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七子之歌》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增强爱国热情。
2.理解《七子之歌》这首歌所表现的内容,并能以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和情绪来表现。
3.诵读诗歌《七子之歌》,开拓音乐视野,加深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
教学重、难点:1.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确切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情感。
2.踊跃参与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交流活动。
教材分析:此曲以孩子希望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作比喻,深情地讴歌了澳门人民盼望回归祖国的赤子情怀。
歌曲为单二部曲式。
第一乐段的旋律比较平稳,其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
在这里,形成了本乐段的一个小高潮,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思念中的母亲作真诚地倾诉。
第二乐段开始处就出现了一个六度大跳,且第一乐句的旋律多在高音区回转,加上强力度的处理要求,它好象是在呐喊,在表现一种盼望回归祖国的强烈感情。
第二乐句是稍加变化的重复,它进一步使这种情绪变得更加浓烈。
最后一个乐句深情而又肯定,把渴望回归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学生随着《春天的故事》的音乐走进教室。
2.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曲?歌曲中提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3.介绍一国两制。
二、导人新课1.师:一国两制,使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1999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统一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在此之前,许多文人学者通过手中的笔,写下了许多让我们感动的诗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
2.介绍闻一多和他的《七子之歌》三、学唱新歌1.师:音乐是无声的呐喊,歌声是倾吐的心声。
让我们静静地感受闻先生当时写作时的心境吧!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
生:体会情感并讨论。
师:小结曲式A+B情感真诚地倾诉思念+渴望回归的呐喊模唱旋律mu+a2.把歌词填进去完整地演唱。
(提醒学生注意演唱时也要用朗诵时的感觉和情绪。
)3.提问:歌曲中有几处呼唤“母亲”的地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其中有的表现急切,有的表现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
初中《七子之歌》教案

初中《七子之歌》教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七子之歌》,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讨论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七子之歌》的旋律、歌词以及相关音乐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演唱《七子之歌》,理解歌曲的内涵。
难点:掌握歌曲的旋律,感受歌曲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七子之歌》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妙。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七子之歌》的背景及创作意义。
2. 学唱歌曲(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内容。
(2)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教师学唱。
(3)分组学唱,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学习、互相鼓励。
3. 歌曲解析(15分钟)(1)教师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主题思想,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4. 讨论与交流(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七子之歌》后,大家有何感想?(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 实践活动(10分钟)(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练习演唱《七子之歌》,准备参加班级音乐会。
(2)组织班级音乐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七子之歌》的演唱技巧?是否理解了歌曲的内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熟唱《七子之歌》,掌握歌曲的旋律。
2. 深入了解《七子之歌》的背景,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3. 参加班级音乐会,展示自己的演唱技巧。
七子之歌教案

七子之歌教案七子之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悉七子之歌。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1.熟悉七子之歌的歌曲内容和旋律。
2.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2.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四、教学准备:1.七子之歌的音频设备。
2.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Step 1: 温故知新用调用示范的方式教学乐曲。
首先,播放七子之歌的音频,让学生仔细听,并合拍鼓掌。
然后,跟着音乐手拍,引导学生熟悉旋律。
最后,再次播放音频,让学生跟随歌曲一起唱。
Step 2: 情感鉴赏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以使用PPT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例如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孩子们的笑脸等等,同时播放七子之歌的音频。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自由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
Step 3: 分组演唱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演唱歌曲中的不同部分。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演唱,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边鼓掌边欣赏。
Step 4: 七子之歌表演选出一些具有音乐表演天赋的学生,进行集体表演。
教师可以辅助学生进行编排,并指导学生在演出过程中注意节奏和感情的表达。
Step 5: 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表演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编曲,创作与七子之歌类似的曲目,展示他们的创造力。
2.可以安排音乐会或校级演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艺。
七、板书设计:七子之歌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音乐课,学生们对七子之歌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有更深刻的体验到音乐的魅力。
同时,通过分组演唱和集体表演,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七子之歌初中教案

七子之歌初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七子之歌》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并进行情感教育,培
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聆听、学唱及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理解歌曲的背景及内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歌曲的情绪体验,用优美纯净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5分钟)
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是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东方
之珠》,你们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新歌《七子之歌——澳门》。
2. 歌曲初步了解(5分钟)
(1)了解作者闻一多,作曲家李海鹰。
(2)歌曲创作背景:介绍“七子”的来历及澳门概况。
3. 学习歌曲(20分钟)
(1)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
(2)学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五、六度音程,引导学生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情感。
(3)分组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练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 歌曲展示(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歌曲展示,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澳门的历史和文化,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歌曲演唱及小组合作情况,对学生在情感、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七子之歌——澳门

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七子之歌——澳门一、教学目标1.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2.学习歌曲的曲调、旋律、节奏和歌词,并且能够正确演唱。
3.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对澳门这座城市的赞美和祝福。
4.懂得用音乐表达自己对城市的热爱和祝福,增强爱国情感。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
2.PPT讲解文本。
3.播放歌曲的音乐设备。
4.教材《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材》。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1.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表达。
–介绍《七子之歌》的由来和歌曲表达的情感。
–分享一些有关澳门的资料:如澳门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等。
2.学习歌曲的曲调、旋律、节奏和歌词,并且能够正确演唱。
–播放歌曲,让学生听一遍歌曲。
–引导学生跟着节奏拍手。
–教师指挥,学生合唱歌曲,分节练习。
3.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对澳门这座城市的赞美和祝福。
–分析歌曲的情感和爱国情感。
同学们合唱歌曲,尽情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澳门这座美丽城市的祝愿和赞美之词。
教学步骤第一步:由来与文化背景•用PPT将《七子之歌——澳门》的由来和背景展示给学生,并简要解释。
•分享一些有关澳门的资料,比如澳门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文化和旅游业,唤起对澳门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歌曲•播放歌曲,并让学生感受到它的情感和美妙的旋律。
•教师给学生传递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引导他们跟着节奏拍手。
•在学生了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后,开始教歌词,逐句解释并让学生跟唱。
第三步:唱出歌曲的情感和祝福•分析歌曲情感,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再次合唱歌曲,并尽量让同学们在歌曲中表达出对祖国和澳门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祝福之情。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七子之歌——澳门》,帮助学生了解澳门的文化背景和美丽的风光。
同时,使用音乐语言表达情感,唱出对城市的赞美和祝福,并增强爱国情感。
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感,同时也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5篇

《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5篇第一篇:《七子之歌》学案教案3篇班级:姓名:一、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啖()自怨自艾()迄()遗骸()硇洲()愍()2.根据拼音写汉字。
qiǎng bǎo________yīn yūn________cù tà________二、能力题3.阅读《澳门》,完成下列问题。
澳门你可知“Macac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诗中所说的“母亲”、“生母”是指________。
从修辞角度看,这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
(2)“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对这两句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他们”是指葡萄牙等殖民帝国,“我”指澳门。
B.“我的肉体”是指澳门的主权,“掳”突出了殖民帝国对澳门的占领、蹂躏与摧残。
C.“你”是祖国的拟人化,“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是说澳门人民没有忘怀祖国。
D.这两句诗谴责了殖民帝国的暴行,抒发了澳门人民不屈服于列强统治的精神。
4.诵读《香港》,完成下列问题。
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啊!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1)这首诗中的“凤阙”是指________。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采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柔情,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
B.“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这句中的“海狮”是指当时的英国殖民者,“我”是指诗人闻一多。
C.“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这句中的“啖”和“咽”两个动词用得非常准确、生动,写出了当时的殖民者对香港的掠夺与剥削。
七子之歌教案

七子之歌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
2、通过多种体验,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
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用深情的歌声淋漓尽致地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D.S反复记号的运用方法。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唱好歌曲《七子之歌》并表现歌曲。
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法、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游戏发声练习:以老师问,学生答的对唱形式进行,在练声的同时拉近师生
距离。
二、导入情景,唱歌曲《七子之歌》。
三、导入歌曲,分析歌曲创作背景。
1、初听歌曲,感受歌词内容。
2、出示课题,介绍《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
3、观看图片,介绍澳门。
A、澳门交接仪式图片。
B、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四、歌曲教学。
1、观看澳门回归晚会中的《七子之歌》。
2、歌曲中有哪些演唱形式,介绍领唱澳门小演员——容韵玲。
3、介绍:歌曲中的“Macau”发音的来历。
3、再听,分析歌曲的情绪,出示曲谱。
4、根据歌曲情绪变化,给歌曲分乐段。
5、分析A乐段主要节奏,哼唱第一乐段。
6、分析B乐段主要节奏:掌握D.S反复记号的运用方法,同时注意休止符,哼唱第二乐段。
(小组讨论:歌曲中多次呼唤母亲,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表达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用自己设计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歌曲的感情。
)
7、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情绪的把握。
音乐教案七子之歌

音乐教案七子之歌教案标题:音乐教案七子之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七个音符的名称和音高。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
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七个不同颜色的卡片,分别写上音符的名称(do、re、mi、fa、so、la、ti)。
2. 音乐播放设备和音乐《七子之歌》的录音。
3. 小乐器(如手鼓、铃铛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播放音乐《七子之歌》的录音,让学生先听一遍。
2. 教师向学生介绍音乐的标题,并询问学生对于这个标题的理解。
探究(10分钟):1. 教师将七个不同颜色的卡片分发给学生,每个学生拿到一个卡片。
2. 教师示范唱出音符的名称和音高,让学生跟随唱一遍。
3. 学生按照音符的顺序站成一排,教师指挥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音高进行动作(如摇摆、跳跃等)。
发展(15分钟):1. 教师播放音乐《七子之歌》,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音高进行动作。
2. 教师指挥学生按照音符的名称和音高依次举起对应的卡片。
3.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唱出音符的名称和音高。
巩固(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音符的名称,编写一个简短的歌词,表达这个音符的特点。
2. 学生在小组内排练并表演自己编写的歌词,其他小组猜测是哪个音符的名称。
3. 教师评价学生表演的歌词是否准确、生动有趣。
总结(5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七个音符的名称和音高。
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音符的唱和动作,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乐器演奏《七子之歌》,发挥创造力。
2.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歌曲,编写类似的教案,分享给其他同学。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音符名称和音高的掌握程度、合作与表达能力等。
2. 对学生编写的歌词进行评价,看是否能准确表达音符的特点。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音符的时值和音符的排列组合,拓展音乐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子之歌》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会演唱《七子之歌》学会相关的乐理知识。
理解《七子之歌》中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节课
一、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
、导入:以轻声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录音为背景音乐,教师板书或用字幕打出一段格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2、
提问:这句格言出自哪位诗人?他与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有什么关系?
3、
师生共议:这句格言出自我国现代着名爱国诗人、学者、烈士闻一多先生,它镌刻在清华大学闻亭下的闻一多先生雕像后面的石壁上。
正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使他创作了《七子之歌》的爱国诗篇,在1925年7月4日发表在《现
代评论》上。
《七子之歌》是一部组诗,组诗一共分七章。
它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澳门》是组诗中为首的一章。
1997年,在澳门即将回归之际,作曲家李海鹰,用深沉、诚挚的曲调为《澳门》这首诗谱上了曲。
自此,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响彻了神州大地。
4、
请同学们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澳门岁月》中的主题曲《七子之歌—澳门》。
5、
师生共议:片中担任领唱的年仅七岁的澳门小姑娘容韵林的那双充满童真的眼中仿佛注视着400年的澳门沧桑,荡澜着40万澳门同胞的炙泪深情,她的演唱深深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牵动着全世界正直善良的人的心。
二、歌曲演唱与处理
、
请几位会唱这首歌的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或演奏《七子之歌—澳门》。
2、
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要将表现歌曲的感情置于核心的地位。
歌曲的第一乐段要以真诚的倾诉为基调,去表现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歌
曲的第二段要以急切的呼唤为基调,去抒发离别已久的游子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3、
在以上分析歌曲情感的基础上,教师用钢琴弹奏歌谱,师生共同演唱歌谱,做进一步的体验。
引导学生以音乐为本,感悟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旋律线的进行。
如:上行中的大跳53,下行中的32165。
节奏中的休止符。
速度、力度变化。
演唱状态。
4、
如歌的朗诵歌词。
5、
演唱歌曲;和伴奏带。
三、听赏《1997天地人》序曲
、教师导语:闻一多先生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了爱祖国、爱人民的主题。
如今,爱的内容更宽泛,意义更深远。
一个正直的公民,不仅要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而且要爱世界、爱人类、爱地球。
2、听赏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
第2节课
一、欣赏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
、音画同步:在音乐声中出示作品的标题和香港的夜景图像,提示同学去想象音乐的意境。
2、简介作品:交响曲《1997天地人》是中国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的,1997年7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
全曲共分天、地、人三个乐章,庄严壮丽的古代编钟声;天使般纯洁的童声;大提琴低缓的吟唱;交响乐队热情的合奏;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作品淋漓酣畅的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亿万炎黄子孙的豪迈心情,同时表达了中华儿女经历了百年沧桑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祝福。
二、复听作品
、将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当中编钟、童声合唱、大提琴独奏及乐队合奏出现的顺序在图中标示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普天同庆的场面。
2、乐曲的高潮处由弱渐强,多次出现下列节奏型:XXXXX0,请同学随音乐的力度变化击这一节奏型。
三、播放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出示歌单,请同学随录音一起演唱。
四、分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两首歌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曲目相同
不同
东方之珠音乐创作手法曲式结构、风格音乐与高潮处理法歌词表达方式表达的情感
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都采用切分节奏及三拍长
音。
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了大跳音程和弱起拍的表现手法。
抒情、细腻而深沉的歌曲;都是二段体结构。
A:三连音的应用。
B:连续上行几个乐音的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
含蓄、富有诗意表达炎黄子孙对香港的无比爱恋之情。
鼓浪屿之波A:由高到底,连续四组“递音”下行。
B:音程大跳,加强歌曲的动力,形成歌曲的新鲜感。
倾诉、直白思念台湾亲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渴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五、教师演唱
一首自己谱曲的歌曲《消失的爱》,这首歌的词作者是一位生活在台湾,孤独、病残、年逾古稀的台湾老人,歌词表现了老人对年轻时代在大陆的一位姑娘的思念之情:台湾和大陆千古一脉,是祖国母亲的一个孩子,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在,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海峡两岸的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
感受:
这节课是《七子之歌》的第一课时,作者注重了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实际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
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
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
《七子之歌》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
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两首,另外五首首分别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
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诗歌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的内涵。
在了解“七子”含义时,我展示了几组母子情深的图片,用来调动学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情。
不由的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
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生生流动着的感情。
在本课的学习中,在读通顺诗歌的基础上,她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
她紧紧把握好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的目的进程做到了心中有数,将有价值的疑问因势利导,纳入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如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称为“妈港”?掳去肉体是什么意思?对学生提出的枝节问题如生词的意思,我灵活处理,让学生互相解决,从而牢牢把握课文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