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杀虫剂的杀虫原理及其应用
杀虫剂喷雾原理

杀虫剂喷雾原理
杀虫剂喷雾的原理是通过喷雾器将杀虫剂转化为微小的液滴,然后通过空气流动将液滴传送到目标区域。
杀虫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直接接触到害虫,进而破坏其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杀虫的目的。
喷雾器将液体杀虫剂喷射成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大小相对较小,可以轻易悬浮在空气中。
空气流动会将这些微小的颗粒带到目标区域,例如室内角落、床铺缝隙和花园植物表面等。
在遇到害虫时,微小的颗粒会附着在害虫的外壳上。
杀虫剂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侵入害虫的体内,对其产生毒性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可能会破坏害虫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以至于导致其死亡。
在喷雾后,害虫的生理功能受到破坏,无法正常生存和繁殖。
然而,杀虫剂喷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微小颗粒会受到气流的影响,它们的飘散范围和时间一般较短。
所以,喷雾时需要注意喷洒范围和喷洒次数,以确保害虫都能受到覆盖。
除此之外,杀虫剂喷雾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喷洒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杀虫剂在空气中残存,将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危害。
因此,在使用杀虫剂喷雾时,需要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范,以确保有效并且安全地控制害虫。
新型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

新型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生物资源,并开发出了各种利用生物技术的工具。
其中,从微生物中提取天然杀虫剂已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新型微生物杀虫剂不仅可以保持农作物健康和增产,还有望替代传统的合成农药,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具有生物杀虫性的微生物,如属于芽胞杆菌属的苏云金杆菌和斑点杆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筛选、发酵、提纯、鉴定等方式提取出纯化的微生物杀虫剂,从而实现广泛应用。
新型微生物杀虫剂与传统农药相比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生物来源。
传统农药通常使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对环境影响严重。
而新型微生物杀虫剂的来源是自然界中已有的微生物资源,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
此外,新型微生物杀虫剂的毒性通常较小,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对生态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但新型微生物杀虫剂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工艺难度大,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同时,鉴定、提取纯化等工作也非常费时费力。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研究人员需要努力寻求合适的高效生产方案。
其次,微生物杀虫剂的稳定性相对较差,会受到温度、光照等因素影响而降解,导致使用效果下降。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探索改善微生物杀虫剂稳定性的途径,以提高使用效果。
当前,研究新型微生物杀虫剂的项目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
新型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前景广阔,将对国内外的农作物保护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有可能涉及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消费者的健康。
伴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作物保护问题也日益引人关注。
新型微生物杀虫剂开发的成功将会成为未来农业保护的一种推动力,这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开发高效、稳定、安全的新型微生物杀虫剂的道路仍然会充满挑战。
但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相信一定会让新型微生物杀虫剂更加完美。
微生物杀虫剂名词解释

微生物杀虫剂名词解释
微生物杀虫剂是一类利用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产生的杀虫活性物质,用于控制害虫的农业生产工具。
以下是相关名词的解释:
1. 微生物杀虫剂(Microbial Insecticide):是由一些具有杀虫活性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杀虫剂。
这些微生物对害虫产生毒素,通过喷洒、施用等方式,可有效控制害虫的生长繁殖。
2. 生物农药(Biopesticide):是一类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在内的生物制剂,用于控制害虫、病原菌和杂草。
相对于化学农药,生物农药通常更环保,对非靶生物影响较小。
3. 细菌杀虫剂(Bacterial Insecticide):是由杀虫细菌制成的杀虫剂,常见的有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等,它们产生的晶体蛋白对某些害虫有强烈毒性。
4. 真菌杀虫剂(Fungal Insecticide):是由具有杀虫活性的真菌制成的杀虫剂,常见的有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等。
5. 病毒杀虫剂(Viral Insecticide):是由能感染害虫并导致其死亡的病毒制成的杀虫剂。
这些病毒通常只对特定害虫有害,对非目标生物影响较小。
6. 绿色农药(Green Pesticide):指的是相对环保的农药,包括了微生物杀虫剂在内,强调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友好。
微生物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优点包括对环境友好、降低化学农药残留、减少对非靶生物的影响等。
然而,其效果受到天气、环境和害虫抗性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具体使用中谨慎选择和搭配。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进展

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广阔,种植作物种类多样,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常常受到多种病虫草害的危害。
化学农药因其适用范围广、作用效果迅速、使用方便等被广泛用于防治各类病虫草害,但使用化学农药也容易造成人畜中毒、杀害有益生物等,同时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部分害虫、致病菌和杂草的抗药性增强,导致防治难度加大。
相比于化学农药,以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农药对生物和环境更加友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农药迅速发展,行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在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登记产品为45172个,其中生物农药产品2159个 (未包括农用抗生素和天敌),占全部农药总数的4.78%,占比非常低。
在生物农药中,微生物农药是研究热点之一。
在《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规定,微生物农药是指以天然的或经基因修饰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按用途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
该类农药具有有效成分来源广泛、选择性强、对人畜毒性低等优点。
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已登记微生物农药有效成分42个,到2022年12月31日,已达56种,可见微生物农药呈逐年增长趋势。
我国的微生物农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阶段,生防微生物不断增多,各种新型微生物农药也不断涌现。
已有研究对微生物农药常见剂型种类及特点、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和使用技术相关标准、助剂研发、管理现状、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尚缺乏典型微生物农药在防治重大病虫害方面应用情况的综述报道。
鉴于此,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几年一些原创的、新型的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在生防菌株筛选、产品创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农药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旨在为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参考。
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的开发应用

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的开发应用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是指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产生的杀虫活性物质,用于防治害虫的一种生物农药。
随着人们对环境友好型农药的需求增加,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的开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的特点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环保性: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主要利用天然微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水源和非靶标生物造成污染和危害。
2. 高效性: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对害虫有较好的杀灭效果,能够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农作物的损失。
3. 安全性:相比化学合成农药,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对人畜无毒副作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 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来源广泛,可以利用多种微生物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二、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的开发应用现状目前,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研发创新:科研机构和生物农药企业不断加大对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的研发投入,开发出了一批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品种,如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
2. 推广应用: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宣传推广和示范示范,提高农民对生物农药的认知和接受度。
3. 技术支持:为了提高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的使用效果,相关部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生物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4. 市场拓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市场需求逐渐增加,相关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拓展销售渠道。
三、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多样化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产品将更加多样化,涵盖更多的害虫种类,满足不同农作物的防治需求。
2. 高效低毒:未来的微生物源生物杀虫剂将更加注重高效低毒的特点,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杀虫剂的原理及其原理应用

杀虫剂的原理及其应用1. 简介杀虫剂是一种用来控制和防治害虫的化学物质。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生产、卫生防疫和家庭害虫防治等领域。
杀虫剂的原理是基于对害虫体内的生物过程或器官的干扰,从而实现对害虫的杀灭或防治。
本文将介绍杀虫剂的一些常见原理及其应用。
2. 神经系统干扰原理•杀虫剂通过影响害虫的神经系统,干扰其正常的神经信号传递,从而导致害虫麻痹、瘫痪或死亡。
•该原理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家庭用杀虫剂中,可以有效控制多种害虫,如蚊子、蚂蚁、跳蚤等。
3. 糖代谢干扰原理•杀虫剂通过干扰害虫的糖代谢系统,阻断其对葡萄糖等能量来源的利用,导致能量枯竭和死亡。
•这种原理在害虫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控制植食性害虫,如蚜虫、粉虱等。
4. 生长调节物质原理•生长调节物质是指可以模拟或干扰昆虫的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物质。
•通过调节害虫的激素水平或抑制其酶的活性,生长调节物质可以阻止害虫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控制害虫数量的增长。
•生长调节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森林防治中,效果显著,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较小。
5. 物理杀虫剂原理•物理杀虫剂是指利用物理方式直接杀灭害虫的一类杀虫剂。
•例如,高温、低温、超声波等物理条件都可以被应用于杀虫剂中,用于控制和消灭害虫。
•物理杀虫剂无需使用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安全性较高,在农业、家庭和卫生防疫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6. 抗阻击原理•抗阻击是指害虫基因产生的抗药性,导致杀虫剂对害虫的有效性降低。
•害虫可通过遗传变异或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抗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杀虫剂对其无效。
•这在农业和卫生防疫中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通过合理使用杀虫剂和开发新的杀虫剂来解决。
7. 应用领域•农业生产: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侵害。
通过合理使用杀虫剂,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卫生防疫:杀虫剂在防治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被用来控制蚊子、苍蝇、跳蚤等传播疾病的害虫,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微生物杀虫剂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苏云金杆菌又称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
苏云金杆菌的发现,为人们利用微生物消灭植物病虫害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化学杀虫剂的长期使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而害虫种群的抗药性也日益提高,因此生物杀虫剂因为其“绿色环保”的特点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现在,人们已经用发酵罐大规模地生产苏云金杆菌并制成粉剂或可湿剂、液剂,应用于农业,对100多种害虫有不同的致病和毒杀作用。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生物杀虫剂。
本文简要介绍作为生物杀虫剂的Bt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
研究历史[1]1901年,日本学者石渡繁胤(Ishiwata Shigetane)从虫尸体液中分离出苏云金杆菌猝倒变种(Bacillus.thuringiensis var.sott)成为苏云金杆菌研究的起点[2]。
1911年,Berliner发现一杆菌,并详细描述了该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定名为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指明苏云金杆菌含伴孢晶体(Paraspora crystl)[3]。
1938年,苏云金杆菌商品化,用于防治地中海粉螟。
20世纪50年代许多国家进行了商业性生产。
1953年,Hannay第一次发现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活性与伴孢晶体有关,并和Fitz-James于1955年证实,伴孢晶体是一种蛋白质。
1981年,Schnept和Whiteley首次将HD21菌株伴孢晶体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中,并得到表达。
20世纪60年代用血清学技术进行Bt的鉴定和分类。
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苏云金芽孢杆菌被广泛使用,至今已有60多年[4]。
由于其推广力度以及人们的农药使用意识的传统观念限制,目前生物农药仅占全部农药市场份额很少一部分,从此可看出,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任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简介Bt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为昆虫病原细菌,其菌体为短杆状、有鞭毛,一般单生或形成短链。
种植技术-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什么?

种植技术-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什么?苏云金芽孢杆菌又叫苏云金杆菌(简称Bt)是目前产量最大、使用最广的生物杀虫剂。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剂具有专一、高效和对人畜安全等优点目前苏云金杆菌商品制剂已达100多种,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用量最大、效果最好的微生物杀虫剂,因而倍受人们关注。
因此种地网整理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原理及防治对象与注意事项,以下详细列举出来供网友们参考。
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以防治的害虫: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等害虫效果突出,如菜青虫、小菜蛾、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烟青虫、玉米螟、稻纵卷叶螟、二化螟、茶毛虫、茶黑毒蛾、食心虫、尺蠖、稻苞虫等。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杀虫原理: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微生物低毒杀虫剂,一般以胃毒为主。
苏云金芽孢杆菌主要成分是细菌毒素和芽孢,作用方式为胃毒。
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产生两大类毒素,即内毒素和外毒素,在害虫吞食菌粉后,由于毒素的作用下,害虫很快就停止取食,不再继续危害,最后害虫因饥饿和死亡而外毒素作用缓慢,在蜕皮和变态时作用明显,这两个时期是RNA合成的高峰期,外毒素能抑制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
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害虫吞食菌粉后1~2小时即中毒停食,同时菌粉在虫体内萌发,大量繁殖,使害虫死亡。
整个过程一般在1~2天,因此使用时应比常规化学药剂提前2~3天,且在害虫低龄期使用效果较好。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药剂残留期约为10天。
苏云金芽孢杆菌注意事项:注意一、苏云金芽孢杆菌在气温较高时(一般在20度以上)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7~9月份施用效果最好;在施用苏云金芽孢杆菌时应该比使用化学农药提前2~3天为好。
注意二、苏云金芽孢杆菌对蜜蜂、鱼类无毒,但对蚕类有剧毒作用,因此在养蚕地使用应该谨慎使用。
注意三、苏云金芽孢杆菌在施用过程不不可以与杀菌剂混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杀虫剂的杀虫原理及其应用微生物杀虫剂的杀虫原理及其应用周汝德(大理农业学校,云南大理671003)摘要:在分析微生物杀虫剂在我省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微生物杀虫剂的类型,重点阐述了微生物杀虫剂的杀虫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关键词:微生物杀虫剂;原理;使用方法微生物杀虫剂是利用微生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农业害虫的制剂,属于生物防治范畴。
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不污染环境,不杀伤天敌,不破坏生态平衡,是国际上近几十年来植保工作中发展较快的一个领域。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微生物杀虫剂作为商品生产。
我省目前还没有规模化的微生物农药生产厂家,微生物杀虫剂在生产上还很少推广应用,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微生物是一类看不见或看不清的生物,微生物杀虫剂属于微观世界的生物农药,人们对该类农药缺乏感性认识;二是与微生物杀虫剂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推广普及工作比较薄弱;三是微生物制剂在生产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四是微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有药效慢、受气候条件影响大的缺点,人们对微生物杀虫剂的药效怀有疑虑,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微生物农药在植保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生产和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微生物杀虫剂将会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农药在我省农业上推广应用。
要推广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就必须了解微生物杀虫剂的主要类型、杀虫原理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1 微生物杀虫剂的主要类型和防治对象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用来防治农林害虫的微生物主要类群有细菌、真菌和病毒。
因此,相应将微生物杀虫剂分为三类:111 细菌杀虫剂目前国内外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杀虫细菌主要是苏云金杆菌及其变种。
苏云金杆菌是贝尔林纳收稿日期: 2002- 02- 25氏( Berliner) 1911年在德国苏云金一个面粉厂的地中海粉螟中分离出来的一株芽孢杆菌。
目前国内生产和应用的细菌杀虫剂种类主要是苏云金杆菌类的几个变种,如苏云金杆菌、青虫菌、杀螟杆菌、松毛虫杆菌、玉米螟杆菌、7216等。
对150余种鳞翅目害虫有毒杀作用,属于广谱性杀虫细菌。
苏云金杆菌类制剂目前主要用于防治稻苞虫、玉米螟、菜青虫、小菜蛾、棉铃虫、松毛虫、棉花灯蛾等害虫。
112 真菌杀虫剂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中,真菌种类最多,约500余种能侵染昆虫而致病。
因为真菌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大,成功用于害虫防治的还不多,目前,广泛用于生产的主要是白僵菌(分为球孢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两类)。
白僵菌在世界上分布极广,寄主范围也广,致病力强,寄主有鳞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200多种昆虫和螨类。
目前主要应用于防治松毛虫及钻蛀性农业害虫。
113 病毒杀虫剂病毒杀虫剂是利用昆虫病毒而生产的一种生物农药。
当前较普遍用于害虫防治的病毒有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等。
主要用于防治桑毛虫、棉铃虫、枯叶蛾、斜纹夜蛾等害虫。
2 微生物杀虫剂的杀虫作用机理211 细菌杀虫剂苏云金杆菌类使害虫感病致死的原因在于这类细菌能产生杀虫毒素。
它们在生长后期能形成芽孢和伴孢晶体。
伴孢晶体是一种毒性蛋白,由18种氨基酸组成,它是一种原毒素,在其内部存在着D-内毒素,在特定条件下经蛋白酶类水解成较小的亚单位才能产生毒性。
它不溶于水及有机溶剂,但412002年第5期云南农业科技能溶于碱性溶液中。
当昆虫食入制剂后,在碱性胃液的作用下释放出毒性,首先作用于昆虫的中肠细胞,使中肠麻痹。
随着病情的发展,肠道壁细胞的胶粘物质被破坏,上皮细胞剥离,散落在肠内,使中肠的透性失去控制,肠壁穿孔,肠道内含物、芽孢和细菌大量侵入血腔。
随着细菌的大量繁殖,昆虫发生败血症而死亡。
昆虫感染细菌性病害后的主要症状是食欲减退,停食,行动迟钝,上吐下泄, 1~ 2天后死亡。
虫尸软化变黑,进而腐烂发臭。
212 真菌杀虫剂白僵菌能通过昆虫的消化道及体壁进行侵染,分生孢子接触虫体后遇适宜的温、湿度萌发产生芽管,形成菌丝,同时分泌几丁质酶和蛋白质毒素,溶解昆虫体壁侵入虫体。
在虫体内,菌丝直接吸收昆虫的体液养分,生长并不断繁殖,以致充满整个昆虫体内,不但妨碍了血液的循环,而且菌丝的代谢产物在血液中大量积累,引起血液理化性状的改变,导致昆虫新陈代谢紊乱而死亡。
昆虫感病后2~ 3天死亡,刚死的虫体质柔软,随后因菌丝大量夺取水分很快就干硬。
菌丝吸尽体内养分后便沿着昆虫尸体的气门间隙和节间膜各处伸出体外,并产生分生孢子,因此可见尸体上有白色茸毛。
213 病毒杀虫剂昆虫病毒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形成包含体,一个包含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病毒粒子。
包含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有机溶剂,但能溶于酸碱溶液。
昆虫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食入感染,也有皮肤感染。
不同类型昆虫病毒的杀虫原理也有所不同。
(1)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昆虫食入多角体被碱性胃液所溶解,析出病毒粒子,使幼虫感病。
病毒粒子通过皮细胞进入体腔,先吸附后侵入细胞。
初期侵入血细胞、脂肪细胞、气管壁细胞、皮肤细胞等,后期侵入腺细胞、神经节细胞等部位。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离开感染细胞再侵入健康细胞。
这样不断地增殖,重复感染,昆虫就发病死亡。
(2)质型多角体病毒(CPV)质型多角体病毒主要通过食入感染,只感染昆虫的消化道。
包含体在碱性胃液的作用下释放出病毒粒子,首先在肠内增殖,然后逐渐感染前肠和后肠的细胞,由于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昆虫消化道不断增殖,重复感染,昆虫也就感病死亡。
(3)颗粒体病毒(GV)颗粒体病毒食入感染,它可以感染的昆虫组织多为真皮、脂肪组织、肠皮膜细胞。
包含体进入虫体后,在碱性胃液的作用下释放出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在昆虫体内大量增殖,影响昆虫正常的血液循环,从而导致细胞的死亡。
从昆虫感染病毒的症状看,幼虫感染病毒后,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动作迟钝感,死前体驱变软,体内组织液化,皮肤破裂,流出白色或褐色的液体。
虫死亡腐烂后发出臭味。
幼虫得病死亡往往尾足还紧附着在枝叶上,驱体下吊。
3 微生物杀虫剂的使用方法311 细菌杀虫剂的使用方法细菌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和其它化学农药基本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喷雾喷雾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每公顷喷雾用水量为600~ 750 kg,一般常用浓度为500~ 5 000万/ml个活芽孢。
如果用每克含100亿活芽孢的菌剂,加水稀释200~ 2 000倍即可。
为了提高药效,应加入011%的展着剂和粘着剂,如洗衣粉等。
(2)喷粉和撒粉喷粉用药量为每公顷3175 kg。
撒粉用药量较大,每公顷715 kg可按1B30的比例与砂土混合撒粉。
(3)颗粒剂颗粒剂节约药剂,可延长药效,主要用于玉米、高粱、禾谷类作物。
312 白僵菌剂的使用方法(1)喷雾每公顷使用菌剂的量为715 kg,使用时先将菌剂用水浸泡2~ 3小时,然后对水600~ 750 kg喷施。
(2)喷粉将菌剂粉碎加细土过80~ 100目筛拌匀后,用于喷粉器喷洒或装入纱布袋绑在竹杆上撒粉。
每公顷用药量为715~ 11125 kg。
(3)颗粒剂取河沙筛取中等大小的颗粒,按10B1或20B1的比例与白僵菌粉混合。
混合前,砂粒或炉渣要用适量的011%中性肥皂喷湿,每公顷用量为75 kg。
(4)放活虫42云南农业科技2002年第5期互联网上的主要中文农业信息网站简介吴银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情报所,云南昆明650205) 当前,以计算机多媒体、光纤和通讯卫星等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信息技术以其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生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迅猛的科技领域,并迅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农业领域也不例外。
农业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力最有效的手段。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农业科技革命过程中,信息技术将上升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渠道,实现直接面向决策者和生产者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
我国互联网上的农业网站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数千个农业或涉农的网站,如何在这种无序的大量信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是一件十分令人头疼的事,为方便读者,下面介绍几个国内比较优秀的农业网站,以供参考。
1 中国农业信息网( www. agri. gov. cn)中国农业信息网是由农业部主办的政府网站,是为农业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
发布农业部令收稿日期: 2002-05-15公告、政策法规,设有新闻中心、供求热线、价格行情、分析预测、在线数据、农业网站、1680信箱、图书音像等栏目,同时还设有科技教育、畜牧兽医、农垦)热作、乡镇企业、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机化、菜篮子、农药、水产、饲料、农产品供求、种植(种业)花卉)果业)、农业外经外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行业网站。
是当前国内的一个栏目多、内容丰富、实用性较强的权威网站。
2 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 www. caas. net. cn)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科技网站,设科研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农业政策法规、农业图书馆、农业网站搜索引擎、专家简介,科技机构、文献库、服务之窗、内部网等栏目。
3 中国农业环球网( www. chinainfowww. com)由江苏省农科院主办,山东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联合编辑的综合性农业网站,始建于1995年12月,是国内起步较早的农业网站之一。
设有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园艺、土壤肥料、食品、饲料、植物保护、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气象、畜牧兽医、核农业、蚕桑丝绸、保健品、茶用塑料桶或虫笼将4龄以上的幼虫采回,用5亿孢子/ml的菌液将虫体喷湿,然后放回田间,让活虫在田间自由爬行传播白僵菌。
313 病毒杀虫剂的使用方法除采用喷雾、喷粉方法外,还可将病毒制剂喷洒在土壤中,也可将病毒制剂喷洒在人工饲养昆虫上,然后将带病毒的昆虫释放到害虫种群中增殖。
以上三种微生物杀虫剂都可以与化学农药混合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
微生物的杀虫效果与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有关,所以施用微生物杀虫剂一般应在阴天、雨后进行。
如果在晴天施用,应选择清晨、傍晚湿度比较大的时候进行,菌剂应避免直射光的照射。
应该指出的是,使用微生物杀虫剂防治农业害虫只是综合防治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不是代替其它措施防治害虫的唯一方法。
我们必须依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0的方针,把各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112美国R. Y.斯塔尼尔, E. A.阿德尔伯格, J. L.英格拉哈姆.微生物世界1M2.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122浙江省嘉兴地区农业学校主编.农业昆虫学1M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2.132陈国相编著,生物农药知识1M2.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142山西省原平农业学校主编.农业微生物学1M2.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432002年第5期云南农业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