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 语文园地三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通用6篇)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通用6篇)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在交流平台上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了解本课新学生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3.在词句段运用中扩大见识、开阔视野。
4.在背诵中积累,增长知识。
教学重难点:1.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2.加深对偏旁相同的生字的理解。
3.学习ABB式词语,根据词语写句子。
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4.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照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偏旁相同的生字词语:蝌蚪、飞蛾、螃蟹……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二、引导学生。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2.老师点评。
3.揭示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偏旁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三、导入。
1.课件播放ABB式词语。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让学生思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件上面的词语。
4.指名读。
四、引导学生。
1.生自由选择两个词语造句。
2.师指名讲述。
3.老师点评。
4.齐读巩固。
五、扩展知识。
1.课件展示句子开头,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段话。
2.老师点名,根据开头说一段话。
3.老师点评。
六、日积月累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
6.竞赛背诵。
教学重难点:本次在教学识字加油站时我特地把带有“虫”和“鱼”的生字的动物图片放出来给同学们看,让他们自己说说这些图片都有哪些动物,同桌间互相交流,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语言能力,学会写作。
2、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快乐,产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

甜甜地(微笑)(笑了)认真地(思考)(听讲)
(4)扩展练习,照样子说几组类似的词语,看谁说得多。
教学预设:
匆匆地走过开心地笑了
哗哗地流淌愤怒地看着
高高地飘扬深情地祝福
[设计意图]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恰当地进行词语搭配,并且知道词语的搭配不只是一种方式.从而体会到词语搭配的多样性。进行拓展练习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积累讵汇、丰富语言的能力。
(例文点评)
秋天的天美、地美、水美,秋天的田野更美。
漫步田间小路,路旁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高大的梧桐树和杨树,它们伸展着巨大的手臂,多么威武。枝上的叶子已经变黄,在秋风的吹拂下,飘飘悠悠地落下来,犹如彩蝶飞舞。它们落到地上,形成了一条天然地毯,黄黄的,软软的,踩上去“沙沙”作响。
穿过乡间小路。我来到一望无际的谷子地。这时田野一片黄色,阳光一照.刺眼极了,像洒了满地的金子,秋风一吹,谷穗随风涌动,像海上的波浪。细细看来,谷穗密而饱满,像串串铃铛,他们低着头,好像犯了什么错误似的。
3.写好后和同桌交流,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4.展示和欣赏。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评论。
(习作指导)
1.选择材料。同学们选择的图画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里的活动场面。同学们可以到以前的画册中寻找;也可以到图书馆去寻找;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从网上下载。要记住:选择的材料,一定要和秋天有关。
一、导言激趣,走进秋天
同学们,吟诵着古人描写秋天的诗句,欣赏着小朋友们秋日里放飞的风筝,沐浴着金秋如毛的细雨,我们]走进了风景如画的秋天。在这个充满色彩与收获的季节里,你的心情一定和秋天的阳光一样明媚,你的心里一定有许多发生在秋天里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自己在秋天里做的有趣的事,一起分享秋天带给我们的快乐。(板书:秋天的快乐)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园地三》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的默读方法。
2、学习与“目”有关的字。
3、正确区分并运用近义词。
4、学会整理购物清单。
5、理解并积累有关“有爱心,关心他人”的格言。
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正确的默读方法。
2、学习与“目”有关的字。
3、理解并积累有关“有爱心,关心他人”的格言。
难点:1、正确区分并运用近义词。
2、学会整理购物清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交流平台”。
过渡语: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经常会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读。
此时,你用哪种方式读书最好呢?1、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2、教师出示结果(默读)并解释。
默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
但是要保证环境的安静,以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默读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读书报,查资料,看通知、布告、信件等,都要用到默读。
3、教师指导默读的正确方法和习惯。
默读,要讲究方法,更要形成好的习惯。
默读的基本方法和习惯有:(1)做到“三不”,即不出声、不动嘴、不指读。
(2)边读边想。
看到哪儿,想到哪儿,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
(3)边读边画。
“不动笔墨不读书”,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留下思考的痕迹,提高思考的质量。
(4)“一目十行”。
默读既要会精读,又要会速读。
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出示带有“目”的生字以及词语,学生自由读这些生字和词语。
2、指定学生读生字,教师正音,全班齐读。
3、交流发现:这些生字、词语有什么特点?(都带“目”旁,都与眼睛及表示看的动作有关。
)4、理解生字、词语,并相互交流,你还能说说类似的生字和词语吗?(如:瞳、瞥眯、眩、鸟瞰、左顾右盼、瞻前顾后)5、选取喜欢的生字、词语进行抄写。
(学生抄写,教师相机指导)第2课时学习“词句段运用”。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语文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语文教案1一、文本教学解读第一单元的《语文园地》安排了3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是统编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旨在引导学生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两句例句第一句是课内的,选自《大青树下的小学》;第二句是课外的,选自泰戈尔的《职业》,“更夫”是一个有新鲜感的词语,意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
指导学生交流时,一要紧密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阅读中有意思的地方,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语言。
二要适时拓展,在课外阅读中养成积累有新鲜感语句的好习惯。
“词句段运用”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供8个成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共同特点是都带有身体器官名称,都和人的动作表情有关。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成语的结构特点,从而促进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
第二部分选取的三句话,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停顿、重音和语气,表现出对句意的准确理解。
三个句子都来自学过的课文,比较容易理解。
第一句需要通过正确的停顿深入体会句意;第二句是通过读对重音“一点儿”来感受人物的“不懂”;第三句是要读对语气,读出人物对学问的认知和看法。
第三部分编排了5个兴趣小组的名字,名字中或能体现出活动特点,或加入了有个性的词语,让人一眼就能记住。
教师可结合本班兴趣小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给自己的兴趣小组取名,开展招募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词语。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清代袁枚的《所见》,目的是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所见》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
对于这首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再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积累有新鲜感的句子。
2.积累和身体有关的成语;通过正确的停顿和重音,朗读句子体会句意;结合学习经验给兴趣小组取名。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实用10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实用10篇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1【教材分析】1.交流*台在教学“交流*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例文,让学生找出例文中的总起句,了解一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由课内到课外,迁移运用;由说到写,层层深入,将写作方法的训练落到实处。
2.识字加油站指导学生认识“税、档、咖”等7个生字,重点关注“税、档、阅”的读音。
引导学生交流,说说如何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些生字。
同时让学生了解课本上这些场所的名称,让学生说说这些场所是做什么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场所的了解情况,用简明的语言对学生不熟悉的场所做一些介绍;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人等途径做进一步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3.词句段运用“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第一题教会我们如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书写手工活动过程;第二题在表达上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详细地写清楚了一个主体。
教学时,可以先呈现示范语段,引导学生发现其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值得思考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
运用范例中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4.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将四字词语读正确,并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了解__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过程,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3.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语文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语文教案学习目标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准备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谈话导入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
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
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畅谈感想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交代任务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选材构思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李四光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宋庆龄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中秋节”、“传统”等词语;(2)会写“金光”、“生日”等词语;(3)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4)通过阅读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3)通过朗读和复述,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家人团聚的珍惜和感激之情;(3)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内容1. 认读生词:中秋节、传统、金光、生日等;2. 朗读短文:《中秋节的来历》;3. 看图说话:一幅描绘中秋节家人团聚的图片;4. 小组讨论: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5. 书写练习:用生词写一段关于中秋节的小短文。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中秋节的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认读生词:让学生朗读课文,认读生词,理解词义;3. 看图说话: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5. 朗读短文:让学生朗读《中秋节的来历》,理解课文内容;6. 书写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关于中秋节的小短文;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2. 朗读与表达:评价学生的朗读语音语调、表达能力以及看图说话的描述准确性;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分享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书写练习:评价学生的书写规范、用词准确性和短文内容的丰富性。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中秋节的来历》;2. 图片:一幅描绘中秋节家人团聚的图片;3. 生词卡片:中秋节、传统、金光、生日等生词卡片;4. 书写练习纸:供学生书写练习使用。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

描写大象的比喻的句子
• 大象不停地扇动着耳朵,鼻子高高 地伸向空中,像一门高耸的高射炮 的炮筒。 • 大象为防止苍蝇的叮咬,两只大耳 朵总是在不停地扇动,就像扇动两 把大芭蕉扇一样。
•写动物可写出动作, 语言,神态, 的鸣叫,原来是一群不知名的鸟 儿。它们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盘 旋,好像在寻觅着什么。不一会 儿,它们放下“起落架”,慢慢 降落在地面上。哦,它们找到了 栖息的家园。
一、教材分析 口际交际的话题是“秋天的快乐”,要求学生交流金秋时节做的事情以及从 中感受到的快乐。这些事情可以是和爸爸妈妈或小伙伴们一起做的,也可以是自己 做的,如摘果子、看红叶、放风筝、捉蛐蛐、收花生、挖泥鳅、赏菊花、秋游等活 动。 习作的形式是看图写一幅秋天的图画。课前要布置学生准备一幅画,这幅画 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图画。所选的图画一定要和秋天有关,可以是秋大 的景物,也可以是人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 “我的发现”提供了形式相同的四组词语,每组都是以一个表示颜色的单音 节词打头,接着在这四个词的后面,扩展出表示前面这种颜色的新的词语。 “读读背背”安排的是对对子,对子里所讲的事物都和秋天有关。 “我会填”的目的是训练词语的搭配,进行词语积累。短语前面的词是状语, 要求补充动词。 “趣味语文”安排的是读绕口令。这个绕口令描写了彩霞映照大地,一群花 花绿绿的鸭子在水中好戏,水花和霞光相融的美丽而有趣景象。
• 二想: • 3、想画里,人物会说什么(要注意合乎他 的身份)。 • 4、想画外,之前会发生什么,之后又会发 生什么。 • 三构思: • 5、如何安排详略。一幅画,不能平均用力 来写,要弄清楚主角与配角及重点写什么。 故事的发生、结尾要略写,故事的发展、 高潮要详写。主角要多写一些,配角可少写 一些。 • 6、如何写生动。画面是静止的,如果你就 照画面上去叙述,很容易平淡无味。要把 静止的画写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会改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习作片段吧!(提 示:文段中有三处错误)
我们 提起闪电,可能都很害怕,它总是让人想 起划破天幕的刺目亮光、“轰隆隆”的震耳雷 声。可是,你知到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还可以利用闪电为人类为我们服务。
道
biàn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这条谚语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 只有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争论,最后才能弄明 白,得出正确的结论。
cùn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这条谚语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理字当先。 讲理认理之人到哪儿都会被认可,反之到哪儿都 行不通。
fù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这条谚语告诉我们:一时的胜负得失可能 靠平常谁更强势,但长期的胜负还是看谁顺应 潮流,谁更在理。
●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咬叼嚼啃咽吞含 口 叫喊嚷吼吵啼唤
啪哗吱嗡嘟呜嘀
我发现:这些字均带口字旁,第一 行字都表示嘴部的动作,第二行字都含 有“叫”的意思,第三行字都是拟声词。
我会写:我还知道这些带“口” 的字:喝、吃、嚎、嘻、咽、 、
、 ……
●学习下面的修改符号,并试着使用这些修改符 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你读过哪些童话?又 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我会认
jiè shào
shēn
申
介绍
申请
zōnɡ
宗
祖宗
yǐ
乙
乙方
zhào
召
xiào
孝
召开
孝顺
●读一读,比一比,认一认。
我发现:这一组组字之间,左边的字 除去偏旁或部首就变成了右边的字。
我会做
试着做一做汉字减法,并给新字组词。
赠-贝=( 曾 )( 曾经 ) 蛛-虫=( 朱 )( 姓朱 ) 唤-口=( 奂 )(美轮美奂) 晨-日=( 辰 )( 星辰 )
语文园地三
R·三年级上册
童话真是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在童话的世界里,植物、动物不但和人 一样会说话,而且也有喜怒哀乐。
这个单元的课文中,有会唱歌的鸟儿、 快乐的手推车、聪明的蟋蟀、值得尊敬的 蚂蚁队长,从它们的语言、动作中,可以 感受到生动、鲜明的形象。
阅读童话,我们能交到 许多奇特的朋友,经历一些 不可思议的事情,还能获得 很多启示。
语境运用
1.小明觉得社会上那些“大哥”非常风光, 经常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好朋友乐乐知道后, 忙用“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劝说 他千万别被眼前的风光扭曲了自己的是非观。
2.姐姐马上要去外地上大学了,你决定写一张明 信片给她做纪念,并鼓励她不要畏惧外面的世界。你
最终选择了“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
这句话。
3.天天有时候会在课堂上反驳老师,可小红觉得 这种行为似乎不太尊重老师。于是,天天告诉她:“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尊重老师并不
代表盲目相信老师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