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理解《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唐] 王建中zh ōn ɡ庭t ín ɡ地d ì白b ái 树sh ù栖q ī鸦y ā,冷l ěn ɡ露l ù无w ú声sh ēn ɡ湿sh ī桂ɡu ì花hu ā。
今j īn 夜y è月yu è明m ín ɡ人r én 尽j ìn 望w àn ɡ,不b ù知zh ī秋qi ū思s ī落lu ò谁shu í家ji ā?诗词赏析: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sh ù荫y īn 里,鸦鹊的聒ɡu ō噪z ào 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j īn ɡ惶hu án ɡ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n ín ɡ炼li àn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chu ǎi 摩m ó,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w àn 籁l ài 俱j ù寂j ì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杜甫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
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街州时。
(1)古人的诗作中常常提到“酒”,下列诗句所表达的饮酒心情与本诗中诗人心情最接近的一项是()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诗的颔联写景很有特色,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解诗题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
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注意“四三节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找出韵脚——“鸦、花、家”,读出古诗的味道。
十五夜望月_诗词赏析_唐_王建

创作背景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 作。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 是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 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注释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 即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⑶冷露:秋天的冰冷的露水。 ⑷尽:都。 ⑸秋思(sī):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 到。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 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 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鉴赏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 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 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 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 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 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 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 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 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 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 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 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 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 谁家?
鉴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 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 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 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 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 古诗词复习-解析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 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 一边?
(二)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
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二、明诗意
1.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默写《十五夜望月》
丙辰 ,欢饮 ,大醉,作此篇,
。
Hale Waihona Puke 明月————?把酒————。 不知———,
今夕————。我欲————,又恐————,高
处—————。起舞————,何似———?
转——,低——,照——。不应——何事——? 人有————,月有————,此事————。但 愿————,千里————。
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写 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
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
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
的念头,表现了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
四、赏诗句(一)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 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 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 2、熟练、准确地背诵并默写诗歌。 3、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4、赏析诗词名句。
一、知诗人
《十五夜望月》古诗三首PPT教学课件

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 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 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 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 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十五夜望月
元日
走近作者,品味诗歌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 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 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此诗是 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 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 象丰美,韵十五的夜晚。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再读古诗,读出“望月”之情
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 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 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 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 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 月之人的心上。
歇,休息。 【唐】王建
即庭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庭院中。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 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 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 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 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 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 落到谁的家。
26 古诗词鉴赏《十五夜望月》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前两句景物的描 写,不仅渲染了中秋 望月寂寥冷清的氛围, 还烘托了作者孤独、 寂寞、怅然的心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句诗的表达妙在哪 里呢?
读一读,比一比
“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肆
想象画面, 联系生活。
想象画面, 联系实际, 反复诵读等。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王建 ➢ 唐代诗人。 ➢ 字仲初,颍川人。 ➢ 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早年以宫
词著称,中年后其乐府诗多方面 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十五夜①望月
[唐]王建
中 庭②地 白③ 树 栖 鸦,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
交流质疑
内容情感 写法Fra bibliotek“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诗中的“秋 思”,是指人们的还是诗人自己的呢? 这句诗妙在哪里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句诗中的“落”,可以换成“在” 这个字吗?哪一个表达更好些呢?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 花。”前两句诗句中的景,整体给你 什么样的感受?说说自己的理由。
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
结合注释,初知大意
十五夜①望月
[唐]王建
中 庭②地 白③ 树 栖 鸦,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今 夜 月 明 人 尽 望,
不 知 秋 思 落 谁 家。
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 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 的样子。
地 白 树 栖 鸦,
2023年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专项复习——《寒食》《十五夜望月》

2023年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专项复习——《寒食》1、诗中点明暮春季节的诗句是 ,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运用双重否定句写出整个长安的迷人春景的诗句是 ,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诗中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夜晚传烛图的诗句是 ,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诗中对当时唐朝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的诗句是 ,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5、今天人们用《寒食》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春城无处不飞花6、《寒食》的主题体现在 , 两句上。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023年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专项复习——《十五夜望月》1、诗中全篇点题之笔,同时又描写中秋月色的诗句是 ,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2、诗中以景物烘托月夜寂静,暗写诗人望月的诗句是 ,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诗中直接抒写望月怀人的情思的诗句是 ,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4、诗中直言望月,营造出一种深远、阔大的意境,同时又表现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的诗句是 ,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诗中与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相同意境的诗句是 ,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6、诗中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带给读者丰富联想的诗句是 , 。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7、王建《十五夜望月》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023年中考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专项复习——《寒食》1、诗中点明暮春季节的诗句是 ,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运用双重否定句写出整个长安的迷人春景的诗句是 ,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3、诗中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夜晚传烛图的诗句是 ,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诗中对当时唐朝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的诗句是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之《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字词注释】
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
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阅读指南】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第一句写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ニ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
“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句双关点题,明写夜深了,秋露打湿庭中桂花的情景,暗写诗人望月,凝想入神: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无声”ニ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
诗句带给读者十分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思亲之情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实战演练】
1.诗题中的“十五”,指的是农历月日,这一天是节,民俗都要吃月饼,寓意阖家幸福团聚(生活圆满甜蜜)
2.诗中主要写秋夜景色的诗句是“中庭两句”
3.“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4.《十五夜望月)中,描写月色皎洁空明的诗句是“中庭”
5.以下对《十五夜望月》内容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B )
A.首句中“树栖鸦”交代夜深人静,鸦雀无声,静谧中透出一片萧瑟死寂。
B.次句“冷露无声湿桂花”,让人从桂花联想到月中之桂。
此句暗写望月,是全诗的亮点。
C.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描绘八月十五,月色皎洁明朗,令人心境开阔回
D.末句一个“落”字,以静衬动,仿佛心中思绪随一轮明月,一并散入人间。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中庭”句使人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冷露”句明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C.“今夜”句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D.“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