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后期辞赋的特征(一)

合集下载

宋代辞章与辞赋的艺术风格

宋代辞章与辞赋的艺术风格

宋代辞章与辞赋的艺术风格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其中辞章与辞赋是当时文人们最为喜爱的文体之一。

辞章与辞赋在宋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对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宋代辞章与辞赋的艺术风格。

一、宋代辞章与辞赋的题材广泛多样宋代辞章与辞赋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辞章,也有表达情感的爱情辞章,还有描写历史典故的史传辞章等等。

这些不同题材的辞章与辞赋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内容,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广泛兴趣和深厚的学识。

在山水辞章中,宋代文人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将大自然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奇。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抚今追昔,恍若见闻。

”这一句字字珠玑,道出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二、宋代辞章与辞赋的语言优美流畅宋代辞章与辞赋的语言优美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宋代文人注重修辞技巧,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仗等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们追求音韵的和谐,注重平仄的抑扬顿挫,使作品在语言上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辞章中的对仗手法常常被运用到极致。

文人们通过对仗的巧妙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以辞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其中写道:“月色已销残酒尽,徘徊伤别又纷纷。

”这一句中的“销残”与“伤别”形成了对仗,使整句话更加韵律流畅。

三、宋代辞章与辞赋的情感真挚细腻宋代辞章与辞赋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细腻,文人们通过辞章与辞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辞章中的爱情题材常常能够触动人心。

宋代文人通过辞章与辞赋表达对爱情的憧憬和思念,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情感。

以辞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例,其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宋后期词Mic

北宋后期词Mic

第三章北宋后期词坛一、苏门词人群(一)黄庭坚词的雅俗并存〔定风波〕、俗词学柳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戏马台:在徐州彭城县,项羽所筑。

宋武建第舍,重九日,引宾客登台赋诗。

表现他身处劣境仍然豪迈乐观的精神气度。

刘熙载曰:黄山谷词,用意深志,自非小才所能辨。

唯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

(《艺概》卷四)冯煦:後山以秦七、黄九并称,其实黄非秦匹也。

若以比柳,差为得之。

盖其得也,则柳词明媚,黄词疏宕,而亵诨之作,所失亦均。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夏敬观:以市井语入词,始於柳耆卿;少游、山谷各有数篇,山谷特甚之又甚,,甚至不可句读,若此类者,学者可不必步趋耳。

曩疑山谷词太生硬,今细读,悟其不然。

“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东坡誉山谷之语也。

吾于其词亦云。

(手批山谷词)(二)秦观词《淮海集》1、情韵兼胜的艺术特色(1)慢词。

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中的不足。

〔满庭芳〕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可与柳永《雨霖铃》对读。

上阙写景,而景中含情;下阙抒情,又以景衬情。

最大的特色就是情景事的融汇无痕。

“斜阳外”句,晁补之以为: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正是指其点染的凄迷萧索又自然清丽的意境。

“抹”“粘”化静为动,使得自然景色成为定格的水墨画面,有锤炼之精致。

“伤情处”句,将离情愁绪融于景色点染之中,正是将小令的含蓄委婉增加了慢词的韵致。

(2)小令。

情景交融,语言淡雅。

〔鹊桥仙〕2、“词人之词”秦观的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细微的感受;〔浣溪沙〕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

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

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第一节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北宋后期诗坛概况:活跃在北宋后期诗坛的,主要是追随苏轼和受苏轼影响的一些作家。

但他们的诗歌主张和艺术风格,却与苏轼判然有别,其中黄庭坚、陈师道成就较高。

这一时期的诗歌风尚由中期的指陈时弊、干预现实转向吟咏情性、涵养道德,转向了对诗歌形式的片面追求。

但他们为维护宋诗在唐诗之外别立一宗的独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黄庭坚甚至被认为是最足以体现宋调特色的作家,而且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一些具体的技巧性指导,也为后来的学诗者提供了有法可依的门径。

到了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就形成了所谓的江西诗派,成为两宋之交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一、黄庭坚(1045-1105)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人。

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也是一个书法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朝四大书法家。

黄庭坚一生坎坷,政治地位不高。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政治态度与苏轼接近,先后任国子监教授、太和县令等职,后被贬官到宜州(广西宜山),死于贬所。

著有《山谷集》,存词180多首,诗文集《豫章先生文集》1、在诗歌理论方面,黄庭坚颇引人注目:第一,他论诗以杜甫为宗,以学杜来反对学李商隐的西昆体,虽然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但主要不是学习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专力在杜诗的形式技巧上下功夫。

第二,他主张创新,“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是他的自白。

为了使诗歌创作具有独创性而不落俗套,不惜刻意求新求奇,即使强调学习前人,目的仍是“以故为新”。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他强调以才学为诗,注重从古人、从书本中寻找灵感。

黄庭坚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并把学诗的具体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一种是所谓“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就是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成自己的言词或有所引申发展;另一种是所谓“点铁成金”,(课本p70)就是取前人之“陈言”时,必须经过重新熔铸,使之在自己的诗歌中获得新的意蕴。

北宋后期的词

北宋后期的词

北宋后期的词北宋后期,词的创作极为繁荣。

其主导的风格,是沿着欧阳修、二晏以来典雅含蓄、委婉细腻的一路,但柳永、苏轼所开创的风格和技巧,也有相当的影响。

这三种词风在北宋后期实际已出现融合交汇的现象,差不多每个词人都多少受到它们的影响,只是因气质、偏好的不同而取舍各有侧重而已。

在苏门文人中,黄庭坚不仅以诗名,词也写得颇为出色,现存词作有一百八十多首,大抵收录于《山谷琴趣外篇》。

据说他早年的词风很像柳永,爱写艳词,为此受到禅师法秀的指责,遂尽改前非,把早年的词都烧了。

但从现存的词作来看,仍有柳永的痕迹,如《阮郎归》(“退红衫子”)、《沁园春》(“把我身心”)等。

不过,他受苏轼的影响似乎更大些,像《念奴娇》(“断虹霁雨”)、《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都试图勾勒一个清幽开朗的境界,表现一种宕放旷达的情怀,并牵用些历史故实,构成时间上的纵深感。

只是意境偏于凄清,语言有些瘦硬,与苏词的明快流动不同。

而他的一些小词,则更接近欧、晏的清隽委婉,如下面这首《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有词集《晁氏琴趣外篇》。

在词这方面他大概是最坚守苏轼路线的一个,他曾驳斥别人对苏轼词不合声律的指责,说苏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苕溪渔隐丛话》引《复斋漫录》)。

他自己的词也近似苏轼,爱写人生感受之类,常化用典故与历史人物故事,境界较开阔,意脉较流畅,像《摸鱼儿·东皋寓居》: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

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

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这首词的情调,下开辛弃疾词的先声。

宋朝诗词歌赋特点

宋朝诗词歌赋特点

宋朝诗词歌赋的特点
宋朝诗词歌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炼简洁:宋诗以精炼简洁为其最大特点之一,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使得每
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1
2.抒发情感:宋词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以及社会
现实等各种事物的描写和反映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各种情感。

3.意境深远:宋词以其意境深远而著称。

4.音乐性强:宋词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具有高度音乐性,韵
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

2
5.审美观念多样化:宋代诗词的审美观念多样化,包括南宋文人所追求的高洁与雅致、北宋文人所强调的实在与真诚,以及女词人所关注的生活与情感。

3
6.叙事手法史诗化:在叙事上更是采用了史诗化的手法,以史为鉴,为后人提供了重
要的历史资料。

7.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
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之作。

宋代诗词
的文学风格开始崭露头角,文笔简练、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宋6——精选推荐

宋6——精选推荐

第三章北宋后期(成熟时期)的文学一、后期文学概况时间:宋神宗熙宁九年至于北宋末时代背景:文人受政治影响渐深,在党争中受到迫害。

于是文人的创作由社会现实问题转向人生问题,如何对待忧患和生死,如何使生命在出世与入世中获得精神的解脱。

于是文人重新回到内心中去寻求审美观照。

主要文学特点:崇尚清旷,“集大成”,强调学问和功力。

诗以苏黄诗学为代表,“以学问为诗”,追求理趣,形成一种绚烂之极后归于平淡的老境美。

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完全演化成文人新的抒情诗体。

文则以苏轼为代表,呈现出承前启后有继承,也有革新的散文观。

一、苏轼(集大成者)1.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苏轼的生平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大事记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2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

3苏轼初入仕途,是为“旧党”,卷入党争。

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

与欧阳修一样,对政治改革取比较温和的态度,所谓“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在新法期间,苏轼主动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

4元丰二年,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突然被逮捕下狱,罪名是在诗文中攻击朝廷的新法,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反对与赞成新法之争,此后更多地与统治阶层中的权力之争联系起来。

】5苏轼经营救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他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东坡【自耕自给的务实精神和乐观精神】“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情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论宋代文赋的特征

论宋代文赋的特征

论宋代文赋的特征作者:张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1期摘要:文赋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兴起的一种赋体,它的确立是北宋文坛集大成而求变的风气在辞赋中的集中体现。

宋文赋的特征有三:其一是多用散文句法,句式参差不齐;其二是押韵更趋自由;其三是以才学、议论为赋。

关键词:北宋;文赋;文体特征作者简介:张琦,临沂大学文学院2010级语文教育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I2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031-01宋文赋也称为新文赋,是继汉大赋、六朝俳赋、唐律赋之后,在宋代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赋体。

宋文赋之问答形式比汉赋更为灵活多样,参与问答者往往不限于主、客二人,如苏轼的《后赤壁赋》,篇中问答者有主(作者)与客、主与妇,还有主与道士。

三番问答,巧妙嵌于叙述之中,使赋作的结构显得波澜起伏,丝毫没有汉以来传统赋体拘谨板滞和程式化的弊病。

“文赋”不仅是“赋”,同时也是以“文”的手法作赋,所以其“赋”的特点固然不可忽视,而更能体现其独特魅力之“文”的特质,即其散文化的特质,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前人对文赋的体式界定不可谓不多,但或失之宽泛,或失之狭浅。

笔者认为,宋文赋散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其一、多用散文句法,句式参差不齐。

俳赋、律赋都有严格的程式,俳赋讲究骈偶,句式两两相对,所谓“骈四俪六”。

律赋在俳赋基础上,程式更严格,用韵、字数、句数都有规定,谋篇布局也有一定的限制。

如白居易的《黑龙饮渭赋》按“出、为、水、汉、祥、下、饮、渭”的顺序用韵,因韵而成八段文字,而对偶则是其基本的句法。

事实上后来的律赋,尤其是宋代律赋,程式更为严苛。

而宋文赋则不然。

它没有任何先在的格式束缚和句法规定,赋家可以自由地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

于是大量的散文句进入宋文赋,形成一种散文诗一般的参差错落之美。

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后《赤壁赋》等名作,无不追求这样的错落美。

宋代文学之宋词

宋代文学之宋词

贺铸《东山词》



贺铸的词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有的情思缠绵, 近于秦观;有的慷慨豪迈,接近苏轼。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 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 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被称作“贺梅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是两宋词坛存词最多的词人。《全宋 词》收626首。 辛词也是宋词中最富俳谐之趣的。 辛词多方面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登 临怀古之作,尤其能表现出感怀时事的特点 。 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摩 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 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 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 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 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 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 殷勤,画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 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 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 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北宋后期辞赋的特征(一)【内容提要】北宋后期,文人的济世热情消退,遗世之情转笃,辞赋成为文人们深入探索人生问题的重要载体。

当时的辞赋在平淡之中孕涵着深沉的忧患意识。

但有的辞赋创作呈现出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趋向,山川赋、都邑赋呈复兴之势。

由于读书穷理和通经明古、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北宋后期赋还凝聚了集大成而求变的创作意识。

【关键词】北宋后期辞赋特征宋代文人在文学上具有极强的变革意识。

在辞赋创作领域,宋初文人崇尚学殖深醇,尽量在辞赋中显示自己的学术修养和文华风采,而且,他们努力克制个人情感的抒发,追求情理相谐的美韵,各种学术思想的渗透更加重了宋初赋的这些特点。

宋赋一开始就向着平和典雅的方向发展,与音情顿挫的唐赋分庭抗礼。

北宋中期的政治革新运动给文学以深刻的影响,此时的辞赋创作与学术思潮更为密切地结合,以学术对政治的干预为契机,辞赋参与政治的功能得到加强,甚而至于出现了用辞赋写成的政论文、说理文。

当时的辞赋家不再克制自己的情绪,忧世不治的情怀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伴随着熙宁变法引发的激烈党争,北宋文人的济世热情逐渐消退,遗世之情转笃。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因吕惠卿等人的排挤而罢相,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讥评时政获罪,兴起文字狱,至此,党争渐变为党同伐异的意气之争和你死我活的利益之争。

政坛的这种转变深深影响着文人的心态,迫使文人更深入地思考情感与理性、个人与社会、入世与超脱等人生问题,重视学养和情理相谐的传统又成了赋坛的主调。

逮靖康元年(1126),金人渡河,二帝入北,北宋灭亡,文学思想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本文所指的北宋后期即从元丰年间至宣和年间,共五十年左右。

由于受当时政坛的动向、文人的心态、学术发展、科举改革以及辞赋自身规律等的影响,北宋后期的辞赋表现出相当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辞赋成为文人们深入探索人生问题的重要载体北宋后期的政治史是恶劣党争的历史。

正如范纯仁所言:“朋党之起,盖因趋向异同,同我者谓之正人,异我者疑为邪党。

既恶其异我,则逆耳之言难至;既喜其同我,则迎合之佞日亲,以至真伪莫知,贤愚倒置,国家之患,率由此也。

”(《宋史》本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众多的文人卷入了这场相互攻讦、迫害的争斗中,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他们希望彻悟人生,超越宦海风波和心为形役的苦恼,在心灵的世界中寻觅真正的自我。

辞赋有表现人生忧患的传统,从《离骚》的求索人生价值到董仲舒的《士不遇赋》、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张衡的《应间》、蔡邕的《释诲》等的思索人生出处去就,辞赋成为负载文人探索人生问题的重要载体。

北宋中期,刘敞、刘攽、文同、王安石等即凭借这种述志赋来深入思索人生问题,沿着这一线索,北宋后期,思索人生便成为辞赋创作的主调,因为在政治斗争中失落的人格、人生意义要通过文学创作、辞赋创作来寻找,来探索。

北宋文人具有忧患天下的精神,在北宋后期,面对变幻莫测的政治纷争,许多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困惑和彷徨。

入世情怀和党同伐异的政治风气使他们不可能完全超然世外,崇尚气节的道德良知又使他们不愿与时浮沉,随波逐流,因此,表现出处去就的矛盾与困惑的辞赋便多了起来,这不同于以往表现有志难伸的抒愤之作,而是在隐与仕的人生道路上的临路迟回、歧路兴叹。

像黄庭坚的《休亭赋》、赵鼎臣的《学古堂赋》、程俱的《怀居赋》、李纲的《三黜赋》等均在感叹对仕宦的厌倦和不甘归隐的无奈。

如赵鼎臣在《学古堂赋》中写道:“虽世忽晦显,道常污隆。

有礼乐以治性,有仁义以饬躬。

行既往以无敝,播方来而靡穷。

固可骛精思于物表,挹芳馨于壳中矣。

在官彬彬,拊循吏民;退休愉愉,讨论诗书。

朝而出,以古为律;夕而居,与古为徒。

得于内者,充我之不足;发于外者,推吾之有余。

”(《竹隐畸士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段文字似乎在表现为官而超脱名利、以古为师的态度,其实质是向往一种亦官亦隐,既志在黎庶,又远离机阱的生活,是在以理性的思索来化解人生的无奈。

在北宋后期的辞赋中,有许多表现出世之志的作品,这是文人们为化解宦海苦闷而作的心理安慰。

骚体在北宋中期兴起以来,便渐渐脱离屈骚的入世精神,向远离世情的旨趣发展。

北宋后期的骚体仍然接绪这一方向,以表现出尘之趣为主。

晁补之是当时的骚体大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在宣扬这种思想,李廌的《拟楚辞》、《叹美人词》,米芾的《楚辞》等,就是抒发高世之情的作品。

因此,邵博指出:“楚词文章,屈原一人耳。

宋玉亲见之,尚不得其仿佛,况其下者。

唯退之《罗池词》可方驾以出,东坡谓鲜于子骏之作,追古屈原,友之过矣。

如晁无咎所集《续离骚》,皆非是。

”(《邵氏闻见后录》卷一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指的就是当时骚体逐渐远离抒愤传统,向情韵然的方向发展的倾向。

北宋文人具有极强的人格独立意识。

既然生存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们便在心灵的世界中去寻觅,在超然的精神状态下,在审美观照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人格的完美。

北宋后期辞赋在表现独立人格方面相当突出。

文人们喜欢描绘具有高洁品格的形象来寄托人格理想,宋初以来,描写松、竹、梅、菊等以寄寓高洁人格的咏物赋渐增,到后期,更是出现了一个高潮。

如写竹的,有黄庭坚的《对青竹赋》、《苦笋》,李复的《竹声赋》,郑刚中的《感雪竹赋》,慕容彦逢的《岩竹赋》等;写梅的,有唐庚的《惜梅》,李纲、张嵲、李处权的《梅花赋》,谢逸的《雪后折梅赋》,苏籀的《戏作梅花》等。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描写竹的赋,大抵寄托高雅傲岸的人生境界,李复的《竹声赋》对竹的形象的描绘另辟蹊径,专写竹声,是这类赋中的妙品,赋中写道:“高秋气肃,夜色如水,喧逐众归,静与孤至。

不知何声,纷然满耳,疑有天人,来过虚庭。

琼旒宝络,玉佩珠旌,风散湘瑟,霜感缑笙。

飘流苏于檐宇,缈金奏于烟云,前导既往,后陪载作,乍低徊而掩抑,俄飘起于青冥。

”(《潏水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篇赋发挥了辞赋体物的优长,将竹声虚幻做仙人的仪仗队伍在明净的夜色中飘然而来,充分展示出竹声之高雅、悠远,作者之胸怀,通过纯美的境界展示出来。

北宋写梅的赋多受唐代宋璟《梅花赋》的影响,以表现梅花的风姿绰约、孤芳自赏见长。

唐庚的《惜梅赋》将梅之高洁与处境之庸俗荒僻对比来写,言浅语深,高出流辈。

赋曰:县庭有梅株焉,吾不知植于何时,荫一亩其疏疏,香数里其披披。

侵小雪而更繁,得胧月而益奇。

然生不得其地,俗物溷其幽姿。

前胥吏之纷拏,后囚系之嘤咿。

虽物性之自适,揆人意而非宜。

既不得荐嘉实于商鼎,效微劳于魏师;又不得托孤根于竹间,遂野性于水涯。

恨驿使之未逢,惊羌笛之频吹。

恐飘零之易及,虽清绝而安施。

(《眉山诗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篇赋作于政和年间,其时唐庚谪官惠州,他以梅自况,在孤高中又孕涵着平和淡逸、缘性自适的情怀,很好地展示了崇尚隽雅人格的胸襟。

追求高雅隽逸的心灵境界,忘却世俗名利,这是北宋文人,尤其是后期的文人共同的追求,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愈是达不到,便愈在生活中、文学中寻求,表现这种人生的真情趣、真乐趣,努力使生活艺术化。

北宋文人喜欢徜徉于园林台榭间,俯仰于书斋静室中,在虚灵的境界中体悟人生的奥义。

他们喜欢用“记”类散文来抒写这种人生情趣,而且,这类题材也逐渐向辞赋浸透。

北宋中期,只有宋庠的《幽窗赋》、范仲淹的《秋香亭赋》等少数描写园林台榭的作品,北宋后期,这类赋激增,写园林亭台的,有黄庭坚的《休亭赋》、《放目亭赋》,米芾的《登黄鹤台下临金山赋》,晁补之的《北渚亭赋》、《披榛亭赋》、《遐观楼辞》、《漫浪阁辞》,唐庚的《平台赋》,程俱的《临芳观赋》,秦观的《黄楼赋》,苏辙的《登真兴寺楼赋》等;写书斋静室的,有秦观的《寄老庵赋》,黄庭坚的《是是堂赋》、《坐进庵赋》,慕容彦逢的《双南轩赋》,赵鼎臣的《寄傲斋赋》,刘一止的《三友斋赋》,李复的《久翠堂辞》,宗泽的《抚松堂赋》,郑刚中的《山斋赋》等。

“记”类散文的题材用辞赋来表现,这反映出赋在表现文人闲雅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闲雅生活情趣的点缀,艺术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北宋后期表现书法、绘画的赋也不少。

与此联系,饮酒、啜茗、游览等表现怡情雅趣的赋也多了起来。

单就游览赋来说,描写游历湖泊泉流的,有苏轼的《天庆观乳泉赋》,有张耒的《游东湖赋》,李纲的《后乳泉赋》,王安中的《竹林泉赋》,苏籀的《汤泉赋》;描写游观山岳丘壑的,有张耒的《柯山赋》,李廌的《武当山赋》,李纲的《武夷山赋》,赵鼎臣的《尧山赋》,张嵲的《续囚山赋》,孔武仲的《庙山赋》、《田家坡赋》等。

超逸绝尘的品格和与造物者游的胸次是北宋后期文人普遍的追求,许多人用赋来表现优游于艺术之境的陶然,在园林台榭、书斋静室、泉流丘壑的晏处游遨中,将感悟到的高世之情用辞赋来纵笔挥洒,这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

二辞赋中孕涵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在庆历以来的变法运动中,北宋文人表现出浓厚的参政热情。

熙宁、元丰以来,文人们心系天下的激情消退了,全身远祸、因循墨守之风渐染士林。

李清臣指出:“古者之用人矣,视成不视始,责大而不责细;……今者之用人,较小罪而不观大节,恤浮语而不究实用……惟固己持禄、避事随时之人,乃无谴而得安焉。

故庸平者安步而进,忠愤者半途而气折,大臣慑怯,小臣凌竞,而天下之事,靡靡日入于衰敝。

”“故上下莫自任其责,局局自守,惟求不入于罪,而朝廷大计,生民实患,卒无有任者。

是故以天下之大,万官之富,而常若无其人。

”①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人们入世热情消退的原因所在。

但文人们的济世热情并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不得不向内收敛,变得更为深沉了。

既欲参政,又思祸端,忧乐天下的意识无法在现实政治中伸张,只能在随性逍遥的人生态度和远离尘嚣的纯美境界中得到消解。

在辞赋创作中,北宋后期文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时有流露。

在党争中,文人们时常以辞赋来表露政见,攻击对方。

苏轼的《后杞菊赋》就是为讥刺新法削减官俸而作。

黄庭坚作于元佑八年的《江西道院赋》畅论简静牧民之道,非毁新法扰民。

这种以文学来讥刺政治的作法其实是忧患意识的流露。

正如苏轼在《与滕达道二十四首》中所说:“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

今圣德日新,众化大成,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

若变志易守以求进取,固所不取,若哓哓不已,则忧患愈深。

”(《东坡全集》卷七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语道出了忧世之情无法排遣的无奈。

对于同党,文人们往往相互标榜,誉之过甚。

苏轼在元佑六年回朝,拜中书舍人后,李廌作《金銮赋》颂美其事。

元佑四年,苏轼为翰林学士,李廌又作《金銮后赋》,对二苏褒扬过誉,对新法贬斥颇多。

这类赋,同样是参政意识的曲折反映。

由于惧怕文祸及身,更多的赋家往往并不针对具体的行政微文讥刺,而是穷究治乱之源,通古今之变,借古讽今,因此,这个时期吊古之作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