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2 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案

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一致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掌握西晋的成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认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状况和北方十六国成立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经过对“西晋为何是一个短寿王朝”的剖析,培育学生综合、概括史实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西晋一致的短暂,诚然是多种矛盾矛盾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心腐败是致使当时政治黑暗不行忽视的一个问题。
历史提示我们,应安不忘危,汲取历史教训。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西晋的一致、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课难点:西晋的短暂一致的原由。
三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激情导入三国鼎峙中的三个国家是何时由谁成立的,国都在哪里?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再进一步发问:那么三国鼎峙中,你以为哪一个国家最有可能一致全国?为何?预计学生会回答:魏国。
因为曹魏的发展超出吴和蜀,实力最强。
教师进一步指引,在三国的角逐竞争中,魏、蜀、吴三国谁都没有可以一致,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今日就让我们一同学习本课吧。
二、教材指引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联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研究研究一:西晋可以一致中国与三国鼎峙有何关系?(分层研究 )1.在三国鼎即刻期哪国实力最强?2.在三国鼎即刻期哪国最初消亡?【概括】在三国鼎即刻期,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权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为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遇到很大的限制。
所以各族人民都急迫要务实现全国的一致。
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明显,物力和财力都比南方充分,所以以后全国的一致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达成。
研究二:八王之乱【想想】为何西晋的一致只有很短的时间?(分层研究 )1.西晋一致后,统治公司快速腐败,其表此刻哪些方面?2.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你能举例说明吗?这样带来的结果是什么?3.第一次人口迁移热潮在什么时间?【概括】(1)统治公司豪侈腐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7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西晋的建立和统一,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在266年由司马炎建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然而,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和内乱,西晋在316年灭亡。
在此期间,北方各族的内迁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体系,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融合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地图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自主获取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素材。
2.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晋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情况。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西晋统一的影响和北方各族内迁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互相提问,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本学期的第六个教学单元,主要讲述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西晋的建立、西晋的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及西晋的衰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晋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认识北方各族的内迁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及西晋的衰落,认识西晋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北方各族的内迁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学案: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学习任务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把握西晋的成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大体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形和北方十六国成立的背景。
2.进程与方式(1) 通过对“西晋什么缘故是一个短寿王朝”的分析,培育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 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移。
人口大迁移是社会骚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域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
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西晋使我国从割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进展需要,从而确信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慢慢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一起制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进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结果,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是致使那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
历史提示咱们,应安不忘危,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晋的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的短暂统一的缘故。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割裂割据局面,要紧介绍了三国归晋以后西晋的进展脉络。
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那么三部份之间联系紧密。
第一部份要紧围绕着西晋成立后,统治阶级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尽管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可是,社会矛盾仍然超级尖锐。
第二部份内容主若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哄,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第三部份集中表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哄的机遇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固然,在这部份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形进行补充)3.教学方式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教学过程】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2.简述西晋建立的过程。
(三国政权的演变)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
280年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知识模块二八王之乱自主阅读课本P79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八王之乱。
(原因、目的、后果等)(1)原因:吸取曹魏教训,大封同姓诸王,诸王势力增大;(2)目的:争夺中央政权;(3)后果:劳民伤财,灾难深重,社会动荡,西晋衰落,人口迁徙。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一、西晋的建立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
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
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
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
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
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过程设计晋武帝惩诫曹魏之以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并让他们享有优厚的田租户调收入。
后来,晋武帝裁撤州郡兵,却让封王们“移封就镇”,并逐渐拥有武装,势力越来越大,给日后的动乱埋下隐患。
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贪婪腐化,是导致动乱的社会深层原因。
2.提问:八王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性质怎样?带来哪些危害?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3.探究:造成西晋短期统一的原因是什么?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严重,八王之乱削弱了统治力量。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简介: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2.学生看《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求记忆此图。
讲述: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是:匈奴族居幽、并、雍诸州,特别是并州一带;鲜卑族居住在幽、并州以及秦、凉一带;羯族居住在并州上党一带。
氐族在武都、略阳以及扶风(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始平(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京兆(今陕西西安),和汉人交错居住;羌族居住在关中的冯翊(今陕西大荔)、北地(今陕西耀县)、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泾川西北)。
补充: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
3.引导: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
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为奴。
这种剥削压迫迅速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4.简介: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匈奴兵占领洛阳,俘虏晋怀帝,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又率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的建立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
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
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二、教学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亡的原因;八王之乱。
教学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
三、教具学具:挂图,教学PPT,导学案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师生互动探究。
五、板书设计: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
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2.魏灭蜀
3.司马炎废魏建晋和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
1.大封皇族与封王掌握实权
2.社会上层的腐败
3.八王之乱的过程与影响(西晋衰落;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状况:
内迁的过程:
内迁后的生活(西晋的民族压迫政策及西晋灭亡;北朝十六国及北魏统一北方);
内迁的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内容,特别要强调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然后逐渐导入新课。
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78本目课文,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简述西晋的建立和统一过程,并试着分析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2、结合课文及《钱神论》材料分析归纳西晋初期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状况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归纳:
1、西晋统一的过程:强调统一过程是分三步完成的:一是魏灭蜀,二是废魏帝建西晋,三是
西晋灭吴。
魏为什么首先灭蜀?主要是蜀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是魏下手的最好时机。
这里应注意向学生强调指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2、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
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因为统治者的日益腐朽,国力却日趋衰落。
另外,从客观上讲,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
3、西晋初期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状况:“唯钱是图”,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强调: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知识模块二:八王之乱
自主阅读课本P79本目课文,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分析八王之乱的背景,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归纳:
1、八王之乱与分封的关系:……
2、八王之乱波及的范围:……
3、八王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4、西晋统治的结束:……
合作探究:西晋的统一为什么如此短暂?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拔。
(晋武帝大封皇族,使封王掌握大量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
皇族和豪贵昏庸贪
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知识模块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自主阅读课本P80—81本目课文,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拔。
(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是社会动乱的结果。
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
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不得不大举南迁,寻找生存之地,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移民潮。
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却客观上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也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题目略)
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