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_1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讲解

《大自然的语言》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课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竺可桢写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知识积累1.翩(piān)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销声匿(nì)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消失;匿,隐藏。

4.载(zài)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5.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模拟布谷鸟的叫声,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禾,这里指稻秧。

6.农谚(yàn):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7.数据: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

8.连翘(qiáo):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9.生态学:研究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之相互关系的科学。

10.萌发:开始发芽。

比喻事物的开端。

11.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12.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13.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的意思。

1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15.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16.簌簌(sù):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5 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经典文章,说明语言生动、典雅、准确。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但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

《大雁归来》是一篇生态学“观察手记”,看似只是平淡地记录大雁在春天的北归,背后却蕴含着对自然界一切生命形态的温情和尊重,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完美结合的好文章。

《时间的脚印》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留下的“脚印”,也就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几位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地阐明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逻辑周密,说明准确,展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这些文章,不仅是优秀的说明文,也具有散文之美,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给人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围绕“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去筛选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学习分析推理、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等。

同时,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文章是如何把科学事实和科学道理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在获得美感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法。

本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能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的主题切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大自然的语言 2 1.积累生字词,记诵优美的语句。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有条理地进行信息提炼。

在筛选信息时,把握文章内容和重点,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7.大雁归来18.时间的脚印1写作 说明的顺序 2 3. 学习运用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科学道理讲得深入人心、富有风趣。

《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_1

《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_1

5《大自然的语言》一等奖创新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展开。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适当引导学生从中学到一些读、写说明文的方法,积累科学知识,学习文章语言,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教学目标1.熟读、识记本课重点字词。

2.了解物候、物候学的含义,明白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性。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物候、物候学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说明顺序,分析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背景介绍新课导入】·作者简介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作品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定义:事理说明文就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说明文”文体知识回顾1.说明文:说明文从总体上讲,说明文分为两大类型:说明事物特点的事物说明文和阐明事理说明文。

2.说明文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说明对象(2)说明对象的特征(3)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等。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属于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信息传递”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以萨克森科学家莫尔斯为代表的一系列电报通讯的发明和演进过程,介绍电报通讯的意义,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究电报通讯技术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本课时重点和难点是对电报的演进和发明过程的讲述,学生对电报通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的深入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课文包括两篇文章。

第一篇为Morse and His Telegraph,主要介绍萨克森科学家莫尔斯的电报发明及其演进过程,对电报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篇为The Tragic End of Morse,主要介绍了莫尔斯晚年病情的变化和家庭人员的离世,以及人们对他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理解电报通讯的发展历史,了解电报通讯技术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2) 掌握电报通讯的原理和相关概念;(3) 了解Morse和他的电报发明历程;(4) 学习使用阅读策略,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本课以电报通讯的发明为主线,采取导入-整体阅读-分段阅读-合作探究-梳理思路-个性拓展的教学模式,采用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生动、丰富、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场景。

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如下:1、导入环节(1) 预习导入:让学生自己阅读一片关于莫尔斯的小文章,做小组内交流,了解Morse及其电报发明。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教案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教案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解析、主旨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3.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解析。

难点:文章结构分析、修辞手法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了解和喜爱。

2. 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生字词的发音。

(2)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大意。

(3)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分析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4)讲解修辞手法,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2)教师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5.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播放大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结构图2. 修辞手法列表3. 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大自然的文字。

2. 答案:(1)课文第二段:春天,草木萌发,百花盛开,万物复苏。

(2)示例:夏日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绿草如茵,鸟语花香。

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观察季节变化,进行写作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范文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这个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如雷电、电灯的发光等,并掌握它们的原理。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索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中。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他们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支撑。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合作学习,分工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实验和任务。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用来展示与说明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

同时,我还需要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以便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如大瀑布、闪电等,引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和猜想。

2. 实验探究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摩擦产生静电、电灯的发光原理等,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和讨论来揭示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3. 观察剖析通过观察一些自然现象的影像或视频,如雷电和火山喷发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并与前面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和总结。

4. 学科拓展通过讲解大气、水循环等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科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扩展他们的学科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笔记]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色,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积累丰富科学知识,开阔认知视野。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能准确简洁地概括文章要点,明确本文写作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课题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情境,激发兴趣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了我们夏天来了;田野金黄,落叶纷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说着冬天的故事。

鱼鳞上的圆圈告诉了我们它的年龄,三叶虫的化石嵌在喜玛拉雅山巅,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浩瀚的海洋。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二、读课文,解释词语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1.自由快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

3.圈点勾画法——画出文章传递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段的主要意思。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讨论,并推选中心发言人在全班发言,老师按回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度。

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做到条理化,并能熟练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从而在阅读中能准确地、迅速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特色
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这是一种描写的方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

大地苏醒是拟人的笔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两个结构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个长句,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次第用得非常典雅。

燕子是翩然归来,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

变黄的树叶在秋风中是簌簌地落下来,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典雅、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如一个个电影镜头。

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又是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为下文用另一个拟人大自然的语言作准备。

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极其简洁。

总之,作者在第一段运用的优美词语,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以这些优美词语为主,又构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简直像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第二段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两组词,一句四字,极其概括、雅致,文气扑面。

这一段更让人注意的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此外,文章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时候,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用词处处都经过推敲。

在说明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时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例子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同时还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
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