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吸附柱色谱技术实际应用

合集下载

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化合物的结果是

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化合物的结果是

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化合物的结果是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化合物的结果是一种高效且广泛应用于分离和纯化化合物的方法。

它通过利用硅胶在其结构上的吸附性质,实现对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分离。

本文将从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原理、操作步骤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探讨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化合物的结果。

一、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原理硅胶吸附柱色谱是一种静相液相色谱法,它利用硅胶颗粒作为固定相,通过化合物在硅胶表面的吸附与解吸动力学过程实现分离。

硅胶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能够与多种化合物发生作用,从而实现不同组分的分离。

硅胶吸附柱色谱的原理可以简要描述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样品溶液通过吸附柱时,各种组分会与硅胶发生吸附作用,并在柱上保留;然后通过洗脱剂或梯度洗脱等操作,使各组分按照吸附性质的不同逐渐分离;最后,通过检测手段对分离后的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硅胶吸附柱色谱分离操作步骤硅胶吸附柱色谱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样品处理、硅胶填充、洗脱剂选择、进样与洗脱、结果分析等几个关键步骤。

下面将对每个步骤进行简要介绍:1. 样品处理:将待分离的化合物样品按需求进行前处理,如稀释、过滤等。

样品的处理对最终的分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硅胶填充:将预先处理好的硅胶填充入吸附柱中,保证填充均匀和紧密,以提高柱的分离效果。

3. 洗脱剂选择:根据待分离化合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洗脱剂,以扩大化合物之间的差异性,并实现分离。

4. 进样与洗脱:将样品溶液通过吸附柱,让各组分在柱上固定相进行吸附;然后通过洗脱剂进行洗脱,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5. 结果分析:通过适当的检测手段(如UV-Vis或色谱仪等)对洗脱后的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到最终的结果。

三、硅胶吸附柱色谱在实际应用中的结果硅胶吸附柱色谱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

以下分别介绍其中的几个应用案例:1. 药物提取与纯化:硅胶吸附柱色谱可用于药物的提取与纯化,通过调整洗脱剂的pH值和浓度等条件,实现对多种药物的分离、纯化和定量分析。

硅胶色谱的原理

硅胶色谱的原理

硅胶色谱的原理硅胶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生化分析、制药等领域。

本文将就硅胶色谱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硅胶色谱是一种基于化学吸附作用的色谱技术,主要原理是将需要分离的化合物从溶液中吸附到硅胶上,然后利用不同的洗脱剂和条件,将不同的化合物逐一分离出来。

硅胶是一种极具吸附性能的材料,其表面上带有许多氢键和游离基团,可以将许多化学物质吸附在其表面上。

硅胶颗粒的粒径通常在10-40um之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可操作性,因此常常被用作固定相。

硅胶色谱通常采用填充柱或薄层色谱两种形式。

填充柱式色谱是一种常见的硅胶色谱形式,使用固定填充的硅胶管填充柱作为分离柱,在柱内加入需要分离的化合物溶液。

样品在柱内通过时,不同的化合物在硅胶上的吸附程度不同,因此不同的化合物会分别逐步从分离柱中洗脱出来,达到分离和纯化的目的。

薄层色谱则是一种用于小分子化合物分离的快速分析方法,是在硅胶薄片表面上涂覆一层硅胶,通过预先在硅胶上涂覆不同的标记化合物,以确定目标化合物在硅胶上的位置。

薄层色谱可以通过在涂层上液滴需要分离的化合物溶液,然后使其在硅胶上分离。

分离结果通过扫描或其他检测方法得出。

硅胶色谱的分离机制主要是基于键合作用和范德华力的作用。

硅胶上的游离基团可以发生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作用,吸附化合物分子的键合贡献和范德华力作用的贡献不同,导致分离效果不同。

对于硅胶颗粒来说,其内部孔径大小与颗粒的特点密切相关。

不同颗粒的硅胶在孔径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可以分离不同种类的化合物,取决于化合物不同的分子大小或空间构型。

以分离混合物中的乙醇和甲醇为例,由于两种化合物分子结构相似,但是需要分离的组分量很少,因此可以选择具有像极化作用,相近硅胶孔径的硅胶柱进行分离。

硅胶色谱的洗脱剂通常是指液相,用来帮助将吸附在硅胶上的化合物洗脱下来。

洗脱剂可以根据化合物和硅胶柱的相互作用力选择合适的组分来选择。

例如,一些强极性的溶剂,如甲醇、乙醇和乙二醇等可以用来洗脱极性物质。

硅胶吸附柱色谱技术实际应用

硅胶吸附柱色谱技术实际应用

硅胶吸附柱色谱技术实际应用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是一种以分配平衡为机理的分配方法.色谱体系包含两个相,一个是固定相,一个是流动相.当两相相对运动时,反复多次的利用混合物中所含各组分分配平衡性质的差异,最后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色谱法从发明到现在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它是纯化和分离有机或无机物的一种方法.色谱法按固定相的状态可分为柱色谱.平板色谱和棒色谱三种而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柱层析和薄层层析,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应用.[1]柱层析[2]1 吸附色谱地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硅胶与被分离物质之间产生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物理和化学作用两种.物理作用来自于硅胶表表面与溶质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化学作用主要是硅胶表面的硅羟基与待分离物质之间的氢键作用.2操作步骤2.1 硅胶准备[3]硅胶一般选用250-400目(即40-63μm直径的硅胶颗粒),根据ΔRf选用硅胶的用量.2.2 实验仪器准备一支玻璃色谱柱,一个铁架台,烧杯,锥形瓶,径口直径较大的玻璃漏斗,一支玻璃棒,2.3 装柱[4]2.3.1 吸附剂的加入①干法:将吸附剂一次加入色谱管,振动管壁使其均匀下沉,然后沿管壁缓缓加入开始层析时使用的流动相,或将色谱管下端出口加活塞,加入适量的流动相,旋开活塞使流动相缓缓滴出,然后自管顶缓缓加入吸附剂,使其均匀地润湿下沉,在管内形成松紧适度的吸附层。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有充分的流动相留在吸附层的上面。

②湿法:将吸附剂与流动相混合,搅拌以除去空气泡,徐徐倾入色谱管中,然后再加入流动相,将附着于管壁的吸附剂洗下,使色谱柱表面平整。

俟填装吸附剂所用流动相从色谱柱自然流下,液面将柱表面相平时,即加试样溶液.2.3.2试样的加入①将试样溶于层析时使用的流动相中,再沿色谱管壁缓缓加入。

注意勿使吸附剂翻起。

或将试样溶于适当的溶剂中。

与少量吸附剂混匀,再使溶剂挥发去尽后使呈松散状;将混有试样的吸附剂加在已制备好的色谱柱上面。

如试样在常用溶剂中不溶解,可将试样与适量的吸附剂在乳钵中研磨混匀后加入。

硅胶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

硅胶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

硅胶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
硅胶吸附色谱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它利用硅胶作为固
定相,通过样品与固定相之间的吸附作用来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

硅胶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主要包括吸附平衡、分配平衡和洗脱过程。

首先,硅胶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吸附平衡的。

当样品溶
液通过硅胶柱时,样品中的化合物会与硅胶表面发生吸附作用。


同化合物与硅胶的亲和力不同,因此它们在硅胶上的停留时间也不同。

这种吸附平衡是硅胶吸附色谱分离的基础,也是实现分离的第
一步。

其次,硅胶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还涉及分配平衡。

在样品通过
硅胶柱的过程中,样品中的化合物不仅会与硅胶发生吸附作用,还
会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发生分配作用。

这种分配平衡也会影响各
种化合物在硅胶柱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实现它们的分离。

最后,洗脱过程是硅胶吸附色谱分离原理的关键环节。

在样品
通过硅胶柱后,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成分或者流速,可以破坏吸附平
衡和分配平衡,从而使不同化合物被逐一洗脱出来。

这样,就实现
了对混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有效分离。

总的来说,硅胶吸附色谱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吸附平衡、分配平衡和洗脱过程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过程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对混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有效分离。

硅胶吸附色谱作为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硅胶柱色谱原理

硅胶柱色谱原理

硅胶柱色谱原理
硅胶柱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它利用硅胶作为固定相,通过流动
相在柱中的分配和吸附作用来实现样品的分离。

硅胶柱色谱原理是基于不同化合物在硅胶上的吸附性能不同,从而实现它们在流动相中的分离。

在硅胶柱色谱中,流动相首先通过柱子,然后样品溶液被进样器送入柱中。


品中的化合物会在硅胶上发生吸附作用,不同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不同,因此它们会在柱中以不同速度迁移。

这样,就实现了化合物的分离。

随着流动相的不断通过,吸附在硅胶上的化合物会逐渐被洗脱出来,最终被检测器检测到。

硅胶柱色谱的分离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固定相上的吸附性能不同。

这种吸附性
能受到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通常来说,极性化合物在硅胶上的吸附能力较强,而非极性化合物的吸附能力较弱。

因此,当样品中含有不同极性的化合物时,它们会在硅胶柱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吸附,从而实现分离。

除了吸附性能的差异,硅胶柱色谱的分离原理还受到流动相的影响。

流动相的
成分和性质会影响化合物在硅胶上的吸附和洗脱过程,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因此,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对于硅胶柱色谱的分离效果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硅胶柱色谱的原理是基于化合物在硅胶上的吸附性能不同而实现的。

通过合理选择流动相和固定相,可以实现对样品中化合物的高效分离和检测。

这种技术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

吸附柱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吸附柱色谱法的操作步骤

柱色谱 化学 成分 操作
操作 过程 鉴别
课后习题
1、干法与湿法装柱有何操作要点。 2、柱色谱的洗脱溶剂应如何选择。
课后预习
分配柱色谱法
操作、分离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
吸附柱色谱法操作步骤 (CC)
教学目标:
1、学会吸附柱色谱的操作方法及要点。 2、知道吸附柱色谱的原理。 3、了解柱色谱的英文(CC)缩写。 教学重点: 吸附柱色谱法的操作及要点,收集液的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系统溶剂的选择。
复习旧课
色谱法按操作形式可以分为哪几类?
薄层色谱法、纸色谱法、柱色谱法
导入新课
约300元 /g
Rd,17500元 /g
吸附柱色谱法(CC)
分离

龙舟
化学成分
水 阻力
固定相 吸附力
龙舟比赛
先后

人 推力
流动相 解吸附力
一、原理
三要素
固定相
吸附力
: 解析附力
流动相
化学成分
二、操作过程
装柱
上样
洗脱
收集
1、装柱
分组操作
干法
选柱
适量 硅胶
装柱
直径0.5-10cm,长度 为直径的10-40倍
样品:硅胶 1:20-1:50
均匀、检查
1、装柱
湿法
选柱
硅胶+初始 洗脱剂
装柱
比较
直径0.5-10cm ,长度为直 径的10-40倍
混悬液
装均匀
2、上样
干法
硅胶 样品液
混匀、 阴干
上样
溶剂易溶
样品:硅胶 1:1-1:2
干法装柱方 式,均匀
2、上样

四大色谱法的原理与应用

四大色谱法的原理与应用
制: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 交换能力的差别,或选择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按可交换离子的电荷符号分为阳离子交换色谱法 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 固定相是离子交换剂,常用的有离子交换树脂和 化学键合离子交换剂。 • 流动相是具有一定PH和离子强度的缓冲溶液,或 含有少量有机溶剂,如乙醇、四氢呋喃、乙腈等, 提高选择性。
分配色谱法
• 分离机制:分配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 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包 括气液分配色谱法和液液分配色谱法。 • 气液分配色谱法的流动相是气体,常为氢气或氮 气。 • 液液分配色谱法的流动相是与固定液不相容的液 体,根据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相对强度,分为 正相分配色谱和反相分配色谱
• 正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弱于固定相的极性。常 用的固定相有氰基与氨基键合相,主要用于分离 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 • 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强于固定相的极性。 常用的固定相有十八烷基硅烷(ODS)或C8键合 相,主要用于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各类分子 型化合物。
• 分配色谱的洗脱顺序是由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 中溶解的相对大小而决定的 • 正相分配色谱的洗脱顺序为极性弱的组分先被洗 脱,极性强的组分后被洗脱。 • 反相分配色谱与此相反,极性强的组分现出来, 极性弱的组分后出柱。
2.氧化铝吸附色谱主要用于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 的分离,如生物碱、甾、萜类等成分; 3.活性炭主要用于水溶性物质像氨基酸、糖类及某 些苷类; 4.聚酰胺色谱以氢键作用为主,主要用于酚类、醌 类如黄酮类、蒽醌类及鞣质类成分的分离。
• 气固吸附色谱的流动相为气体。 • 液固吸附色谱的流动相为有机溶剂,其洗脱能力 主要有其极性决定,强极性流动相占据吸附中心 的能力强,其洗脱能力强,使组分的吸附系数值 小,保留时间短。 • 常见化合物的吸附能力有下列顺序 烷烃<烯烃<卤代烃<醚<硝基化合物<叔胺<酯< 酮<醛<酰胺<醇<酚<伯胺<羧酸

多孔二氧化硅(硅胶)微粒填料的色谱柱

多孔二氧化硅(硅胶)微粒填料的色谱柱

一、概述近年来,色谱技术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色谱柱作为色谱分离的关键部件,其填料的选择对于色谱分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多孔二氧化硅(硅胶)微粒填料作为一种常用的色谱柱填料,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和化学稳定性,逐渐成为研究人员的首选。

本文将从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的基本特性、应用优势和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在色谱柱中的应用。

二、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的基本特性1. 多孔结构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具有均匀的孔径分布和丰富的孔隙结构,这使得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吸附能力。

多孔结构有助于提高填料的分离效果,使得样品在填料中得到更充分的扩散和吸附,从而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

2. 化学稳定性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够在不同的PH和温度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

这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适应复杂的样品分离要求,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稳定性。

3. 良好的机械强度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耐压性能,能够承受较高的工作压力和流速。

这为其在高效液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等高速分离技术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在色谱柱中的应用优势1. 良好的分离效果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具有均匀的孔径结构和优秀的吸附能力,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能够实现样品的有效扩散和吸附,从而实现较好的分离效果。

在复杂样品的分离中,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能够展现出其优异的性能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良好的通用性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色谱分离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其优良的通用性使得其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分析方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研究人员的首选。

3. 高效的分离速度多孔二氧化硅微粒填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秀的扩散性能,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能够实现快速的样品扩散和吸附,从而实现较快的分离速度。

这对于分析实验中的高通量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节约分析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胶吸附柱色谱技术实际应用2009-10-11 23:36:02| 分类:化工交流|字号订阅色谱法,又称层析法.是一种以分配平衡为机理的分配方法.色谱体系包含两个相,一个是固定相,一个是流动相.当两相相对运动时,反复多次的利用混合物中所含各组分分配平衡性质的差异,最后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色谱法从发明到现在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它是纯化和分离有机或无机物的一种方法.色谱法按固定相的状态可分为柱色谱.平板色谱和棒色谱三种而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柱层析和薄层层析,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应用.[1]柱层析[2]1 吸附色谱地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硅胶与被分离物质之间产生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物理和化学作用两种.物理作用来自于硅胶表表面与溶质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化学作用主要是硅胶表面的硅羟基与待分离物质之间的氢键作用.2操作步骤2.1 硅胶准备[3]硅胶一般选用250-400目(即40-63μm直径的硅胶颗粒),根据ΔRf选用硅胶的用量.2.2 实验仪器准备一支玻璃色谱柱,一个铁架台,烧杯,锥形瓶,径口直径较大的玻璃漏斗,一支玻璃棒,2.3 装柱[4]2.3.1 吸附剂的加入①干法:将吸附剂一次加入色谱管,振动管壁使其均匀下沉,然后沿管壁缓缓加入开始层析时使用的流动相,或将色谱管下端出口加活塞,加入适量的流动相,旋开活塞使流动相缓缓滴出,然后自管顶缓缓加入吸附剂,使其均匀地润湿下沉,在管内形成松紧适度的吸附层。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有充分的流动相留在吸附层的上面。

②湿法:将吸附剂与流动相混合,搅拌以除去空气泡,徐徐倾入色谱管中,然后再加入流动相,将附着于管壁的吸附剂洗下,使色谱柱表面平整。

俟填装吸附剂所用流动相从色谱柱自然流下,液面将柱表面相平时,即加试样溶液.2.3.2试样的加入①将试样溶于层析时使用的流动相中,再沿色谱管壁缓缓加入。

注意勿使吸附剂翻起。

或将试样溶于适当的溶剂中。

与少量吸附剂混匀,再使溶剂挥发去尽后使呈松散状;将混有试样的吸附剂加在已制备好的色谱柱上面。

如试样在常用溶剂中不溶解,可将试样与适量的吸附剂在乳钵中研磨混匀后加入。

2.4洗脱 [5]除另有规定外,通常按流动相洗脱能力大小,递增变换流动相的品种和比例,分别分部收集流出液,至流出液中所含成分显著减少或不再含有时,再改变流动相的品种和比例。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有充分的流动相留在吸附层的上面。

2.5 检测2.5.1 初步检测当冲洗溶剂流出一定量后,可对流出液进行初步检测,并且将锥形瓶更换成小试管进行收集.一般只进行初步的快捷检测,因此通常是取一小薄层板,用铅笔和直尺将硅胶板分划成多个小方块,并安一定的次序编号.取一根内径为0.3mm左右的玻璃毛细管蘸取少量流出液,点于薄层板的一个小格内,待半点干后,然后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检测.2.5.2 正式检测①点样: 取分部收集的冲洗溶液进行分别直接点样,如果冲洗溶液太稀,浓度太小,可先浓缩.点样的容器一般用玻璃毛细管,点样斑点的直径一般为3-5mm.②展开:在普通的展开槽中进行,展开方式常选用上行展开.③展开剂:实用冲洗溶液.④显色:一般常用物理检测法和化学检测法.物理检测法中首先有紫外光法,紫外光常用两种波长(254nm与365nm).其次是碘蒸气显色法.化学检出法通常惊醒显色剂直接喷雾.显色剂有通用显色剂和专用显色剂.通用显色剂最常见的是硫酸-乙醇或甲醇(1:1)溶液,喷雾后,有的化合物立即反应,但多数化合物需加热后经历数分钟才显色,不同化合物的反应不同,所以颜色也往往不同.专用显色剂是指对某个或某一类化合物显色的试剂,利用化合物本身的特有性质,或利用其所含的某些官能团的特殊反应.展开后根据斑点的,可以粗略的估计待分离物的含量的大小.2.6 合并根据上面薄层检测的结果,我们可以将具有相同Rf指的部分进行合并,然后利用旋转蒸发器对合并部分进行旋转蒸发,最后得到我们需要的目标产物.2.7色谱柱的洗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硅胶分离柱中的硅胶是一次性使用,但在使用后的色谱柱中由于还含有冲洗溶剂,所以要将里面的硅胶到出是比较困难的.取出硅胶的一种方法是将该柱防治一段时间,让溶剂自然会发完后,倒出硅胶.但这种方法既费时又污染环境.第二种方法可以用一根比色谱柱稍长的木杆或塑料杆将含有溶剂的硅胶一段一段地掏出,但这种办法也比较麻烦.第三种方法时利用一个一般地真空泵,经的普柱中剩余地溶剂进行减压抽出,在色谱柱和真空泵之间加一个冷阱,这样抽出地溶剂既进行了有效地收集而不污染环境,而色谱柱中地硅胶又能较快得到干燥,使硅胶能够方便地倒出.3 色谱柱的选择柱子可以分为:加压[6],常压[7],减压[8]。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

所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

①减压柱能够减少硅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

以前曾经大量的过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头了。

②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

压力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

特别是在容易分解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

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

个人觉得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

③常压柱色谱,又称柱层析,是色谱法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的突出优点是,分离效率比经典的化学分离方法高的多,与其他色谱法相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更换流动相和吸附剂方便,消耗材料少,成本低,适合分离取样量从克到微克级范围很宽的各种样品,因此在化学实验室中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4 溶剂的选择 [1]溶剂的选择也许是整个柱色谱分离操作中最困难之处,也是实验成功的最关键之处.溶剂通常先利用简便的硅胶薄层色谱进行筛选.4.1 薄层色谱点样[9]把样品溶解在一种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如氯仿,丙酮.甲醇.乙醇等)然后用毛细管或微量点样管将试液点到薄层板上.点样量要适当,一般点样量少些,则分离叫清晰.但要注意到检测灵敏度.4.2 展开[10]4.2.1展开剂选择[11]选择展开剂时,可采用微量圆环法和小型色谱法进行选择.①微量圆环法:将欲分离的物质,按常规方法点在薄板,两点相距2-3cm,再用毛细管吸取所实验的溶剂系统,垂直放于样点中心,让溶剂自毛细管中依中立流出进行展开,干燥后显色.观察斑点的分离情况.背试物质为未知化和物时,常先用低极性溶剂展开,如式样留在圆点不动,则需增加溶剂的极性或增大洗脱液的量,如移动过快,则必须用较低极性的溶剂来调整.②小型色谱法.用普通的载薄片制成薄板,把欲分离的物质点载薄板上,放于小型玻璃缸或广口瓶中展开,干燥后显色,观察斑点分离情况.4.2.2 展开薄层色谱的展开方法有上行法,下行法,双向展开法,径向展开法等①上行法:使展开剂由下向上爬.②下行法:使展开剂由上向下.该法可使用极性较弱的展开剂.③双向展开法:取方形薄板像纸色谱一样进行双向展开.④径向展开法:可将吸附剂涂成圆形或扇形,在圆心部分加如展开剂,使薄层径向展开.⑤多次展开:用展开剂对薄层展开一次.称为单次展开.一次展开后,取出薄板,挥发出去展开剂后再行展开.⑥梯度展开:该法所用的展开剂在连续不断的改变组成.一般可把一个装有强极性展开剂的滴定管深入密闭的含弱极性的展开剂的层析槽中,槽中用电磁搅拌器把滴下的强极性展开剂混匀,此时,展开剂的极性逐渐由弱变强,使极性差别较大的多种组分混合物得以很好的分离.4.3 显色[12]展开后,如物质有色,可明显的在薄层上观察到它们的位置.如无色,则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显色,定位,一边确定斑点的位置及大小.4.4常用溶剂的极性[13]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石油醚〈环己烷/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刻画极性一般用介电常数:石油醚(无)(环)己烷(1.88)苯(2.3)乙醚(4.5)氯仿(5.2)乙酸乙酯(6.1)丙酮(21.5)〈乙醇(25.8)〈甲醇(31.2)〈水(81.0)。

在薄层色谱中,当溶剂的极性太大时.会使待分离物全部接近溶剂前沿,当溶剂的极性太小时,又会使待分离物几乎全部保留在圆点,这两种情况都是待分离物得不到分离.使用单一溶剂,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往往使用混合溶剂通常使用一个高极性和低级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高极性的溶剂还有增加区分度的作用,常用的溶剂组合有:Petroleum ether/Ethyl acetate, Petroleumether/Acetone, Petroleum ether/Ether, Petroleum ether/CH2Cl2,CH2Cl2/ethyl acetate, ethyl acetate/ MeOH, CHCl3/ ethyl acetate4 柱色谱应用实例5.1 薄层色谱法和柱层析法分离兰州红心萝卜色素的研究[14]利用薄层色谱法和柱层析法对红心萝卜中的色素进行分离分析,着重研究了色素的量、洗脱剂、洗脱时间等因素对色素分离的影响。

选择了以硅胶G为固定相,无水乙醇/水~(5:1,v/v)的混合液作洗脱剂的最佳条件,单向一次性进行色谱分离。

5.2 常压硅胶柱层析分离制备高纯贝壳杉烷型二萜从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 L,PSL)提取物中分离高纯度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建立了分离工艺条件。

以TLC实验筛选适当的洗脱流动相,常压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产物用两相法重结晶,TLC及Ms监测分离效果及产品纯度。

结果表明优选的流动相为混合溶剂石油醚:丙酮:醋酸一7:3:0.05(体积比),纯化分离得到两个贝壳杉烷型二萜单分子化合物,纯度分别从62%和17%提高到96%和94 。

5.3 减压硅胶柱层析分离苦豆子系列生物碱利用硅胶柱层析法纯化苦豆子中含有的生物碱,以氯仿、甲醇为洗脱剂,通过改变2种溶剂的混合比例进行洗脱,得到了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其它生物碱的单体,鉴于其它生物碱无标准品,故本文未加以讨论。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得率分别为22.2%、42.6%,其单体通过HPLC检测后,纯度都达到95%以上,因此可以应用硅胶柱层析法精制苦豆子中含有的生物碱。

5.4 中压柱层析法分离白藜芦醇的研究[15]对虎杖中的白藜芦醇进行了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

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液浓度、浸提时间和次数、料液比等5个因素对白藜芦醇提取的影响,确立了白藜芦醇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液体积分数为95%,浸提温度60℃ ,料液比11:1,回流提取3次,每次60 m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