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故事简写

合集下载

简短成语故事(精选16篇)

简短成语故事(精选16篇)

简短成语故事(精选16篇)简短成语故事(精选16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短成语故事(精选16篇),希望大家喜欢。

简短成语故事篇1相传在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民,他整日在地里偷懒,所以即使是遇上好年景,地里的粮食也仅够他填饱肚子的。

一旦要是遇上荒年啊,那他可就要挨饿喽。

这一天,他正在农田里耕地,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打猎的吆喝声。

那声音啊,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不断回响,受了惊的小动物在农田周边的草丛中窜来窜去,拼命奔逃。

突然,一只小兔子慌慌张张地从草丛中跑出来,一头撞在地里的树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赶忙捡起兔子,心里甭提多高兴:“呵呵,一只送上门的兔子”当天晚上,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把肚子吃了个溜圆。

第二天,他照旧到地里干活儿,可是却心不在焉,时不时地向草丛中瞄一眼,希望还能捡到一只送上门来的兔子。

就这样,他在地里晃悠了一天,该干的活儿全都没干完。

可是,直到太阳落山,也没有兔子来撞树,他只好扛着锄头,失望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把农具往地里一扔,索性坐在那颗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树。

他等啊等,等了整整一天,可还是什么也没等到。

“哼,肯定等得到,我明天还等。

”农夫不甘心,絮絮叨叨地向家走去。

从此,农夫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在大树旁,可是兔子撞树的事情再也没发生。

地里的草越长越高,已经成了一片荒地,农夫也因此成了全国人的笑柄。

简短成语故事篇2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

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

每天中午,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

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

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啊,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

”“可不是嘛,每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

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_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历史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很多成语就是从历史典故延伸出来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成语典故故事5个简短,供大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狗尾续貂【出处】《晋书·赵王伦传》。

【释义】续:续接;貂:一种皮毛珍贵的动物,古代皇帝的侍从用貂尾装饰帽子,由于封官太多,以致貂尾不足,只好用狗尾代替。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历史典故】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南凤手里,贾南凤生性凶狠狡诈,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赵王司马伦采纳了手下谋士孙秀的建议,以贾南凤谋害太子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南凤,自封为相国。

后来,他又借掌管宫中禁军之机,发动政变,废掉了晋惠帝,自己当了皇帝。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封文武百官,包括孙秀、张林等帮助他篡位的人。

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许多仆人也都跟着他飞黄腾达了。

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貂尾不够用,只好用颜色和形状与貂尾相似的狗尾来代替。

每次上朝的时候,殿上的大臣挤得满满的。

由于当时的官员太多,百姓议论纷纷,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

”用来讽刺朝廷,意思是,朝中的官员太多了,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

司马伦的政权很快就被推翻了。

【成长心语】美好的东西总是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的,但同时,人们更愿意它长久地美好下去,正如故事中的官吏一样,他们希望自己和之前的官吏相同,但他们忽略了代表身份的东西,反倒成了让他们出丑的“元凶”。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

在你开始做之前,请认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有把握将美好延续下去,因为有了之前的开门红,接下来的必定要更好,才不至于让人失望,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

唯有道行足够深的人,才能将“貂”续得完美。

成语典故故事2退避三舍【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17篇)

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17篇)

简短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招的解释及造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1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

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

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2沆瀣一气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3沧海桑田桑田,农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此刻海水又退了一半。

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4车胤,晋代南平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点灯。

日子久了,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才行。

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此后,他就每晚靠着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5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简短的成语故事篇6《安居乐业》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学习成语能够更好理解文言文意思,更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10则,欢迎阅读!1- 抱薪救火【成语释义】薪:柴草。

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成语来源】战国时,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这也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魏国军队的一位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安,便建议把南阳各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安釐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之弟。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还有国土,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忠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

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近义成语】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反义成语】雪中送炭、釜底抽薪【成语接龙】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远→远走高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时→时来运转→转败为胜【道理升华】做事首先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当,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 唇亡齿寒【成语释义】原意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成语来源】春秋时,晋献公想派兵攻打虢国。

可是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大夫荀息献计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只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

”晋献公听罢,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见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当时就答应借道。

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虞国和虢国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借道给晋国使不得啊。

成语简短故事五篇

成语简短故事五篇

成语简短故事五篇1.成语简短故事篇一南辕北辙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

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

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

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成语简短故事篇二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绚烂的明珠。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简短成语故事,便利大家学习。

简短成语故事1、守株待兔春秋时代宋国有位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始终到太阳下山才整理农具打算回家。

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

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当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

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连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快乐的整理农具打算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

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地耕田?从今以后,他成天守在大树旁,盼望能再等到不当心撞死的兔子。

可是很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

2、掩耳盗铃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望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致。

小偷心里开心极了,想把这口精致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死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知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仍旧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胆怯,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用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开心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钟声了吗!”他马上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他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洪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3、心中有数文与可(文同)画的竹子远近著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视察竹子的生长改变状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简短的成语故事20篇

简短的成语故事20篇

简短的成语故事20篇成语故事包含了许多的人生哲理,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反省自己,悟出人生的大道理,可以受益终身。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短的成语故事20篇,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四字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_成语典故简短

四字成语典故故事简短一点_成语典故简短

四字成语典故故事简短⼀点_成语典故简短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个引⼈⼈胜、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哲理。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四字成语典故故事简短⼀点,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风声鹤唳【拼⾳】: fēng shēng hè lì【解释】: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相惊忧。

【成语故事】:西晋末年发⽣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了东晋。

当晋朝渡江来到南⽅,胡⼈就霸占了北⽅,不过,北⽅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

当时前秦的⾸领叫苻坚,他请汉⼈王猛当他的宰相,⼀⼼要让国家变得⼗分强盛。

为了完成统⼀中国的⼼愿,苻坚就带着⼋⼗万⼤军攻打南⽅。

晋朝的君⾂⼀听到消息都⾮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这个地⽅,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

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常的害怕。

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后长期对峙的局⾯。

成语典故故事2【成语】:风烛残年【拼⾳】: fēng zhú cán nián【解释】:风烛: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残年:残余的岁⽉,指在世不太久。

⽐喻⼈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

【成语故事】:刘因,是元朝初年的⼈。

他⾮常聪敏,写了⼀⼿好⽂章,并且肯下⼯夫读书,著作有“静修集”和“四书集义精要”等著名的书。

他幼年时⽗亲就死了,⼀向对母亲很孝顺;长⼤以后,曾在朝廷做右赞善⼤夫。

后来因为母亲⽣病,才辞去官职,返回家乡侍奉母亲。

不久,朝廷⼜叫他去做官,他却不愿意再去了。

有⼈问他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做官的机会呢?他回答说:“我的母亲已经九⼗岁了,就好象是㈱风中残烛﹞,朝不保⼣,我怎么可以远⾏,去贪图那些荣华富贵呢?”这句“风中残烛”本来是⽐喻风中烧残的蜡烛,很容易熄灭的意思;⼀般⼈就⽤来形容⽼年⼈的衰竭,不久⼈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时,汉明帝召见班超,派他到新疆去,和鄯善王交朋友。

班超带着一队人马,不怕山高路远,一路跋涉而去。

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新疆。

鄯善王听说班超出使西域,亲自出城迎候。

东道主把班超奉为上宾。

班超向主人说明来意,鄯善王很高兴。

过了几天,匈奴也派使者来和鄯善王联络感情。

鄯善王热情款待他们。

匈奴人在主人面前,说了东汉许多坏话。

鄯善王顿时黯然神伤,心绪不安。

第二天,他拒不接见班超,态度十分冷淡。

他甚至派兵监视班超。

班超立刻召集大家商量对策。

班超说:“只有除掉匈奴使者才能消除主人的疑虑,两国和好。

”可是班超他们人马不多,而匈奴兵强马壮,防守又严密。

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天深夜,班超带了士兵潜到匈奴营地。

他们兵分两路,一路拿着战鼓躲在营地后面,一路手执弓箭刀枪埋伏在营地两旁。

他们一面放火烧帐篷,一面击鼓呐喊。

匈奴人大乱,结果全被大火烧死,乱箭射死。

鄯善王明白真相后,便和班超言归于好。

2、不可救药: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括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

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

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

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

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

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

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我这老夫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别把忧患当作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尽力防止它。

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

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发生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

西周从此哀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3、对牛弹琴: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

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

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

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

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简体】公明仪曾经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可牛却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

原来,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入它的耳。

于是公明仪便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迈着小步来回走着。

4、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
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5、画饼充饥:和另一句成语“望梅止渴”,不但含义相仿,而且在字面上也对仗工整。

更有一点巧合:“望梅止渴”的故事出自曹操,“画饼充饥”这句话却出于曹操的孙子曹睿。

曹睿是三国时代魏国的第二代君王。

他有个最亲信的大臣,名叫卢毓(yu)。

《后汉书·卢毓传》载,有一次曹睿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当“中书郎”,便请卢毓推荐,并且告诉他,千万别推荐徒有虚名的人:“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选拔人才不要单凭他有名声,名声好比画在地上的饼,没法吃的!)”从曹睿的这句话,后来就产生了“画饼充饥”这句成语。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是虚而无实,用空想来安慰自己的意思。

6、指鹿为马: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阿谀奉承)赵高。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后群臣皆畏高。

7、一字千金: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

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

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
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

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

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