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审题立意特训:10养浩然正气筑伟大中国含参考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审题立意特训:莫为分数遮望眼和养浩然正气筑伟大中国-含解析

2020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作文审题立意特训:莫为分数遮望眼和养浩然正气筑伟大中国-含解析

莫为分数遮望眼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标语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线——20世纪70年代:学习雷锋好榜样20世纪80年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世纪90年代:文明守纪开拓创新21世纪以来: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每一条标语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

上述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答案:莫为分数遮望眼考试结束后,进步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嘉奖,退步的孩子便遭受打骂,尽管退步孩子的成绩比进步孩子要优秀很多。

简单的漫画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哀:究竟从何时开始,分数变得如此重要,重要到成为评判学生的标准。

“乖,考好了妈妈给奖励。

”“怎么考得这么差,太给我丢人了!”“你看看人家别人的孩子考的多好”…….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应该都很熟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

每一个父母都非常关心自家孩子的成绩,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多考几分、再多考几分。

可我不禁要问:分数当真有这么重要吗?分数真的可以说明一切吗?在这里,我想对每一个父母说:不要被分数遮蔽了双眼,不要将孩子束缚在分数的桎梏里。

可能会有家长反驳:我是想让孩子成绩好点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成为国之栋梁,于是剥夺孩子一切空闲时间,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从不注意在道德方面进行引导。

更有甚者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考几分,竟然帮助孩子作弊!这样的情况早已是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唯分数主义教育方式下,我们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些考试机器可以担当起复兴中华的神圣使命吗?前些日子,少年大学生魏永康被学校劝退的新闻在网上疯传。

魏永康十七岁进入中科院,二十岁因缺乏自理能力被开除。

每年的中高考都会有一大批因作弊或替考而被取消考试资格的人…….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可见,成绩绝对不是评判人的标准,分数万能理论有时也会失灵。

十年寒窗一朝试锋,有人说高考是这充斥着不公平的世界中公平的存在,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名言材料:怀自强之心,养浩然之气

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名言材料:怀自强之心,养浩然之气

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名言材料:怀自强之心,养浩然之气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道德经》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

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

——《宋史•董槐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汪国真《山高路远》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文化底蕴:人文关怀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健康生活:珍爱生命、自我管理审题限制性1.题目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立意作文,所以写作时材料在文中必须有所体现,离开材料则视为偏离题意。

2.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这就要求考生在理解名言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三则名言共同的中心含义——自强,再将此作为作文的立意方向,如此方能扣准写作要求,才能不偏题、离题。

3.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三则材料均和自立自强有关,这就规定了写作立意的基本方向。

第一则材料,在对比中强调,与“知人”“胜人”相比,“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第二则材料侧重强调国家自立图强的重要性。

第三则材料侧重强调实践行动对自强的重要性。

开放性1.材料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并没有要求“综合理解”,所以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任取其一作为审题立意的基础,也可综合考量。

2.“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表明可以材料明确提示的一个或多个角度切入,也可以是发散思维后,从与中心含义联系最紧密的一个或多个角度入手来写。

标题最好能展现中心论点,论述中也须扣准材料内容。

3.“明确文体”,文体是开放的,既可以写记叙文,带入自我体验与感悟,讲述一个或多个故事,明确自强主题;也可以写议论文,于理性分析中阐明观点,表现思考的高度和深度;也可以写散文,在收放自如中情理兼备地表情达意。

但考生所写的文章必须符合相关文体的特点,不能写成四不像。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养国家精神,做中国骄傲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养国家精神,做中国骄傲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国际友人称颂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深圳7岁小女孩袁媛,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的危急时刻,处乱不惊,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

袁媛因此被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不久前,在某央视主持人与娱乐圈的口水战中,网友得知偷税漏税的某女星曾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一事,众人一片哗然。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养国家精神,做中国骄傲“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是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的敬业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先人后己、与人同乐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脉脉流淌而且愈发熠熠生辉的国家精神。

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要明确国家精神的内涵,明确中国骄傲的概念,唯有如此,才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国家精神是敬业精神。

87岁的袁隆平依然坚守岗位,不断书写杂交水稻崭新篇章——海水稻、敲掉水稻中的“铬”元素、沙漠稻。

97岁的许渊冲每天翻译一张纸的莎士比亚,他给自己定下目标,翻译完全部的莎士比亚。

耄耋之年的张锦秋,用她的建筑才华在中国大地上留下汉唐遗风的西安古都,一个人、一座城。

太多和他们一样,在本职工作上精益求精、敬业乐业的人,我们称他们为“大国工匠”“国家精神”。

国家精神是爱国精神。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是诗人笔下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贞,隐姓埋名三十年潜心科研的氢弹之父于敏、脱下博士服穿着农民装设计“天眼”的南仁东是用行动书写对国家的信仰,雅加达亚运会站在冠军领奖台上的孙杨在国旗掉落后坚持重新升起国旗是对国家尊严的维护。

2019高考全国II卷作文题目及范文——青年有为,奋斗无悔,强国有我

2019高考全国II卷作文题目及范文——青年有为,奋斗无悔,强国有我

2019高考全国II卷作文解析和例文一、审题:这是一道给定背景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在“立德树人”指导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激起考生的文化认同、家国情怀,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醒考生关注时代热点,紧跟时代步伐,做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此外,考生还要注意联系历史,体现历史思维。

作文的情境性很强,考生需要将自己代入到所选择事件的具体背景中进行写作。

这提醒考生一定要选择自己熟识的背景、情境,如此才能有话可说,也才可能成佳作。

要注意每则任务前的具体时间,如任务①:考生需要假设自己在1919年5月4日,面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世界形势,体现出时代对当时学生的一种召唤、激励,达成演讲的目的。

而任务④则要求以当代青年的身份完成一篇观后感,体现对五四运动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此外就是要注意各种文体的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如书信体、演讲稿、观后感等,这些文体特征既要体现在题目上,也要体现在行文过程中,不可忽略。

限制性:1.情境限制。

2019年全国卷Ⅱ的作文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命题者并没有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而是让考生有话可说,抒发心声,以此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

也确如所愿,考生走出考场时都面带笑容,这道“很熟悉”的作文题似乎给了他们底气。

但这道作文题还是设置了很多限制性因素,有话可说不假,但能否写成考场佳作则有待观瞻。

作文材料分为三部分:背景材料、任务材料、作文要求。

其中的背景材料就有着明显的情境限制。

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并突出了各自的历史意义。

而背景材料下的五个选择任务是与其相契合的,这就提醒考生要上下勾连,代入情境,体现“当事人”这一身份要求,阐发观点。

2.身份限制。

考生在选择任务的同时,要注意“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这一要求。

2019全国卷Ⅱ作文试题解析及范文天下兴亡,我辈有责

2019全国卷Ⅱ作文试题解析及范文天下兴亡,我辈有责

2019全国卷Ⅱ作文试题解析及范文天下兴亡,我辈有责2019全国卷Ⅱ全国卷Ⅱ作文题目适用地区:重庆、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海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

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分析本套试题直切时代热点,紧扣时代脉搏,正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表现;考题紧贴“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引导考生立家国意识,树民族情怀,能够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结合起来,树立“大我”意识、宽广胸怀,以天下为己任。

所给材料五个话题,紧贴2019时事热点、国家大事,有回顾,有前瞻。

写作任务要求很明确,五个话题,五个任务,审题立意上没有难度,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个去写就完全符合要求,从体裁上看都有明确要求,有演讲稿、观后感、书信等形式,在写作上,考生应该注意这些文体的写作要求。

当然,写作中考生要注意“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这个势必要求考生要联想,要想象,要把自己置于这话题的情境之中,“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漫游历史,前瞻未来。

2019高考二卷优秀作文

2019高考二卷优秀作文

《捍卫国权,我辈有责》(60/54)——为在座诸君而作诸位:胶州危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还要做偌大的学堂何用?还要这一方书桌有何用?国权已失,若于此处安坐,于心何安?不必再为欧战胜利而欢呼了,巴黎的电报已为山东奏响丧钟;不必再为威尔逊的“民族自决”而感激了,如今他正戴着“和平”的面具,宰割着战胜品(哩)!各位同学,我们何必眼巴巴地乞求他人的施舍,等着西方来超拔我们?乞求换不来独立,幻想成不了现实!同学们呐(哪),一腔热血,不为抗争,存之何用?众所周知,山东为中国之固有领土,(为)孔子之故里,儒家之圣地。

中华文明千年赓续,孔子居功甚伟,儒家功不可没。

千年来,我们崇道德,修礼乐,尚(向)贤能,司文章,尊天地,讲亲诚,俨然一礼仪之邦。

华夏大国,如今一伙强盗,扛着“文明”的旗号干起打家劫舍、离散骨肉的勾当,正要夺我们的财宝,毁了我们的根基。

各位同学,失了山东,就是亡国灭种!我们难道要等到泪尽胡尘,才忆龙山遗梦?难道必至披发覆面,方知愧对天地?各位同学,救亡图存的重任已然在肩,惟有挺直腰杆,才是炎黄子孙!各位同学,快听啊,梁任公正在呼喊“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鲁迅正在感叹“石在火种就不会熄灭”,陈独秀先生已号召我们“打破枷锁”。

我们求学于此,是为了升官发财,还是为了民族崛起?是为了求安逸求享乐,还是为了求真理求进步?若是做着“西方解放”的大梦,何不与街上迷离的烟鬼道友?若是守着书生不可预国是的古董,便可与前清遗老们踱步徐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长缨;君不见,宗氏子,年少破万浪(?),古来少年皆英雄,我辈何须让古人?同学们,我们若行动起来,天地变色,风云激荡;我们要行动起来,才能让官府老爷们知道顺从民意,才能让列强(们)知道中国不可欺侮。

我们只有行动起来,才能保卫山东,捍卫国权!同学们,挺直你们的腰杆,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捍卫国权,我辈友责!誓保山东,誓存中华!《光火奏鸣,国我合一》(60、58/56)——观“五四大会”有感“石在,火种是不会灭的”,鲁迅有言。

高考作文写作练习主题:养浩然正气,祛内外邪气(审题+立意+例文)

高考作文写作练习主题:养浩然正气,祛内外邪气(审题+立意+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扶正”指扶助、补益人体虚弱不足的正气,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祛邪”指祛除使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切外在致病因子。

中医疗治坚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非常重视对“正”即人体自身机能的生发保护。

以上文字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扶正祛邪”,原意指邪正的发展、转化。

疾病的发生、变化在于邪正的盛衰变化。

正气充沛,则抵抗力强,疾病自然减少、消失;正气不足,则疾病就会发生、发展。

所以,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中医哲学观带给我们的自然不仅仅是祛除身体疾病的力量,更在于对于我们人生价值观念的引导。

当今世界,正是价值观念剧烈冲突、碰撞的时候,青少年成长成才之际,如果不擅长培育浩然正气,则容易在“精神”上出现疾病,误入歧途。

另外“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也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不能容忍“致病因子”的存在,有了小问题必须及时处理,不能酿成大祸,伤及自身之“正”;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敢于下手,又要注意不能“伤正”。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结构,从中医治病需要“扶正祛邪”,再到青少年成长中的“扶正祛邪”,到国家发展的“扶正祛邪”,逐步深入论述。

可以谈为何要“扶正祛邪”,采用正反对比手法论证“扶正祛邪”的重要性;可以谈如何“扶正祛邪”,通过涵养正气低于邪气侵袭,有了“邪”不能讳疾忌医,要敢于暴露并“动刀”将其祛除。

【立意】1.扶正方能祛邪。

2.邪不压正,自古如此。

3.祛邪需要勇气,扶正则要正气。

【例文】养浩然正气,祛内外邪气“扶正祛邪”乃是中医扶正固本、祛除邪祟的治病救人之法。

治疗身体之疾如此,养护人生又何尝不是?面对红尘滚滚,世俗纷纷,当如何抵御邪气侵袭,唯有养一身浩然正气才能强基固本,不入“病”途。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读书沙龙”活动中,老师郑重地向同学推荐近期出版的《中国精神读本》。

这本书精选了从晚清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的华文传世名篇,为读者展现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中国精神进化史。

其中既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孙中山的《国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也有入选中学教材的林觉民《与妻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多数同学纷纷表示要认真阅读,但也有同学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请结合自己阅读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回应那些同学的质疑。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审题立意审题: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由材料+任务+要求三部分构成。

这个材料部分通过老师推荐的《中国精神读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伟人代表及他们的“中国精神”。

其中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有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从“未来”的角度展现的爱国精神;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的坚韧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毛泽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红色精神等等。

除了材料中给出的这些,考生还可以扩展思维,补充“中国精神”的内涵,比如“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精准扶贫精神”“抗疫精神”等。

通过思考这些,考生会对“中国精神”的内涵有初步的了解。

材料部分还给出了某些同学的质疑“这些诗文年代已久,在当今以经济、科技实力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读之又有何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浩然正气,筑伟大中国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燃文化”是从腾讯视频2017 年暑期提出的“好时光一起燃”这一主题衍生而来的新型文化体。

它体现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状态,包含了主动进取、热情踊跃、乐观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义。

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年轻人不懈追求梦想,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断拼搏、努力奋斗。

——摘自网络
材料二
在越来越广泛的网络社交平台上,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在部分青年群体中流行,伴随着“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
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等等话语,加之“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的广泛流动,这种颓废的状态已经相当普遍。

——摘自网络
材料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鲁迅的话有了怎样的认识与感悟?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能套作。

答案
1答案:【优秀范文一】
养浩然正气,筑伟大中国
市场经济的高歌猛进,是否湮没了你的初心?“丧文化”肆意蔓延,是否摧毁了你的执念?“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都市,是否迷乱了你的方向?此情此景,我们该何去何从?唯有养一身浩然正气,共筑伟大中国才可谓“王道”。

(反问、排比,引材料,出观点)
当社会变为喧嚣浮躁的名利场;当佛系青年以“不争不抢”低调处世;当“葛优瘫”成为青年人的普遍姿态。

颓废便如厝火积薪,肆意生长,变成燎原。

实可悲哉!这是如今快速发展时代下衍生出的怪象,我们不得不为此感慨:“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局面何时出现?
王鼎铭在《碎琉璃》中写道:“时代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

”时代的背景音是铮铮而鸣的,当人们醉心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们必然为时代淘汰。

或许是物质的丰盈淹没了我们的追逐,亦或许是人们安于现状拒绝前行。

然而我们青年人又怎能被时代潮流裹挟,失去那奋进的追求?(2、3段列举中国青年之“丧文化”状态,结合鲁迅名言,用反问的形式说出期望)
回望历史的云烟,我看到了魏源高呼“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十六字道出古人入仕为官,舍小家顾大家的担当;我看到了戊戌六君子喋血高呼为国担当的热情;我看到了五四运动中无数青年学生振臂高呼“以今日之我,逐明日之阳”的决绝。

他们无数人的积极进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我记起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五千里家国”。

诚然,这是他们的责任,但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的责任?(运用排比举例肯引证,以古之“燃文化”为当今青年指点迷途)
岁月静好,本应催人奋进。

我们亟须弘扬的是富有积极意蕴的“燃文化”,而非“丧文化”。

不要等到“日寒月暖,来煎人寿”的悲伤蔓延心头,而应以希望为顶,以坚韧为基,在你自己的朝圣路上积极行进。

以鲁迅先生“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为指引,谱写当今青少年应有的朝气之歌。

新时代领路人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未来。

”我们终将会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唯有养一身浩然正气,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才能为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才可期得中华民族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恰如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8段引用名言,论证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燃”的姿态)
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唯有青年人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养一身浩然正气,才可铸就伟大中国。

(照应题目,总结全文)
【优秀范文二】
愿你如阳光,明媚不忧伤
鲁迅先生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有语:“愿中国青少年都能摆脱冷气,不必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 那么在当今社会中,什么是青少年该摆脱的“冷气”呢?(以鲁迅之言,引出“丧文化”之疑问)
答案是“丧文化”。

辛夷坞说:“在旷阔的时间面前,青春脆薄得像一张纸。

”可就是在如此脆薄的青春里,竟然大肆流行“丧文化”。

这种“丧文化”,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如此这般消极的话语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
颓废状态相当普遍。

实际上这是一种相当不负责任的行为,更反映出青少年消极避世,不敢担当的脆弱心理。

(“丧文化”现象分析)
诚然,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避世隐居,但那是为时代所迫。

如今的青少年,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每一刻都是令人期待的。

若不是从古至今,无数人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断拼搏、努力奋斗,何来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若是他们也每天“漫无目的的颓废”,“颓废到忧伤”,我们仍
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何来现在的美丽中国?
那么为什么会有“丧文化”这种“冷气”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会有淘汰。

于是有人害怕这种快节奏的竞争会将自己淘汰掉,开始自嘲、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觉得反正又做不好,不如麻木生活,得过且过。

(“丧文化”原因分析) 毕淑敏说:“我不相信自己手掌心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除了“丧文化”,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燃文化”,它包含了主动进取、热情踊跃、乐观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义。

这类年轻人不懈追求梦想,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相信手掌加手指的力量,不信命,不断拼搏,努力奋斗。

这才是当代青年该有的精神面貌。

(“丧文化”“燃文化”之对比分析) 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对自己的不公,但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我相信那些自我标榜热衷“丧文化”的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理想,只是不敢面对生活,于是干脆颓废。

鲁迅先生还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光,关键就在于摆脱冷气,勇敢去做。

(6-7段连用两次引证,为当代青年指明方向)
与其颓废忧伤,不如热血阳光;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愿你在自己存在的地方,成为一束光,照亮世界的一角;愿你如阳光,明媚不忧伤。

(呼吁“燃文化”,完美结尾)
解析:【命题方向】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科学精神:批判质疑、理性思维
【审题】【限制性】
1.第一则材料关键词有“向上”“进取”“追求梦想”“热情踊跃、乐观果敢”“拼搏”、“奋斗”等。

第二则材料关键词有“自嘲、颓废、麻木”“漫无目的”“不想干”等。

第三则材料关键词有“向上走”“做事”,“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等。

依据这些关键词来确定写作的内容和中心,表现新时代的青年将如何把青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题。

2.“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及含意”,谈谈“你对鲁迅的话有怎样的认识与感悟”。

要以鲁迅的话作为议论的立足点,不能只比较“燃文化”和“丧文化”的利弊优劣;也不能毫无章法,不分主次,三则材料逐个点评。

【开放性】
1.可以先立后破,也可先破后立。

2.可以从个人角度分析,可以从他人角度分析,可以从国家、社会(传统文化、历史、制度、法制或其它)等角度分析,透过材料和社会现象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挖掘要深,不能泛泛而谈。

3.可以分析好的或坏的做法可能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好与坏、利与弊、优与劣。

4.可以针对产生错误做法的思想原因和危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可以类比分析,也可对比分析,也可假设推断……
【解题】第一则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热点话题“燃文化”,为梦想不懈追求,努力拼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二则材料反映的是时下出现的“丧文化”,自嘲、颓废、麻木,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第三则材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青年的殷切期望,希望当时青年们不必在意流言,努力向上,谱写一曲奋斗之歌。

三则材料中蕴涵着命题者的价值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三是命题者要褒扬的,材料二是要批判的。

立意时要注意主流价值取向。

所给材料是多则材料,可寻找相似点,也可寻找不同点。

三则材料都在谈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可以紧抓这一共同点立意。

材料一和材料二谈两种不同人生价值的表现、实质和影响,可围绕鲁迅的名言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立意】
1.“燃文化”是时代之所需;
2.青年人要心怀梦想去奋斗;
3.摒弃“丧文化”,走好人生路;
4.做有志青年,圆中华伟梦;
5.点燃人生,照亮青春;
6.在奋斗中做闪光的自己;
7.弃“颓丧”而奋进,“燃”芳华之人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