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合集下载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午枕①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

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首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就枕而眠,醒来梦境已悠然远去,“百年”二字写出梦中所历时间之长。

B. 第二句化用萧史、弄玉之典,感慨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长留梦境之中,表达了对梦境的留恋。

C. 颔联写了野草的花开花落,鸣鸠的相乳相酬,句句是景语,句句亦是理语,景理结合,颇具深意。

D. “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描写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情状,对比之中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D(2)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之情。

首句既是写实,又寄寓了政治上的感慨。

新法被废,如梦消散,诗人内心无比痛苦、惋惜。

尾句则直抒愁情。

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

中间两联通过对野草、鸣鸠、旧蹊、新径、朱门、画楼的描写,阐释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之理。

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欲把一杯无伴侣”,写出了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苦。

【解析】【分析】(1)D项,“抨击了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错误,这句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

故选D。

(2)此题可根据“百年春梦去悠悠”“眼看兴废使人愁”,结合注释内容“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分析,变法惨遭废除,内心无比痛苦、惋惜,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

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

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释】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绶: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 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 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 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D(2)“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D项,“颈联写到……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错误,选项曲解诗句意思,“乱堆渔舍晚晴时”不是渔舍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而是在晚晴时,归棹拢岸拿蓑衣,乱堆蓑衣。

故选D项。

(2)从诗中来看,本题虽然是针对尾句设题,但考生需要关注全诗,要想知道“未肯轻轻博换伊”中“伊”所指的对象,需要对诗歌的标题以及诗歌的内容有所把握。

本诗的标题是“莎衣”,即“蓑衣”,而诗歌除尾联两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咏蓑衣的。

首联写渔人爱蓑衣。

颔联写渔人披蓑衣。

颈联写渔人脱蓑衣。

蓑衣虽然是用草和绳子编缀而成的,但是在渔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鲜明、质地轻柔的,穿着它是胜过衣服的。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洗竹王贞白①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开③节下书。

竹罗隐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

【注】①王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②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

③琅玕:翠竹的美称。

下文“箱筠”义同。

④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⑤交戛:交错缠结。

⑥王徽之(公元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1)两诗中“竹”的意象都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②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③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2)相同点:①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

②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

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

【解析】【分析】(1)两首诗都是写竹,是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道院竹繁教略洗”“篱外清阴接药阑”,写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自向琅矸节下书”“粉节霜筠漫岁寒”,用竹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2)《洗竹》是唐代诗人王贞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雅的情怀。

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

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诗内容。

这首诗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 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解析】本词考查对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表达。

像杜鹃、杨柳、阳关、红叶,鸿雁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基本涵义要熟知并敏感地在鉴赏时领会贯通。

3.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4.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府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 诗人留宿幕府,悲从中来,诗人产生悲情的原因有官场失意、思乡情浓、战乱未平、身世凄凉。

C.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 整首诗歌在立意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有评论赞誉这首诗的颔联“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对此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B(2)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B项,“官场失意”错误,应是“孤苦无依”。

故选B。

(2)此诗的颔联写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答题时注意根据“角声”“月色”概括孤寂悲凉的氛围,根据“悲自语”“好谁看”分析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⑴B;⑵①颔联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②颔联写诗人“独宿”的所见所闻:长夜的角声倾诉着乱世的悲凉,却无人倾听;中天的明月无限美好,却无人欣赏。

③诗人借长夜的角声、中天的明月烘托出孤寂悲凉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孤独难耐、沉郁悲愤的复杂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壶中九华诗苏轼湖口人李正臣蓄九峰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此诗作于南迁途中。

“云峰”一说庐山。

《神仙传》中一个叫步公的人,常悬一壶,每夜跳入壶中,壶中别有天地山川。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舟行疾速。

两岸山峰在眼中消失,却在梦中时现。

B. 颔联“莫愁”,正见家乡五岭渐渐远离的愁绪,但因“九华”俱在一石,稍慰愁情。

C. “天池水”“玉女窗”运用典故描写出天池水落、玉女现身的惝恍迷离的仙境。

D. 尾联告诉我们作者欲以百金购买九峰石的直接原因是他的“仇池石”太孤绝。

(2)清代查初白评此诗“带南迁意而不觉”,试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答案】(1)C(2)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

故选C。

(2)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

“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

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

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

高考试题汇编诗歌(意象)

高考试题汇编诗歌(意象)

高考试题汇编——诗歌鉴赏(意象及意境)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4分)(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2.(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3.(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4.(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4分)1.【答案】(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又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

高考诗歌鉴赏意象经典题题目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诗中“一枝开”是画龙点睛之笔,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意象的?解析:作者用“万木冻欲折”来反衬梅花“孤根暖独回”,突出其不畏严寒的特点。

“前村深雪里”,点明环境的极度严寒,而“昨夜一枝开”,以“一枝”这一数量词,凸显出这枝早梅的与众不同和傲然独立。

通过环境的烘托和数量的对比,突出了“一枝开”这一意象。

题目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具有怎样的意象特点?解析:诗中的杏花生长在北陂,有一池春水环绕,环境清幽。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展现出杏花即使飘落如雪,也胜过在南陌被碾作尘土,表现出杏花高洁、不随波逐流的意象特点。

题目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中的“蝉”具有怎样的意象?解析:诗中的“蝉”,垂着触须饮用清露,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响亮的叫声。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强调蝉声远传不是凭借秋风,而是因为自身站得高。

这里的“蝉”象征着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外在力量就能声名远扬的人。

题目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词中梅花这一意象有何寓意?解析:词中的梅花生长在驿外断桥边,无人欣赏,独自开放,在黄昏中忧愁,又遭受风雨的摧残。

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即便凋零飘落,被碾作尘土,依然香气如故。

梅花象征着作者自己虽终生坎坷,但坚贞不屈、高洁孤傲的品质。

题目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中“柳”这一意象有何含义?解析:诗中的柳曾经在春风中摇曳,在乐游苑里舞动,而到了秋日,却在斜阳和蝉声中显得凄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高考题精选练习(意象意境专题)
1、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 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解析】本词考查对文化底蕴的理解与表达。

像杜鹃、杨柳、阳关、红叶,鸿雁等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基本涵义要熟知并敏感地在鉴赏时领会贯通。

3.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4.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代表边塞的地名,写了征人戍边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5. 05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解析: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

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

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

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

"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

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6、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7、08【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⑴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8、08【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认真阅读此诗并结合所学王维诗歌的特色,此题不难作答。

第⑵问的“景”实际上就是把诗作的后四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明确了“景”,“情”也就自然容易写出来了。

9、【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描述出一至二种
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10、08【湖北卷】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

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

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4分)
(2)(4分)
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

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答案解析】
(2)①“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借“夕阳红”表现自己了的自信、憧憬,有一种大器晚成的欣慰在里边。

②沧海桑田,历史演变。

《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的“夕阳红”,它象征的就是历史不断的更替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