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柱层析一些心得
过柱子我的经验总结

过柱子经验总结Swrl20041219据网络资源整理支持小木虫1、选柱子: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
2、称量:1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 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
3、选洗脱剂: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
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系统;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
要使所需点在Rf值在0.2-0.3左右的比较好。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一般把两种溶剂混合时,采用高极性/低极性的体积比为1/3的混合溶剂。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乙酸乙酯/石油醚= 4:1可用TLC分开。
乙酸乙酯和石油醚(60-90)。
4、搅成匀浆:先把硅胶泡在烧杯中,用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泡,用超声波超半个小时,中间看到气泡时用玻璃棒搅一下。
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
5、装柱:A、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时放出的热量可能使产品分解。
B、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
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冲入柱中。
C、装柱时一定要保证无气泡,同时敲打柱体使柱体更均匀、紧凑,装毕,用洗脱液冲三次。
6、压实:装柱完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
柱床约被压缩至9/10体积。
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
7、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
过柱的方法和技巧

关于过柱得实验方法与技巧(注意:有机溶剂对身体特有害别就是心肺;肝脏等所有过柱操作都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常说得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得就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得吸附柱。
由于柱分得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得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得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得时间,但就是会减低柱子得塔板数、所以其她条件相同得时候,常压柱就是效率最高得,但就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得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就是有得。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得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就是由于大量得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得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得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得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得感情,但就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得念头了。
加压柱就是一种比较好得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得快些。
压力得提供可以就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得就行)。
特别就是在容易分解得样品得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得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得有机化合物得分离中就是比较适用得。
ﻫ2、关于柱子得尺寸,应该就是粗长得最好柱子长了,相应得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得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得减小了分离得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得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得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得柱子要牺牲比较多得硅胶与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得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得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就是样品量得30~40倍,具体得选择要具体分析。
柱色谱注意的事项

1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层析柱的一些总结

多数微生物碱性蛋白酶不耐热,碱土金属,特别是钙对碱性蛋白酶有明显的热稳定作用碱性蛋白酶是加酶洗涤剂的主要添加剂之一,在丝绸、制革工业中也有广泛用途热稳定性将酶液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30℃,40℃,50℃,60℃,70℃)保温10min 后,立即在0℃冰浴中冷却,然后在40℃下测碱性蛋白酶活力,以剩余的酶活性作为评价酶的热稳定性的指标。
测量三个重复求平均值,将最高的酶活力定义为100%,分别计算不同温度条件下蛋白酶的剩余酶活性与最高酶活性的比值。
以ph7的缓冲液为例,如果你的目标蛋白等电点小于7,呢就带负电荷,用阴离子交换的柱子,如果是大于7,那选择阳离子交换的柱子,如果等电点是7,那上样的缓冲液pH大于它的等电点用阴离子,小于7的用阳离子,如此类推就可以缓冲液的PH=pI值+1,上阴离子柱,=pI值-1,上阳离子柱,一般缓冲液ph范围在6.5~8.5之间,与PI值相差1个PH是比较理想的。
如果不清楚PI值,可以将蛋白溶到PH梯度的缓冲液里,然后分别试阳离子和阴离子填料(50ul左右得体积就够了),看那个PH下挂得好。
强离子交换剂: 在宽pH范围内载量稳定,所以他的优点是不同pH下载量恒定,可控性好,平衡过程快速、简单。
弱离子交换介质的缺点:适用的pH范围比较小,随着pH不同载量发生变化。
但是大部分蛋白等电点在5.5 ~ 7.5 。
因此强/弱离子交换介质都可以使用弱离子交换介质(DEAE、ANX、CM)优点在于:和强离子交换介质的选择性不同,因此我们一般先使用强离子交换,如果优化条件还是达不到理想的分离效果,可以尝试弱离子交换,用选择性不同的介质尝试一下。
因此弱离子交换与强离子交换由于选择性不同,可以说是对不同蛋白的结合力有差异。
S技术规格离子交换剂类型Q Sepharose FF 季氨基,强阴离子DEAE Sepharose FF 二乙基氨基乙基,弱阴离子ANX Sepharose 4FF 二乙基氨基丙基,弱阴离子SP Sepharose FF 磺丙基,强阳离子CM Sepharose FF 羟甲基,弱阳离子离子容量Q Sepharose FF 0.18-0.25mmol(Cl-)/mlDEAE Sepharose FF 0.11-0.16mmol(Cl-)/mlANX Sepharose 4 FF 0.13-0.18mmol(Cl-)/mlSP Sepharose FF 0.18-0.25mmol(H+)/mlCM Sepharose FF 0.09-0.13mmol(H+)/ml动态载量Q Sepharose FF 120mg HSA/ml 填料DEAE Sepharose FF 110mg HSA/ml 填料ANX Sepharose 4 FF 5mg 甲状腺球蛋白/ml 填料SP Sepharose FF 70mg RNAase/ml 填料CM Sepharose FF 50mg RNAase/ml 填料压力/流速Q Sepharose FF 400-700cm/h,100kpa,XK50/30层析柱,柱床高15cmDEAE Sepharose FF 300-600cm/h,100kpa,XK50/30层析柱,柱床高15cmANX Sepharose 4 FF 至少200cm/h,100kpa,XK50/60层析柱,柱床高25cmSP Sepharose FF 400-700cm/h,100kpa,XK50/30层析柱,柱床高15cmCM Sepharose FF 300-600cm/h,100kpa,XK50/30层析柱,柱床高15cm平均颗粒大小 90um(45-165um)基质Sepharose FF 高度交联琼脂糖,6%Sepharose 4 FF 高度交联琼脂糖,4%PH稳定性Q Sepharose FF 1-14(短期),2-12(长期)DEAE Sepharose FF 1-14(短期),2-13(长期)ANX Sepharose 4 FF 2-14(短期),3-13(长期)SP Sepharose FF 3-14(短期),4-13(长期)CM Sepharose FF 2-14(短期),4-13(长期)化学稳定性在所有常用的水溶液缓冲液中稳定:8M尿素、6M盐酸胍、70%乙醇、1M NaOH和1M醋酸20%乙醇(Q , DEAE,ANX,CM ),含0.2M醋酸钠的20%乙醇(SP)保存保存温度4℃-30℃l 1M NaOH和醋酸仅在清洗时使用Phenyl-Sepharose HP产品名称:苯基-琼脂糖凝胶6FF性状:白色微球凝胶类型:疏水层析介质粒径:45-165µm工作PH值:3-13应用:疏水层析介质,快流速,适合生物大分子和疫苗的分离纯化等产品名称:苯基-琼脂糖凝胶H.P.性状:白色微球凝胶类型:疏水层析填料粒径:24-44µm工作PH值:3-13应用:疏水层析介质,高分辨率,适合生物大分子和疫苗的分离纯化等产品名称:苯基-琼脂糖凝胶CL-4B性状:白色微球凝胶类型:疏水层析填料粒径:45-165µm工作PH值:3-13应用:疏水层析介质,适合生物大分子和疫苗的分离纯化等。
柱层析的一些心得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离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碳酸钙和活性炭等:吸附剂一般要经过纯化和活性处理,颗粒大小应当均匀。
对吸附剂来说粒子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就高,但是颗粒小时,溶剂的流速就太慢,因此应根据实际分离需要而定。
供柱色谱使用的氧化铝有酸性、中性和碱性3种。
酸性氧化铝是用1%盐酸浸泡后,用蒸馏水洗至氧化铝的悬浮液pH为4,用于分离酸性物质;中性氧化铝的pH约为7.5,用于分离中性物质;碱性氧化铝的pH约为10,用于胺或其它碱性化合物的分离。
因硅胶略带酸性,只能用于对酸不敏感的化合物的分离。
常用300-400目的柱硅胶或H 硅胶。
若化合物的R f值相差较大,则可考虑使用200-300目硅胶以加快层析速度。
另:因吸附剂的比表面较大,天气潮湿时或长期放置中吸附的水分会对分离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相当于大大增加了固定相的极性导致样品分不开),因此应将吸附剂放入90~100度烘箱内烘2小时后,取出在干燥器中冷却后再使用。
使用的硅胶,不用时一定要密封,防止吸潮。
TLC所用的硅胶板一定要保存在干燥器里面,或使用前在红外烘箱里干燥一段时间。
2.溶质的结构与吸附能力的关系化合物的吸附性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极性较大的基团时,吸附性也较强,氧化铝对各种化合物的吸附性按以下次序递减:酸和碱>醇、胺、硫醇>酯、醛、酮>芳香族化合物>卤代物、醚>烯>饱和烃3.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柱层析的注意事项

柱层析的注意事项柱层析的注意事项如下:1、装柱。
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
干法和湿法装柱觉得没什么区别,只要能把柱子装实就行。
装完的柱子应该要适度的紧密(太密了淋洗剂走的太慢),一定要均匀(不然样品就会从一侧斜着下来)。
书中写的都是不能见到气泡,我觉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小气泡没太大的影响,一加压气泡就全下来了。
当然假如你装的柱子总是有气泡就说明需要多练习了。
但是柱子更忌讳的是开裂,甭管竖的还是横的,都会影响分离效果,甚至作废!2、加样。
用少量的溶剂溶样品加样,加完后将下面的活塞打开,待溶剂层下降至石英砂面时,再加少量的低极性溶剂,然后加入淋洗剂,一开始不要加压,等溶样品的溶剂和样品层有一段距离(2~4cm就够了),再加压,这样避免了溶剂(如二氯甲烷等)夹带样品快速下行。
3、淋洗剂的选择。
感觉上要使所需点在rf0.2~0.3左右的比较好。
不要认为在板上爬高了分的比较开,过柱子就用那种极性,假如rf在0.6,即使相差0.2也不轻易在柱子上分开,因为柱子是一个多次爬板的状态,可以通过公式的比较:0.6/0.8一次的分离度,肯定不如(0.2/0.3)的三次方或四次方大。
4、样品的收集。
用硅胶作固定相过柱子的原理是一个吸附与解吸的平衡。
所以假如样品与硅胶的吸附比较强的话,就不轻易流出。
这样就会发生,后面的点先出,而前面的点后出。
这时可以采用氧化铝作固定相。
另外,收集的试管大小要以样品量而定,非凡是小量样品,假如用大试管,可能一根就收到了三个样品,假如都用小试管那工作量又太大。
5、最后的处理。
柱分后的产品,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溶剂,其中的杂质也会累积到产品中,所以假如想送分析,最好用少量的溶剂洗涤一下,因为大部分的杂质是溶在溶剂里的,一洗基本就没了,必要时进行重结晶。
另外,再过柱的时候,有时会出现气泡,一是和使用的溶剂有关,假如是易挥发的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等,在室温稍高的情况下,很轻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在室温高的时候,可以选择沸点较高,挥发相对小的溶剂。
硅胶柱层析小结

吸附剂与洗脱剂(一)吸附剂与洗脱剂根据待分离组分的结构和性质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洗脱剂是分离成败的关键。
1.吸附剂的要求①对样品组分和洗脱剂都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在洗脱剂中也不会溶解。
②对待分离组分能够进行可逆的吸附,同时具有足够的吸附力,使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能最快地达到平衡。
③颗粒形状均匀,大小适当,以保证洗脱剂能够以一定的流速(一般为1.5mL•min-1)通过色谱柱。
④材料易得,价格便宜而且是无色的,以便于观察。
2、常用吸附剂的种类: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硅酸镁、滑石粉、氧化钙(镁)、淀粉、纤维素、蔗糖和活性炭等。
3、几种常见吸附剂的特性(1)氧化铝:市售的层析用氧化铝有碱性、中性和酸性三种类型,粒度规格大多为100~150目。
碱性氧化铝(pH9—10):适用于碱性物质(如胺、生物碱)和对酸敏感的样品(如缩醛、糖苷等),也适用于烃类、甾体化合物等中性物质的分离。
但这种吸附剂能引起被吸附的醛、酮的缩合。
酯和内酯的水解、醇羟基的脱水、乙酰糖的去乙酰化、维生素A和K等的破坏等不良副反应。
所以,这些化合物不宜用碱性氧化铝分离。
酸性氧化铝(pH3.5—4.5):适用于酸性物质如有机酸、氨基酸等以及色素和醛类化合物的分离。
中性氧化铝(pH7—7.5):适用于醛、酮、醌、苷和硝基化合物以及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的物质如酯、内酯等的分离,也可以用来分离弱的有机酸和碱等。
(2)硅胶:硅胶是硅酸的部分脱水后的产物,其成分是SiO2•xH2O,又叫缩水硅酸。
柱色谱用硅胶一般不含粘合剂。
适用范围:非极性和极性化合物,适用于芳香油、萜类、甾体、生物碱、强心甙、蒽醌类、酸性、酚性化合物、磷脂类、脂肪酸、氨基酸,以及一系列合成产品如有机金属化合物等。
(3)聚酰胺:色谱用聚酰胺主要又锦纶6(聚己内酰胺)和锦纶66(聚己二酰己二胺)两种,分子量一般在16000~20000,其亲水性和亲脂性均较好,因此既可分离水溶性成份,也可分离脂溶性成分。
有关柱层析的一些心得

有关柱层析的一些心得柱层析是一种常见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
我最近在研究中也运用了柱层析技术,并且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对柱层析的一些心得,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首先,柱层析技术在样品分离和纯化方面具有很高的分离效率和选择性。
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材料、流动相和操作条件,可以有效地分离复杂样品中的组分。
特别是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进行柱层析,不仅分离效果好,而且分析速度快,能够提高实验效率。
其次,柱层析技术在药物分析和毒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柱层析技术可以准确测定药物的含量和纯度,为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另外,柱层析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和分析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了解其代谢途径和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
在毒理学研究中,柱层析技术可以用于分析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为毒物学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再次,柱层析技术需要在操作中注意一些关键的因素。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柱层析柱和固定相材料。
不同的固定相材料对不同组分具有不同的亲疏水性和分离效果,选择适合样品特性的柱层析柱可以提高分离效率和选择性。
其次是合理选择流动相和操作条件。
流动相中添加适量的有机溶剂可以改变溶剂极性,调节柱层析的分离能力。
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操作条件,比如流速、温度和检测波长等。
此外,保持仪器设备的良好状态,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以保证柱层析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最后,柱层析技术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柱层析仪器通常配备有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软件,可以自动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在柱层析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峰形和峰面积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解释。
此外,还需要进行样品的质量控制和方法验证,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我的研究中,我运用柱层析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样品中多个组分的分离和分析。
通过合理选择固定相、流动相和操作条件,我能够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和选择性,并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
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的吸附柱。
由于柱分离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能有所帮助。
1.吸附剂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氧化镁、碳酸钙和活性炭等:吸附剂一般要经过纯化和活性处理,颗粒大小应当均匀。
对吸附剂来说粒子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就高,但是颗粒小时,溶剂的流速就太慢,因此应根据实际分离需要而定。
供柱色谱使用的氧化铝有酸性、中性和碱性3种。
酸性氧化铝是用1%盐酸浸泡后,用蒸馏水洗至氧化铝的悬浮液pH为4,用于分离酸性物质;中性氧化铝的pH约为7.5,用于分离中性物质;碱性氧化铝的pH约为10,用于胺或其它碱性化合物的分离。
因硅胶略带酸性,只能用于对酸不敏感的化合物的分离。
常用300-400目的柱硅胶或H 硅胶。
若化合物的R f值相差较大,则可考虑使用200-300目硅胶以加快层析速度。
另:因吸附剂的比表面较大,天气潮湿时或长期放置中吸附的水分会对分离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相当于大大增加了固定相的极性导致样品分不开),因此应将吸附剂放入90~100度烘箱内烘2小时后,取出在干燥器中冷却后再使用。
使用的硅胶,不用时一定要密封,防止吸潮。
TLC所用的硅胶板一定要保存在干燥器里面,或使用前在红外烘箱里干燥一段时间。
2.溶质的结构与吸附能力的关系化合物的吸附性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极性较大的基团时,吸附性也较强,氧化铝对各种化合物的吸附性按以下次序递减:酸和碱>醇、胺、硫醇>酯、醛、酮>芳香族化合物>卤代物、醚>烯>饱和烃3.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是常用的手动加压的方法。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体会:过柱时是否加压要具体分析,通常情况下直径比较粗的柱子用常压即可,因其横截面积的缘故淋洗剂的流速已足够快。
通常控制柱子下端液体流速大约在0.5~1滴每秒的范围比较合适。
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一般不推荐使用。
4.柱子的尺寸从理论上讲应该是粗长的好。
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
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
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
而如果样品层只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
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
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量的30~40倍,若需要时可增至100倍,具体选择要具体分析。
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相差0.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20cm的柱子);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长度,也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
细长柱子可以增加塔板数,但是也会增加过柱的时间使样品在固定相中扩散影响分离效果。
5.溶剂溶剂的选择是重要的一环,通常根据被分离物中各种成分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来考虑先将要分离的样品溶于一定体积的溶剂中,选用的溶剂极性应低,体积要小。
如有的样品在极性低的溶剂中溶解度很小,则可加入少量极性较大的溶剂,使溶液体积不致太大。
样品的展开首先使用极性较小的溶剂,使最容易脱附的组分分离。
然后加入不同比例的极性溶剂配成的洗脱剂,将极性较大的化合物白色谱柱中洗脱下来。
常用洗脱剂的极性按如下次序递增:己烷和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二硫化碳<甲苯<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丙醇<乙醇<甲醇<水<吡啶<乙酸常选用石油醚,乙酸乙酯。
正己烷价格比较高。
使用乙醚、二氯甲烷等沸点较低的溶剂时,它和硅胶的吸附是一个放热过程,特别是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柱子里产生气泡,天气冷的时候会好一些。
由于硅胶中的活性羟基,用甲醇可能会洗下来一些硅胶中的东西,所以产品如果想过元素分析的话要留神,应该经过后继处理,比如说重结晶等。
展开剂的比例要靠尝试.一般根据文献中报道的该类化合物用什么样的展开剂,就首先尝试使用该类展开剂,然后不断尝试比例,直到找到一个分离效果好的展开剂。
很多时候,展开剂的选择要靠自己不断变换展开剂的组成来达到最佳效果。
体会:1)过柱的淋洗剂极性通常要比过板时极性要小。
一般为了得到更好的分离,通常是要把样品的Rf值调到0.2-0.3之间,不过,许多情况下,如果接受瓶小一些,即使Rf 值在0.5,0.6。
2)尽量避免使用毒性较大的溶剂,如氯仿,可考虑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调配。
3)当混合溶剂作为淋洗剂时,要考虑所用溶剂的沸点差异在使用过程中挥发程度不一样而造成的极性改变。
4)对于Rf值接近的化合物分离,可尝试极性相近但由不同溶剂组成的混合体系作为淋洗剂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石油醚:乙酸乙酯=50:1与石油醚:二氯甲烷=5:1的极性相近(仅是例子,具体比例有些忘了)的极性差不多,但是后者的分离效果可能优于前者。
6.装柱柱子下面的活塞一定不要涂润滑剂,会被淋洗剂带到产品中的,可以采用四氟节门的。
装柱可采用湿法和干法两种,二者各有优劣。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装柱,硅胶(固定相)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且都不要有裂缝或气泡,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导致柱子开裂,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
湿法装柱:关闭柱子下端活塞,把硅胶用适量的溶剂拌成半透明状的均匀稀糊(更像是汤),此时应充分搅拌,仔细观察没有气泡后,以玻璃棒引流倒入事先装有少量溶剂的空柱子中,然后打开活塞让溶剂流出,硅胶自然沉降。
注意:1)装柱溶剂极性不大于过柱淋洗剂;2)倒入硅胶稀糊应有耐心防止液体流击出气泡留于柱内;3)过程中若已产生气泡,则可趁着硅胶尚未完全沉降时用长玻棒搅动溶剂液面下的有气泡处的硅胶可将其赶跑。
待硅胶至所需高度后另加溶剂加压走柱,注意硅胶柱上方应时刻保留有一段溶剂!本法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
缺点是所须溶剂体积较大(当然装柱时用溶剂可以重复使用),耗时长。
一般说来湿法装柱较干法紧密均匀,建议初学者采用。
干法装柱: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再用水泵在柱子下端直接抽,当硅胶不再下落时,保持水泵抽气状态下,从柱子上倒入溶剂,注意倒入的溶剂流量必须大于水泵抽气流量以保证柱子上方时刻保留一段溶剂!待溶剂前沿走到活塞时关闭活塞,注意此时因柱内负压溶剂仍在飞快往下走千万别让柱子干了!撤走水泵,待柱内液面不再下降,此时柱子的下半部分是均匀的而上半部分可以看见有气泡,打开活塞,倒入足够的溶剂后从上端用剪去缓冲球的双连球(即直接鼓气)加压,可将上半部分压均匀无气泡。
若想柱子装得紧密些,可用淋洗剂多走几次柱子。
本法的优点是装柱较方便,速度快,特别是装体积较大的柱子特别能显示时间优势(当然大柱子因为溶剂走得太快容易抽干所以对技术的熟练程度要求更高些)。
最大的缺陷在于抽气时,由于溶剂和硅胶之间的吸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不太适合低沸点的淋洗剂如乙醚,二氯甲烷(易产生气泡)。
解决的办法是:第一、硅胶一定要压结实;第二、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走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
不论用湿法或干法装柱,若最后装好时硅胶表面不平整,可用干净玻棒将最上面约1厘米的硅胶重新捣松,待其自然降落后,再加点溶剂压紧即可。
7.上样样品上样分湿法、干法两种。
上样的基本要求是使样品以尽可能小的厚度上到柱子上,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样品的实际情况而定,无论哪种都要求样品中不含大于淋洗剂极性的溶剂。
湿法上样:适合湿法的样品应该是粘度不大均匀液体样品或者在小极性溶剂(极性不大于淋洗剂)中溶解度非常好的固体样品(保证上样过程中不会析出)。
用于溶解样品的溶剂体积应越少越好。
打开活塞,控制柱子上方溶剂恰好流干时关闭活塞,即用滴管吸取样品,沿柱子内壁于硅胶面上方0.5cm以内距离均匀地加样,待样品布满硅胶面后打开活塞,继续加样。
加样的速度以柱子不出现气泡为限。
待所有样品上完后,用尽可能少的溶剂洗剂样品瓶,待样品在硅胶上恰好走干后依上样法将溶液加到硅胶上。
(若样品量比较大则可省去该步)。
另取干净滴管从上样处上方沿柱子内壁淋洗,确定所有样品开始在柱子中展开后可加入大量溶剂开始过柱。
若担心上样及加溶剂过程中会将柱子表面弄破可考虑在上样前先在柱子上加一层石英砂。
过程中时刻保持柱子不要干出气泡或裂纹!很多样品在上柱前是粘乎乎的,一般没关系,仍可用湿法。
可是有的上样后在硅胶上又会析出,这时候建议采用干法上样。
干法上样:干法就是把待分离的样品用少量低沸点大极性溶剂溶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后再旋去溶剂,注意必须在油泵上完全抽干大极性溶剂!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的顶层,注意保留足够的溶剂使加入的干粉恰好能被覆盖以防柱子开裂(溶剂太多也不好,相当于增加了上样厚度)。
此时加入的干粉层中可能会有大量的气泡,但由于是松的,可以用玻棒稍做搅拌以除去气泡,同样要保持硅胶表面的平整。
有些样品溶解性差,能溶解的溶剂又不能上柱(比如DMF,DMSO等,会随着溶剂一起显色是一个很长的脱尾,这些溶剂虽溶解性好,但是沸点太高不易除去应避免),这时就必须用干法上柱了。
用于吸附上样的硅胶要求:1)样品和硅胶的量比例问题:应尽可能地少用硅胶,可先按1:2尝试,保证在旋干后固体是均匀的,不能看到有样品颗粒析出(那说明有的样品没有吸附在硅胶上)。
若有,则应重新用溶剂溶解后再加入硅胶重新抽干。
2)硅胶颗粒通常要比作为固定相的大,以保证能尽快脱附降低上样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