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吟咏中秋的诗歌,它委婉地表现了中秋月夜之下,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诗歌以写景起,以抒情结,而情又在景中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歌语言凝练优美,富有韵味。
二、教学目标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借助想象、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揣摩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
五、教学准备: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亲人朋友们团聚在一起赏月聊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收集的关于月亮的名句真多,看来大家对月亮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十五夜望月。
齐读课题(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王建,字仲初,颍川(现在河南省许昌)人,唐代诗人。
大历十年(775)辞官从军,一生贫困潦倒,所写恋歌、百感、旅行、山川、仕途等题材的诗歌,或为只身漂泊的落拓文士一写哀愤愁苦的人生喟叹,或为愤世嫉俗的孤高独鹤一唱曲终人散的悲歌,带着较为浓厚的郁闷孤冷的灰色的社会氛围。
长于乐府歌行体,多写当时民间题材,部分篇章揭露了唐代的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中、晚唐之交产生的《宫词》,已具规模。
绝句成就突出,其写景细致逼真,富于山水画情调。
对仗工整而又流畅。
于是在讲究工整的近体诗中另开五七言绝句一体。
今存《王建诗集》十卷,《全唐诗》编为一卷。
(三)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1. 放课文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点生字新词。
听完之后,同桌互查生字注音是否准确。
2. 自读诗句,弄清节奏。
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评价。
(课件出示全诗,指定一生朗读)3. 结合注释与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出了秋月、夜庭、清冷、桂花等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寂静、凄清、冷落的月夜景色图,给人一种孤寂、清冷、凄美感,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望月思人的真挚情怀。
诗的意境悠远、清静、缠绵而不顾明,在众多的唐代中秋咏月诗中别具一格。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或课件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古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建所作。
他作有《宫词》《今朝行》等名篇传世,非常著名的《新嫁娘词》就是他的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十五夜望月》就是一首写中秋之夜的古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能否通过学习谁能把诗仙的思念带到云霄之外。
(使用激趣法可激发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 自己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字音准。
2. 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3. 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通过听读扫除字音障碍。
4. 自由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 指名读诗句并说出诗句的意思。
6. 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听读、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等朗读环节来达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课文(理解、欣赏)1. 细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及意境。
(1)诗中哪些词用得好?你能在这些词中选一个或几个说一说自己对它理解的感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栖、鸦”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引导学生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来感受古诗营造的意境。
4.通过体会诗人望月怀人的秋思,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先抽查学生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再齐背。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在我国古代围绕着传统节日创作的古诗举不胜举,这也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团圆之夜“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的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夜望月》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板书诗题:十五夜望月)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理解诗题。
(1)从字面含义理解诗题。
明确:“十五夜”即中秋节的夜晚,点明了时间。
“望月”点明了事件。
(2)引导学生由诗题引起思考。
预设:“十五夜望月”就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夜晚望月亮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题想到以下问题:诗人在哪里望月亮?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在这里望月亮?诗人眼中的月亮有什么特点?月亮在古诗中一般是思乡的代名词,中秋节望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3)学生交流想法,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2.简介作者和古诗的创作背景。
(1)介绍作者。
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
曾官至陕州司马。
其乐府诗从多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暴行。
有《王司马集》。
(2)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在《全唐诗》中也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诗人独吟。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预设:“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中秋月文化,感受月亮所代表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呢?(请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诗句)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与月亮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2. 思考:这首诗与其他节日的诗在氛围上有什么不同?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和相关古诗,拓宽视野。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搜集其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3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跌宕有致的小结,构成了情味隽永的诗的艺术,是寄情田园中难得见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 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和蕴含的感情。
3.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好意境,使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月”的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积累,通过背诵不同的诗句,体会不同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明月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古诗,理解诗意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正音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注意指导“地”、“庭”、“种”、“郎”的读音。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
(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画面和情境。
)2. 简介诗人及背景。
(1)教师简介诗人王建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境遇,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诗人的济世抱负无法实现。
在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时刻,诗人借助望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 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出示图片并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一幅幽静的夜晚里,月光洒在庭院地上的美丽画面。
)(2)教师提问: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明月之美?请用笔在相应的诗句下做出批注。
《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10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十五夜望月》教案篇1一、了解作者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1、“白”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教学设计

6.教学评价,反思改进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展示、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激发学生对月亮的美好情感。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问,突破重难点。
4.创意表达,提升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如仿写、扩写等,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热情。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布置与《十五夜望月》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搜集与月夜有关的古诗词、进行创意绘画等,巩固所学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多种方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美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月夜的宁静与美好,为学习《十五夜望月》奠定情感基础。
3.提问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月亮在我国古诗词中象征着什么?诗人为什么会望着月亮产生无尽的遐想?”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在古诗词中的寓意。
(二)讲授新知
1.诗人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十五夜望月》
10级D班104030213 王晓玲
[案例背景]: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体会作者望月怀人的秋思。
二、能力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3.学会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引导分析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
2、学生通过分析,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过程实录]:
师:我们中国人普遍都有很浓厚的月亮情结,古人很喜欢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与月亮有关的诗歌了,不知大家能不能回忆起来。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很好,这些必背篇目大家还记得。
今天,我们要再学习几首与月亮有关的诗词。
请大家翻到课本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现在我们要学习其中的第一首《十五夜望月》。
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起。
生全班朗读。
师:大家的朗读字音准了,也挺流畅的,但是缺乏感情。
这没关系,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把这个缺憾补上。
师: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讨论另一个问题。
如果现在我要大家画一幅画,这幅画的名字叫温暖,这种温暖是我们触感能感受到的,你会如何设计这幅画?请同学说一
下。
生1:我会画一炉火,外面天寒地冻,我们烤火感觉很温暖。
生2:我会画一个太阳,因为太阳让我感到温暖。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的设计都能很好地体现主题。
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能画出温暖这种东西吗?
生:不能。
师:但是,你们的构思确实体现出了温暖。
这是用实物传达出了一种感觉。
(师板书:实物——感觉)诗歌与画画有相似之处,只是它的层次比画多一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类诗歌呢就是通过一些景物构成一幅画面,通过画面渲染一种意境,传达一种情感。
(师板书:景物——画面——意境——情感)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本诗中的景物。
生:庭院、月光、树、乌鸦、露水、桂花。
(师板书)
师:很好,找的非常准确。
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描述一下,这些景物在你脑子里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庭院中铺满了月光,像撒了一层霜一样,树上的乌鸦已经休息了,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桂花。
师:嗯,很好,描述很到位。
我们脑子里差不多都是这样一幅画面。
这幅画面渲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用一些词语概括一下。
生1:安静。
师:大家想想,平时很聒噪的乌鸦此刻都已经安静了,整个
庭院没有一点声音。
这应该比安静再深一个层次是吧?(生:是。
)那应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呢?
生:寂静、沉静、寂寥。
(师板书)
师:很好,这些词语就很恰当了。
关于这个意境,你们觉得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生:……
师:大家想想,十五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洁白空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很白。
师:说到点上了,但是语言用的还是不到位。
我们给它换一个有诗意的同义词——素洁。
(师板书)还有吗?
生:……
师:大家再看看,露水是什么样的啊?
生:冷的。
师:很好,冷露传达出一种寒意,所以呢我们可以说它寒意袭人。
(师板书)还有吗?
生:桂花很香。
师:太好了,又抓到点了。
在一个月夜,桂花的香味若隐若现的传来是不是很幽远?(生:是。
师板书。
)
师:很好,已经分析就到这里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
大家看看诗人此时此刻是借月亮表达什么样的情?
生:秋思,思念别人。
师:大家理解得很到位。
诗人写望月怀人的秋思之情,直接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景物呢?
生:借景抒情。
师:对。
这些景物都与作者的情感有一致性。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景与情在此融汇贯通了。
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师:好啦,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本诗的感情有所体悟了。
现在,你不是你了,你是诗人王建,现在,你望着圆月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请大家带着思念的心情再来吟诵这首诗。
《十五夜望月》,王建,唐,起。
生:全班齐读。
师:这一遍朗诵比上一遍好多了,感情也到位了。
好的,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里,请大家背诵这首诗并预习下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课后反思]:
在诗歌开讲之前,应该首先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意境的,由于这个概念没有讲清楚,所以我感觉孩子们有一点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