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创作继承及亲友情感
深入探讨苏轼的人生轨迹与文学贡献:一篇关于东坡居士的散文赏析

深入探讨苏轼的人生轨迹与文学贡献:一篇关于东坡居士的散文赏析Su Shi, also known as Su Dongpo, w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igur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is life trajectory and literary contributions have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Chinese culture.Su Shi was born in 1037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He came from a family of scholars and wa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that nurtured his love for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His father, Su Xun, was a renowned scholar, and Su Shi inherited his father's passion for knowledge.Su Shi's literary talents were evident from a young age. He excelled in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rose writing. His works were known for their elegance, wit, and profound insights into human nature. Su Shi's poetry often explored themes of nature, love, and social issues, making him a poet who resonated with the common people of his time.Aside from his literary achievements, Su Shi's life was alsomarked by political turmoil. He held various government positions throughout his career, but his outspoken nature and criticism of corrupt officials often landed him in trouble. He was exiled multiple times, spending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his life away from his home in the East Slope.During his exiles, Su Shi's literary output did not waver. In fact, some of his most celebrated works were produced during these periods of adversity. His writings reflected his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showcasing his resilience and unwavering spirit.One of Su Shi's most famous works is the "Red Cliff Rhapsody." Inspired by the historical Battle of Red Cliffs, Su Shi vividly depicted the grandeur of nature and the human spirit. This masterpiece not only showcased his literary prowess but also established him as a master of the rhapsody genre.Su Shi's literary contributions extended beyond poetry and prose. He also made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in calligraphy, transforming it into an art form that combined both aesthetics and meaning. His calligraphic style, known as "Mi Fu's school," emphasized bold strokes and expressive energy.Su Shi's legacy as a literary giant continues to influence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His poems and essays are still widely read and studied, and his calligraphy remains highly regarded. Su Shi's life trajectory serves as an inspiration for aspiring writers and scholars, reminding them of the power of resilience and the enduring impact of great literature.深入探讨苏轼的人生轨迹与文学贡献:一篇关于东坡居士的散文赏析苏轼,也被称为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和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论苏轼的创作

论苏轼的创作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他的诗、词和散文在北宋文学中都是成就很高的。
苏轼创作所触及的社会生活面比之同时期的许多作家都较为广阔。
他长期在各地游宦,与种种不同身分的人物过从交游,扩大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使他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面貌。
他对词的题材领域的开拓,更具有突出的革新意义。
苏轼也关心当时的政治社会问题,写了一些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诗词。
然而对于这个主题的表现,一般说来,是缺乏广度和深度的。
苏轼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他是一个富有才华的作家。
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是他创作的共同特色。
他称赞一位朋友的作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其实他自己的诗词和散文常常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文说》)正是对于这个特点的自评和自夸。
他的七言古诗、词的长调和议论文字等,更是才情奔放,气势澎湃,而又能收能放,舒卷无不如意。
他的许多作品又表现为婉转含蓄和轻灵流丽。
风格的多样化是作家艺术上趋向成熟的一种标志。
除了共同特点外,诗、词和散文还各有不同的风貌,对传统的艺术表现方法和手段都有所变化和发展。
苏轼的诗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
跟词和散文比起来,诗的内容较为丰富。
他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其中大都和反对新法有关,如《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赠孙莘老七绝》、《寄刘孝权》、《戏子由》等。
它们表现了诗人悲剧性的思想矛盾:他真心地希望人民生活能够有所改善,但又竭力排斥能给他们带来一定好处的新政。
这是受了顽固的旧党立场的影响。
然而,由于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诗中对生活现象的具体描写,主要不是落后的政治思想的简单图解,而是反映了某种真实。
如“风霜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臥青泥”(《吴中田妇叹》)的深沉感慨,“联翩三十七将军,走马西来各开府。
论苏轼的词作与其生世的关系

论苏轼的词作与其生世的关系作者:赵林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摘 ;要:苏词是苏轼人生浮沉和人生态度的体现。
儒、释、道对苏轼的人生思想都有影响,因而苏词中会不时体现这三家思想:忧国忧民,为国立功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生如梦,享受人生是佛老思想的体现;而作为一个正常人,人间清欢,手足之情的倾诉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苏轼;苏词;生平[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1苏轼集诗、词、文、画于一身,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在出仕、入仕,宦海浮沉的一生中进行文学创作。
苏词如“天风海雨逼人①”,“指出向上一路②”,他所创作的词,是其“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密州出猎)和“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思想的真是流露,解读苏词,也是在解读苏轼的人生。
苏轼1037年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年时代起,苏轼就接受了丰富的文化教养和熏陶,“苏母教育苏轼要向东汉的良吏范滂学习,‘公亦奋厉有当世志’③”。
苏轼天资聪敏。
八岁知书,十岁能文,在父亲苏洵、母亲程氏“亲授以书”的影响下,接受了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刚进成年,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④。
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在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下,二十一岁的苏轼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了沉浮不定的宦海生涯。
自幼至大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此时创作的词,大多体现了辅君治国,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成为苏词创作的总体基调,赏析其词,我们会不时发现他对国家民生的关注,不时发现其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的抒发。
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的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自请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在此期间,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当苏轼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⑤”。
在地方官任上,主要信奉和推行儒家的政治思想,此时的词作,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较多,如《蝶恋花》(密州上元)流露出他对密州连年蝗旱,百姓困苦的忧虑,《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则抒写了作者面对庄稼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
谈谈苏轼的诗词散文创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
其作品风格豪迈豁达,为文奔放不羁,为诗挥洒自如,为词豪放清旷、慷慨激越,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词风格,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
苏轼一生所创作的无数篇章为人们世代传唱;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倾倒;他传奇、曲折的人生经历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为之嗟叹、为之津津乐道。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词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的散文创作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贡献方面
详细内容
词体改革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词学观念
苏轼提出了“诗词一体”和“自是一家”的词学观,破除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表现功能
苏轼将传统的表现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丰富了词的表现功能。
词境开拓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均可入词,提高了词的意境,使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艺术手法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变化多样,打破了传统程式,融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体,丰富了词的审美内涵。
语言风格
苏轼用词高度诗化,既有婉约之作,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多种风格,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
影响与地位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其词风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论苏轼词的继承与创新 (2)

论苏轼词的继承与创新引言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进行了全面改革,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功能和题材,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使词摆脱了音乐的束缚,将词变为一种全新的抒情诗体,雅化了宋词的艺术品格,同时变革了晚唐以来形成的香艳柔婉的主体风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
至此,词从狭义的“缘情”文学向“言志”文学靠拢,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的言情词别具一格,自有特色,极大地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等。
苏轼还使农村生活入词蔚然成风,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词中不惟有农村迷人的景色,更有那与雨后清新爽目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构成了一幅幅“与民同乐图”。
笔者认为苏轼这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代表着北宋的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正文1、苏轼词的继承相对于他的散文、诗歌而言,苏词创作成就极大。
哲学上讲,其实继承性和发展性应同属于“发展”这一范畴。
发展是新事物战胜事物的过程。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单纯的扬弃、否定、创新过程,而是汲取传统之精华,传统的土壤中培植新事物的过程。
文学正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如果说,中国一篇文学作品的诞生来源于劳动,那么在它以后产生便带有了历史的继承性。
产生是文人对峙的发展,也就有了对试的某些继承。
张惠言曰:“盖《诗》之比兴变,之仪,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几以塞其下流异起渊源。
无使风雅之士,惩于鄙俗之音:不敢与诗赋之流同类而风涌之也。
”意谓词上接《风》另一方面,宋词又是在唐五代词基础发展而来,因此又承袭了前代词的某些特点。
1.1苏轼词承袭了前代词的豪放旷达特点1.1.1前代词的豪放提起苏轼的词,人们便会首先想到“豪放”,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之词旷”王国维如是说。
东坡之“旷”表现在他能站在一定历史空间的高度,以无比现实而又豁朗的心境去关注一种现实的东西,以一种理想的气质去看待人生诸问题,以无比深厚的笔触去传达一种哲理。
苏轼 以诗为志 以词为情

苏轼以诗为志以词为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以诗为志,以词为情,创作出了众多不朽的诗词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背景、诗歌创作、词曲创作等方面,探讨他以诗为志、以词为情的艺术追求。
苏轼生于仁宗宝祐年间,祖籍河南颖川,幼年随父迁居浙江宣州。
他在文学上的天赋早在少年时期就开始显露出来,少有的才情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佼佼者。
但苏轼并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他追求更高的境界,以诗为志,不断地挑战自我。
苏轼的诗歌创作历时数十年,留下了大量的诗篇。
他的诗以豪放自然、直抒胸臆为主要特点。
他总是能够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词句,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他的名篇《赤壁赋》以雄浑豪放的笔墨,生动地描绘出历史上的战争场景,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和情感。
这首诗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成为中国文坛的经典之作。
除了诗歌创作,苏轼还以写词而闻名于世。
他的词作以清丽脱俗、婉约细腻为主要特点。
他深入民间,观察百姓生活,从而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词曲中。
苏轼的词作既有豪放奔放的作品,也有委婉细腻的作品。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优美动听的曲调和含蓄深沉的情感,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苏轼以诗为志,以词为情,他的创作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他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的感悟,都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他用文字描绘了自己对世界的思考和感受,也将这些情感传递给了读者,引发了人们对美的共鸣。
总之,苏轼以诗为志,以词为情,通过他的诗词作品,他给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感情和深厚的思想。
他的作品一方面富有艺术性,另一方面又贴近生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创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艺术成就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让我们共同珍视苏轼的作品,感受他以诗为志,以词为情的艺术追求。
简析苏轼的亲情观

简析苏轼的亲情观及内涵苏轼是宋诗的奠基者,词题解放的开山人,又是散文领域中“唐宋八大家”的最杰出代表。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各领风骚的才人,但在诗、词、文、赋各体中都取得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全能巨匠,则苏轼为古今所仅存。
笔者认为,在成就苏轼成就的诸多因素中,他的亲情观直接影响其文学创作。
在他的诗词文赋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真诚、炙热、坦率与忠诚的亲情。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观烘托出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任何险境都无法泯灭其心中永远的牵挂,而他有关亲情方面的诗文则成为瑰丽之宝,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在苏轼的诗文中,能看到为数众多饱含亲情的作品。
苏轼共创作2442首诗,其中直接涉及亲情方面的诗歌就有202首,大多叙写其与子由之间的交情,而在其词作中,则有44首涉及亲情的内容,此外在其赋、墓志铭、颂等体裁中也涉及对亲情的体悟。
诗词赋墓志颂启尺牍疏文祭文题跋杂记合计铭太夫1 1 1 3人苏洵10 2 2 1 1 165 1 1 1 1 9程夫人5 3 1 1 10一任妻子6 3 1 10二任妻子妾 4 11 2 1 18儿子17 3 3 2 25子由110 15 1 1 3 5 2 137 堂兄10 3 3 1 1 18表兄9 2 11表弟 5 1 6丈人 2 1 3伯父7 1 1 9妹妹 2 2 1 1 6侄子9 2 11乳母 1 1保母 1 1合计202 44 11 6 1 3 11 1 7 6 2 294 注:苏轼心系所有与之有关的人,关心所有与之有关系之事,上至太夫人,下至侄子,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对晚辈的爱护和教导溢于言表。
其中与子由相关的诗文数量最多,包括苏轼写给子由的诗文与对子由诗作的唱和,对子由本人及其儿子给予高度的关心。
对二任妻子和妾以及儿子也倾注了很大的关爱,其中涉及妾朝云的诗词最多。
可见苏轼性格中虽然有着豪放旷达的一面,但也不乏细腻深情的另一面。
亲情是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情感,有父(母)子之情,兄弟之情,伯侄之情,其中又包含着爱情,饱含着夫妻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婉约之美――论苏轼的创作继承及亲友情感摘要:世论苏词,多谓其气势豪迈奔放,题材广阔,文笔工巧隽永,开豪放之先河,对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在婉约词方面的成就。
实际上,纵观苏轼全部词作,苏轼所作的婉约词不仅数量上超过他的豪放词,在质量上也颇有交口称誉的佳作。
苏轼创作的婉约词,继承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同时也提升了爱情词的格调,并开了婉约词作歌咏友情的新风,对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苏轼;婉约;创作继承;亲友情感古往今来,苏轼被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
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340多首词中,其豪放词竟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苏轼的婉约词不仅数量多,且多上乘之作,但却往往被人忽略。
不过,一些独具慧眼的古人,对他的婉约词,早就有所称道。
张炎在《词源》中赞誉苏轼的婉约词“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为婉约词家“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
”更有人具体指出:“‘枝上柳棉’,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1]“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
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2]。
其实,这并不奇怪。
苏轼是位旷世奇才,不仅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且都有极高的造诣,而且在词的创作上也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3]的境地,诸如咏物言情,写景记游,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婉约艳科,几乎无所不包。
对于苏词的研究,成果很多。
专著方面:王水照的《苏轼》[4]、刘乃昌的《苏轼文学论集》[5]、刘尚荣的《苏轼著作版本论丛》[6]、林语堂的《苏东坡传》[7]、孙凡礼的《苏轼年谱》[8]等。
论文方面:朱靖华的《论苏轼政治思想的发展》[9]、张毅的《清旷之美――苏轼的创作个性、文化品格及审美趋向》[10]、王水照的《苏轼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11]、杨海明的《试论苏轼词的充分“士大夫化”》[12]等。
但大都是对于苏轼豪放、旷达之美的研究,而对于婉约一面提及的不多。
近年来,关于苏轼婉约词作重视的人开始多起来,出现了《试论苏轼的婉约词》[13]、《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14]、《试论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刷新》[15]、《豪放东坡的婉约情怀》[16]等等多篇论文,但私下感觉仍有可以探讨之处。
本文通过对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继承和亲友情感的分析来展现苏轼词的婉约之美,未必得当,聊以引玉,望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一、苏轼婉约词的创作与继承(一)对花间派的继承“诗有史,词亦有史。
”[17]产生于唐五代的敦煌曲子词是词的初期状态,“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
中晚唐诗人中,温庭筠是第一个大力作词的人,词亦由此自巷陌新声转为士大夫奏雅。
他与韦庄为代表的《花间集》被宋人奉为词的鼻祖。
宋人作词多以《花间》为宗,论词亦以《花间》为准。
花间词婉丽绮靡的作风成了词的传统风格,对北宋词坛影响特别明显。
温词造语绮靡绵密,造境窈约,刘熙载在《艺概》中称:“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韦词平易疏朗,抒情意味浓烈。
不仅宋初晏殊、欧阳修、柳永等词家受其影响很深,就是苏词中也有《花间》的蛛丝马迹。
下面选温、苏词各一首作比较: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道字娇讹语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浣溪沙》)以上两首词都写思妇娇柔之态,怀春之情,题材相同。
描写方法上都着重描摹思妇的外部形象来刻画其内心世界。
前首写一女子夜候爱人不至,次日早起严妆相待;着色浓丽而心情黯淡;失望与孤独之感,借动作与服饰暗示出来。
后首词着力描写女子娇憨的语态,慵懒的情态,以此来传递出伤春怀春之情。
前首用语精工,笔法细腻;后首描摹细腻,纤艳浓丽也不减前篇。
由此可窥见东坡婉约词与前代花间词也存在着继承关系。
(二)对晏殊和欧阳修的继承宋代词人晏殊和欧阳修对苏轼的婉约词创作影响更大一些。
也许受“诗庄词媚”传统观念的影响,身居高位的当朝宰相晏殊浅斟低吟着“一曲新词酒一杯”,一代文宗泰斗欧阳修徘徊咏叹着“庭院深深深几许”,他们词中描写的内容不外是恋情相思、酣饮醉歌、悲秋伤春等传统题材,与其反映国计民生重大题材的诗文内容和风格截然不同。
尤其是欧阳修,苏轼作为欧阳修的门生,对其词风的继承是很自然的事。
欧阳修的一首《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上片以山水为内容,却并非纯为寄情于山水,俯仰身世,对昔年游乐胜地,不无思念怅惘之情。
下片感慨虽有挥洒万言之才,却只能作“一饮千钟”的醉翁。
这里有自负,也有自嗟,但都尽在不言中。
可说是颇得沉着疏放之致。
而“平山阑槛倚睛空,山色有无中”一句更是气势壮伟,为下文定下疏宕豪放的抒情基调,使得整首词结构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情调豪放而苍凉。
苏轼善处穷通之际的自持与欧阳修十分相似,又师承欧阳修,故其词作亦带有一种疏放旷达的情怀。
苏轼有一次途径扬州平山堂,写了一首《西江月》,其中有云:“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18]可见苏轼对欧词豪放疏旷精神的向往之情。
试看苏轼《浣溪沙》一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此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游玩蕲水清泉寺,见寺旁兰溪向西流,有感而作。
词人用溪水、松林、沙路、暮雨和杜鹃鸟描绘出了一幅宁静、悠适又带着淡淡哀愁的画面。
杜鹃声叫使人愁,而词人的心态却是积极向上的。
他以溪水西流来说明事物有种种不同的发展变化,因此不要徒然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苏轼当时虽遭贬谪,精神上遭受到打击,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这首词中却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无愁”[19]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态度,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思想和旷达的情怀。
隐然便有了一种疏放的气度。
又如苏轼词《[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凋》,题目便已注明“次欧公西湖韵”,其中说到“佳人犹唱醉翁词”,即指欧阳修的《[玉楼春]西湖南北烟波阔》这首歌咏颖州西湖的词。
还有东坡词中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点绛唇]闲倚胡床》等都酷似晏、欧词。
值得注意的是晏欧比起花间派词人较少有色情描写,词风已变,脱去花间之浓丽香软,而留其婉丽;避开南唐之幽冷凄楚,而展其疏朗清新,这些都对苏轼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对柳永的继承苏轼初涉文坛之日,正是柳永词红极天下的时候。
京都酒楼歌馆传来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歌辞对苏轼自然会产生一定影响。
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二言:“今少年妄谓东坡移诗律作长短句,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
”可见前人已肯定了苏轼对柳永的继承关系。
柳永是宋初最有成就的词人,相传有井水处皆歌柳词。
黄昇谓之“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悝俗,故市井之人悦之。
”[20]他在一些名作中,却能做到俗中有雅,如《雨霖铃》、《八声甘州》等皆可谓俗不伤雅,雅俗并陈。
苏轼在某些场合虽极力批判他的“俗”,但在另一些场合却极力赞赏他的“雅”。
赵令畴《侯婧录》卷七记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渐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可见苏轼的婉约词风有受其影响的一面。
苏轼主要继承了柳永词的创作手法。
柳永创制了大量的长调慢词。
长调宜于铺陈,故柳词多用赋体,使词中出现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和细节刻画,这些方面对苏轼影响最大。
如柳永的一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是柳永描写离情别恨词中最有名的一首。
通篇情景交融,层层铺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首尾连贯,层次清楚,天然浑成。
词作上片记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
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离别的不尽愁思。
这种大开大合的铺叙结构方式,受到了后世许多评论家的极高评价,如周济就认为“柳词总以平叙见长,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勾勒提掇,有千斤之力”[21]。
刘熙载在《艺概》也评述说“耆卿词……善于叙事,有过前人”。
柳永这种赋式的铺叙手法,自然对后世的苏轼的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连认定苏轼与柳永是相对立的词人的郑振铎先生也认为“东坡词虽取境取意与柳七绝异,然在奔放铺叙一方面,当也是暗受耆卿势力的笼罩的”[22]。
如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一词在铺陈景物的手法上就与柳永的词风十分相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写在旅途中的词,以议论切入,据鞍高歌,层层铺叙,直抒胸臆。
既旷达,又忧愤。
词的上片从旅途写到人生,从往事的回忆写到今日的感慨。
词的下片又由少年时的豪情写到此时此刻自己的人生态度。
全词极为注意对景物的铺陈及渲染,这与柳永这位长调先行者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还有东坡的婉约词,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洞仙歌]冰肌玉骨》、《[永遇乐]明月如霜》、《[贺新郎]乳燕飞华屋》等,都长于铺陈,着重细节刻画,描摹细腻精致,明显地见到继承柳词的痕迹。
二、苏轼婉约词中的亲友情感(一)细腻、缠绵的爱情诗以《花间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爱情词,多写男欢女悦,幽会密约,其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
擅长写都市风光与市民生活的柳永,虽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但其艳情词亦往往寄情声色,陶醉于倚红偎翠,故情趣不高。
苏轼却与之不同,他的爱情词体现了“天工与清新”的格调,表现的是青年男女爱恋的纯真和伉俪的情深意笃,以至生死不渝。
仅以被王士祯称赞连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为例,抛开词人以香草、美人手法寄寓自己的政治失意不说,只看那“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儿女情,它也是健康、纯洁,充满活力的。
在《[南乡子]双荔枝》中,苏轼以咏双荔枝的象征手法,深情地歌颂了“自小便相随”,苦恨被分拆的青梅竹马式的纯真爱情。
苏轼十分珍重夫妻之情,为后世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爱情诗篇一悼亡词《[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