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感受力
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感受力的培养

J光, J
J , 头思 j低
故 乡 ” 道 小 能 称 为 干 ^绝 l i ? 难 ‘ Iv }- 1S 然 而 , 若 是 吟 } 这 样 一 诗 来 , 准 ¨ 定 会被 人 笑 掉 大 牙 。 f 足 如 若 我 j _ I
学 过 程 中应 注 重 文 学 感 受 力 的 培 养 的 论 点 , 自然 足 在 一 定 程 度 , J 认 为 在 语 文 教 学 ,儿 其 是 基 础 教 育 中 , 文 教 学 过 于 重 视 “ 说 渎 语 听 i 能 力 的 培 养 , 忽 视 _ 学 感 ” r文
韵 律 、 象 的火 感 隐 喻 、 境 的 旨 意 意 趣 等等 。
笔 者 之 所 以 在 此 提 出 语 文 教
之 重” 的魅 力 , 否 仍 然 流 连 于 荷 址 塘 月 色 下 袅 袅 轻 烟 和 白杨 树 铮 铮 铁 骨 呢 ? 还 是 只记 得 机 械 地 为 这 些 文 章 理 清 层 次 ,甚 至 连 多读 儿 遍 的 功夫 都 舍不 得 花 ? 二 f 化 美 感 源 于不 理 解 文 = i 牛 意 。 由 于 被 选 作 教 材 的课 文 广 为
义 学 感 受 力 , 名 思 义 , 埘 顺 即 于 文 学 荚 感 的感 受 能 力 。众 所 J 嗣
,
生 们 机 械 地 “ ” 能 力 确 实 有 所 读 的 加 强 ,但 是 对 于 义 章 美 感 的 体 会 尢 形 之 中却 大 打 折 扣 。诸 如 《 塘 荷 , 色 》 《 影 》 《 南 的 冬 天 》 J 、背 、济 、 《 L地 坛 》 《 杨 礼 赞 》 等 经 典 我 . j 、 散 义篇 目 , 至 数 年 后 的 今 天 , 时 我
美 感 l启 发 和 带 动 学 生 深 层 次 的 : 理 解 课 文 。如 枉 散 文 的 教 学 中 , 干 篇 一 律 地 给 课 文分 层 分 段 ,总 结 段 落 大 意 ,最 后 再 J 一 段 文 字 总 t 1 结 伞 篇 。 如 此 …来 , 而 久 之 , 久 学
“感受力统一”论:艾略特诗论的核心.doc

“感受力统一”论:艾略特诗论的核心一、引言托·斯·艾略特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美诗坛的领军性人物,其发表于1922年的诗歌《荒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语言、风格和结构的大胆实验和创新引领了现代主义诗歌的潮流和风尚,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除了诗歌创作上的斐然贡献外,艾略特亦被誉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尽管艾略特称自己的诗论是“私人诗歌创作室的副产品”(韦勒克,258),是“创作室式的批评”,但是,他的众多诗论,“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和“感受力分化论”却在文学批评界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足以使他成为“美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成功的‘文学独裁者’,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左右了文坛的动向”(常耀信,2005:164)。
事实上,艾略特诗论中所推崇的理想、完美的诗歌就是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客体化”而达至一种“统一的感受力”,一种“把思想和感情、理智和情感融为一体的能力”(林元富,92)。
二、非个性化理论:个性和情感的理性表达艾略特认为,艺术家的进步在于不断地“牺牲自我”,在于不断地“消除自我”,“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Eliot,810),这就是艾略特著名的“非个性化”理论。
“诗人的头脑实际上就是一个捕捉和存储无数的情感、词语和意象的贮藏器,它们停留在诗人的大脑中,直到能够形成新合成物的所有分子都聚齐。
”(Eliot, 809)成熟的诗人的头脑只是充当一个媒介,“一个精致的、完美化的媒介,在此,特殊的、多样化的感情自由地结成新的组合”,“诗人愈是完美,感受的人和创造的心灵在他身上分离得愈是彻底,头脑愈能完美地消化和改造它作为材料的激情”。
(Eliot, 808)但是,并非诗人真正地没有了个性,相反,正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极大地控制、调动了自己的理智和情感,竭尽全力地隐匿自己的个性,心甘情愿地充当“新的组合”的“催化剂”、“媒介”,才真正实现了诗歌的“非个性”,获致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情感”,“只有有个性和感情的人才知道要逃避这种东西(感情、个性)的真正含义”。
文学的魅力800字作文五篇

文学的魅力800字作文五篇1. 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打开我们的心扉,引发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比如《傲慢与偏见》这本小说,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缺陷和美好,不同的个性和生活背景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感到人类的多样性和更加广阔的世界观。
另外,作家是冷静的思想者,通过对生活的深度沉思,可以将深入人心的思想用透过以眼看见世界,透过文字的世界呈现出来,例如贾平凹的《废都》就是这样的作品,通过描述一个偏僻而陌生的小山村的生活,反映出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人性的挣扎。
2. 文学也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力,可以渗透我们的心灵,打动我们内心柔软的一面。
比如《远山淡影》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世间众生,刻画出人性之美,以及朴素的生命情感。
通过文字,让读者体验出作品中具体人物身处的时间、空间和环境,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同时,文学也能够表达出独特的美感,比如陈村的《地下铁》,这样的小说通过描绘新干线上的一对对话,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一种被地下部分压抑的人的内心状态。
3. 文学也是生活的缩影,它能够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出来,让我们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比如雅克·德默克的《洪崖血痕》这本书,通过描绘喜马拉雅山区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博弈,体会到自然的伟大。
而陈丹青的《结局之书》则表达了许多现实人生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内心涵盖了人类的五味杂陈,情感饱满,无比真实。
此外,文学也能够带给我们启迪,并且具有史诗意义,比如托马斯·曼的《魔山》、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记,启示了我们内在的哲学思考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方向。
4. 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走进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了解到陌生世界的多样性。
例如古龙的武侠小说中蕴含着中国的江湖文化,而周树人的《萍踪游记》则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学的魅力,让我们开阔了文化的视野。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文学感受力的培养

每 想 到 此 意境 之 时 ,我 总 不 愿 意 引 用 此 句 , 宁愿 选 择 朱 希 真 “ 而 望 断 水 如 云 , 尽 鸦 成 点 ” 因 为 我 送 。
总觉 得用 后一 句方 显学 识之 渊 。
说 、 、 的 能 力 , 些 都 是 浅 层 读 写 这 次 的 ,我 们 需 要 注 重 潜 藏 在 语 言
培养方法。 关 键 词 : 文教 学 文 学感 受力 听 说读 写 语
文学感受力 , 顾名思 义 , 即对
于 文 学 美 感 的感 受 能 力 。 众 所 周
知 , 学 是 一 门语 言 的 艺 术 , 为 文 作
一
分 段 , 结 层 意 段 意 , 后 再 用 一 总 最 段 文字 总结 全篇 。如此 一 来 , 久而
复 的听 渎 , 至 吟 诵 , 为 重 要 的 甚 最 之 间 , 笔 之处 , 本 色 语 。 落 皆
么说语文教学过 程中缺少 文学感 受力 的培养 :
一 .
愿 意在公众场合说 来 。这样一 来, 我发现 了一个怪现象 , 教材编
写 者 原 本 从 浩 瀚 的 中华 典 籍 中选 取 出部分 经典 又经 典 的美 文 , 却 因 为 过 于 熟 悉 而 失 却 了 那 份 美
感 。这 自然 逃 不 过 “ 生 化 ” 陌 的说
久 之 , 生 们 机 械 地 “ ” 能 力 学 读 的
悉的李 白的例子来说 吧!李 白“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惟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可 谓是 美 Βιβλιοθήκη 、 绝 吧 !然 而 每 , 妙
个 艺 术 门类 , 不 仅 仅 需 要 听 、 它
确 实 有 所 加 强 ,但 是 对 于 文 章 美 感 的体 会无 形之 中也 大打 折扣 。
文学学习心得和收获(精选3篇)

文学学习心得和收获(精选3篇)文学学习心得和收获篇1文学学习心得和收获自从我开始接触文学,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开始认识到文字的力量,它能够表达出生活中无法言说的细腻情感,也能让我沉浸在艺术家的世界中,感受到那些我从未想象过的情感和体验。
我选择了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书,这是因为我被它的主题深深吸引——它探讨了人性中的善与恶,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花几个小时阅读这本书。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有些难以集中精力,但我很快就发现,读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放松和压力释放的方式。
这本书的主题和人物塑造让我深思,我从未有过的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我感到自己仿佛变成了两个人,一个是在阅读中的我,另一个是书中的角色。
这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
阅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读书可以让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体验那些我们从未想象过的生活。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每个人的体验。
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找到那些能够触动他们的文字,让文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文学学习心得和收获篇2文学学习心得与收获自我开始接触文学以来,我已经深深地被其吸引住了。
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文学学习心得和收获。
首先,文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性。
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描绘,让我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通过阅读,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其次,文学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阅读文学作品,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我也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到了写作技巧,如如何构建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如何使用语言描绘环境等等。
此外,文学也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考方式。
参观文学馆感受文学的力

参观文学馆感受文学的力参观文学馆是一次深入了解文学之美的绝佳机会。
文学作为我们人类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智慧、情感和思想的力量。
通过参观文学馆,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对人们的启迪与沉浸。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的参观经历以及对文学的感悟。
一、文学馆的氛围参观文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宁静的环境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文学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布局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仿佛一座珍宝在阳光下闪烁。
进入文学馆后,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氛围立刻让我感到它与城市喧嚣的对照。
这样的环境为我提供了沉思的机会,使我对文学充满了期待。
二、文学的经典之作在文学馆的展览厅里,我看到了各种经典的文学之作。
从古代的诗词到现代的小说,文学馆展示了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杰出作品。
我沉浸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不同作家的思想火花,领略到他们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独到见解。
无论是古人的儒家思想还是现代派的感慨,这些作品都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我的心灵。
三、文学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参观文学馆,我深刻认识到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它教会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开阔我们的想象力。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探索人性的复杂性,理解社会的变迁以及生活的真谛。
文学激励我们思考和探索,使我们更加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他人的痛苦。
四、文学的力量文学的力量在于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它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矛盾。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在人生追求中的方向和信念,也可以与作家的心灵进行对话和共鸣。
五、文学对个人的启迪在这次文学馆的参观中,我对文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更是对人性和世界的挖掘。
通过文学的启迪,我探索了自己对生活和人性的理解,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共通之处。
文学教会我尊重他人的感受与思想,善于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喜欢文学三分钟普通话范文

我喜欢文学三分钟普通话范文
我喜欢文学,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在繁忙的生活中,读一本书,品味一篇诗,我能找到内心的抚慰和安宁。
文学让我感受到文字的魔力。
当我沉浸在一个故事中时,我能够忘记周围的喧嚣,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小说的情节、角色的塑造、作者的描写,都让我产生共鸣和思考。
那些优美的句子和深刻的道理,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扉。
文学也让我更加了解世界。
通过阅读不同国家和时代的文学作品,我能够把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
我能够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了解历史的变迁,感受人性的复杂。
通过文学,我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也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文学启迪了我的思维。
作家们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深刻的见解,让我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哲理和思想,启迪了我的思维,激发了我的创造力。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态度,尝试去发现更深层次的真理。
总的来说,我喜欢文学是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自由与快乐。
在文学的世界里,我可以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并且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所以,我会一直热爱阅读文学作品,用三分钟的时间,去感受那些美丽的文字和精彩的故事。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与欣赏

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与欣赏文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鉴赏与欣赏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文学欣赏兴趣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与欣赏的方法和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首先需要进行文学启蒙。
通过选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童话、寓言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妙与力量。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诵读和讲解,引导学生从中体会文字的魅力。
其次,可以通过朗读和赏析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
老师可以有声有色地朗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语言的韵律和声调。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集体欣赏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文学的热爱。
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通过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信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可以进行作品分析,指导学生剖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手法,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解读作品。
引导学生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手法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可以选择一些鲜活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和阅读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文学欣赏兴趣文学欣赏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环节,需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首先,要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兴趣的文学作品。
可以让学生参与选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增加学生对文学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其次,要开展各类文学活动,如文学分享会、朗诵比赛等,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
学校可以组织“文学名著周”、“阅读月”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阅读和分享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感受力,顾名思义,即对于文学美感的感受能力。
众所周知,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它不仅仅需要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都是浅层次的,我们需要注重潜藏在语言背后的那种文学特有的美感韵味,包括语言的节奏韵律、意象的美感隐喻、意境的旨趣等等。
笔者之所以在此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文学感受力的培养的论点,自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文学感受力的培养。
殊不知,这种做法竟是本末倒置的,直接导致了广大学生对于语文教育的错误认识。
首先,还是来具体谈谈为什么说语文教学过程中缺少文学感受力的培养:一,机械阅读课文,流于形式化。
对于教材中所选课文只作形式上的浅层次了解,未能从文学美感上启发和带动学生对于课文的主动熟悉。
如在对于散文篇目的教学,千篇一律地给课文分层分段,总结层意段意,最后再用一段文字总结全篇。
如此一来,久而久之,学生们机械地“读”的能力确实有所加强,但是对于文章美感的体会无形之中也大打折扣。
诸如《荷塘月色》、《背影》、《济南的冬天》、《我与地坛》、《白杨礼赞》等经典散文篇目,时至数年后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记得其中那份“汉语之重”的魅力,是否仍然流连于荷塘月色下袅袅轻烟和白杨树铮铮铁骨呢?还是只记得机械地为这些文章理清层次,甚至连多读几遍的功夫都舍不得花。
二,陌生化美感源于不理解文意。
被选作教材中的课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记得这些篇目,可能是出于“陌生化”产生美感的道理,对于人们越熟悉的东西越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说出来。
这样一来,我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教材编写者原本从浩瀚的中华典籍中选取出部分经典又经典的美文,却因为过于熟悉而失却了那份美感。
这自然逃不过“陌生化”的说法,但是文学感受力的缺失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李白的例子来说吧!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可谓是美绝、妙绝吧!然而每每想到此意境之时,我总不愿意引用此句,而宁愿选择朱希真“望断水如云,送尽鸦成点”。
因为我总觉得用后一句方显学识之渊。
另有一例者,李白《静夜思》,或者小学课文中的《鹅》、《春晓》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诗,一经人们口中说出不是被恶搞,就是被人认为庸俗。
一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难道不能称为千古绝唱吗?然而,谁若是吟出这样一首诗来,定会被人笑掉大牙。
但是如若我们每次听到这首诗时都能唤起当初对于其中强烈的美感感受力的话,我想听者一定不会笑,而是哭。
会如诗题一样让人静,使人思。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文学感受力的重要性,前面讲过,“听说读写”只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具体能力的培养,而根本应该从文学感受力出发。
一方面,“听读”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学感受力的形成,也就是说“听读”是文学感受力的源泉,也可以说“听读”的目的是为了文学感受力的形成。
我们之所以反复的听读,甚至吟诵,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语言韵律、意象的隐喻和意境的旨味的把握。
但是这里强调的“听读”绝非机械式的听读,而是带着感情,人于文章所写之境中的“听读”。
王国维有一段关于“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论述:“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王氏此语虽然是指文学批评,但是用在这里也是极恰当不过的。
我们“听读”是需要先入于文章之中,才能感受并体会到文章之美,然后,超脱文本来批评。
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没有进到课文里面去,就站在文本的外面来解读课文。
语文教师总喜欢让同学们沿着一个思路(分层分段)去思考问题,最终得出大同小异的中心意思,而且是在大多数同学并未真正理解的情况下硬是将知识一股脑灌进同学们的脑中,这岂不是有拔苗助长之嫌。
另一方面,“说写”能力是文学感受力的宣泄。
文学感受力也可以说是反复吟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课文意趣的情感体验。
既然是一种情感体验,就不得不使这一份情能深人人心,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
这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师反复强调的在写作过程中要写真感情。
生活中确有真感情,但是写作却是要求我们将这真感情用艺术化的手段进行处理,才能称其为写作。
如此,我们便要倚重在文学“听读”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学感受力。
反过来看,如果从一开始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文学感受力的培养的话,到“说写”技能上便不存在强调其必写真感情了。
因为这种情感体验在胸中如万斛之泉,下笔则滔滔汩汩,言谈之间,落笔之处,皆本色语。
第三,文学感受力的培养将外在于我的语言能力、文学美感化为己用。
学为己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如果只注重浅层次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那么,学过的还是别人的东西,用过来也还是经常有不贴切之感。
第四,文学感受力能刺激“说写”能力,正如前文所写,文学感受力就是不断将外在于我的文学美转化为关系到我的美感形式,而一旦日积月累,这种情感体验便会如梗在胸口的块垒,不吐不快。
所以作家欲借文字作为情感的宣泄,来浇心中之块垒,刺激创作的欲望。
最后,我们简要地来探讨一下文学感受力应该如何培养:一.多读多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此句似是只片面强调“读”,实则不然,此句已经将文学感受力的培养蕴含其中了。
只是他认为“读”是促进文学感受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而已,笔者之所以能在此句中读出文学感受力来,是因为两点,其一是前面所述的逻辑理路,“听读”能力的培养是为了获得文学感受力,而文学感受力的积累自然而然形成“说写”能力。
而这句诗中正蕴含这样一种逻辑“熟读——作诗/吟诗”,其中正是说熟读能够有助于文学感受力的培养。
其二,是“吟”字,这个“吟”绝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读诗,而是深情孕于其中,力求代诗人说话。
柏拉图说诗人是代神说话,而“唱诗人”则代诗人说话。
所以说反复“吟”诵已经是对诗人意境旨趣的一种深层次的感受与理解。
二,跟着录音带,反复吟诵。
语文教材大多都有配套发行的录音带,这些录音带往往是一些名家朗读的,在语言的节奏、情感的把握等方面都很到位,再配上切合文章意境的背景音乐,很能渲染出语文美感的氛围。
如果跟着录音带反复吟诵,文学美的感染力就会慢慢地在心中生根。
我周围就有人因为跟着录音带反复吟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慢慢地竞连做人也有一点文章里的味道,总是娓娓地慢悠悠地如那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其情真意切总能感染到我。
三.注重文章意境的层层悟入,而不要一股脑将文意灌输给学生。
学生无法消化和吸收别人强加的知识。
就好比数学一样,要将每一个步骤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使学生明白。
不能只将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去摸索得出结果之法。
正因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很多人已经无法感受到古典诗词之美了,这里不仅仅说中学生,甚至有个别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不能理解古典诗词的韵味了。
四,文学是人学,语文也是人学。
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应注重于引导学生,以引导学生逐步取代指导,教导。
在引导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诗无达诂”,这是文学自古以来的传统,学生的思维也许能更好地解读课文,教师不应该批评与教材相左的解读。
五.文学作为一门艺术门类,通常也是讲究境的。
正所谓“人兴贵闲”,要人于文章的情感世界,必须讲求心境的闲与静。
人们都说在作画或写毛笔字之前,要用金盆洗手,焚一炉香,放一曲古琴,然后方能开始作画或写字。
前面这些形式其实是必须的,这些形式有助于心静下来。
而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心境的培养,比如在齐读课文之前吐纳气息,放点与文意相合的音乐等等。
一、朗读——培养语感朗读是良好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方法。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言语虽简,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诵读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合培养怎样的语感。
一般来说,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例如《桂林山水》一课,读来仿佛身临其境;含义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合培养意蕴感,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语言虽浅显,含义却深刻,读来让人深思;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例如《山中访友》一文,作者和大自然中景物的对白,亲切友好,读来使人心清目静。
《山雨》一文,语言生动形象,且优美明快,作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要让学生揣摩和体味作者对山雨的那份独特的感受,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
在读中,要正确处理文中高昂、婉转、舒缓等不同语气变化,从而切实感受山雨所特有的音韵美和色彩美。
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面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两个“流进”含义不同,我便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第一个“流进”是作者观察所得到的结果,那第二个“流进”呢?我们不难想象,是作者用心在观察,用心在感受,不仅写出了山雨的“形”,而且写出了山雨的“神”。
一诵一品一揣摩,课文的意蕴便跃然纸上,在这一诵一品一揣摩中,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培养与升华。
二、想象——激发语感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
无论哪种朗读,都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感。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
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
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索溪峪的“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其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等如不运用形象思维,就很难使人感受到山的惊险与磅礴。
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展示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索溪峪这一天然景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山的惊险、磅礴气势与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运用——积淀语感加强语言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
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课堂中,我们要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范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