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 一》的叙事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分析

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分析

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分析在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分析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各种情节、角色和视觉元素的组合,向观众传达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意义。

在电影的创作和观赏过程中,美学视角被广泛运用,通过对电影叙事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电影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效果。

首先,电影叙事的结构是美学视角下的重要要素。

电影叙事常常采用线性结构或非线性结构来展现故事的逻辑和内在联系。

线性结构是一种顺序展示故事发展的方式,通过时间的推移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呈现给观众。

非线性结构则是以非传统的时间顺序组织剧情,通过闪回、前瞻和回环等手法来塑造电影叙事的独特魅力。

例如,电影《星际穿越》采用非线性结构,通过插入多个时间线来讲述故事,最后将这些线索巧妙地连接在一起,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需要注意角色的塑造和情感表达。

角色的形象和表演可以深刻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一个真实而有趣的角色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使他们更加投入于电影的世界之中。

例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通过其坚定的意志和智慧,赢得了观众的敬佩与喜爱。

他在电影中的坚韧不拔以及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不仅成为故事的核心驱动力,也触动了观众深层次的情感。

此外,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还需要关注视觉元素的运用。

摄影、美术和音乐等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加强情感表达和氛围渲染,为观众提供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例如,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画面色彩丰富多样,通过精细的动画画面和音乐的配合,打造了一个充满奇幻和音乐的墨西哥民间传说世界。

这种视觉和音乐的呈现方式既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在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叙事分析中,也应该关注电影的主题和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也承载了导演对社会、人性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通过电影叙事的分析,可以揭示电影所传达的思想和启示。

例如,电影《楚门的世界》通过楚门的一生,道出了人们对真实与虚幻、自由与控制的思考。

电影叙事的多样性:五种经典结构解析

电影叙事的多样性:五种经典结构解析

电影叙事的多样性:五种经典结构解析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叙事结构多种多样。

不同的叙事结构不仅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还能赋予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介绍五种经典的电影叙事结构,分别是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回环式叙事、交织式叙事和梦幻式叙事,并探讨它们在电影中的应用和特点。

一、线性叙事线性叙事是最传统、最常见的叙事结构。

它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从开端到高潮再到结局,情节发展有条不紊,逻辑清晰。

线性叙事的优点在于观众容易理解,情节连贯,适合讲述复杂的故事。

代表作品: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是线性叙事的典范。

影片通过主人公安迪的视角,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他在监狱中的经历和最终逃脱的故事。

二、非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打破了时间的顺序,通过闪回、插叙等手法,将不同时间段的事件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结构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悬念感,要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拼凑时间线。

代表作品: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是非线性叙事的经典之作。

影片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交错讲述了几条看似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线。

三、回环式叙事回环式叙事是一种特殊的非线性叙事,它通过时间的循环往复来展开故事。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相同或相似的场景,形成一个闭合的叙事结构。

这种结构强调命运的不可逃避和时间的循环性。

代表作品: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采用了回环式叙事。

影片通过倒叙和正叙交替进行,最终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处形成一个闭环。

四、交织式叙事交织式叙事通过多条故事线的交叉进行,形成复杂的叙事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展示不同角色的命运交织和事件的多面性,增强故事的层次感和张力。

代表作品: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通天塔》采用了交织式叙事。

影片通过四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故事线,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共通情感。

五、梦幻式叙事梦幻式叙事通过梦境、幻觉等手法,模糊现实与虚幻的界限。

这种结构常用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增强影片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电影《一生一世》中的创伤叙事

电影《一生一世》中的创伤叙事

50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作者简介】王新建,女,河南新乡人,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中外文学对比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欧茨近期小说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2014CWX021。

本研究同时得到“2013年度国家青年骨干教师美国访问学者项目”经费资助。

电影《一生一世》中的创伤叙事王新建目前,创伤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焦点,已经成为多学科关注的对象,把创伤作为主题和结构,已成为作家在叙事中的偏爱。

电影的叙事方式基于文学作品创作的构建之上,它集图音声貌景等综合感官因素于一体,带给观众直接的感官冲击与震撼,呈现出更优于文本创作的多维时空立体叙事体现。

本文拟运用创伤叙事理论来分析该影片中的创伤叙事策略及场景处理,揭示出该影片女导演邹以独特的创伤叙事方式展现出的中国年轻人在20世纪90年代的生存环境、精神状态以及爱情观念的主题意蕴。

一、 创伤叙事的理论概括创伤理论认为,因为创伤经历和记忆具有无时性、重复和传染的特点,历史中一个集体经历的大规模的创伤,可以为几个世纪后的某个个人所经历,而这个人和这个历史集体之间具有共同的特点,创伤叙事能重新创造和消散那些不在场的经历。

创伤是一种孤独的情感体验,是人类现代社会的常见现象之一,它不仅仅局限于历史重大创伤事件,也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

创伤记忆孕育了创伤文学,创伤叙事被视作个人和集体创伤经历的再现,创伤主角表达了特别的个人创伤经历,再现了集体经历的历史性或想象的事件,在创伤叙事中,一代人的经历往往凝结成一个人的故事。

创伤叙事通过保存历史真相、认识理解过去,见证着创伤事件中人类的脆弱和伤痛,起到了情感宣泄和修复创伤的作用,构成了独特的创伤文化。

[1]《一生一世》在创伤叙事的视角下对亲人丧生、大地震灾害、恐怖袭击等历史性事件进行跨时空碎片拼贴,故事经过时间逆转进行精雕细啄,创伤感痛一触即发。

叙事与叙事结构分析

叙事与叙事结构分析

叙事结构在诗歌 中可以起到引导 读者理解诗歌主 题、感受诗歌情 感的作用,使得 诗歌更加具有感 染力和艺术性。
叙事结构在诗歌 中还可以起到构 建诗歌形式、形 成诗歌风格的作 用,使得诗歌更 加具有个性和特 点。
散文中的叙事结构
散文中常见的叙事结构包括时间 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在散文中,叙事结构可以用来表 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增强文章 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添加标题
实例:《盗梦空间》、《蝴蝶效应》等电影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倒叙、闪回 等方式来讲述故事,让观众需要不断思考和推理才能理解故事的真相。
跨媒介叙事结构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定义:跨媒介叙事结构是指通过多种媒介手段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的结构方式。
单击此处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题
特点:跨媒介叙事结构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媒介的优点,将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丰富地呈现给观众,同时也可以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实例:例如《黑 客帝国》系列电 影,通过跨媒介 叙事结构将虚拟 现实和现实世界 相互交织,让观 众深入理解故事 的主题和意义。
电影中叙事结构的创新与突破
非线性叙事:通过跳跃、闪回等方式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结构,增加观影趣味性和悬念。
多重时间线:同时呈现多个时间节点,展现更为丰富和复杂的故事线,使情节更加紧凑。 碎片化叙事:将故事情节打散,以片段形式呈现,强调细节和情感表达,让观众自行拼 凑故事全貌。
叙事的基本要素
角色: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角色 情节:故事的发展过程,包括起始、发展和结局 场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包括时间、地点等 视角:故事讲述的角度,包括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
叙事与故事的区别
叙事是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文字、语言、图像等方式来讲述事件或故事, 强调逻辑、结构和时间顺序。

长镜头理论下的写实风格——影片《一一》的长镜头分析

长镜头理论下的写实风格——影片《一一》的长镜头分析

长镜头理论下的写实风格——影片《一一》的长镜头分析摘要】长镜头是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本文通过分析影片《一一》的典型长镜头,对长镜头理论的功能与背后的美学特征进行阐述,并分析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表达影片主旨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一一;长镜头理论;长镜头的功能与美学特征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一一》在曾在嘎纳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

这是一部故事复杂的剧情长片,影片主要通过五条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台湾中产阶级家庭生活。

故事主要讲述主人翁简南俊人到中年的烦恼。

事业面临危机、与相交多年的朋友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结识一位和自己有着共同爱好与追求的日本电脑游戏工程师、初恋女友的突然再次出现更令他陷入感情与婚姻危机,同时还有婆婆的生命危机,妻子对个体存在的价值质疑,女儿婷婷的青春期危机,儿子洋洋的成长困惑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大都市下一个普通家庭的缩影的危机。

这部影片的有别于主流的常规叙事电影,影片中固定不动的机位,将一个个场景空间纳入全景画面,无须分切,从不推拉,叙事大多通过全景长镜头的场面调度实现,主要人物的刻画则用一些中近景的单人画面加固定画框,加话外空间,比起蒙太奇镜头组接,这种方式更加客观真实。

这种叙事方式属于典型的长镜头理论。

其写实风格明显受到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和四五十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风格影响,走的也是一种真实、自然、纯朴、再现的写实路线。

电影呈现出以深焦摄影和长镜头运动为主的美学风格,大多运用散文化的情节结构和开放式结局,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本来面貌,追求一种记录式的真实感。

①一、长镜头理论所谓“长镜头的理论”是美国电影理论界对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电影理论的一种称谓。

巴赞为了实现其审美理想,在重现现实的不同方式中找到了一个鼓吹的对象。

他以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依据,提出按照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原则构想拍摄影片。

其理论因其美学意义上的绝对化,从六十年代以来就遭到某些电影理论家的批评。

《2024年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范文

《电影理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对于电影艺术的理解与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对电影的叙事结构、角色设置、视觉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结构主义思想在电影理论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二、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结构主义源于语言学领域,其核心思想在于对事物的系统性、结构性的分析。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是决定事物本质的关键因素。

对于电影艺术而言,这种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影片内部的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究电影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三、结构主义与电影叙事1. 叙事结构: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其叙事结构对观众的理解至关重要。

结构主义分析将电影看作是由情节、人物、主题等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分析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方式,可以揭示出电影的深层结构和主题。

2. 角色设置:在电影中,角色是构成叙事的重要元素。

结构主义分析关注角色的社会地位、心理特征以及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角色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角色在影片中的作用及其对叙事的影响。

四、结构主义与电影视觉语言1. 镜头语言: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镜头语言是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结构主义分析关注镜头的运用、剪辑方式以及画面构图等方面,从而揭示出镜头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导演的创作意图。

2. 色彩与声音:除了镜头语言外,色彩和声音也是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主义分析关注色彩与声音在影片中的运用及其与画面、情节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出色彩与声音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五、结构主义思想在电影理论中的影响结构主义思想为电影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通过分析电影的叙事结构、角色设置、视觉语言等方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同时,结构主义思想也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六、结论综上所述,结构主义思想在电影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2024年多重视角的多元化电影叙事结构——《霸王别姬》、《英雄》叙事结构之分析》范文

《2024年多重视角的多元化电影叙事结构——《霸王别姬》、《英雄》叙事结构之分析》范文

《多重视角的多元化电影叙事结构——《霸王别姬》、《英雄》叙事结构之分析》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叙事结构是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多重视角和多元化叙事结构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以《霸王别姬》和《英雄》两部电影为例,对多重视角的多元化电影叙事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其叙事特点及艺术价值。

二、多重视角的叙事结构(一)《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一部以京剧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三位主人公在舞台上的恩怨情仇。

该电影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结构,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展现故事情节,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例如,电影中通过程蝶衣、段小楼和梅兰芳等人的视角展现不同层面的情感纠葛,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二)《英雄》《英雄》是一部以武侠为题材的电影,讲述了无名等英雄为天下苍生而奋斗的故事。

该电影同样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结构,通过不同人物视角展现事件经过。

在影片中,既有无名的视角展现自己的故事,也有敌对势力的视角展现不同的冲突场面,以及民间百姓的视角感受江湖恩怨。

这种多重视角叙事结构使得影片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多元化叙事结构的特点(一)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多重视角和多元化叙事结构使得电影在叙述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手法。

例如,《霸王别姬》中运用了回忆、倒叙等手法,将不同时间线的事件交织在一起,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样。

而《英雄》则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现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使得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故事情节。

(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多重视角和多元化叙事结构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观众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内心世界。

同时,这种叙事结构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故事中,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强化故事主题和意义多重视角和多元化叙事结构可以强化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展现故事情节,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

《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

《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一一》观后感:刹那的现实与永恒的时间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而《一一》这部电影,无疑是其中的杰作之一。

在观影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进入了一个刹那却又永恒的现实世界。

影片以台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导演杨德昌以细腻的镜头和真实的情感,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一系列的碎片化叙事,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家庭,让我们在电影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复杂。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矛盾。

首先是主人公小琦,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他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他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家庭的困扰以及初恋的迷惘。

小琦的父亲,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但他却对家庭缺乏关心和责任感。

母亲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但她却因为家庭的种种问题而感到沮丧。

还有小琦的姐姐,她在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深刻的恋爱和痛苦的分离。

通过这些角色的交织和碰撞,导演展现了家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他没有刻意渲染情节的曲折和冲突,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的迷茫和奋斗,看到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无奈。

这些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思考。

除了家庭的故事,影片还涉及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导演通过小琦的学校生活和与同学的互动,揭示了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对个体发展的束缚。

他通过小琦的初恋经历,探讨了性别和爱情的困惑。

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让观众在思考的同时,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影片的叙事方式也是其独特之处。

导演通过碎片化的叙事和非线性的结构,将时间和空间交错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每个角色的情感和成长。

我们看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看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一一》的叙事结构分析分析影片《一一》的叙事结构,指出其叙事结构上的独特性并将之命名为多线式聚合结构。

分析这种叙事结构背后的美学指向和形成原因,特别是叙事结构与影片主旨阐述的关系。

关键词叙事结构美学指向影片主旨《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的最后的一部作品。

杨德昌凭借此片荣膺2000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影片以家庭为单位,讲述了爸爸、妈妈、青少年、小朋友及奶奶这些不同族群的生命经验。

探讨了诸多社会问题:中产阶级家庭、两性关系、中年危机、宗教问题、青春期迷惘和儿童困惑。

对这些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的探讨使影片在全球范围获得喝彩。

关于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中的位置最恰当的表述莫过于——“这部电影几乎在告诫着,无人能够绕开这部作品,去讨论华人在现代化和都市化下的境遇。

”对现代化与人的关系的探讨几乎是贯穿杨德昌电影的始终的,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麻将》莫不如此,而且这种探讨越来越走向深入,在《一一》这里达到了极致。

而杨德昌认为该片的最大突破是“叙事架构”。

的确,这部影片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独特的多条线索平行、独立的叙事方式和精巧的叙事结构,不仅建置了故事、安排了情节和内容,还对影片主旨的阐释做出贡献,并使影片形成特定的风格特征。

本文试图通过对影片叙事结构的细致分析,读解影片内容和主旨,更重要的是对这种独特的结构进行特征的概括和功能、美学上的分析。

在正式对影片的叙事结构分析之前,有必要先理清电影的叙事结构的概念。

同文学中的叙事结构理论一样,电影的叙事结构理论概念众多、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采取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定义,即“具体到电影叙事结构讲,所谓叙事结构同样是一个拥有多级层面的复杂概念。

其首要的和最基本的一个层面,是指一部具体影片的结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式。

这个层级上的叙事结构又可以称之为本文结构或‘影片总体结构’。

在影片总体结构的意义上,叙事结构与通常所说的电影蒙太奇结构含义相当,它表示这一部影片的总体架构方式,包括我们以上几章论述的时间畸变、空间呈示、叙述方式等各个要素和方面在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中的分解、配置、对应与整合。

”一般而言。

每一部有独创意义的影片,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本文叙事结构,但倘若把诸多影片的创作实践作为一个整体看,其中仍有一些叙述方式方法是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意义的,于是就总结出电影叙事结构的模式。

但是目前对电影叙事结构模式的研究存在着划分标准不清、叫法不统一等问题。

基于此,仍举较有代表性的比较全面的划分——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一书中对叙事结构模式的划分:因果式线性结构(《玫瑰的名字》)、回环式套层结构(《罗生门》)、缀合式团块结构《城南旧事》、交织式对比结构(《海滩》)、梦幻式复调结构《野草莓》。

电影《一一》叙事上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的叙事结构难以被划分到任何一种已有模式中去,甚至说是某几种模式的杂糅也不合适。

那么,《一一》的叙事结构到底呈现怎样的特征?多线索交替、独立叙述《一一》没有单一的、集中的叙事情节,而采用多条线索的交叉来推进影片。

并且既不同于传统的剧情多线索,也不同于通常的符合罗伯特·麦基定义的“多情节”结构。

传统的剧情多线索更多地是围绕着某个中心事件来展开,这些线索只是这个中心事件的不同侧面而已。

所以线索的交叉便很难说是一种结构的方式而只不过是情节本身具有的性质,例如影片《疯狂的石头》、《撞车》等。

《一一》的叙事结构也不完全等同于罗伯特·麦基提出的“多情节”结构。

被公认为世界银幕剧作教学第一大师的罗伯特·麦基在其经典论著《故事一一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叙事结构: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

介于大情节与小情节之间则为多情节。

“按照经典讲述的故事通常将一个单一主人公——男人、女人或孩子——置于故事讲述过程的中心。

一个主要故事支配着银幕时间,其主人公则是影片的明星角色。

但是如果作者将影片分解为若干较小的次情节故事,其中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单一的主人公,那么结果便是大大削弱大情节的那种过山车般的动感力度,创造出一种自80年代以来渐趋流行的小情节的多情节变体。

……如《低俗小说》以及《饮食男女》。

”按照麦基的定义,并结合对《低俗小说》等影片的分析,可以得出无论是“多情节”还是“小情节”都是“对大情节的突出特性进行提炼、浓缩、削减或删剪”。

因此次情节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是依附于同一个大情节的,往往呈现为因果关系触发的次情节序列。

《一一》的多线索叙事突破以上所列的常见的两种“多线索”叙事,其情节的多线索体现为多个事件的平行发展,事件本身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彼此之间没有因果触发关系,却被创作者有意识地交叉在一起。

这样多线索的交叉就不再来自中心情节本身的性质,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方式发生了变化。

也就是叙事结构上的变化。

影片主要的叙事线索有五条,分别以NJ(简南峻)、婷婷、洋洋、阿弟、敏敏为主人公展开叙述。

NJ这一条线索主要用来叙述NJ人到中年的烦恼。

事业面临危机、与相交多年的朋友在价值观上产生冲突、初恋女友的突然再次出现更令他陷入感情与婚姻危机。

当他“试着过了一段离开的生活”,“发现没什么不一样”,于是生活和情感又回到了起点,他似乎想通了一切。

婷婷这一条线索用来叙述婷婷自己的少女困惑和邻居蒋莉莉、蒋母的生活。

婷婷是重点中学的“好学生”,然而婆婆的突然晕倒让她以为是自己的过错,从此心事重重。

邻居家的女孩蒋莉莉和她年龄相仿,两人先是成为朋友,然而这也令她陷入和蒋莉莉、胖子之间的“三角”关系,胖子杀人一事更令她的心布满阴霾。

影片最后,婆婆的“意外苏醒”令她终于不再愧疚,仿佛释然了。

洋洋这一条线索主要用来讲述洋洋的儿童烦恼,包括对儿童性心理的大胆涉及。

洋洋还只是个小学生,可他也有自己的烦恼。

比如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但是得不到解答。

比如年纪小小的他会被同学欺负、老师误解。

比如他会朦胧地爱上女同学。

洋洋在婆婆葬礼上的独白告诉我们他在长大在成熟,这些问题总会明白的,但是新的问题呢?阿弟这一条线索存在的作用和NJ相近,都是讲述成年人的事业危机、家庭关系,不过阿弟这一条线索更侧重对两性关系的探讨。

敏敏是一条较次要的线索,影片中虽着墨不多,但意义是独一无二的,探讨了人与宗教的关系。

当她人到中年,突遭亲人重病,应接不暇时把宗教作为出路。

然而最后,她发现宗教也不能令她解脱。

五条叙事线索串联起影片的多个事件。

五条线索是独立的,彼此之间无甚关联。

五个主人公之间没有任何的戏剧矛盾和冲突。

冲突发生在主人公内部,即主人公自己的心理矛盾。

很显然,影片不存在中心事件。

多个事件之间也没有因果联系。

因此,《一一》的这种多线索叙事既不同于传统的剧情多线索,也不完全等同于通常的符合罗伯特·麦基定义的“多情节”结构。

多线索的聚合对存在多条叙事线索的影片而言,多条线索交叉叙述势必弱化情节。

“小情节,即淡化情节。

但非不要情节”因此,除了需要考虑多条线索的“发散”,还要考虑多条线索的“收束”。

如果只“放”不“收”,就会使影片结构流于松散。

“叙事性强的影片,其情节性相对得到强化,影片本文则具有浓郁的故事性:反之,情节淡化的影片,其故事性相对减弱,影片本文在叙述上往往更多地运用了非叙事性元素(象征、隐喻、视觉冲击等)来构筑影片结构。

”比如,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

“格里菲斯用四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表现偏执(祈求和平,反对党同伐异)这一主题。

影片使用了史无前例的剪辑手段,四个故事之间,不是讲完一个接着再讲一个,而是被分割成细小的片断,再经过重新排列后交替出现,其间只以一个母亲摇晃摇篮的镜头作为过渡。

”对于属于麦基定义的“多情节”范畴的影片,因为多情节是在“对大情节的突出特性进行提炼、浓缩、削减或删减”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就具备因果关系。

因此,多情节之间的衔接就比较容易。

比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

昆汀实际上探讨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偶发事件对人命运的改变。

像《低俗小说》的剧本上所说的,这三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故事,蜜娅的吸毒过量、布奇和马沙的巧遇、朱尔斯经历的‘神迹’以及餐馆里的抢劫等等都是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而正是这些看似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人物的命运。

对《一一》来说,各自独立的多条叙事线索所叙述的事件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那么多条叙事线索怎样实现聚合《一一》巧妙通过人生的“仪式”——阿弟结婚(婚礼)、婆婆重病、孩子出生(满月酒)、婆婆死去(葬礼)将多条线索“聚合”到了一起。

“仪式”是人生的一种停顿和中断。

人生被突然事件阻滞的时候,人们才会停下来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衡量自己最初的目标和现在的处境。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其真意何在?’费尔丁认为答案在于行动和大结局。

同时代的斯特恩的小说答案却完全不同:答案不在行动和大结局,而是行动的阻滞和中断。

”婆婆的事故是一个阻滞中断的时刻,NJ一家在这之后忽然天启似的发现自己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开始询问人生的意义。

一家人轮流对婆婆诉说。

敏敏说每天都做同样的事,人生意义何在?于是她试图通过宗教来逃离现实:阿弟说以为自己每天做很多事,现在发现没有;NJ说其实住在一个屋檐下,我们都没来得及好好了解:婷婷因为怀疑自己忘了倒垃圾导致婆婆被车撞而愧疚不已:洋洋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他的无话可说令他烦恼。

在婆婆生病的凝聚点上,原本各行其是的叙事线索,得到了聚合(婆婆生病对每个人都发生了影响)。

在此汇聚后又独立叙述。

婆婆的葬礼是影片最后一个仪式,也是电影的收束。

这个仪式后,NJ、敏敏走回了原来的生活道路。

婷婷对婆婆的愧疚也得到了释然。

洋洋终于对婆婆有话可说,他似乎一下子长大了。

但洋洋的独白也告诉我们他仍有很多问题不明白,困惑还会继续下去。

综合以上所述,暂且将《一一》的这种叙事结构命名为多线式聚合结构。

所谓多线式聚合结构,包含两方面的要义。

其一,多线式,影片本文中存在多条相对独立的叙述线索:其二,聚合(注意将“聚合”同“交织”、“聚集”等含义区分开来),多条叙述线索彼此没有交集,不会相互影响,但线索有时会在同一事件处聚合,接受同一事件的影响,再继续各自向前发展。

叙事结构的功能及美学特色“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可见任何导演或编剧为他的故事选择一种叙事结构,都不是随意为之的。

那么,研究叙事结构就不应该只停留在单纯的形式的研究上,就更应该关注这种结构的功能指向或说叙事结构背后导演的意图。

《一一》选择这种“多线式聚合结构”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多条线索的设置对应着导演为台湾现代社会写史的企图。

导演在创作谈中说,在影片产生十几年前,即他从影之初,就有表现当代社会和各个人群的想法,后来的十几年间,他一直在为这个想法酝酿故事,编写剧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