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说服艺术正文

合集下载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精选10篇)《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篇1摘要:文章从《战国策》的语言所表现出的纵横驰骋,引喻谐调;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巧用寓言,形象生动等三个显著方面来浅析该书中所展现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战国策;纵横驰骋;铺陈夸张;引喻谐调;寓言故事《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不愧前人所概括的“辩丽横肆”。

下面便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战国策》语言艺术方面的显著风格:一、《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的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如“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秦围邯郸,赵国危急,形势严峻。

鲁仲连力主抗战,反对投降,同魏国派来劝降的辛垣衍作面对面的斗争。

他用层层削笋的办法,首先晓以大义,继而动以利害,中间有许多地方竟是短兵相接。

如辛垣衍把尊秦为帝的媚敌行为比作仆人对主人不得已的服从,鲁仲连立即逼他承认“梁之比秦若仆耶?”紧接着单刀直入,“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使对方突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然后鲁仲连接着论证,历史上殷纣王曾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说明暴君对臣下极其残忍。

再举过去鲁国和邹国都坚决不承认齐王自称天子,齐王终不能使之屈服。

今天三晋之大臣,难道还不如邹鲁之仆妾吗?最后指出,如真的帝秦,不但梁王不得安然,你辛垣衍也将失去现有的地位。

在大量的道理面前,辛垣衍只好认输。

《战国策》说服技巧例析

《战国策》说服技巧例析
言 。 泾 阳君 被 比做 西 岸 的 “ 土

偶” ,孟 尝君 被 比做东 岸 的 “ 桃 梗” 。这个故 事生 动形 象 ,情 景 交融 ,巧妙 的暗示 了孟尝君入秦
综 观 全 书 ,许 多说 服 往 往 是
将面临有去无 回的险境。所 以孟
尝 君 终 于 “ 辔 不 往 ” 停 。
在矛盾冲突特别激烈 ,说服者面 临相当艰难 的情境下 完成的 。他 们说服的对象往往 是拥 有生杀大 权 的 君 王 或 权 臣 ,这 就 大 大 增 加
不 要 做 名 声 不 好 的 暴 君 ,如 此 一
言 之 辩 , 强 于 九 鼎 之
言 ;三 寸 之 舌 ,胜 过 百 万 雄 兵 ” ,
盾对立 的结论 ,使其 自己明 白错
误 ,从 而 心 悦 诚 服 地 改 变 主 张 。
语言艺术 、论 辩技巧反映着一 个 人 的思维 水平 和知识素养 ,的确 具有非 同凡响的力量 。学 习 《 战
在 时 间 紧 迫 ,后 果 严 重 的 情 况下 如何 用 最 有 效 的 方 式 最 快 地 说 服人主 ,谋臣辩士们真可谓 用
2 、寓贬于褒式 。
面对 拥 有 生 杀 大 权 的 君 王 权
贵 ,谋 臣们实际上都是 弱者 ,除 了智 谋 和 口才 之外 几乎 一 无 所
有 。因此他们在说服对 方时不得 不 格 外 小 心 ,既 不 能 触 怒 对 方 , 又 要 达 到 劝 说其 改变 主 意 的 目 的 。虽然 “ 言 逆 耳利 于 行 ” 忠 ,
了。
例如 《 龙说 赵太 后 》 触 ,秦 国大兵压境 ,国家危在旦 夕 ,但 赵太后 固执任性 ,坚决 不同意让 儿子做盟 国人质 ,甚 至扬言 “ 有 复 言 令 长 安 君 为 质 者 ,老 妇 必 唾 其面 ! ”一方 面是 怒气 冲冲 的当 权者 ,一方面是生死存 亡的国家 命 运 ,要 在 这两 者 之 间 化 解 危 机 ,其难 度可想而 知。 诸如这样 的例子还有很多 。

《战国策》说服技巧例析

《战国策》说服技巧例析

《战国策》说服技巧例析《战国策》是一部彪炳千秋的谋略奇书,也是一部论辩艺术的宝典。

透过文字,现代人能领会到当初策士们超乎平常的论辩技巧。

本文试图撷取此中几例,以商讨谋臣辩士们高明的说服艺术。

综观全书,很多说服常常是在矛盾矛盾特别强烈,说服者面对相当困难的情境下达成的。

他们说服的对象常常是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或权臣,这就大大增添了说服的难度。

比如《触龙说赵太后》,秦国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朝夕,但赵太后执拗率性。

果断不一样意让儿子做盟国人质,甚至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一方面是火冒三丈的当权者,一方面是存亡存亡的国家命运,要在这二者之间化解危机,其难度可想而知。

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多。

在时间紧急,结果严重的状况下怎样用最有效的方式最快地说服人主,谋臣辩士们真堪称用尽了心思,充分展现了高明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辩论技巧,整体说来,其说服的艺术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设问引诱式。

即设置一个重点性的问题,引诱对方自己得出一个与现实矛盾对峙的结论,使其自己理解错误,进而五体投地地改变主张。

《宣太后爱魏丑夫》篇,秦宣太后将病死之际命令让情人魏丑夫殉葬,为了救魏一命,大臣庸芮直接问宣太后;“太后您以为人死以后,冥冥之中还可以知觉人间的事情么 ?”这个问题一下子抓住了重点:假如有灵魂,你怎样带着情人去见故去的丈夫 ?假如没灵魂,那你让情人殉葬有何意义 ?所以不论太后回答“有” 仍是“无”,都很简单被庸芮引到死角,所以最后太后无话可说,终于放弃了殉葬的念想,魏丑夫得以不死。

2寓贬于褒式。

面对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显贵,谋臣们实质上都是弱者,除了智谋和口才以外几乎一无全部。

所以他们在说服对方时不得不分外当心,既不可以惹恼对方,又要达到劝告其改变想法的目的。

固然“忠言刺骨利于行” ,可是说好听的话更简单让人采取,所以寓贬于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秦王与中期争辩》中那个替中期辩白的大臣实在是一个拥有上乘口才的人物。

他以赞誉的口吻来对秦王说话:“中期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 ,表面是在赞誉秦王不杀中期是个明君,实质上是在告戒秦王不要做名望不好的暴君,这样一来哪个君王不肯意落个好名望呢,所以秦王消怒,“因不罪”,中期免死,此法实在是高妙。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译文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战国策》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非必听实也。

故先王听谚言于市,愿公之听臣言也。

公求中立于秦,而弗能得也,善公孙郝以难甘茂,劝齐兵以劝止魏,楚、赵皆公之仇也。

臣恐国之以此为患也,愿公之复求中立于秦也。

”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以公孙郝为党于公而弗之听,甘茂不善于公而弗为公言,公何不因行愿以与秦王语?行愿之为秦王臣也公,臣请为公谓秦王曰:‘齐、魏合与离,于秦孰利?齐、魏别与合,于秦孰强?’秦王必曰:‘齐、魏离,则秦重;合,则秦轻。

齐、魏别,则秦强;合,则秦弱。

’臣即曰:‘今王听公孙郝以韩、秦之兵应齐而攻魏,魏不敢战,归地而合于齐,是秦轻也,臣以公孙郝为不忠。

今王听甘茂,以韩、秦之兵据魏而攻齐,齐不敢战,不求割地而合于魏,是秦轻也,臣以甘茂为不忠。

故王不如令韩中立以攻齐,齐王言救魏以劲之,齐、魏不能相听,久离兵史。

王欲,则信公孙郝于齐,为韩取南阳,易谷川以归,此惠王之愿也。

王欲,则信甘茂于魏,以韩、秦之兵据魏以郄齐,此武王之愿也。

臣以为令韩以中立以劲齐,最秦之大急也。

公孙郝党于齐而不肯言,甘茂薄而不敢谒也,此二人,王之大患也。

愿王之熟计之也。

”文言文翻译:有人对公仲说:“处理政事的人要多从国人那里听取意见,并不一定要从贵族那里听取。

因此毙王从市井中听取俗谚,希望您也能听一听臣下的意见。

您在秦王那里请求让韩国不倾向齐、魏任何一方,秦王没有答应,您就亲近公孙郝为难甘茂,勉励齐国军队并鼓励进攻魏国,楚国、赵国都成了您的仇敌。

臣下担心韩国将以此为祸患,希望您再次向秦王请求允许韩国保持中立。

”公仲说:“那将怎么办呢?”那个人回答说:“秦王认为公孙郝亲近您,因而不会听信公孙郝,甘茂同您不友好不会替您说话,您何不通过行愿来向秦王传话呢?行愿傲秦王的大匝很公正,臣下请求让行愿替您对秦王说:‘齐国、魏国联合与分裂,哪砷情况对秦国有利?齐国、魏国背离与联合,对于秦国来说,哪种情况会使秦国更强大?’秦王一定会说:‘齐、魏分裂,秦国地位就显得重要,齐、魏联合,秦国就无足轻重。

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3

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3

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3【提要】陈轸的大计在楚国得不到赏识,他也就开始向秦国献计献策了。

他的言说充分运用了类比、暗喻、寓言等形象的修辞手法,无疑是一流的口才。

【原文】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楚王使陈轸之秦。

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

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第 37 页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

’今轸将为王‘吴吟’。

王不闻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齐、楚今战,战必败。

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

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

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

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

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译文】楚国与齐绝交后,齐发兵攻打楚国。

陈轸对楚怀王说::“大王实在不如把土地送给东方的齐国求得谅解,然后再跟西方的秦国建立邦交。

”于是楚怀王派陈轸出使秦国。

秦惠王对陈轸说:“贤卿本来就是秦国人,而且是寡人的老臣。

可惜由于寡人不能识才,对于处理国家大事又欠周详,以致使贤卿离开寡人去给楚王服务。

如今齐、楚两国互相攻伐,有的人认为救援有利,有的人认为不救援有利。

贤卿为何不在为楚国效忠之余,也为我出一点主意呢?”陈轸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吴国人到楚国去做官的故事吗?楚王很喜欢这位客卿,可是某次这位客卿生了病,楚王就派人去问候说:‘是真生病吗?还是思念吴国呢?’左右侍臣回答说:‘不知道他是否怀乡,假如真是怀乡的话,那他就要唱吴歌了。

’现在我就准备为大王唱‘吴歌’。

浅谈《战国策》中的说服艺术

浅谈《战国策》中的说服艺术

浅谈《战国策》中的说服艺术作者:马维佳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3期摘要:《战国策》不仅是一部彪炳千秋的谋略宝书,也是一部充满说服艺术的珍贵宝典。

“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正是清初学者陆陇对《战国策》的评价。

本文试图撷取《战国策》这部史学著作中的经典故事《昭阳为楚伐魏》,并以此为例,探讨这两个故事中的策士是如何以“情”和“利”为立足点达到说服效果,展现说服艺术魅力的。

关键词:《战国策》;说服艺术;说服技巧“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说服的力量不容小觑。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功,一个事件的成功解决都依赖于沟通,这种沟通带有谈话双方的情感和利益,当双方达到共识,沟通完满结束。

这就是说服的艺术。

一、《战国策》中说服传播的特点和对话类型说服,是指个人或者群体为达明确的和特定和目的,通过一定的媒介形式,运用信息符号和一定的技巧手段,主动地、积极地、富有艺术性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主张等信息,以影响或者改变他人或者群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一种社会活动。

《战国策》中的说服传播主要发生在策士和游说对象之间,其主要目的是促使说服对象自愿改变想法进而改变其行为,例如《触龙说赵太后》等。

由此可见,说服传播的特点有:其一,说服传播的目的具有明确性。

其二,说服传播的内容具有针对性。

其三,说服传播的受者具有选择性。

《战国策》是一部主要以对话寓言故事为主的历史著作。

根据《战国策》中的说服类寓言故事,可以将其中的说服辩论概括为三种主要的对话类型,分别是:说明型对话、谈判型对话和雄辩型对话。

二、《昭阳为楚伐魏》中关于晓之以“利”的说服艺术《昭阳为楚伐魏》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成语“画蛇添足”就是来源于此。

通篇一共329个字,短短三百余字文辞优美,全篇富于策士雄辩和运筹的说服技巧。

这一故事不仅显示了古代策士的聪明才智,同样也体现了说服艺术的魅力。

1.步步为营,以“利”服人“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

跟《战国策》里的纵横家学习说服术

跟《战国策》里的纵横家学习说服术

11避免打着对你好的名义,说伤害对方的话。

《战国策》主要记叙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其中经典的言论数不胜数,尤其是这些纵横家的说服术,令人叹为观止!用比喻增强直观感受齐国想和秦国联合,拜六国相印的苏秦劝齐宣王合纵抗秦,说道:“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琊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这就是所谓的四面都有要塞的金城汤池之国。

齐国战车精良,又有五国军队的支援,战争集结会像飞箭一样的迅速,作战时会像闪电一般的凶猛,解散时会像风停雨止那样迅速。

即使对外发动战争,敌人也从未越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

临淄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车轴相接,人肩膀和肩膀相擦,把衣襟连起来可做成帷帐,把衣袖连起来可以做成幔幕,擦一把汗可以形成雨,家家生活都非常富裕,人人志气都极为高昂。

凭大王的贤明和齐国的富强,天下诸侯都不敢和齐国对抗。

不料如今齐国竟然往西去侍奉秦国,臣在私下里为大王感到羞愧。

”苏秦一番话说完,齐宣王说道:“我不够聪明,愿以齐国社稷听从您的指挥。

”很多人说齐国强大,但是从数据和理性方面去讲,别人听了只会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很难升起自豪感和自信心。

而苏秦劝说齐宣王,用比喻的方式,将齐国的强大描述成了一幅幅画面,让齐宣王有了强烈的直观感受,一下子就增强了齐宣王作为大国国君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说服了齐宣王。

以事例扭转固有认识秦国和赵国的几次战争,秦国败多胜少,因此齐国更倾向于与赵国等国家结盟对抗秦国。

张仪去游说齐王,说:“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可惜为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是为一时的近利而空谈理论。

大王只接受了他们的游说,却没有考虑到这些话是否真实。

据臣所知,齐和鲁交战三次,每次都是鲁国胜利,可是鲁国却因胜而衰,最后因此而亡国。

只徒有虚名,实际上却陷于危亡的命运,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

现在赵国和秦国相比,就如同齐国和鲁国,赵国虽然多次战胜秦国,但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军队,仅仅只剩下一个首都邯郸,赵国虽然有战胜秦国的虚名,可是却因此而削弱,这是什么缘故呢?还是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

《战国策》说服技巧例析

《战国策》说服技巧例析

《战国策》说服技巧例析《战国策》是一部彪炳千秋的谋略奇书,也是一部论辩艺术的宝典。

透过文字,现代人能体会到当初策士们超乎寻常的论辩技巧。

本文试图撷取其中几例,以探讨谋臣辩士们高超的说服艺术。

综观全书,许多说服往往是在矛盾冲突特别激烈,说服者面临相当艰难的情境下完成的。

他们说服的对象往往是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或权臣,这就大大增加了说服的难度。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秦国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但赵太后固执任性。

坚决不同意让儿子做盟国人质,甚至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方面是怒气冲冲的当权者,一方面是生死存亡的国家命运,要在这两者之间化解危机,其难度可想而知。

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时间紧迫,后果严重的情况下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最快地说服人主,谋臣辩士们真可谓用尽了心思,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多彩的辩说技巧,总体说来,其说服的艺术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设问诱导式。

即设置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诱导对方自己得出一个与现实矛盾对立的结论,使其自己明白错误,从而心悦诚服地改变主张。

《宣太后爱魏丑夫》篇,秦宣太后将病死之际下令让情人魏丑夫殉葬,为了救魏一命,大臣庸芮直接问宣太后;“太后您认为人死之后,冥冥之中还能知觉人间的事情么?”这个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关键:如果有灵魂,你如何带着情人去见故去的丈夫?如果没灵魂,那你让情人殉葬有何意义?所以无论太后回答“有”还是“无”,都很容易被庸芮引到死角,因此最后太后无言以对,终于放弃了殉葬的念头,魏丑夫得以不死。

2寓贬于褒式。

面对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权贵,谋臣们实际上都是弱者,除了智谋和口才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因此他们在说服对方时不得不格外小心,既不能触怒对方,又要达到劝说其改变主意的目的。

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说好听的话更容易让人接纳,所以寓贬于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秦王与中期争论》中那个替中期辩解的大臣实在是一个具有上乘口才的人物。

他以赞扬的口吻来对秦王说话:“中期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表面是在赞扬秦王不杀中期是个明君,其实是在告戒秦王不要做名声不好的暴君,如此一来哪个君王不愿意落个好名声呢,所以秦王息怒,“因不罪”,中期免死,此法实在是高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说服艺术研究张榕麟摘要:当今国际形式风云变幻,社会政治领域变革图新,经济领域竞争激烈,文化领域科学发展,一切犹如一幅新的战国画面。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人类的能力与智慧正面临着挑战,想要经营成功的人生和事业,运用口才论辩与谋略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而说服能力是一个人涵养和水平的集中体现。

看《战国策》中说服艺术研究,体会其中奥秘。

关键词:战国策论辩说服艺术一、《战国策》的独特价值《战国策》是记载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共二百四五十年的历史风云。

《战国策》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辩论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空前成功,它的“文辞之胜”,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战国时代,首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活跃着一大批“高才秀士”,他们用自己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辩,顷刻间改变自己,他人一国或数国命运。

譬如《秦策一》说,张仪排挤陈轸,在秦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轸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故秦王后来问陈轸:“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也。

”陈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

曰:‘孝已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

卖仆亲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

于是就听信陈轸的话。

这样的交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胜利也往往在智者一边。

其次,在这个时代,人的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大都丧失了周代文化所标榜的那些重要规范,诸如礼仪道德等,追逐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是当时大多数人的主要目的。

《秦策五》云:“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夫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

’‘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

’‘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

’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译可以遗世。

愿往事之。

’”《战国策》由于以不加批评的欣赏姿态展示着上述人际乃至国际关系,深为后人诟病,但这正是它卓越不凡的资质。

陶渊明《饮酒》其八说:“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战国策》正因为独到、奇特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二、因果推理的说服技巧《战国策》中策士论辩很具有说服力,这得益于他们在论辩过程中所体现的缜密严谨的思维特质。

其中策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其中,在进行说服艺术中,因果推理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而根据不同的场合,因果推理在不同的场景中又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一)由果导因分析:这种推理的沿用建立在策士对说服对象的心理观察。

谋士在根据对被说服者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活动进行观察从而适时的给出合理性建议和引导性说服,游说被说服者。

由果导因分析,在《冯谖客孟尝君》文中表现得相当充分: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冯谖之所以先果决地抛出“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这一结论,是因为孟尝君有言在先:“视吾家所寡有者”,从而在事实上授冯谖以柄。

那么,接下来冯谖的原因分析也就用不着有所顾虑,他说“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于是他“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他毫不客气地指出孟尝君在自己的领地不施行仁义却剥削老百姓的事实,并借此宣扬了自己“焚券市义”的合理性。

在这里,冯谖由因导果式的说服思维让孟尝君无言以对。

从而在道义上赢得了主动,抢得了先机。

(二)由因及果分析:策士的最大安慰莫过于说服对象——诸侯对自己精心设计的政治蓝图言听计从。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不是所有的诸侯都有包容的胸怀。

忠言逆耳悲剧历历在目。

他们只能用自己学识渊博来说服诸侯,让结果按照策士的预测演变。

所以整个说服过程如同漫长的马拉松一般迂回式的前进。

采取这种逻辑推理往往是因为涉及说服对象之间存在利害关系。

比如《庄辛说楚襄王》文: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使用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楚襄王后悔当初自己不用庄辛之言而让自己沦落到“流掩城阳”的境地。

当他再次面见庄辛的时候,庄辛先是拿话稳住了他业已慌乱的阵脚,指出即便现在努力,也还是“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但针对楚襄王一味贪图享乐,日与幸臣为伍,从而让朝纲废弛的痼疾,庄辛先后以蜻蜒、黄雀、黄鹄、蔡灵侯的类似遭遇为桥梁,最终过渡到楚襄王本身,原因的陈述是以类似于隐语的方式进行的,处于困难处境的诸侯对策士所提供的譬喻,最终反观自身,进而有所醒悟和悔改。

(三)多重因果分析:当说服对象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合作之后,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说服方式很重要,这种说服方式的调整多由果导因与由因及果这两种思维的相互交换使用。

这也充分体现了一个策士的睿智与才华。

比如《苏秦始将说秦》文:苏秦始将连横。

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图,西有巴、蜀、汉中之利……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苏秦面见秦惠王的时候,显得志得意满,踌躇满志。

他首先采取的就是“迂回式”由因及果分析:从秦国西、北、南、东的地理位置入手,接着突出秦国丰厚的物产,一言以蔽之,就是秦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迫不及待地表态:“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秦惠王的回应却是“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一副拒人千里的态势。

情急之下,苏秦掉转话头,“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

——思维推理演变成了由果导因的分析:他从古代圣主明君的事迹入手,热切地期盼以此打动秦王,虽然最终未能如愿,苏秦也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外交思想,变连横为合纵——但此次进言的失败并不能掩埋苏秦的睿智与才华。

三、引喻与寓言式的说服内容《诗经》的比兴说,《离骚》的香草美人喻,从本质上说,都极尽曲折隐晦之能事,这也创造了中国文学表情达意的一种体例或者方式。

而“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由于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众多策士秉承《诗经》《离骚》表情达意的传统样式,竭力从中学习借鉴,并借助隐忍的方式,对说服对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打动诸侯。

大体说来,“类”“喻”的生发大多源自以下的取材渠道: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的进言可谓煞费苦心,他从家庭琐事入手,从妻、妾、客关于自己“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回答引发了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宫廷积弊的审视,从而令人信服地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在《触龙说赵太后》文中,触龙在赵太后发出“老妇必唾其面”的警告之后,以探视为由,对赵太后进行了游说。

他让赵太后对自己谈话开始感兴趣的由头是他在赵太后面前毫不掩饰自己对少子的偏爱与照顾。

为了达到与赵太后同病相怜的目的,他甚至在赵太后面前徇了私——“以补黑衣之数”即是明证。

触龙让赵太后在情感上能够接受他主张的基础是他主动坦诚地与太后拉起了家常,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私心”。

借身边琐事阐释可以在情感上极大引发说服对象的共鸣,从而有力保障进言说服的可行性。

生动的譬喻告诫:在《庄辛说楚襄王》文中,庄辛针对楚襄王淫逸侈糜,不顾国政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行径,必遭杀身之祸。

他运用四种譬喻,即:蜻蜓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用网罗捕获,蔡灵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发用绳索捆缚。

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楚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正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生动形象的引喻,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昏庸的楚襄王在这番引喻的告诫下,也不禁“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借譬喻所蕴涵的旨意,达到要说服的效果。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例如“画蛇添足”(《齐策二》)、“唇亡齿韩”(《齐策二》)、“惊弓之鸟”(《楚策四》)、“鹬蚌相争”(《燕策二》)等,都可以说是妙笔生花。

在《江乙对荆宣王》中,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为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百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充分体现策士运用寓言来进行说服引导的辩辞。

战国时代风起云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圣贤和英雄辈出,雄辩和华章毕成。

战国时代是我国文明史上承上启下的时代,是奠定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基调的辉煌时代,也是中华民族个体人性最为辉煌和丰满的时代。

主宰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儒家、法家、道家、纵横家等传统思想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孔子、孟子、韩非子、老子、庄子、鬼谷子等圣贤大师所达到的思想理论高度,也是孕育于此时。

战国时代策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魄力,那巧言善变的说服艺术所体现的独特魅力,都值得我们的学习。

战国时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历史的瑰宝。

参考文献:[1]李文叔《书〈战国策〉后》:“文辞之胜移之而已。

”(见四部备要本《战国策》附录)[2]蒋寅、张宏生《〈左传〉与〈战国策〉中说辞的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88 年第1期第120页、第128页)[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4]熊宪光《战国策研究和选择》(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8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