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屈大均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合集下载

屈万顺 诗歌

屈万顺 诗歌

屈万顺诗歌
摘要:
1.介绍屈万顺及其代表作品
2.探讨屈万顺诗歌的艺术特点
3.分析屈万顺诗歌中的主题思想
4.总结屈万顺在我国诗歌领域的贡献
正文:
屈万顺,一位在中国诗歌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屈万顺的诗歌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以其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个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屈万顺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点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其次,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屈万顺的诗歌结构紧凑,主题鲜明,展现了他深厚的诗歌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见解。

屈万顺诗歌中的主题思想丰富多样,涵盖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怀、对生活的感悟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也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注,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诗人的责任和担当。

在我国诗歌领域,屈万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他的诗歌作品丰富了我国诗歌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的诗人,推动了我国诗歌事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屈万顺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在我国诗歌领域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更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

屈大均诗歌的审美特征及文化观照

屈大均诗歌的审美特征及文化观照

屈大均诗歌的审美特征及文化观照
章玳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8)001
【摘要】屈大均多元化人格思想形成了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又因为他在创作上的自觉追求,诗歌具鲜明的审美特征:蕴藉深厚,寄托深远;奇幻万千,纵横恣肆;以俗为雅,自然浑成.屈大均诗歌充满"雄直气"."雄直气"在于诗人强旺刚健的生命精神,体现在他对生命意志的自觉磨砺,对自我人格的顽强坚持上;"雄直气"也来自于诗人充沛的感情,体现在他人格的真率上.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章玳
【作者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文化艺术系,江苏南京,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屈大均海上丝绸之路诗歌及其文化精神 [J], 万静
2.论当代藏族诗歌的主要意象及文化和审美特征 [J], 于宏
3.“第三代诗歌”的青年亚文化审美特征 [J], 朱国芳
4.屈大均诗歌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品格 [J], 杨子怡
5.可说与不可说──简论中西诗歌审美特征的文化分途 [J], 李应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屈大均的《洗夫人》赏析

屈大均的《洗夫人》赏析

屈大均的《洗夫人》赏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洗夫人》是屈大均的一部传世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屈大均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用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描绘了一幅关于人性和道德的画卷,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洗夫人》是一篇悲剧性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寓意深远。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洗夫人的女子,她原本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妇人,与丈夫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命运的无情使得她成为了世人口中的“不贞妇”,受尽了世俗的侮辱和指责。

在丈夫的不信任和朋友的嘲讽之下,洗夫人选择了以死来洗清冤屈。

洗夫人的遭遇深刻揭示了古代妇女的困境和无奈。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妇女被束缚于严格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之下,她们没有自由和独立的权利,只能以无助和沦落的姿态在社会中生存。

作者通过洗夫人的身世和遭遇,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本质,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屈大均的《洗夫人》是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本质,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通过对洗夫人的遭遇和命运的描写,作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妇女的困境和无奈,展现了古代文学的瑰宝和价值。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在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第二篇示例:《洗夫人》是唐代诗人屈大均的一首名篇,描写了一个美貌、清秀的女子在河边洗衣的情景。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和女子的形象为主线,展现出了诗人对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诗中提到了“绿树高千尺,流水落万重”,展现出了河边环境的壮美和灵动。

在这样的自然背景下,洗衣的女子更显得纤巧、婉约。

诗人用“探池鱼水妍”、“摘树鸾巢浅”等描写手法,点化了女子的美丽和优雅,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她在水中嬉戏、在树下休憩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女子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屈大均诗歌意象类型探析

屈大均诗歌意象类型探析

屈大均诗歌意象类型探析
卜庆安
【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40)002
【摘要】从表现功能角度着眼,屈大均诗歌意象可分为三种类型:比喻型意象、象征型意象和描叙型意象.比喻型意象使用较广,分单喻意象、双喻意象、连喻意象、骈喻意象、较喻意象、否喻意象、博喻意象、共喻意象和典故意象等九类.象征型意象往往借助具象表现某种抽象的感情或思想概念,固定型、定向型与不确定型象征意象是其诗歌运用的三种主要方式.描叙型意象是指直接描写叙述人物、事件与环境等物象形态的意象类型.约分情隐式意象和情显式意象两种,其中又以情显式意象为主.
【总页数】5页(P68-72)
【作者】卜庆安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屈大均诗歌意象之审美 [J], 卜庆安
2.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的意象体系——鲁讯诗歌意象的类型分析 [J], 刘丽;许祖华
3.古典诗歌意象类型的目的性角度分析 [J], 张中成
4.古典诗歌意象类型和结构的新认识 [J], 王建
5.试论诗歌意象的几种特殊的类型结构 [J], 李传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新 瞿秋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研究-精品

最新 瞿秋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研究-精品

瞿秋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研究1932 年,瞿秋白完成了《“现实”———文艺论文集》一书 (以下简称《“现实”》) 。

瞿秋白在后记中交代,该书是根据苏联第一、二期《遗产》杂志上的若干文章“编译”而成。

这两期杂志不仅组织上由“拉普”(РАПП,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领导,而且内容上也充满了“拉普”思想印记。

在《“现实”》一书中,瞿秋白大力推介源自“拉普”的“‘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1]19并通过对俄文文本的翻译、添加与阐释,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文学思想之中。

瞿秋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如同古罗马大神亚努斯般长着两副面孔: “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与“辩证唯物论的现实主义”。

前者朝向无产阶级主体性的文学未来,后者洞察满是意识形态迷障的文学现实。

关于前者,学界已有众多旨在揭示其革命品格的论述,笔者也曾从中俄文本对勘的角度论析其无产阶级主体意识[2]; 对于后者,学界少有学理上的深入剖析,艾晓明先生20 年前的论断至今仍未被超越,其中有关瞿秋白文学思想与“拉普”理论深层关系的分析尤为精到[3]294 -318,已经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

本文即以瞿秋白“唯物辩证论的现实主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实”》一书进行中俄文本对勘并结合其他历史文献的考辨,力图深入解析这一文学思想的问题意识与建构过程。

一、瞿秋白与“拉普”: 一个前提性的考辨首先,我们必须识辨瞿秋白与“拉普”间理论关系的性质。

根据赫尔曼·叶尔莫拉耶夫的论述,作为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科学”总结,“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即瞿译“‘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 的提法首次正式出现在 1928 年 5 月全苏第一次无产阶级作家代表大会的决议《革命和当代文学》中,而真正为其注入理论生命的则是法捷耶夫的《打倒席勒》一文,强调文学要在唯物辩证法方针指导下,揭示现实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摒弃一切琐细的,偶然的东西,要‘掀开事物本质’的帷幕”。

[4]376 -378“拉普” “‘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是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唯物辩证法” 原则在苏联文学领域最为系统、最为深入的阐释和应用,也是当时的权威文艺理论。

屈大均边塞诗隐逸情怀浅论

屈大均边塞诗隐逸情怀浅论

2017.03文屈大均边塞诗隐逸情怀浅论○张慧燕摘 要:明末清初广东番禺籍诗人屈大均创作了大量边塞诗,其边塞诗是清代文体短暂辉煌的代表。

边塞诗中融入隐逸情怀是一种创新,它们扩大了边塞诗的领域,增加了边塞诗表达作家情感的功能。

这与作者所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代文人往往以“内圣外王”作为自己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屈大均 边塞诗 隐逸情怀清代是中国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一个少数民族贵族集团经过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封建王朝。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到清代已经数度变迁,数度形态各异的辉煌,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历史积累。

做为封建文化的末期清代文学,有着继承性和总结性。

呈现出一种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

举凡以往各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各类文体大都拥有众多的作者,写出大量的作品。

数量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包括它们盛行的时代。

各类文体曾经有过的类型,作法,出现的风格,清代作者大都继承下来。

[1](P242)有学习,有效法,也有开创。

相当多的作者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造就了清代文体上一个短暂的辉煌。

屈大均的边塞诗也属这一短暂辉煌的代表。

也可说是历史上相关作品的殿军之作。

最为可贵的是其边塞诗在封建社会末期仍有创新。

其中一个创新之处便是在创作题材上融入了作家的隐逸情怀。

历史上也有过不少遗民诗人,如宋末元初,许多诗人亦是饱偿国破家亡的创伤,他们中也不乏边塞诗创作之人,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人把隐逸情怀注入边塞诗中,屈大均的边塞诗创作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们扩大了边塞诗领域,增加了边塞诗表达作家情感的功能。

中国历代边塞诗歌题材,就作家情感来说主要表现诗人建功立业,舍身报国,壮志难酬,嘲讽批评,总结历史教训以及表现征人思乡、思妇怀远的情怀。

如高适“万里不惜死,一朝得功名。

”王昌龄的“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表现诗人积极以边功立业的情怀。

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不顾勋。

屈大均海上丝绸之路诗歌及其文化精神

屈大均海上丝绸之路诗歌及其文化精神
(一) 描绘壮丽的海上风光、 旖旎的海岛风情 屈大均的诗歌常常描写海面上水天相接的壮美 画面ꎬ 如 «虎门观海作»: “ 元气一吐吞ꎬ 日月光 相养ꎮ 混沌在中央ꎬ 精华资酝酿ꎮ” [8]805 在他笔下ꎬ 大海既静美又灵动ꎬ 充满了神秘气氛ꎬ 如 «扶胥江 口晚望» “晚来凫雁静ꎬ 疏雨过长空ꎮ 山色浮天翠ꎬ 渔灯散海红ꎮ 须臾秋月上ꎬ 摇荡虎门东ꎮ 仿佛精灵 出ꎬ 霓旌导祝融ꎮ” [8]1123 但大海更多的是奔流倾泻、 气势磅礴ꎬ 如 « 登浴日亭»: “ 月明南海阔ꎬ 中夜 气鸿蒙ꎮ 万马奔旸谷ꎬ 双螭御祝融ꎮ 日轮飞上下ꎬ 海市动虚空ꎮ 谁与同晞发? 苍凉若木东ꎮ” [8]32 作者 在月明之夜登上南海神庙旁的浴日亭ꎬ 看到大海辽 阔、 宇宙空濛ꎬ 海水如万马奔腾ꎬ 朝向那天的尽 头ꎬ 于是把飘荡不定的忧国愁思和激昂悲凉的人生 感慨都寄予在了翻腾的海水和惊涛的骇浪中ꎮ 屈大均的诗歌还描写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因 海上贸易而繁荣起来的岛屿上与众不同的民俗和 风情ꎬ 写的最多的是雷州半岛、 海南岛和澳门岛ꎮ 康熙十一年ꎬ 作者西游雷州ꎬ 看到 “ 蛮女喜簪青 茉莉” [8]376 ꎬ “雷女工絺绤ꎬ 家家买葛丝ꎮ 赠夫多越 布ꎬ 生子是珠儿ꎮ 玳瑁装眉掠ꎬ 槟榔代口脂ꎮ 蛮中 妖艳质ꎬ 半在海洋湄ꎮ” [8]375 描写雷州半岛的女子喜 欢头戴茉莉花ꎬ 擅长织葛ꎬ 织出的葛布用来赠给未 来的丈夫ꎬ 她们戴着玳瑁做的饰品ꎬ 口中嚼着的槟 榔染红了嘴唇ꎬ 显得妖冶艳丽ꎮ 描写海南岛风情的 诗数量更多ꎬ 比如 « 赠尹学博»: “ 黎娘爱针及红 布ꎬ 持之易香长满篝ꎮ” [8]1098 写黎族的女子常用红布 换取海外来的香料ꎮ « 朱厓»: “ 千里朱厓大海中ꎬ 珠官香尉往来通ꎮ 居人绣面为龙子ꎬ 竞采珊瑚入水 宫ꎮ” [8]748 海南岛是珍珠、 香料的集散地ꎬ 来此地采 购珍珠和香料的官员、 商人络绎不绝ꎮ 当地人在脸 上纹龙纹入海采珊瑚ꎮ 珊瑚是珍贵紧俏的海货ꎬ 非

兰屈大均诗词含义

兰屈大均诗词含义

兰屈大均诗词含义1. 兰屈大均的诗词含义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啊!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宝库,等着我们去挖掘。

比如说他写的那首《秣陵》,其中蕴含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不就像我们看到老照片时的那种复杂心情吗?2. 你知道吗,兰屈大均诗词的含义有时深沉得像大海!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样的句子,那里面的孤独和沧桑,不就像一个人在黑夜中独自徘徊吗?3. 兰屈大均诗词含义真的太奇妙啦!好比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笔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像他的山水诗,那描绘出的自然之美,不正是我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吗?4. 哎呀呀,兰屈大均诗词的含义真是值得好好琢磨呀!就如同一个神秘的密码,等待我们去破解。

比如他写的关于友情的诗,那真挚的情感,不就像我们和好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吗?5. 兰屈大均诗词含义绝对会让你惊叹不已!仿佛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每一幕都震撼人心。

像他写的爱国诗词,那股热忱,不就像燃烧的火焰照亮我们的爱国之心吗?6. 哇塞,兰屈大均诗词的含义可太有意思啦!好像是一个充满惊喜的魔法盒,一打开就有无数奇妙的东西。

比如他的抒情诗,那细腻的情感表达,不正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温柔吗?7. 兰屈大均诗词含义真的是超级有魅力啊!如同璀璨的星星在夜空中闪耀。

像他写的人生感悟诗,那深刻的道理,不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吗?8. 嘿,兰屈大均诗词的含义你可别小瞧!就像是一座巍峨的山峰,等着我们去攀登。

比如他写的边塞诗,那豪迈的气概,不正是战士们的勇敢无畏吗?9. 兰屈大均诗词含义那可是别有洞天呀!好像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让我们沉醉其中。

像他写的爱情诗,那甜蜜的爱意,不就像我们恋爱时的美好感觉吗?10. 兰屈大均诗词含义真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啊!就如同一个无尽的宝藏,越挖越有惊喜。

比如他写的怀古诗,那对往昔的追思,不正是我们对过去的怀念吗?我的观点结论:兰屈大均的诗词含义丰富多样,充满魅力,非常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屈大均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张涛摘要:屈大均作为明末清初的重要遗民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民的关心和对国家的热爱三方面,这与屈大均的个人经历、创作取向、思想氛围有密切的联系,文章最后从对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和奠定屈大均重要的文学地位出发,对屈大均现实主义创作作简要评价。

关键词:屈大均;诗歌创作;现实主义Analysis of the Realism Tendency in the Creation of Qu Dajun’Poetr yZhang TaoQu Dajun, as an important transitional poet in the late Ming and Qing Dynasty, his poetry creation shows obvious tendency of realism and it is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his concern to the society, his care to the people and love to the country, which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Creation 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atmosphere.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 Dajun’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o realism,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assessment on his realistic cre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hi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Keywords:Qu Dajun; Poetry Creation; Realism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遗民诗人、文学家、学者。

其诗歌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涵盖了咏物诗、咏史诗、赠答送别诗、悼亡诗、山水纪游诗等各个方面,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上“岭南三大家”之一。

在其众多的诗歌创作中,屈大均以其身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的变化为脉络,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个人对社会的思考与感悟都融入到诗歌的创作中,使其诗歌创作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

一、屈大均诗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表现1、对社会的关注作者抨击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军事的失利。

“自古汉和蕃,不闻蕃和汉。

汉儿一向眠,自致南朝乱。

”(《塞儿曲》)[1]“龙盘虎踞是钟山,鸣镝谁教入汉关。

岂为深宫歌《玉树》,遂令高庙失金环。

台城日落栖鸟怨,淮水风高战马闲。

愁见庐龙秋草外,名王千里射雕还。

”(《白门秋望》)[2]从诗中“栖鸟怨”“战马闲”“汉儿一向眠”可以看出朝廷对战事的荒废,本该激战的城墙却已栖鸟,本该奔驰的战马却已闲弃,以表达了对南明后主不事朝政、边防废弛的强烈愤慨,抨击了南明政权安逸误国、坐失江山的可耻行径和不思进取的享乐心态。

作者生活在一个朝代更替的时代,在其诗歌中不仅表达对南明朝廷坐失江山的愤慨,更表达出对满清政府入侵中原的强烈不满。

在屈大均《大同感叹》、《猛虎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杀气满天地,日月难为光。

嗟尔苦寒子,结发在战场。

为谁饥与渴,革履践严霜?朝辞大同城,暮宿青橉傍。

膏血溢槽中,马饮毛生光。

鞍上一红颜,琵琶声惨伤。

肌肉苦无多,何以充君粮!踟蹰赴刀俎,自惜凝脂香。

” [3] 诗中“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描述了满清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生命的轻薄,视人命如牛羊;“膏血溢槽中”即是用中原人民的鲜血喂养满清入侵者的战马,“马饮”即是表达出残杀的人民多,连战马饮血以致“毛生光”,造成整个国家“杀气满天地,日月难为光”。

诗人以沉重哀怨的语调,描述了清人对中原人民大肆屠杀和残酷蹂躏的惊世骇俗的场面和阴森肃杀的氛围。

在另一首诗作《猛虎行》中,诗人写道“变化成猛虎,食尽中土肉……人皮作秽裘,人骨作箭镞。

人血充乳茶,脂膏杀红粬”[4],“变化成猛虎”把疯狂屠杀的清军比喻成吃人的猛虎;“人血充乳茶”强烈鞭挞了清人对广大人民的血腥屠杀,揭露了清军在推翻明朝统治过程中的暴行,表现出了对不合理世道的极度愤慨。

2、对人民的关心屈大均把艺术的笔触伸向现实人生的深处,在他的很多诗歌中都体现了作者对黎民百姓的生存环境寄予真诚的关怀,表达了对天下苍生疾苦和灾难的深远忧思。

如“雨挟惊沙扑面飞,征人湿透苦无衣。

”(《那旦道中作》)[5]表达出战事的艰苦,从而导致“西风一夜催砧杵,木叶征人泪满衣。

”(《咏史》)[6]造成无数个家庭妻离子散,但更可悲的是“悲风吹不尽,战血染沙红。

”(《居庸》)[7]勾勒了连年征战导致生灵涂炭的事实,对统治者发动连年战争导致百姓水深火热和生离死别的诘责和控诉。

屈大均不仅仅在战争方面表达对天下苍生的关心,而且在民众生活中也寄予了极大的忧心。

“夫寒衣葛布,妇饥食葛乳,得钱虽无多,不足偿租赋,一日织一尺,十指徒苦辛,只以肥商贾,无能养一身。

”(《雷女织葛歌》)[8]雷州的妇女以织葛为生,葛布本是夏天的衣料,而雷女却以葛布为寒衣,以葛乳为粮食,可见生活困苦,由于官府的赋税繁重使百姓难以维持生计,被迫卖儿卖女,深刻揭露了吃人的社会和对百姓艰难困苦生活的同情。

3、对国家的热爱屈大均生逢天崩地坼、多灾多难的明清鼎革之际,当时社会纷争激烈、民族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帝已经吊死,清军已经入关,岭北战火正旺。

1646年12月,清军攻陷广州,明朝政权(弘光、隆武)相继垮台,抗清斗争进入非常艰难的岁月。

其后,屈大均又广交遗民志士,为抗清积极奔走,但1662年,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明朝的象征、士人的希望——永历帝遇害身亡,清朝统治渐趋稳固,这给屈大均震动很大,他感到复明希望渺茫。

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无数的朝代更替,但大部分是汉族之间的,而很少有这种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

这让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屈大均难以接受,爱国之情显得尤为强烈。

屈大均积极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

曾有诗句“魑魅份来战,雷霆相纠缠。

予时当一队,矢尽犹争先。

猛士尽疮痍,一呼皆胜鞍。

”[9]真实的记录抗清活动的壮烈场面,传达出刚健豪迈、慷慨苍凉的民主意识和英雄气概,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10]“匕首频虚发,无成愧丈夫。

心悲虽故国,事去未穷途。

”(《咏史》)[11]体现了其坚贞的民族气节和浓厚的民族情感。

表明了作者对前朝念念不忘、对清朝统治决绝的政治态度,展现出了刚直不屈的英雄气概。

在作者无尽的叹惋中,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故国的深挚牵念和宽广的民族襟怀。

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产生的原因对于屈大均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倾向产生的原因,下文将从诗人个人经历、创作取向和当时思想氛围三方面进行论述。

屈大均公元1630年出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因幼时家境贫困,被父亲寄养在南海邵氏人家,这样屈大均有机会接近社会下层的机会,为后来的关注人民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条件。

由于他天资聪颖,16岁时补南海县学生员,正当他有望升官进爵时,1644年,清军入关,李自成攻陷北京。

继而攻陷南京,弘光帝被害。

1646年,清军入粤,广州城陷,1647年,陈邦彦起兵,屈大均随其参加了此次抗清复明的斗争。

1649年,屈大均奉父亲屈宜遇之命赴肇庆,向永历帝上《中兴六大典书》,当时的大学士王化澄推荐他做行将官中秘。

正准备任职之际,屈大均父亲病危,只得辞归,后父亡守孝,如其言:“大均既赴肇庆行上,上《中兴六大典书》,以大学士王公化澄荐引,将得服官中秘,闻公寝疾,遄归。

”[12]1650年,广州城再陷,屈大均再没机会再仕明廷。

屈大均为躲避清廷迫害,削发为僧,在僧人身份的掩饰下,考察山川形势,以图复明。

期间广交顾炎武、李因笃、毛奇龄等遗民志士、四方豪俊。

为恢复亡明不惜辛苦辗转,其间同密友魏耕,给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通消息,出谋划策,且郑成功用其计,率军队从海上进攻,破瓜州,下镇江,围南京,大大震撼了清廷的统治。

不幸郑成功后来轻敌失利,退居台湾,客死他乡。

其密友魏耕被清廷残酷处死,屈大均自己也被通缉。

屈大均后来还参加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反清斗争,但屈大均很快察觉到吴三桂借反清复明之名而行争霸割据之实,遂托病辞职返回广东。

屈大均亲身经历了初入中原的满族贵族采取野蛮残酷的征服手段和民族歧视政策,剃发、屠戮等野蛮的做法,这激起了人民激烈的反抗。

屈大均为反清复明积极奔走,在去世的前一年,屈大均对自己的惨淡生涯,有过这样非常沉痛的描述:“六十六年之中,无日而不蒙乎患难,无时不处困穷。

险阻艰难,备尝其苦,亦何尝有生之所耶?所受于父母者,而已毁伤……无辜而有裸国之逐,亦何尝一日而得为人耶?则一日之生,非即一日之死耶?所恶有甚于死者,而吾不能失其所勿;所欲有甚于生者,而吾不能得其所欲。

”[13]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经历,形成了他诗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

这也正好与法国文化史家丹纳:“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14]观点不谋而合。

在诗歌创作中,屈大均对杜甫诗歌极为推崇。

尤其在诗歌变化方面,屈大均认为杜甫胜于李白,并认为杜甫的诗歌变化已经达到顶峰:“诗至杜少陵变化极矣。

”[15]对其推崇备至,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自然而然的以仿效杜甫诗歌为目标,曾言:“然吾之志,终愿为少陵而不愿为所南也,少陵犹诗之达也,所南则真诗之穷者也。

”[16]而杜甫的诗歌是公认的“诗史”,杜甫也正因如此被誉为“诗圣”,对杜甫推崇备至的屈大均就自热而然得继承和发展了杜甫现实主义,这也是屈大均诗歌创作具有突出现实主义倾向的重要原因。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在当时占据学界主流,顾炎武认为:“文之不可以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17]文章应该具有“明道”、“纪政事”、“察民隐”的功能,强调一种经世致用的现实主义思想。

同时这种现实主义也是继承以往诗风,当然又有明清易代之际的独具特色,在此背景下,作为爱国诗人的屈大均,自觉采用这种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就是最自然而然不过了。

他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概括,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组成众多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画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三、屈大均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评价1、对现实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屈大均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最早是从周代民歌开始的,到两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更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缘事而发”的叙事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