得到统一。

唐朝建国后对人民采取让步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长足的进步,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②社会背景南北统一,疆域广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各民族接触密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城市繁荣对精神生活进一步提出要求,促进了艺术的进步。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

(2)唐代美术的发展特色①壁画在绘画艺术中的壁画仍是画家一展才华的重要形式,宫廷殿堂和佛寺道观成为壁画创作的重要场合。

②人物画在唐代各种绘画门类中占据首位。

在表现重大政治事件、反映贵族生活情态、表现道释形象题材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描绘城乡风俗生活也开始为美术家所注意。

唐代绘画在南北朝基础上继续发展,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③寺观建筑和石窟造像规模巨大。

宗教美术发展得更为成熟,塑造形象和描绘宏伟场景等方面都展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审美趣味变化,宗教美术中日益显示出世俗化倾向,丰腴妩媚的菩萨、富有人情味的罗汉以及大量穿插生活场景的经变画,都表现出现实因素在不断增长。

④以山水、花鸟、鞍马为题材的绘画创作的活跃和众多山水、花鸟、鞍马画家的出现,表明美术的表现范围进一步扩大及其审美功能的拓展。

绘画上逐渐形成细致的分科,对绘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⑤隋唐两代是雕塑艺术辉煌兴盛的年代,经济的富庶,国家的昌盛,给大型雕塑创作提供了优越条件。

⑥唐代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对美术的创作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美术家从其他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表现技巧。

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郑虔被誉为诗书画三绝;诗人李贺的名句被画成屏风而脍炙人口;吴道子学书法于张旭,其绘画用笔自成一格,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有歌咏画家及画迹名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单元秦汉时期美术(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1.秦汉美术有哪些重要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加以简要论述。

答:(1)秦汉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我们民族艺术风格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在春秋战国美术摆脱奴隶社会神秘气息并进行崭新创造的基础上,秦汉美术开创了新的局面。

(2)秦汉经济的发展给美术创作以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驱动之下,无数劳动工匠创作出一大批划时代的美术作品,他们所取得的卓越艺术成就,又紧密地同秦汉时期大一统的政治伟业联系在一起,如秦始皇陵陪葬坑中的兵马俑揭示了秦代美术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3)秦汉统治者运用美术夸耀其富有和权势,绘画中对出行车骑、宴饮、百戏、庖厨及各种生产活动的描绘,墓室放置大量的侍从、劳作、乐舞俑,塑造下层人物形象的绘画和雕型作品大量涌现。

(4)由于当时的美术创作者大多是地位卑下的工匠,因此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从中融入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不仅题材内容较前代扩大了,而且造型也生动具体,丰富感人。

(5)秦汉作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其疆域广阔,对外交流活跃,边地各民族在美术上的创造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光彩。

随着佛教入传中国,东汉后期,佛教美术已见端倪,为美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简要说明秦陵兵马俑出土地点、规模、创作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答:(1)秦陵兵马俑出土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2)目前秦始皇陵区共发现共四个俑坑,总面积达25380平方米。

兵马俑坑原为土木结构,最大的一号坑面宽九间,四周围绕回廊,前有五个门道,总面积约12600平方米。

(3)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其阵容庞大,组织严整,巨大的规模和恢宏的气势,是秦王朝强盛国力的展现,是对秦始皇丰功伟业的赞颂。

(4)秦兵马俑形象多种多样,不仅真实地刻画了人物的外貌,精神气质也有成功的表现。

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穿战袍著铠甲,手按宝剑,面相刻画生动传神,脸盘饱满,剑眉隆鼻,双唇紧闭,神态威武刚毅;武官俑头戴单卷长冠,披铠甲,有的一手握武器,一手作指挥状,神态风度与将军俑类似;骑士俑戴圆形介帻,穿窄袖短袍,着齐腰铠甲,精神抖擞立于战马旁边;武士俑或戴帽,或挽髻,或披甲,或仅穿褐袍,或握弓执箭,身材魁梧,振奋昂扬,从外形可推想他们的不同年龄、性格和经历,不同人物、不同身份有着不同的装束打扮,少有雷同。

战马昂首直立,竖耳,张口,双目圆睁,仿佛正待命出击,寓动于静,展现雄健的风貌。

(5)兵马俑高超的陶器工艺制作和雕塑写实水平,体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生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在中国雕塑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

3.古文献资料中记载了汉代哪些重大绘画创作活动?其内容和目的是什么?答:(1)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了汉代重大的绘画创作活动有:汉文帝时曾于未央宫承明殿画壁画,表现皇帝乐于纳谏,听取臣子意见;汉武帝时曾于甘泉宫图绘降附汉朝的匈奴休屠太子金日磾之母的肖像,以褒扬她对金日磾的教悔之功;汉宣帝诏匈奴单于入朝,为表彰为汉政权作出贡献的功臣们,在麒麟阁图绘功臣肖像,并题上他们的官爵姓名,既表示朝廷对已故功臣的褒奖,又激励后人报效国家等等。

(2)这些壁画或表彰功臣,或图写古圣先贤,或褒扬清明的官吏,或绘鬼神,都说明了秦汉王朝重视绘画都有鲜明的政治宣教目的,明确要求艺术为巩固政权服务。

4.简要叙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铭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风格。

答:(1)其内容可以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个部分。

天上的部分主要描绘了女娲或烛龙,金乌的太阳、蟾蜍和玉兔的新月和嫦娥奔月等远古的神话景象;人间部分更多地表现死者生前的享乐生活;地下部分画一裸体巨人手托大地,立于鱼背,可能是传说中的地神,画面充满了神异的想象。

帛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早期绘画所达到的水平,它继承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并在绘画技巧上发展得更为完美。

(2)马王堆帛画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青黛、藤黄、蛤粉、银粉等多种颜料,绚丽鲜明,中国传统绘画早期多为工笔重彩绘画,且以人物为主要题材,马王堆帛画反映出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绘画基本成熟的面貌。

5.举出五处汉墓壁画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1)洛阳西汉卜千秋夫妇合葬墓壁画①壁画用大量的篇幅表现了卜千秋夫妇分别乘龙和三头神鸟,在仙翁引导下的“升仙”的主题,同时与此相关的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这两个重要主神在壁画中的出现,表达了卜千秋夫妇以至当时的人死后升仙的理想境地。

这些生动、多彩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其真实感和生命力无疑是来自作者对现实社会观察和体会的结果,表现出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②壁画在白色壁面上勾线涂色,人物面部略作渲染,线条奔放流畅,加强了形象的生动性和画面的气势,色彩丰富,技法虽显稚拙,但章法活泼,富于变化。

(2)洛阳烧沟61号西汉墓壁画①壁画内容有日月星象、驱邪打鬼及历史故事。

如二桃杀三士和描绘鸿门宴的故事,特别是二桃杀三士故事,以简洁平列的构图,画出晏婴设计除三士的各个情节,颇具匠心。

②画中人物或沉稳,或激动,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与特征,风格古拙,但不失形象的生动传神。

(3)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①墓主人为东汉晚期的官僚显贵。

壁画绘制了死者手下恭谨听命、拱手站立的官吏属员的行列,壁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不同等级人物的类型特点。

②注重对人物神态和眼神刻画,衣纹提炼合乎规律,用笔洒脱自如,设色兼用渲染表现明暗,画面气氛肃穆,显示了东汉人物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4)内蒙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①墓主人系东汉王朝委派在当地的高级官吏。

壁画表现了死者一生仕途升迁的经历。

特别是车马出行的场面,浩浩荡荡,颇为精彩。

壁画还描绘了城市、衙臵、府舍、庄园、农耕、采桑、放牧等生产场景,以及历史故事、神话祥瑞等形象,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面貌。

题材之广,壁画之多,在汉画中是无与伦比的。

②写实技巧较为突出,用笔勾线顿挫有致,流畅奔放,寥寥数笔即精彩地勾画出对象的动静姿态。

壁画施色丰富,艺术上风格古雅,颇有独到之处。

(5)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壁画①壁画内容有云气、神兽、出行、角觝、宴饮、百戏及花草图案,中室壁画表现了场面浩大的宴饮场面,彩幔高垂、豪华的帷账前摆设杯盘酒肴、案前宴饮的宾客以及奴仆侍候、大型乐舞百戏表演等,人物情态微妙传神。

②画面宏伟,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布局豪华,气氛热烈,把如此复杂的场景表现得有条不紊,显示出了汉末绘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6.何谓画像石、画像砖?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简述武梁祠画像石的内容布局和艺术成就。

答:(1)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具有特色的美术品,主要流行于东汉时代。

砖石雕饰图像。

画像石砌筑于墓室,也有一些画像石用于装饰地面的石碑、石阙、石祠堂。

画像石有阴线刻、阳刻减地、高浮雕等形式,有的画像石运用多种技法雕刻。

画像砖则是将图像模印在砖坯面烧制而成。

画像砖石虽为雕刻制作,画面造型、构图等都具有绘画性。

(2)画像石主要发现山东西部和南部,江苏北部,河南南阳地区,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

画像砖主要集中四川地区。

不同地区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所描绘的题材内容与墓室壁画大致相同,因地区不同有着鲜明的地方风格。

(3)武梁祠的山墙壁面画像分上下四层排列,除最下层刻宴饮车骑外,其余部位均为历史人物故事图像:第一层为古代帝王(如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烈女(如秋胡妻、鲁义姑姊、楚昭贞妻、齐继母等);第二层为孝子义士(如闵子骞、老莱子、董永、李善等);第三层为刺客义士(如荆轲、豫让、专诸、蔺相如等)。

不少历史人物故事图像具有深厚的民间传说基础,工匠制作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武梁祠画像石的神农、夏禹衣着短裳、手执耒耜,是劳动者的形象,夏桀骑在两个妇女身上,是暴君的形象。

(4)武梁祠画像采取平面减地又加线刻的技法,即将形象以外的石面铲去一层,使之突出,然后细部用阴线刻画,具有明快醒目的艺术风格。

其布局有严格的空间方位意义,如顶部刻天上神灵、日月星象和祥瑞图像;侧面墙壁上部安排西王母或东王公等仙人画像;祠壁其他部位,从上而下依次刻出历史故事和生活场景。

7.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意义。

答:(1)霍去病墓石雕群为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

霍去病于公元前117年去世,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卓越功勋,特赐陪葬汉武帝的陵墓茂陵,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2)其主题思想是颂扬霍去病击败匈奴的历史功绩,借用石雕的形象颂扬主人艰苦卓绝、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3)霍去病墓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伏虎、卧牛、卧象、野猪、鱼、蟾和野人抱熊等,除马踏匈奴石雕置于墓前外,其他石雕原来可能散置墓冢周围。

这些石雕皆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相石取形”,将圆雕、浮雕和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很好地抓住对象的神貌特征加以表现。

野猪、鱼、蟾等石雕更在巨石上略加雕凿便神态迥出,予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

霍去病墓石雕和散置在墓冢的巨石共同烘托出祁连山的意境,将雕塑作品与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

(4)霍去病墓石雕群作品是中国古代雕塑接收外来艺术、明显接收中亚和西亚艺术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

这种避免早期雕塑技法尚见生拙的弱点,发扬气势雄浑优势和内在力量处理的方式,成为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

8.汉代雕塑有哪些门类和重要遗存?试举出五件作品(包括人物、动物形象,注明出土地点),分析其艺术意匠和风格特色。

答:(1)其雕塑门类有:反映农业生产的作品、反映庄园经济及阶级关系的作品、刻画劳动人民的作品、反映战争的作品以及反映娱乐生活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