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影响叙事结构的要求和特点
现代汉语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分析叙事结构是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故事的表达和阅读体验。
现代汉语小说的叙事结构多样,运用了各种方法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小说中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首先,现代汉语小说中常见的叙事结构之一是线性叙事结构。
线性叙事结构是按照时间线索将故事情节以连贯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故事从开始到结束,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进行。
这种叙事结构常见于许多经典作品,如老舍的《茶馆》和鲁迅的《狂人日记》。
通过线性叙事结构,作家能够清晰地呈现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其次,非线性叙事结构也是现代汉语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方式之一。
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时空转换、回忆和对话等手法来展示故事,让读者在时间上或者情节上产生错综复杂的感觉。
这种叙事结构常见于现代文学作品,如雷颐的《倾城之恋》和余华的《活着》。
非线性叙事结构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展示多个时间点的故事情节,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悬疑性,使读者更加愿意深入阅读,体验故事的多重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小说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叙事结构是多视角叙事结构。
多视角叙事结构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揭示故事的不同侧面。
每个人物对同一事件或者情节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感受,通过多视角的叙事,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发展。
比如杨绛的《家》和林海音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都运用了多视角叙事结构,使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考性。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叙事结构是嵌套式叙事结构。
嵌套式叙事结构是通过将一个故事嵌入到另一个故事中,从而形成层层叠加的叙事结构。
这种结构常见于一些复杂的长篇小说,如莫言的《红高梁》和沈从文的《边城》。
通过嵌套式叙事结构,作家能够将多个故事融合在一起,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读者呈现更加精彩的故事世界。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小说中的叙事结构多种多样,包括线性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结构、多视角叙事结构和嵌套式叙事结构等。
小学作文的叙事结构要点解析

小学作文的叙事结构要点解析叙事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情节的展开,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思想、感情或者意境。
正确的叙事结构能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
本文将对小学作文的叙事结构要点进行解析,以帮助小学生写出优秀的叙事作文。
首先,叙事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开篇点。
开篇点是叙事作文的起点,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
作者可以通过一句话、一个情景或者一个问题来启发读者的兴趣,引领读者进入故事的世界。
例如:“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骑着自行车离家出发,心情非常愉快。
”通过描写明媚的阳光和愉快的心情,作者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展。
其次,叙事作文需注重事件的承接和衔接。
在叙事作文中,事件之间的承接和衔接能够使文章更加连贯,避免出现突兀的情节转折。
作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来引导读者理解故事的发展。
例如:“我骑着自行车沿着公路一直往前,忽然,一只小狗从路边窜了出来。
”通过使用“沿着公路一直往前”和“忽然”这样的过渡性词语,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事件之间的承接和衔接。
另外,叙事作文需展示事件的高潮和结局。
在叙事作文的发展过程中,作者需要通过描写事件的高潮和结局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高潮是指故事中最精彩、最关键的部分,它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情感。
结局则是故事发展至最后的结果,可以给读者以启示或者思考。
例如:“我骑得越来越快,小狗在后面紧追不舍。
就在我以为它追不上我的时候,它突然扑了上来……”通过描写骑行的高潮以及小狗的突然袭击,作者成功地制造了紧张的氛围,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最后,叙事作文要有一个深化或总结的段落。
在叙事作文的结尾处,作者可以通过描写事件的深化或者总结来使文章更加完整。
通过总结,读者可以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例如:“从那天开始,我明白了勇气的重要性。
就像小狗不畏艰险地追寻梦想一样,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构建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构建在文学作品中,叙事技巧和结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要素。
通过巧妙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作家能够传达情感、描绘人物形象、展示冲突与发展,从而吸引读者的兴趣。
而结构构建则是将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组织方式进行编排,以达到更好的叙事效果。
本文将以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探讨其中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构建。
一、《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男子鲁滨逊遭遇船难后,在荒岛上生活并最终逃离的故事。
这部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鲁滨逊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
通过鲁滨逊自己的叙述,读者可以亲身体验他孤独、无助、振奋和希望的心理变化。
在结构构建上,本书采用了回忆录的形式。
鲁滨逊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的漂流经历,并详细描述了在荒岛上的生活,以及他为了生存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困难。
这种结构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鲁滨逊的成长过程,感受到他的坚持和勇敢。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了不起的盖茨比》是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之作,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盖茨比追求梦想和爱情的故事。
这部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叙事方式,通过旁观者尼克卡拉威的视角,展示了盖茨比的神秘与迷人。
叙事技巧上,菲茨杰拉德巧妙地运用了闪回和旁白的手法。
他通过尼克的回忆和描述,将盖茨比的过去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他从贫穷农村出身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痴迷。
同时,菲茨杰拉德通过旁白的方式,呈现了主人公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结构上,小说采用了线性的时间顺序,将故事按照严格的时间轴进行展示。
这种结构使读者能够逐步了解主人公们的人生轨迹,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为。
三、《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品,以一天内主人公们的经历为蓝本,将现实、记忆、幻想、文学引用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示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叙事作文特点写法技巧和方法

叙事作文特点写法技巧和方法
嘿呀!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叙事作文的那些事儿!
首先呢,咱们得搞清楚叙事作文到底有啥特点。
哎呀呀,叙事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得有事儿呀!得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故事得有头有尾,有起因、经过和结果。
比如说,你写一次旅行,那得从为啥要去旅行讲起,中间遇到啥好玩的、困难的,最后再讲讲旅行的收获。
哇塞,这才算完整呢!
然后呢,叙事作文还得有细节。
细节是啥?就是那些能让你的故事活灵活现的小玩意儿。
比如写一场比赛,不能光说谁赢谁输,得讲讲运动员们的表情、动作,观众们的反应。
哎呀呀,这样读者才能跟你一起感受比赛的紧张和刺激呀!
接下来,咱们讲讲写法技巧。
哇哦,这可重要啦!
第一,选好素材很关键!你得挑一个自己特别有感触,特别想分享的事儿来写。
要是你自己都觉得没意思,怎么能让读者感兴趣呢?
第二,设置悬念!嘿,就像电视剧一样,一开始留点悬念,让读者忍不住想知道后面发生了啥。
第三,描写要生动!多用形容词、动词,让你的文字像会跳舞一样。
再说说方法。
其一,按照时间顺序写。
从早到晚,或者从开始到结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其二,用倒叙的方法。
先把最精彩的部分亮出来,勾起读者的好
奇心,然后再慢慢交代前面的事情。
其三,以第一人称来写。
这样读者能更亲近你的感受,就像跟你一起经历了一样。
总之呀,写叙事作文就像做菜,得有好材料,得有好手艺,还得用心!哎呀呀,只要你多练多写,肯定能写出精彩的叙事作文!哇,是不是感觉心里有点底啦?。
叙事散文的写作格式、特点及要求

叙事散文的写作格式、特点及要求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
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
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
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的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的道理,这是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的立出新意,开人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
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
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
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
这是探因的过程。
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的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
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能带动全篇。
5、集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交代文旨。
文学的叙事艺术解析作品中的叙事结构与技巧

文学的叙事艺术解析作品中的叙事结构与技巧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叙事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图。
而叙事结构与技巧则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创作目的和艺术追求时所运用的工具。
本文将对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与技巧进行解析,以探讨其对作品的叙述效果与艺术表现的影响。
一、线性叙事结构线性叙事结构是最常见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这种叙事结构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深入了解角色的经历和变化。
例如,浪漫爱情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线性叙事结构展开,让读者一步步地跟随着主人公们的恋爱故事。
二、非线性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结构打破时间顺序的限制,以非传统的方式展示故事情节。
这种叙事结构常常通过回忆、闪回、诗意联想等手法来构建。
例如,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不同时间层次的交替叙述,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变化。
三、交叉叙事结构交叉叙事结构将多条线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多个视角、多个时间维度来展开故事。
这种叙事结构常用于描绘复杂的人际关系、事件交织的情节,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更多层次的信息。
例如,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中间的孩子》以交叉叙事结构展开,通过揭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经历,探讨了家庭和人生的复杂性。
除了叙事结构外,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叙事技巧,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
一、视角与人称作品中的叙事视角和叙事人称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与感受。
第一人称叙事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叙事者的情感和思想,与其产生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则更加客观,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
适应不同叙事目的和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和人称是作家的重要技巧。
二、语言与修辞手法作家通过精细的语言运用和丰富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效果。
比如暗示、象征、反讽、对比等手法能够让故事更生动、更有张力。
同时,适当运用音乐性的语言、节奏感的句子结构等,也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课文的叙述结构与叙事技巧分析

关于课文的叙述结构与叙事技巧分析课文的叙述结构和叙事技巧是构建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传递主题的重要元素。
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可以揭示出作者在叙述上的巧妙安排,以及运用的叙事手法。
以下将对这两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
一、叙述结构分析叙述结构是指课文中不同事件之间的组织和关系。
经典的叙述结构通常包括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作者可能会采用各种形式的结构,以使叙述更富有变化和活力。
对于某些故事类的课文,作者可能会选择线性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
这种结构常用于叙述经历、回忆或者讲述一系列事件的故事。
例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线性结构,逐渐展开贾宝玉的成长历程。
另一种常见的结构是环状结构,即通过一个主线故事来串联多个次要故事,最终回到主线。
这种结构常用于课文中回顾过去、讲述传统故事的情节。
以《水浒传》为例,施耐庵以宋江的起义故事为主线,穿插各个英雄的个人经历,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
此外,一些课文可能采用非线性或者碎片化的结构,通过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交替切换,创造出复杂且扣人心弦的叙事格局。
这种结构常用于表达难以被线性叙述的情感或者思维过程。
例如,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以魔幻写实主义的手法,通过七代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构建出一个虚实交错、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
二、叙事技巧分析叙事技巧是作者用来讲述故事和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方法。
不同的叙事技巧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增强情感触动和阅读趣味。
首先,课文中的视角选择是一种常用的叙事技巧。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作者可以展示不同人物的思维和感受,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交替呈现了伊丽莎白和达西两位主角的内心感受,增强了小说的深度和复杂性。
其次,描写与意象是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彩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可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触和对情节的联想。
例如,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运用大量珠玑般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钓鱼船上,感受到老人与大海的较量,从而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文学叙事的结构与风格分析

文学叙事的结构与风格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叙述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通过结构和风格的运用,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将分析文学叙事的结构与风格。
一、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整个故事的框架,它决定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呈现方式。
在叙事结构中,常见的有线性结构、循环结构、非线性结构等。
线性结构是一种按照时间线进行叙述的方式。
它通常从故事的起始点开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一步一步地推进故事的发展,并以一个明确的结局结束。
这种叙事结构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故事的时间流转,逐渐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循环结构是一种以时间循环为轴心的叙述方式。
它通过反复描写某一事件或情节,构建起一个闭环的故事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常常用来传达生活的循环性和人性的复杂性,给读者一种深深的思考与共鸣。
非线性结构是一种以故事发展的非线性顺序为特点的叙述方式。
它通过跳跃式的描写,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这种叙事结构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上的震撼。
叙事结构的选用与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
不同的叙事结构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丰富了作品的形式和内涵。
二、叙事风格叙事风格是作家通过语言表达和叙述方式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它反映了作家的个性、思考方式和对世界的理解。
第一种叙事风格是直接叙述。
这种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地向读者传递信息。
它的特点是语言简练、表达准确,能够迅速抓住故事的重点,直击读者的心灵。
第二种叙事风格是隐喻叙事。
这种叙述方式善于使用隐喻、比喻和象征来进行叙述。
它的特点是意象丰富、语言华丽,能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和直观的感受,在阅读中达到一种美的享受。
第三种叙事风格是内心独白。
这种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来进行叙述,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思考过程,展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和内心的冲突。
它的特点是语言细腻、情感真实,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分析影响叙事结构的要求和特点
摘要:故事的乐趣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
今天,电影与电视剧已经成为我们最卓越的叙事媒介。
无论是为了逃避现实、娱乐还是审美愉悦,它都能引起我们的关注。
为了考察故事结构,我们将从电影中一些保持我们兴趣的基本方式开始。
因为叙事结构不仅构成了电影故事,而且构筑着我们对故事的感受。
一、引言
影视作品之所以吸引人,其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倾向于感受作品的各种模式,把握故事的整体。
我们欣赏故事中这种情节完整、首尾呼应的感觉。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在欣赏故事时能让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中,与主人公同喜同悲、同歌同哭,与他们一起经历追求与抗争。
我们通过人物与他们所处的紧张情境融入到影片中。
要明白移情作用,只要观察一下儿童观看恐怖影片时的反应就可以了(由此证明,移情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利他主义在幼儿早期就初现端倪了)。
一移情还有肌肉方面的反应,随着银幕上的节奏和运动,我们的肌肉也会发生有节奏的紧张。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看到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身体也会随着上升,当我们为冲刺的运动员一加油时身体也会一起前倾。
更明显的例子是,在观看爱森斯坦的影片时,观众会随着收割者大镶刀的摆动而来回摇摆。
影片中的节奏与运动会对观众产生心理上和情绪上影响。
此外还有一种与叙事结构相关联的移情反应,这种叙事结构构成情绪高潮。
故事结构中有一种明确的因果逻辑关系,一个事件引发另一事件,而这一事件又导致下一个事件。
故事开始时提出的问题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直到最终在结尾时得到解决。
这种故事布局留给我们一些线索,制造了一系列关于故事下一步发展的期待。
预测故事未来发展给我们带来快乐,然后兴高采烈地目睹事件发生(就好象在戏院看戏的儿童,用胳膊捅一捅身边的伙伴说:“瞧,我告拆你这事会发生的,”)。
这就是悬念理论它是戏剧结构中最基本的东西。
任何审美体验都包含期待和期待的实现。
这种期待中有惊奇晚会、捉迷截、制订度假计划、揭示一个爱情故事等等。
探求故事结构其乐无穷。
二、从深层结构到剧本
如果一个自由电视撰稿人想创作一部新的电视连续剧,他首先要就节目的故
事构思向制片人或编辑作一个口头的描述。
如果其中的一个构思有希望,他会被指派创作这个故事——一个十到十二页的叙事大纲。
作为准备,他可能要搞出一个更简短的大纲,用精彩片段或“段落”的形式将故事的轮廓勾划出来。
似使这个故事可以接受,他无疑会被指派创作这个剧本(虽然在理论上也可能付给他故事的报酬而让另一个作家来写这个剧本)。
职业剧作家从这个构思人手将其加以扩展,直到成为完整的影视剧本。
这样做有经济和传统方面的原因,也有创作方面的原因。
因为一部电视剧本正是从这个构思的核心中有机地发展成为最后的剧本的。
大多数作家都是这样工作的,而且这也是一个有前途的电视剧作家学习技能的最佳途径。
首先自一个基本的故事构思开始,它包含浓缩的完整故事,这是一个扼要的说明,标明谁是故事的主角,包括构成故事的冲突——发展——结局。
第二步,将基本的故事构思扩展成一个叙事大纲,其中含有大量细节,并能清晰地表明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后是分场提纲即影片的逐场叙事提纲,它允许作者控制节奏和速度。
最后一步是剧本初稿,接着是第二稿,直到最后改定稿。
这种有机步骤的理论依据出自“深层结构”这一概念深层结构是叙事的基础,它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支柱、一部完整的影片,除艺术技巧之外,在内部还有一种故事框架,这种深层结构使得电影更完整,更连贯、更富于意蕴剧作家都是从这个深层结构—即影片的基本故事—人手的,然后他在每一阶段将其加以演化,直至成为最后的完成本。
出发点就是深层结构的故事陈述。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在构成剧本的基本故事构思面前畏缩不前。
它听起来这么枯燥乏味,一点也不象他们希望创作的令人激动的剧本他们没有认识到,在这个阶段往往并不令人激动,但它象支撑高楼的骨架一样至关重要。
三、开端,中部,结尾
假如我们试着将一个戏剧性的故事拆分成一个荃本的深层故事结构,就会发现一个开端——中部——结尾模式,在电影这种按时间顺序发展的媒介中,结构的安排并不仅仅构成了作品本身的框架,而且构成了观众的欣赏体验摸式。
戏剧性故事需要吸引观众,并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兴趣,从而在故事结束时能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感觉:从功能上说,这种开端—中部—结尾结构正是同这种需要相辅相
成的。
就故事本身而言,开端是引出问题,中部是在各种复杂悄形中发展它,而结尾则是解决问题。
开端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使份我们卷入新展开的故事,制造紧张并引起我们对故事未来发展的期待心理。
我们认识了主要人物并卷人他们的纠葛中。
通一受过解释,我们获得了理解故事的 c.必要的背景材料。
我们被引人瓦影片的世界—虚构的世界,以及它的样式、荃调和氛围中,我们也熟悉了影片的主要冲突和问题,是它们引发了故事并使我们始终为之牵肠挂肚。
中部保持并加深我们的兴趣,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故事、危机、冲突、副情节以及类似的困难增强我们的期待,这一切都使我们对问题能否简单解决表示怀疑。
结尾就是故事及其间题、冲突的解决。
它包括故事的高潮,有时还包括收场,收场就是对次要线索作一了结,将我们从紧张参与中解脱出来。
结尾解除我们的紧张并结束我们的审美体验。
(一)悬念
叙事结构中所固有的期待是和那些质量低劣的情节剧中的好奇心不可同日而语的,在这些片子中,我们所关心的只是故事结果,罪犯的阴谋被揭穿。
一旦知道是管事人干的,我们也就没有兴趣再看下去了。
影视悬念与我们了解故事发展进程的乐趣是两回事。
我们感兴趣的不仅有故事结果,而且有故事发展的过程。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知道结局还会反来复去地欣赏《哈姆雷特》、贝多芬和我们最喜爱的影片。
影视悬念是剧作家最有力的技巧之一。
在观众中造成期待就意味着引起我们对故事下一步发展、英雄是否(以及如何)取得胜利和这些事件是否会顺利发生的关注,尽管有数不清的巨大困境阻碍着他。
借助对故事的构筑,剧作家在观众中制造了这种期待。
观众参与其中,心甘情愿地将疑惑置诸脑后,接受了叙事中虚构的幻境。
在我们所喜爱的一部电视连续剧中有这样一段,我们知道主人公不会被开除,但是还是接受了剧中所制造的此事可能发生的假象,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悬念。
在《杰克尔的一天》中,我们知道法国的查尔斯·戴高乐并没有遭到谋杀,但是这并没有减弱最后一分钟潜伏的杀手被抓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只要影片在它所虚构的世界中是真实可信的,我们就会接受这个虚构的幻境。
(二)冲突
我们多次提到冲突是因为它是一个戏剧性的叙事中最荃本的东西。
比较典型的是两种力量之间的对抗,而冲突的结果还是个未知数。
这种不确定性有助于我们进人故事的情境。
它能够始终抓住我们的注愈力并使我们急欲知道冲突将如何解决。
冲突对一个故事太重要了,它值得我们在继续进行这个基本故事构思之前仔细研究。
研究表明,对事件的期待具有强烈的情绪震撼力,比如,在见牙医前的几个小时中,有些病人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和他们真正坐到手术椅上时的心理压力一样大。
对含有恐怖场景的影片的心理测试表明,观众在期待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的情绪反应要比事件意外发生时的情绪反应更加强烈。
一部影片必须使观众处于对某些即将发生的事件的持续期待之中,而当事件真的发生时,则应该是不同的,但也不能同我们的预期相差太远。
太多的期待使我们感到厌烦,太多花样则会使我们因不得要领而感到恼火。
当这二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能使观众完全融人故事之中。
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正如同一个笑话中的包袱,这个包袱既要符合这个笑话的语境,同时又要出人愈料,从而引人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