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镜面对称教案设计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教案设计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 了解镜面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 掌握镜面对称的画法和判断方法 - 学会运用镜面对称完成平面图形的构造和变换2. 教学内容1.镜面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定义:以一条直线为镜面,将平面上的一个点与它的镜像点连成的直线垂直于镜面,并平分这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这个点的镜面对称轴。

•性质:镜面对称轴上的点在镜面对称变换下不变,平面上任意一点在镜面对称变换下都有一个对称点。

2.镜面对称的画法和判断方法•编画法:在镜面上画一个垂线,然后在垂线上任取一点,连接该点和其镜像点,就得到了这个点在镜面对称变换下的对称点。

•判断法:任取平面上的一点,如果这个点在镜面对称变换下有对称点,则该点在镜面对称轴上,否则该点不在镜面对称轴上。

3.运用镜面对称完成平面图形的构造和变换•构造法:根据镜面对称轴对称的特点,可以通过几何构造得出镜面对称轴上的点与其对称点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出完整的对称图形。

•变换法:镜面对称变换可以将平面上一个图形在镜面对称轴两侧分别生成一个对称的镜像图形,从而实现平面图形的变换。

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课件讲解和示范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镜面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展示相关图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镜面对称的理解和运用。

4. 教学流程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镜面对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2.通过课件讲解和示范演示,教师向学生展示平面图形的镜面对称构造和变换,并讲解相关的画法和判断方法。

3.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完成给定的练习题,巩固和加深对镜面对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课堂讨论和展示,学生展示和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教学资源1.课件资料:PPT讲解、示范演示和练习题。

2.教具材料:直尺、圆规、笔等。

6. 教学评估1.学生的听课笔记和课后作业的提交情况,反映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

2.课堂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镜面对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和反思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和反思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和反思1. 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 - 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具有镜面对称的图形。

- 利用镜面对称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1.2 教学内容•镜面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图形的镜面对称判断和构造。

1.3 教学方法•输入引入法:通过提问或展示事物,引发学生思考镜面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探究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发现图形的镜面对称特点。

•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镜面对称的判断和构造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1.4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教师呈现一幅镜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你有没有注意到镜子中的图形和实物是什么关系?•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镜子中图形与实物镜面对称的结论。

第二阶段:概念引入•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呈现镜面对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具有镜面对称的图形,例如正方形、五角星等,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图形的镜面对称轴。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镜面对称的特点,并完成相关练习。

第四阶段:探索实践•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使用直尺和铅笔在纸上画出一个任意图形,并尝试找出图形的镜面对称轴。

•学生互相交换纸张,评判对方画出的图形是否具有镜面对称性,并给出理由。

第五阶段:归纳总结•学生进一步探究镜面对称的判断和构造方法,分别整理并总结在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知识。

•教师进行点评和提醒,并复习重要概念。

1.5 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口头答辩,评价学生对镜面对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尝试运用探究法和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促进了他们对镜面对称知识的深入理解。

然而,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学时间安排上可能过于紧凑,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探索时间不足。

如果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他们可能会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提出更多有意义的观察和思考。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镜面对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2)掌握通过镜面对称操作得到的镜像图形;(3)能够解决与镜面对称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2)通过练习画出镜像图形,让学生熟悉镜面对称的操作过程;(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镜面对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镜面对称的概念及特点;2.镜面对称的操作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镜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镜面对称,并让他们观察和描述一些具有镜面对称特点的图形。

2.概念讲解与示范(15分钟)(1)解释镜面对称的概念:镜面对称是指一条直线将图形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通过翻折后与另一部分重合。

(2)表示镜面对称的符号:通过示范展示如何用直线和箭头表示镜面对称。

(3)讲解镜面对称的特点:镜面对称的图形在镜面翻折后,与原图形完全重合。

3.练习画出镜像图形(30分钟)(1)给学生一个简单图形的镜面对称图形,让他们通过画出对称图形来体会镜面对称的特点。

(2)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用尺子和铅笔画出图形的对称镜像,要求画出的对称图形与原图形完全重合。

4.解决实际问题(25分钟)(1)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问题。

(a)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是2厘米,求它的宽。

(b)将一个图形按照镜面对称的方法画出它的镜像图形。

5.小结与扩展(10分钟)(1)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总结镜面对称的概念、特点和操作方法。

(2)扩展:通过展示一些具有镜面对称特点的建筑、艺术作品等,拓宽学生对镜面对称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练习画镜像图形的过程中的表现,看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镜面对称的操作方法。

2.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评价,看学生能否灵活运用镜面对称知识解决问题。

3.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正确率进行评价。

镜面对称数学教案设计

镜面对称数学教案设计

镜面对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掌握镜面对称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镜面对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镜面对称的概念及性质2. 镜面对称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镜面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镜子、图片、实物等。

2. 学具:每人一面小镜子、练习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镜子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形象,引导学生发现镜子中的自己与实际生活中的自己是否一致,引出镜面对称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镜面对称的性质,如:对称轴、对称点、对称图形等。

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3. 练习:让学生用镜子进行实际操作,找出对称轴、对称点,并尝试画出对称图形。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镜面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穿衣搭配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镜面对称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运用镜面对称原理设计有趣的图案或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镜子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

2.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镜面对称的应用。

4. 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镜面对称概念的理解。

2. 通过实例讲解镜面对称的性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镜面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镜面对称应用案例。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4、猜一猜时间:师拿出时钟,面对大镜子,生猜时间,并说说理由,集体订正。
出示P71思考题第二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钟面上的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想法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5、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三、熟悉镜面对称:
2、师出示对称图形的一半,对称轴紧挨镜面,水平或垂直放置,照一照。
为什么会出现完整图形呢?
3、组织游戏活动——照镜子,亲自体验镜面对称。
1)讲明游戏的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一人拿镜子,一人照镜子。
操作活动一:照镜子,上下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人与镜像上下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上,镜像也向上;头部向下,镜像也向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听故事:猴子捞月亮
猴子真的能捞到月亮吗?为什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2、你还在哪里看到这样能像井水这样照出另一个月亮的现象?
3、出欣赏桂林山水画
4、揭示学习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学习镜面对称
1、大家经常照镜子,你有什么发现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是不是这样呢?
课题
镜面对称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学生活动,体会和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教学重点
镜面对称中两边图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
镜面对称中左右方向相反。
教具实验准备
有关镜面对称的主题图、镜子等
教学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
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观察物体”中的“镜面对称”第69页的例题3和练习。

教学目标:1. 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2. 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 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物和像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小镜子每人一面(学生准备),大镜子一面(老师准备)、,老师准备两张纸,纸上分别写出“白天”这个词和它的的两种镜中像。

教学过程:一.课前韵律:1 师说口令,生做动作。

(学生面对面)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师可以把准备好的音乐播放出来。

)2 猴子捞月的故事:(课件展示)一群猴子在林子里玩耍,它们有的在树上蹦蹦跳跳,有的在地上打打闹闹,好不快活。

它们中的一只小猴独自跑到林子旁边的一口井旁玩耍,它趴在井沿,往井里边一伸脖子,忽然大叫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原来,小猴看到井里有个月亮。

一只大猴听到叫声,跑到井边朝井里一看,也吃了一惊,跟着大叫起来:“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啦!”它们的叫声惊动了猴群,老猴带着一大群猴子都朝井边跑来。

当它们看到井里的月亮时,都一起惊叫起来:“哎呀完了,哎呀完了!月亮真的掉到井里去了!”猴子们叽叽喳喳地叫着、闹着。

最后,老猴说:“大家别嚷嚷了,我们快想办法把月亮捞起来吧!”众猴都义不容辞地响应老猴的建议,加入捞月的队伍中。

井旁边有一棵老槐树,老猴率先跳到树上,自己头朝下倒挂在树上,其他的猴子就依次一个一个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长条,头朝下一直深入井中。

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它的手伸到井水中,都可以抓住月亮了。

众猴想,这下我们总可以把月亮捞上来了。

数学教案之镜面对称

数学教案之镜面对称

数学教案之镜面对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概念,能识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对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镜面对称的定义及性质2. 镜面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镜面对称的概念及性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镜面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镜面对称现象。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镜面对称。

3.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具有镜面对称特点的图片或物品,如镜子、剪刀、折纸等。

2. 准备教学课件,展示镜面对称的原理及应用。

3.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镜面对称的判定与性质1. 判定一个图形是否具有镜面对称性。

2. 学习镜面对称的性质,如坐标变换、线段长度不变等。

七、镜面对称在几何中的应用1. 利用镜面对称解决几何问题,如求对称轴上的点到点的距离。

2. 探讨镜面对称在几何作图中的应用。

八、镜面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镜面对称现象,如建筑、艺术作品等。

2. 引导学生运用镜面对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拓展与探究1. 研究镜面对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发现镜面对称的新用途。

十、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镜面对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镜面对称的判定与性质1. 判定一个图形是否具有镜面对称性:如果一个图形可以通过某条直线(对称轴)旋转180度后与原图形完全重合,则该图形具有镜面对称性。

2. 学习镜面对称的性质:a) 对称轴:镜面对称的轴线,将图形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关于对称轴完全一致。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通用5篇)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通用5篇)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通用5篇)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镜面对称》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能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知道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
小镜子每人一面、课件、大镜子一面。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中已经设计了几种活动,学生在生活中也照过镜子,但在教 学中仅做教材中的活动肯定是不够的,而学生又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 经验。因此,如何设计更有效、有序、适度的活动成为我们设计时的 最大难点。经过我们多次集体备课,逐渐找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活动思 路,即先让一位学生对着镜子做动作, 其他学生看一看、说一说镜子 里的他是怎么做的,让他们体会到镜子里外的上下、前后是不变的。 再让一位学生做镜子里的老师,既巩固前面所学,又引起新的矛盾冲 突,让学生发现镜子里外的左右正好是相反的。接下来,老师和全班
我做拍拍肩。
我做两手叉腰。
我出左手。
掌声不太热烈,为什么呀,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做才和老师是对 称的?
让学生体会我和镜子里的我是面对面的, 我们的左右正好是相反 的。我出左手,镜子里的我出右手;我出右手,镜子里的我出左手。
3现在老师想和全班同学一起做游戏,我要拿道具一本书和一支 笔,那你们呢?
师左手拿书右手拿笔,再交换书和笔做一遍游戏。
4除了水以外,还有什么东西能映照出人或东西的样子?镜子。 再来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镜子外面有什么,镜子里面有什么?
镜子外面有人,镜子里面也有人。
镜子外面有开水瓶,镜子里面也有开水瓶,我们就说镜子外面的 物体和镜子里面的物体也是对称的。
三、活动体验镜面对称的性质:
你们照过镜子吗?我们今天在课堂上也照一照。
1老师先请一个同学来照镜子。 其他同学仔细看,镜子中的他是 怎么做的。
请你拍拍手,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举起两只手,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举起一只手,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向前走一步,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向后退一步,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蹲下去,再请你站起来,镜子中的他是怎么做的?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体会?
我和镜子中的我是对称的。我向前,镜子中的我也向前。我向后, 镜子中的我也向后。我向上,镜子中的我也向上。我向下,镜子中的 我也向下。
2游戏:请一个同学来做镜子里的老师。 我一边说一边做,你也 一边说一边做。如果他做对了也说对了,请你们拍三声掌。
我笑嘻嘻。
我做下雨了。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昙华林小学刘虹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镜面对称》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通俗地说, “镜面对称”是指相对于一个平面的对称。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数 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 旋转和对称现象”,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拿道具做游戏,便于教师反馈。最后,再由同位同学互做游戏, 让他们再次获得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镜面对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课件出示猴子捞月的故事,不出现结局)。 他们能把月亮捞出来吗?
二、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1平静的水面就像一个大镜子, 能把天上的月亮倒映在水中。生
活中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演示课件)
2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噢,我听懂你的意思了,水面上的树和它的倒影,它们的形状 是一样的,大小也是一样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课题:
对称)
这幅图中还有对称的吗?
3回放课件中的图案,再次体会对称。
起学生的兴趣,但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
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在“活动”中学习,从体验中获得 知识。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 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 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 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 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 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整 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 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对称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如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 轴对称、镜面对称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人教版二 年级教材只对轴对称和镜面对称作了初步介绍,其中镜面对称是新增 加的内容。
二、目标定位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制定了以下三个具体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会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活动中,感受对称图形的美,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在本节课中,我们紧紧抓住“对称”来展开教学,对于“镜面 对称”“对称的性质”都没有对学生明确提出。学生在表述时语言可 能不规范,只要大致表达出意思就可以了。
三、学情分析
《镜面对称》是在学习了 “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来学习的内容, 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又不同于轴对称,湖面的倒影, 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 很容易引
4生生互动:同位同学互相做这个游戏。指名表演。
四、练习
1、完成71面练习第5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71面练习第5题。
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71面思考题。
你知道真正的时间吗?
自己完成思考题,对答案。
五、小结
通过今天学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六、再次演示课件,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